一九七二年夏天的一个早晨,我背着药箱迎着刺眼的阳光赶到大队医疗站,开了门窗后接着就开始清洗所有注射用的针筒和针头及针灸针具,装入长方搪瓷盘内,放到大铝锅内开始水煮消毒。那时条件有限,各大队都买不起柴油压力锅,能用柴油炉、铝锅来消毒就算很不错了。我摇了摇停了的双铃老闹钟让它走起来。水开了还得煮15分钟。
我正在药柜里取急救用药:盐酸肾上腺素。这时门外“叮当”自行车铃响了两下,走进一位面带微笑的壮实汉子,他说:“早啊,小黄先生(那里乡亲们对老师、医生都喊先生),快帮我打一针吧,我还要赶去上班。”我忙应声:“早,早,老邱,快坐下休息休息。”并递过去一条干净的毛巾,“快擦擦汗。”原来是公社邮电局的邮递员老邱大叔。我们知青最欢迎的人。他家在我们大队邱湾庄。
01
作者给乡亲针灸治病——原载《新华日报》
闹钟突然响了起来,十五分钟到了。我停了火取出消毒好的针具瓷盘,一边开盖冷却,一边接过老邱递过来的纸药袋。医院的,里面装有两瓶40万的青霉素和两支稀释用水。我望了一下老邱,老邱又拿出一个相同的药袋,里面有4个青霉素空瓶。老邱说:“我已打过两天了,每天两针。小瓶子带回来给小孙子玩的。”我仔细看了药袋上的姓名和日期及药名,开药的医生姓名、签字都符合。于是我说:“老邱稍等一下,针筒刚刚消毒好还末冷呢。”我坚持要把准备工作做完再给他打针,就和他闲聊起来,并告诉他青霉素小瓶里外一定要清洗干净才能给小孙子玩。橡胶盖不可给,当心吃进肚里就麻烦大了。我把急救用的盐酸肾上腺素按儿童和成人用量抽到专用注射器里,每种剂量各两支,放在桌上规定位置上(这是我们诊所每天必须做好的第一件事。不做好,不看病不打针,已成制度。我们诊所三个医生谁先到谁就做)。做好后我问:“老邱几点啦?”他看了下手表说:“还不到七点半呢!”我说:“老邱,打青霉素有点痛,你侧身躺在诊疗床上。”(诊疗床也就是请木匠打的细长桌,比乡村常见的小长桌要长些、窄些、高些)我抽好稀释溶解的青霉素注射液,用碘酒擦了注射区,一边和老邱闲聊他的小孙子,一边等碘酒挥发干。我轻轻地快速扎下针,没有推药,抬头看了看老邱(这是我几年前到大队诊所第一天,姜医生教我的第一招:不管打什么针,扎下针后不要忙推药水。先看看病人有无不良反应,如有立即拔出针筒,停止注射。若无就慢慢推药。这个原则必须坚持做的。至今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谁知道,这一看不得了!只见老邱眼一闭、头一歪,休克了!他脸色苍白,额头冒出大粒汗珠……我立马反应过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说时迟那时快:右手拔出针筒,左手抓起桌上刚抽好盐酸肾上腺素的针筒,一针扎进注射区,快速推完药水拔出针,随手拿走枕头,让老邱平躺。接着拿起针灸针,在双曲池、双内关、双合谷(穴位在两支手臂和双手上)飞快地扎进去,捻针得气留针。紧接着又在双足三里、双三阴交扎四针,最后一针扎进脚底板上的涌泉穴,轻轻捻了几下……这时,姜医生到了,我一边在内关双穴上捻几下针,一边对他说:“快!老邱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紧接着又在老邱另一只脚的涌泉穴扎上一针,双手同时捻了起来。姜医生看了看桌上放着的注射过肾上腺素的空针筒又看了看老邱,摸了一下颈部动脉后松了一口气说:“继续捻针,我去准备高糖静注”(50%的葡萄糖注射液我们简称高糖,10%的称为低糖)。刚捻了两下就听老邱“唉”的一声醒了过来。我停止捻针,问老邱:“感觉哪里不舒服?”老邱看了看我想了一下说:“我怎么啦?怎么在这里,……好饿……”姜医生笑着说:“你啊,你青霉素过敏休克了,好在又活过来了……已准备吃的给你了。”开始静脉注射50cc高糖2支。这时我一屁股坐到地上直喘气,上衣已汗湿滴水了。看看桌上老闹钟的秒针一圈还没跑完,和阎王争命和死神抢时间,我又赢了一次!我站起来深深吸了一口气走过去,取下老邱身上的针灸针,又走回桌边把那支装着青霉素液闯了祸的针筒、针头插到空了的青霉素瓶里和剩下的一瓶及装有四个空瓶的药袋,一齐放进一个干净的搪瓷方盘里,医院汇报并了解为什么打过两天四针还会过敏休克。静脉注射完的老邱也坐了起来。我忙说:“不要急着站起来,老邱!”老邱非常感激地看着我俩,嘴动了半天也没说出话来。姜医生替他量了血压听了听心肺说:“好,没事啦!”我也搭了一会脉,记住这时的脉象。并问:“老邱,还有哪里不舒服?”老邱站起来走了几步说:“除了想吃一碗面,没有什么不舒服了!”我们三人你望我,我望你,突然一同笑出声来。
02
新华日报刊登《我们的黄医生》
姜医生出去一会,找来手扶拖拉机。我带上那只搪瓷盘,医院。路上我对姜医生讲了当时的详细经过。姜医生听了抽了一口气说:“好险!好险!3年多的左右开弓单手注射法没有白练!给你用上了,不错!”我想起在大队诊所里被我俩快扎烂的、上面画了十几个注射区的棉花包。这时我俩会心地笑了。
03
淮阴专区知青积极分子,二排右一黄光明
医院找到负责管医疗事故的吉医生,向他汇报了详细经过。开始他还不太相信。他看了我带去的药袋和针具后,叫来了看病开药的郑医生,听了介绍他也不相信。议了一会,还是吉医生想出一个办法来:从我带来的盘子里拿出那个插着手注射器的青霉素空瓶,剥掉铝封,拿下橡皮盖让老邱闻,只见闻了一会,老邱脸色变白直喊头晕。这就证明是青霉素过敏反应了。郑医生立即扶着老邱去诊室挂水去了。为什么打了两天四针后还会过敏呢?我们百思不解。姜和吉在小声争论着,我打开带来的瓷盘翻看那几个青霉素瓶,终于发现前四个空瓶和今天打开的一个还没有用的那瓶不是同一个批号的,并且也不是同一个出厂日期!我看定后就立即把他俩拉过来说:“找到原因了,后两瓶和前4瓶不是同一个批号的。”他俩看了以后也肯定这是唯一原因了。就由吉医生上报县卫生局去了,并把我们的抢救过程写成医案同时上报。
事后我想想还是阵阵后怕!幸亏是事先做好了准备,幸亏练成了左右开弓单手打针,幸亏没有立即推药,也亏好是夏天扎银针不用脱衣服,更亏好姜医生及时赶来……不然后果真不敢想啊!做医生真是责任重如山,生命高于天啊!
