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
了
知了,知了,知道,知道
抓知了,陕西叫法逮知了,土语,形象,起劲。
逮知了,不为玩,图个乐儿,终极目标:把知了宰了吃,当海参,当鲍鱼。
入了夏,北方多知了。
脱壳了,叠在一起,俏皮
小时候,村里树多,入了夏,知了都从地缝钻出来,探头探脑的。
过了下午六点,太阳卡山,就可行动,知了会选时间。天没黑,知了不出洞,有出洞的迹象。猫着腰盯着地看,有小洞,洞口地皮薄,透着光,口向外张着,用手去抠,里边有内容,准没错。
出洞的知了,爪子一探一探的
我不知道这里道儿是谁首创的,照方使用,唯有感激,人类聪明莫过于此。
洞口开了,不一定能抠出知了,这大概是因为知了中也有勤快和懒惰之分。勤快的洞深一点,洞开了不易被揪出来,要么挖下一个大洞,要么放下一根细杆,引知了上钩,这样做,容易一铲子下去,知了就成了两半,满肚子的蛋白质和屎混进土里。还有,得把挖开的土,原位放回,铺平,小孩儿没这耐性。懒惰的,洞浅一点,抠开地皮,知了就粘在手上。
不过照规律看,孩子们喜欢勤快一些的知了,用杆子引,知了自己爬上来,容易获得一种引人上钩的愉悦和成就感,智商压制,人类向来如此。
纸
上
知
了
宣纸上的知了,美的刚好,看得见毛
挖知了是前奏,虽说得来的数量有限,但无疑是孩子打发时间的最好途径,尤其天热,尤其无聊。
天黑了,漏网之鱼和洞口隐蔽起来的知了就出来了。上树的好找些,拿着手电筒照着,树上突然冒出一疙瘩,还在动,伸手去摸,绝对活物。地上爬的,需要些耐心,也好找,关了灯,蹲下来,别出声,听得见知了爬行的声响,寻者声响摸过去,也是活物。最难对付的是那些爬得过高的,要么上树,一个人用