找到老邱过敏原因后,我心里轻松起来,医院诊室找到在挂水的老邱,我看了是瓶10%葡萄糖ml加地塞米松,就问他为什么要打青霉素,他说他大腿外侧长了一个疖子又红又肿。于是我检查了那个肿块,发现皮肤还没有破。这正是民间所说的无名肿毒,便说:“有办法了,你等着。”我和姜医院,到平桥大队医疗站诊所找到了李医生,讲明原因。他带我们到诊所后的田间采了一大把紫花地丁和蒲公英。又让小朋友抓来一只大癞蛤蟆,用蘸了一点乙醚的棉球把它迷倒,用手术剪刀在癞蛤蟆的背上取下两平方厘米左右的皮,再压碎一片消炎片SD,抺在它的伤口上,放到屋外阴凉处放生。医院,老邱水还未挂空。姜医生找双氧水处理癞蛤蟆皮,我打井水洗净药草并到中药房取了几克黄连、黄柏粉,用捣药工具把药草和药粉捣成糊状,并全抹在敷料纱布上。我们解开老邱的长裤,用双氧水清洗一下红肿部位,接着把那块小皮贴在红肿部中心,盖上那块敷料用纱布绑定。我笑着问老邱有什么感觉,他说凉凉的,不觉得烫了,疼痛轻了。我说洗澡当点心,不要淋水上去,也不要取下来,除非心里发慌、心跳过快就取下,并来诊所找我们。因为蟾酥有强心作用,好在是外用不是内服,保证三天就能好。
第五天一早老邱笑容满面地骑车来到大队诊所……并递给我一封远方同学寄来的信。
评论
王曙光:光明,惊心动魄50秒,把病人从鬼门关拉回来。当年你刻苦钻研、自强不息、自学成才的精神在知青中树起了榜样,今天这种精神仍然值得学习和发扬。
陈礼勤:光明,当年抢救老邱的过程好惊险,医院都没有这样及时有效,可见你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业务技术!当时的报纸应该宣传这样的事迹才对!
刘秀宁:阅读此文,步步紧张,扣人心弦,惊心动魄50秒,人命关天一瞬间。做个赤脚医生多不容易,简陋的条件,全凭一丝不苟的操作流程、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临危不乱,遇事不慌的心态,终于转危为安。农村缺医少药,光明是深受农民爱戴的“黄先生”,不愧为当年树立的知青典型。
邵晓梅:光明,震惊!难怪大家都敬佩你这个“黄先生”!后来未再学医、行医,实在太可惜了!
应时农:光明,你好。你是倡导学雷锋时代出现的典型。向你学习!
刘宁秋:光明,敬佩学长,听说后来没有再从医,可惜了。
赵曙东:光明学长生性坦然,聪明过人。在林庄干赤脚医生,兢兢业业;为生产队装广播扩音设备,技术精湛。常为他人着想,不谋一己之利,废寝忘食以致胃部出血多次。回城后,原来在鼓楼附近的房子被政府无理收去。只好栖身于江宁县,在县无线电厂工作,他技术超群,一年就使工厂扭亏脱困,深受职工喜爱!为上新项目,放弃了年高考,第二年,旧疾复发,胃出血,而错失良机。然而,其志不坠,仍然刻苦钻研,而今是电机专家,仍为社会服务,散发光明。回顾其经历,若是摆拍,照片肯定多过那位了。
刘宁秋:听了介绍,你的故事可以拍电影了。
李国强:建群就有这样的好处,在朋友圈里不仅交流现在的,还能了解过去的,不仅与周围附近的人交流,远处的甚至国外的也能即时交流,现代科技真是方便丰富了生活,唯一的缺陷就是时间越来越不够用,眼睛越看越模糊。黄光明的事迹以前知道一些,但没有前面几位介绍的那么多,他热情直爽,乐于助人,是我们知青的楷模。
汤光亚:
赞平桥知青友落户在平桥,风雨摧少年。
五十来年过去,而今花甲龄。
虽经沧桑岁月,依然情谊难忘。
适时再组群,梦绕天地回,惊喜故家园。
乡村居,百辛艰,千难炼。
不畏道路弯曲,村民总为先。
人生漫长遥远,勤智目标如一,自强闯出天。
面对好时代,桥友岂等闲……
细读平桥知青们可歌可泣的事情,心不能静,特献上敬意。
汤光亚:我们都习惯称他“黄瓜”。没医生的架子,亲和力特别好。喊他外号他也不介意。
陈锡安:光明,在当年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你将医者仁心融入到为患者百分百负责的繁琐工作中,创造了抢救生命的奇迹。这种科学精神和责任心,在今天更显宝贵!当今条件好了,可不少医生却做不好。同为平桥知青,我深深为你骄傲自豪!
黄光明:我含着泪水看完你们的点评,谢谢你们的鼓励……在此向你们鞠躬敬礼!这样高的评价真是受之有愧啊!当年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在什么岗位就该干什么活,做到问心无愧就是了。大家对我的理解我永生难忘!永记心间。将激励我“余热尽,去圆青春梦!”
汤光亚:光明,你现在胃病好些了吗?为圆青春梦,保重好身体。
黄光明:汤光亚,谢谢关心!胃还是挨了一刀,切了四分之三。到今年七月三日整四十年。只是吸收差,人较瘦,好在没有三高。
李庆彬:光明,针灸治病及时方便无成本,当年你和林桂霖都为社员治
病,深受欢迎,我们应该记住这些经历。今送小令四首,望你喜欢。
十六字令·针针,
十洞常闻技比神。
黃先生,
何计苦和辛。
针,
夜半独行月伴身。
人添恙,
穴刺莫分心。
针,
过敏突发太担心。
银光闪,
生命又还尘。
针,
当代知青抗疫沉。
频施救,
赖以助乡亲。
刘秀宁:为庆彬的十六字令点赞。当年的小小银针,光明不仅用它给农民治病,还给知青解疼,用银针照亮自己的平桥生活,获得了农民兄弟和知青朋友的一致认可。
王曙光:李庆彬,点个赞。
黄光明:李庆彬,谢谢你!诗收藏了!刘秀宁,衷心感谢你!衷心谢谢同学们的认可和理解!
汤光亚:李庆彬写得真确切,如同在旁边看黄先生拈针救人的情景。
和庆彬小令四首针,
华夏常闻此技神。
学中医,
何惧苦和峥。
针,
刺破梦想泪满身。
问苍天,
何处做书生?
针,
梦忆银针泪花飞。
无奈何,?
做工痛舍针。
针,
知青平桥情谊深。
看我辈,
同窗心最真。
梦回平桥
梦,
几度泪潸明月梦。
醒回首,
草屋依稀梦。
梦,
汗血洒尽运河梦。
拼努力,
终是一场梦。
梦,
迟暮七十仍追梦。
余热尽,
难圆青春梦。
梦,
知青情谊不是梦。
五十载,
萦绕平桥梦。
评论
王萌:光明,简短的诗、情、景,说到我们的心坎里去了。你记否我是你的患者,你在我们马兴家的锅屋里为我扎过针。
王曙光:光明,好诗!
李庆彬:光明,你在我的记忆中始终是我们班思想最单纯、对人最热情的同学,我也自认为我们俩私人关系很好,才插队时你给我装的半导体收音机让我爱不释手,现在已老了,你却从黄瓜变成诗瓜了,为你点个赞吧!
刘秀宁:庆彬戏言,黄瓜变成了丝(诗)瓜,不几日,丝瓜又长大了。为光明的小令点赞,曙东也不再寂寞了,群里写诗的人越来越多。
李庆彬:光明,很高兴看到你的诗,指点不敢当。不冠“十六字令”就是好诗,我从中读出了四句话:学医志满满,救世曾凄凄,做工缘无奈,插友情依依。
黄光明:李庆彬,见笑见笑,在你面前我什么都不是,说实在的,连十六字令和如梦令都分不清了,只是人在梦中就自然写出。能有你们当年结婚照同学的我当然如你所说那样啦!
黄光明:王萌,你好!给你针灸过这点小事你还记得啊。印象中是右膝盖疼痛吧,好像是大忙刚过,插完秧不久。遗憾的是治没治好记不得了。祝你在异乡一切都好。请代向你妈妈和茅妹问好!
二、夜耕深秋的一个午夜,我背着药箱从十洞最东面的何东生产队出诊完往回赶。村庄、田野静悄悄的,在黑夜中朦朦胧胧。秋收秋种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入睡。出了村庄走上田间的拖拉机路,夜深了,连秋虫都不鸣叫了。只有从很远的地方传来阵阵手扶拖拉机“突突突”的轰鸣声。我打着手电筒照着坑坑洼洼的路面快步向前走,一只大黑狗在前面为我引路。这是何东生产队队长家的狗,这几年每当我去何东生产队出夜诊,不管什么时间、刮风下雨下雪,它都会送我很长的一段路,快到林庄了,它才往回跑。何东距林庄有十多里远呢。
黑夜深沉,走过大东、大西庄又过邱湾,接近马兴庄时,跑得正欢快的大黑狗突然停了下来,围着我转起来,并呜呜直哼,像要告诉我什么。我向前仔细看了看,原来狗已经发现对面有人走过来了。狗紧紧跟在我身旁继续向前走……
04
左起:刘秀宁、黄光明、李志明、刘杭秋、陈礼勤双方越来越近了,乘着手电筒照在地面的余光,我看见迎面而来的是孟队长,孟队长也发现了是我。我兴奋地说:“孟队长这么晚了,要去哪里啊?天这么黑也不带个手电”孟队长说:“老远看到有人打着手电走路,我就知道一定是你黄光(这不是外号,是孟队长送给我的简称,我们也喜欢喊他孟二,因为他兄弟三个他在中间)。我是给刘二送夜餐去(刘秀宁。孟队也从不喊他二刘,而喊刘二,误以为刘秀宁排行第二)。”说着提了提手中拎着的包。我知道自从秋收秋种以来,刘秀宁白天黑夜开着手扶拖拉机耕田,只是不知耕到哪里了。虽然同住一间屋,二十多天了就见到过一两次,我俩都是来去匆匆。不是他沉睡就是我未醒,都说不上几句话。我说:“秀宁耕田到哪里了,一同去吧。我也想看看他了。”“好啊,好啊,在邱湾的东南边,路不太好走,正愁忘了带手电呢。”孟队开心地说着。大黑狗坐在路边望着我俩,我走过去摸了摸它的头,轻轻拍了两下,用手电照了照何东队方向,挥挥手,大黑狗转了一圈就往回来跑了。呵!原来刚走出何东队时,听到远处传来的拖拉机轰鸣声是刘秀宁在开手扶拖拉机耕田啊!
快到凌晨了,远远的东方没有一点鱼肚白,还是那么漆黑。我和孟队长一边走一边说着话,穿过邱湾庄,顺着田间小路向东南方向走去。“奇了怪了,穿过邱湾,狗都没叫一声……”孟队长在自言自语,我笑了笑:“没什么怪,出诊多了,各个队的狗也熟悉我的声音了,我一直在和你说着话,狗闻声就不会叫了。”孟队长听了哈哈一笑。绕过菜地边比人高的一片树丛,看到远处一团黄黄的灯光向南缓缓移动,“突、突、突”拖拉机的轰鸣声越来越小了……又绕了好长一段田埂,终于走到刘秀宁耕的那块田的北头,孟队长和我站在田埂上等拖拉机调头开过来。
终于那团黄黄的灯光调过头缓缓移动过来,淡淡的雾气让我们感到深秋的寒意。拖拉机到了面前,我亮了亮电筒,刘秀宁看到我们俩,立即拉了离合器、停了柴油机,从铁座位上下来,一边走向我们一边说:“孟队、光明你们怎么一起来啦?”我说:“我从何东队出诊回来,碰到孟队长,他给你送夜餐来了,他走得匆忙没带手电,我就陪他过来了。”这时孟队长要打开手中的包裹……秀宁忙说:“不急,你们等我一下,没有几个来回垡子就打完了。这片田也就耕完,不用耕到天亮了。耕完再吃,回去可以睡个早觉啦!”只见秀宁连打了几个呵欠……伸了伸腰,就摇动了柴油机,坐上去缓缓向前驶去。
我和孟队长坐在高高的田埂上,孟队长小心翼翼地把拎着的那只包放在我的药箱上,我们一边望着前方移动的灯光,一边聊着今年队里的收成……我随手摸了摸放在药箱上的包,有点温温的,我问:“队长,今天你又给秀宁带了什么好吃的呀?”孟队长笑着说﹕“呵呵,等一会你就知道了,也有你一份呢。”“啊,还有给我的?”我愣了一会“你就肯定会碰到我?……”我话还未说完,我俩突然同时站了起来,发现远处那团灯光久久没有移动!拖拉机怎么那么长时间都没调过头来?秀宁不会出什么事吧?又等了一会,我亮了手电朝前方闪了几下,照了过去。除了拖拉机的“突突”声,没有听到刘秀宁的声音,也不见手电照回来。我俩互相望了望,孟队提起包,我拎起药箱顺着向南的田埂快步赶了过去。
到了跟前一看,“哎呀!不得了!不得了!”孟队轻轻地叫出声来。一幅非常感动人的画面展现在眼前:手扶拖拉机顶着田埂动不了了(田埂上面是拖拉机路),两只轮子在打滑,田埂已顶出一个小坑来。刘秀宁一只手紧紧地抓住手扶的把手,坐在地上靠着旋耕机的挡盖呼呼大睡,嘴还不时咕噜着,不知在说什么。另一只手紧握着一支大扳手。我急忙走过去,拉起离合器,打开扶杆上的后视灯(这是刘秀宁为夜耕特地装上的,并接在发电机上。用来夜间调整犁或旋耕机用的),孟队长急得直转,又想喊醒秀宁又想让他多睡一会。只见孟队长一边脱下身上的外衣、轻轻地走过去慢慢地盖在秀宁身上,深怕惊醒他。一边小声对我说:“累坏刘二了、累坏秀宁了……”这是多么感人,多么温馨的画面!这一刻永远镌刻进我的脑海深处!我俩都静静地站在旁边,默默地看着酣睡的秀宁……一小会过去了,我摇了摇孟队长说:“还是喊醒他吧,地太湿小心受凉啊!”孟队长说﹕“好吧。”就轻轻地推了推秀宁,哪知刘秀宁说起梦话:“不要推,不要推我,在修拖拉机哪!”松开了抓在把柄上的手,翻身又要睡去,又似乎听见我俩的笑声喊声,“咦?”秀宁忽然醒了,“哎哟喂,你们怎么过来啦?”说着站起来,看了看手扶拖拉机的场景,摸了摸头说:“不好意思,我睡着了……”哈哈!我们一齐笑了起来,在微弱的灯光下,我看见孟队长眼里闪着晶莹的泪珠。
原来刘秀宁刚耕到田边,就发现旋耕机声音不对,判断是轴头螺帽松了,从工具袋拿到活动扳手,下来想拧紧它,但是还未来得及拉起离合器就睡着了。孟队从包里摸出一个输液用的盐水瓶递给我说:“快帮秀宁用温水洗洗手,然后过来先喝点热水,秀宁啊,不得了!太辛苦你了!”秀宁说:“等一会吧,先紧螺帽要紧。”他紧完螺帽,换上已震断的卡销。打开手电筒,停了柴油机,又把我的手电筒一齐绑在高高翘起的手扶拖拉机把手上。周围一下子安静下来。?
秀宁刚洗完手,就见孟队长像变戏法的,又摸出一个用毛巾包着的盐水瓶递到秀宁手上,说:“毛巾擦擦手,这个瓶里是热开水,快喝点暖暖身。”孟队长慢慢解开包的第一层,一条方头巾。第二层是件发白的棉背心。下面又是一条干毛巾,干毛巾包着两只铝饭盒。孟队长先递一只小点的饭盒给我,我接过还有点烫手的饭盒,一下子明白了二十多天前,孟队长到诊所来一定要拿走两只用过的盐水瓶的用意。好细心的孟队长!
05
孟队长主持工作
孟队长把大饭盒和一双竹筷递给秀宁,拍拍我的肩膀,笑眯眯地说:“发什么愣,想什么呢?我去你们屋拿饭盒,知道你去何东出诊啦,我想今晚肯定能碰到你。就又做了一份,快吃吧,不然冷了。”我打开饭盒:鸡蛋摊饼!好香!秀宁那盒是水煮摊饼加两只水煮蛋。我撕了一半给孟队﹕“你也吃点。”黑夜深深、万籁俱寂。整个十洞大概就我们三个未眠人,在田野中开心地吃着夜餐。
我三口两口吃完饼,说:“孟队、秀宁,你们慢慢吃,剩下的一垄我来完成吧。秀宁,你在旁边吃边看看我操作对不对。”说着我解开扶手上的手电递给他俩。放平把手,用力摇起来,摇了一会也未发动起来,唉,少一把劲,我真没用!……秀宁递过饭盒,走过去摇了几下,柴油机就轰鸣起来了。我接过手,先升起旋耕机,倒车调头,再放下旋耕机调好尺寸。我望了望秀宁,他看着我笑了,操作正确!
我一兴奋,背起药箱,坐上旋耕机的铁座,扭头向孟队、秀宁挥挥手。挂上慢档、松开离合器,加了点油门。手扶拖拉机缓缓驶进黑暗中,向着黎明前进。
评论
赵曙东:读了光明的第二篇回忆文章,感触颇深。这应该是下乡第四年的事情了吧。二刘和你都在兢兢业业地劳动和服务,得到了农民的关爱。二刘拼命干活以至于睡倒在田头,光明不顾劳累,夜诊到五更,都是令人敬佩的。你们在林庄的处境比较好,孟队长是一个比较开明和聪明的队长。而且你们也很聪明,发挥知青的优势,避其短而扬其长,与农民的关系很融洽,真令人羡慕。
王曙光:光明,细致生动的回忆,把我带到了此时此景中。你们有福气,有一个关心知青的好队长。秀宁和你都是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榜样,砂石磨砺中你们依然坚韧,尘土弥漫中你们依旧闪闪发光。
汤光亚:光明深刻的回忆、生动的描述,再现当年我们知青意气风发的时代气息。艰苦劳动,压在二十多岁城市学生的肩上,可想政策的残忍和岁月的摧残,只能用刻骨铭心来记载了。你们都是好样的。
黄光明:感谢你们的理解和认可及鼓励!在吃苦耐劳的背后,知青们付出的可是身体的代价!以致多年后各种病痛早早找上门来了……有的知青已付出了生命,现有谁知?!谁还记起?!再次谢谢你们!
刘秀宁:感谢光明的回忆,当年在林庄与光明相伴多年,感谢光明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文章描述的情节我已记不清了,但孟队长对我们知青的关心我一直铭记在心。年回平桥,见到孟队长时,他深情地说,这辈子最大愿望就是想再见见知青,如此重情义令人感动。我当即邀请他来宁,并邀十洞知青在南京与他相会。那一次他偕夫人来宁,非常高兴。一晃又过了十多年,期待1月去平桥再与孟队长相聚。
姚姗姗:我班一个男生是领养的独生子,在泗洪插队。知青们凑钱给生产队买了手扶拖拉机,他在修理拖拉机时没有给轮胎放气就松螺丝,结果螺丝弹出从他头部穿过,抢救无效不幸死去,他父亲是华东工程学院的校医赶来后也无力回天,从此长眠在那里,前几年坟地动迁,我班同学特联系当地政府民政局争取迁到公墓,我们大家捐钱再次重新安葬了他并集体去扫墓。当初他那么渴望改变农村穷困面貌,我们这一代都是积极上进努力奋斗的青年。
黄光明:刘秀宁,不用谢!只要是经历过的,就能写出来。何况是刻骨铭心的经历呢?孟队长第二次来宁,可惜我到福建打工去了,年我在的国企改制,为了抵制那些不平等的条约,下岗了。遗憾的是没有见到孟队长。盼十一月的相见!
刘秀宁:姚姗姗,哀痛你班逝去的那位知青,永远长眠在插队的异乡。知青在农村,其实危险也是时时存在的。手扶拖拉机跑运输操控性能特差,那年我开机下大堤陡坡时,操控不好,拖拉机与拖斗侧翻,幸好我人摔倒在另一侧,想想都有点后怕。
刘宁秋:感谢学长们回忆小文,让我这个没有插过队的知青能深切体会到当年插队知青工作生活的艰辛和优秀知青勤奋学习工作的精神风貌。
姚姗姗:还有一个悲剧是当年我被大桥局四桥处招工上来时,我们四处在兴化招工的一个南京男知青在办理手续的路上被手扶拖拉机撞死,太悲催了,后来就把他在农村插队的妹妹顶替招上来。
黄光明:你好!姚姗姗,知青的悲剧就太多了!我的亲表弟在丹阳县插队,当年撒农药几个知青和农民一起农药中毒,他把他们一个一个背到公医院,他在返回的路上毒性发作,医院已无回天之力了。被他送去的都抢救过来了。
姚姗姗:光明,你好!四十多年未见面了,这几天都在默默看你们的回忆,马兴庄在十洞大队中间,我们房子又在机耕路边上,是你常路过的地方,你背药箱巡医的身影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你们默默地付出,现在都可以当劳动模范、全国感动人物了。其实不仅仅是你们两个人,十中的知青都很棒。
黄光明:那年他还未满十八岁。还有一个是我们十洞知青同学,父亲关在牛棚挨批斗,停发工资,母亲只发生活费半天要在学习班挨批。因弟弟妹妹小只准半天在家。所以收麦大忙拼命干,插秧结束后都累得吐血了,同队知青都回南京休息了。这同学不是不想回,是身无分文啊!累得吐血了都不敢让家人知道!知青们付出的是血和汗乃至生命啊!难道这些也是很有必要?所以第一篇中就有“汗血洒尽运河梦”这句的由来了。
黄光明:姚姗姗,四十多年没见,谢谢你能记得我。盼着十一月的大会师!(由于手不灵活写成了几段请大家谅解)
姚姗姗:光明,我们家五个兄弟姐妹四个下乡,只剩一个读小学的弟弟,父母都被关在牛棚里,那时为了照顾弟弟,海燕春节后才下乡,好在父母在我们下乡后的农忙时节被放回家了。
黄光明:姚姗姗,回想那个年代,都是满眼辛酸泪!处处很无奈啊!
三、最后一次出诊一九七四年十一月十二日,是我踏上平桥十洞大队这块土地,整整六年零一天。灰蒙蒙的太阳偏西了,刚巡诊回到大队诊所的我一遍又一遍地把地扫干净,一趟又一趟地把缸里的水拎满。药柜里的药品盒摆放一回又一回……望着这简陋又十分熟悉的诊所,想到明天就要离开了,心里却没有半点兴奋和高兴,反而有一丝惆怅和彷徨。回过头来,看看六年来自己走过的路,和绝大部分同学一样是那么的艰难和辛酸。
在那鼓吹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的荒唐岁月,找一本医书就如大海捞针那么难。走进大队诊所的第一天我就明白:光会针灸是不能做一个合格的医生的!我必须努力学习各种医术,不管是中医西医,掌握得越多越好。不然你就是草菅人命啊!面对生命,绝无马虎。于是我开始疯狂地找医书、疯狂地读医书。好在农村的父老乡亲们都理解,他们知道后千方百计帮我寻找各类医书,竟然还找到各种珍藏的线装本。特别难忘的是泾河中药店王老药师,他把祖传几代的古书“本草纲目”亲自送来给我一阅。
为了提高每一个穴位的针灸效果、针感强度,除了十分危险的、自己无法扎到的穴位外,其他的穴位都在自己身上反复扎过数遍。我只要有空,就去泾河中药店、医院中药房帮忙,了解中药的药性和配伍。在医院名中医金医生的多年指导下,我已学会开一般的中药处方。在平桥、泾河两地获得了中药处方权(当时这方面管理不严,让我钻了空子)。
随着医术的增长,针灸技术略高一点,乡间已疯传我是“五代名医之后”。所以找我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特別是每年大忙一过,周边大队、邻近公社、邻近县乡都有病人找来。姜医生一边帮忙一边统计。他曾告诉我病人来自四面八方:上至黄码下到二堡(柳堡的故事发生地),东至曹甸西到林集。最忙的一周平均每天九十多人。一九七二年夏初,由于青黄不接时没米吃,只吃大麦糁子,我把胃吃伤了。加上大忙中劳累过度,消化道大出血,我终于病倒了。病愈后,我完全可以选择病退离开农村。可是面对着帮过我、救过我的父老乡亲以及这块获得成长成果的土地,我选择了坚持下去。
在那极左的年代,“华丽”的政策、“动人”的口号,只不过是美丽的海市蜃楼,让你看看而已。而我这个来自广东开平侨乡的后代、赴美华工的孙子,前面更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一九七三年秋,“一份发人深省的考卷”“零分上大学”“一手老茧上大学”的潮流,彻底击碎了我的大学梦!中医梦!我带着无比的悲愤和绝望,收回了已快跨进医学院大门的一只脚。面对命运的坎坷、人生的致命打击,我不能放弃、不能后退,我只有用拼命工作来麻痹自己。终于我又一次老伤复发,再一次消化道大出血。
当时是插队第五个年头了,大部分知青同学已纷纷离开,全大队二十九名知青只剩零头不到了。林庄也早就剩下刘秀宁和我两个。我和死神又做了一次较量,还是我赢了。在命运的选择中,我又一次选择坚持。
这样我又默默地坚持了一年。在同学好友及下放干部长辈们的劝说下,在县知青办主任的帮助下,最后还是以病退方式终结了我六年零一天的知青生活和赤脚医生的生涯。
望着诊所门外开阔的田野、微弱的夕阳照着的大地。想想自己走过的每一步,想想这里曾留给我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平静地对自己说:“在这片土地上,我努力过!”
我静静地坐在诊疗桌后面,认真清洗用过的针头和针筒。往日的各种情景像放电影似的不断出现在眼前:
曾经和病魔生死搏斗,和死神抢时间的场面;病人治愈后开心的笑脸;直不起腰的病人终于挺起胸膛,不要人扶走出了诊所大门;曾双手不能掌勺的厨师又回到了原来的岗位;高热烧红脸的孩童终于露出了笑容;中风躺在床上的病人终于可以拄着拐杖来诊所治疗;还想起,我第一天踏进诊所大门时,姜医生和周医生真诚欢迎的笑脸,手把手传授各种诊疗技术的情景……
今日,我已经初步掌握一点中西医的疾病诊断治疗技术,多次通过地区、县里培训考核,拿到了“赤脚医生”证书,已能完全独立巡诊治疗了。??
明日,我就要离开诊所,离开平桥,可前面的路在哪里?我还有机会拿起银针吗?我还能有机会去读书吗?前途在何方?未来的路十分迷茫……我不禁泪珠滚出眼眶,也许今后将似离群的孤雁,独自飞行了。
情绪十分低沉的我,一遍又一遍地擦着伴随我近六年的药箱。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欢快的脚步声,“黄先生在吗?”?人未到高嗓门先响了起来。我定了定神,立刻振作起来,忙答应“在,在”。这时一个个子高高的小伙子带着笑容满面红光地走了进来,我一看是马兴庄的DFZ,说:“DFZ这么高兴,是媳妇生了吧,一定是个儿子,对不?”?DFZ一边笑着回答:“对对!上午生的,六斤八两胖小子。”?一边递上一支《大运河》香烟。DFZ的母亲T大姐是我们大队的妇女主任,DFZ是遗腹子,T大姐一人做妈又做爹把DFZ拉扯大,给他成了家,真是不容易。这下子又添了个胖孙子,真是个大喜事呢!戒了四年烟的我,还是非常高兴地把烟接了过来,说:“恭喜!恭喜!找我有什么事吗?”DFZ拿出一个医院的药袋递给我说:“请你到我家去给我儿子打“破抗”。我去医院找陈先生开的药,她说让我回来最好找你去打。”(苏北地区有个不成文的习惯:新生儿出生二十四小时内必须打一针“破伤风抗病毒素”,简称“破抗”)医院的儿科专家,来支援医院的。我有幸跟她上门诊学习了九个多月,她教会我许多儿科诊治的绝招。我接过药袋打开一看,内有一支“破伤风抗病毒素”和三支注射用生理盐水。我明白了:万一皮试过敏就改用脱敏注射法。为了新生儿的安全,这破伤风抗病毒素是一定要打的。陈医生曾教过我如何操作脱敏注射法,以及注意事项。于是我打开药箱检查一下,又挑了两支最小号清毒过的针头和针筒。表面上我很平静,可大脑已乱成一锅粥了:天已快黑下来了,没有阳光,没有电灯,连罩子煤油灯都可能没有,光凭一个手电筒,如何分辨皮试结果啊?何况新生儿的皮肤本身是红红的。怎么办?怎么办?破抗过敏不比青霉素过敏弱到哪里,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更何况是新生儿了。想到T大姐一家的艰辛,想到我明天即将离开……心中不由得害怕和紧张起来:千万不能出错!不然这辈子也不得安生啊!
06
十洞知青农村合影后排右一黄光明
也许是急中生智吧,忽然我想到一个可行的办法来,心中一喜。但仍然冷静地打开药柜,一边取了一支0.1%盐酸肾上腺素、一支25mg异丙嗪和一支地塞米松,放在一空药盒里,一边和DFZ说:“稍等一会,我准备一下。”接着又拿了一瓶ml的5%葡萄糖注射液和一瓶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两支消毒过的小儿用头皮静脉注射针一齐放到药箱里,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和准备。
我背起药箱,对DFZ讲:“好了,去你家啦!”我们一同走出诊所,向左一拐,我一眼就看到那部曾让我又气又恨的手摇电话机,它静静地躺在大队杨会计家的窗台上(自从它给我传来同学的不幸消息后,两年多我再也不愿去碰它)。我立即走上前,摇了起来,接通医院找到了陈医生。我把想到的方法向她进行汇报和交流。她想了一会,肯定了我的方法是正确的,让我认真做就行。她还告诉我,万一有什么她可以赶过来(医院,两小时内不成问题)。我听了十分感动!有了专家的肯定和承诺,我胆子大了起来,腰也挺直了许多。于是我又和平桥邮电局总机吴大姐通了电话,讲明原因。并要求与医院电话保持畅通一小时,吴大姐立即同意了。
做完这些,我终于松了一口气!迈着轻松的步子和DFZ一同进了他家的大门,还不错!堂屋点了一盏汽灯挺亮的。T大姐满面笑容前来和我打招呼,我忙应答:“T大姐添了个大胖孙子,恭喜!恭喜!”?我看到众人中站在边上的接生婆,立即喊她过来,让她讲述了这次接生经过,并让她打开用过的接生包,在灯光下仔细检查起来:用过的剪刀是一把新剪刀,打开剪刀看了看刀囗和连接处,又查看了所用的纱布和棉线。最后打开装有碘酒棉球的瓶盖,取了一粒查看浓度。还比较满意,没有违规。于是从药箱里拿出一张表格来,一项一项按检查的结果填了起来,填写后给接生婆看了并让她签字。并给DFZ看了后签名,最后签上我的名字和日期时间地点,而后把表格递给接生婆,她接过去又看了看说声谢谢,并和T大姐、DFZ打过招呼就离开了。这规矩是五年前制定的,全大队有三个接生员,在医院培训合格后和大队诊所签订协议,接受我们监督检查。几年来这是我第一次签字,也是最后一次签字了。接生婆按规矩做,风险就少了许多。
我正打开药箱拿出DFZ给我的那个药袋,准备配制破抗皮试用的药水。看见T大姐从外面厨房小心翼翼地端了一个冒着香味、热气腾腾的碗进来,我侧过身来看了一眼,原来是一碗黄黄的麻油馓子和三个白白的鸡蛋,这是在淮安地区只有产妇才能吃到的食品。T大姐双手端着那碗馓子煮蛋递到我面前,微笑地说:“黄先生,辛苦你了。先吃点,暖暖身子,休息一下。”望着T大姐真诚的目光、满面的笑容。我心中不由一暖,忙说﹕“谢谢!谢谢!给DX吧,我不饿的,先忙完再说。”(DX是我们林庄的姑娘,去年年底嫁过来的)说完我定下心来,认真配制好破抗的皮试药水。喊DFZ过来一同进屋给他儿子做皮试。我拧掉三节手电筒聚光头作为照明,比罩子灯要亮多了。襁褓中的婴儿红红的皮肤,闭着双眼在睡呢,胖乎乎的脸蛋让人喜欢。T大姐解开薄薄的抱被,我用已经消毒干净的双手,先查了一下婴儿脐带包扎情况,放心后,轻轻握住婴儿的小手,在手腕横纹上规定的位置做了一个皮试点,注入规定量的破抗的皮试药水。小家伙真耐痛,针刺破皮肤竟然没醒。接着在另一手臂相同位置也做了一个皮试点。嘿,小家伙还在睡。
回到堂屋,启动了从诊所带来的那个只走一小时的闹钟。这时我发现自己又出了一身汗,没到最后看到结果,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还是挺紧张的!我想到的办法是:在无阳光无电灯的夜晚,虽然眼睛无法正确分辨皮试结果,那么改用触摸法。凭着我多年给人针灸扎针、搭脉,已练出了十分敏锐的手指。只要是皮试过敏,皮试点就一定会变硬变大。哪怕是伪过敏、轻微过敏都会有一小结节,只要有很小的结节,在柔软的皮肤下都是可以触摸到的。只要有菜籽大的结节,就必须改脱敏注射了,可脱敏注射仍然有过敏的可能,虽然几率较小,但还是有危险的。所以说当时我的心都拎了好高、好高!
终于等到二十九分钟过去了。我喊DFZ和T大姐一同进去,DFZ要去拿汽灯,我连忙制止:“不用,汽灯太亮,对婴儿眼睛刺激太大!你还是用那手电筒,不可直照小儿的双眼。”?接着我又用双氧水消毒好双手,擦干。打开抱被,只见婴儿双手臂上的皮试点6~8mm的圆丘已消失,仅剩两个细小的针眼,我用食指和中指认真触摸起来,反复多次。左右手都细细触摸,最后确定:皮试不过敏!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接着抽好剩下的破抗的药水,消毒好婴儿屁股上的皮肤,轻轻地一针扎了进去,停了几秒,缓缓地把药液推了进去,快速拔出针头。小家伙竟然连哼都没哼一下!只是眼皮动了一下又睡着了。我和DFZ、T大姐互相望了望,不禁一同轻轻笑了起来。好小子,一点面子都不给!给你打针了,你连招呼都没有,太无视我啦!
又过了二十多分钟,我走过去轻轻地把小家伙的鼻子一捏。终于“哇”的一声,小家伙大声哭了起来。好响亮的哭声,真是天籁之音!因为破抗注射完后,必须观察半小时,没有反应才算完成。小婴儿不会说,如有不舒服只会哭闹不止。我观察了小家伙皮肤正常,没有过敏迹象。连打针都不哭的小子,我非要让你哭给我听听,所以灵机一动,让他哭了起来。
我背起收拾好的药箱,让DFZ提着闹钟、打着手电筒送我回大队诊所。走到电话机前,我摇了摇手柄接通医院,向陈医生报了顺利平安,并向总机致谢。我打开诊所大门,DFZ用火柴点亮了罩子灯。我让DFZ坐下来,和他讲了一些产妇、婴儿的注意事项,给他媳妇开了一个老母鸡炖当归、黄芪、太子参的处方。并让他先回去看看,母婴有什么事情赶快来找我。我在诊所还要等半个小时。
收拾完药箱,抢救药品放回药柜。我一人静静地坐在诊桌前,想想整个出诊过程,真像坐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有惊无险。总算平静地做完了临别前的最后一次出诊。
多少年后,医院墙上看到了这么一段孙思邈的话:“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感慨万分!想起了当年的往事,大医说得好啊!“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在那苦难的岁月中,我学会了“冷静”。懂得了“努力不一定成功,放弃一定是失败!”
评论
姚姗姗:光明,赞!可贵的奉献精神!
赵曙东:读了光明的文章,叹息了一声。记得在插队时,光明的事迹传到了我们那里。我也买了书和针灸针,试图学习,也曾在自己的身上练过针。那个滋味是要有坚强的毅力才能坚持下来的。光明能够在自学的基础上,医疗水平达到了这个水平,背后不知隐含了多少汗水和心血。但是封建的血统论阻挡了光明继续从医和上学深造的心路,真是令人痛惜。好在,是金子总会发光,在以后几十年的实践中,光明继续学习,现在成了机电专家。
李建宁:光明,不管命运将你推向何方,你都发出自己的光芒。
陈锡安:这是一首赤子之歌,是一篇品格赞礼!令读者心潮澎湃,难以自已!逆境中的作为,最能凸显人格的高尚,最能显现仁心的深厚。医者生涯的惊心动魄,负重履职的点滴细节,刻苦钻研的自强不息,无不彰显作者对患者高度的责任心,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人生永不言败的意志!这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既伴随着你,亦鼓励着这一群同行人!
李志明:光明,刻苦钻研乐于奉献执着一生!
刘秀宁:和光明一家,相伴插队始终,友谊保持一生。从第一次背起药箱到最后一次出诊,始终高度负责,十分谨慎,百倍努力。虽无正规医学院文凭,但刻苦自学,抓住难得的短期培训机会,向同行专业者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从医六年,无一次医疗事故,得到远近众多患者的好评如潮,新华日报刊载其先进事迹,被树为知青的典型与榜样。这一切,我都是见证者。赞誉光明这样的知青,决不是赞誉知青运动。知青运动是文革运动的一部分,是反人类的,是应该被彻底否定的。而千万知青个体,他们在逆境中努力奋斗的精神是值得颂扬的,他们在农村做出的贡献是应该大力肯定的。
唐一曼:光明,好棒的文章!逆境中依旧美丽的青春!
汤光亚:光明,拜读你的文章,近半世纪的往事,点滴在心头。记得我找你看过病,虽然当时对你半信半疑,可一次次的医术,不得不让我信服崇拜。支庄还有个医生好像姓姜。记得你胃也不好,很瘦的,习惯喊你“黄瓜”。时过境迁,隐隐在心。
黄光明:汤光亚,你好!昨天和庞浩在电话中还谈到你呢!谢谢你还记得那么多。姜医生五月份和他联系上了,他已离开支庄住在平桥镇上了。他还记得你。你们身体都好吗?我在四十年前做了胃切除手术。依然很瘦,但没有三高。除了有点贫血,其他还好。
黄光明:曙光、礼勤等十四位同学:感谢你们的理解和鼓励!知青友情永在!
07
胸有点墨——马肇立画
投稿邮箱:hazxws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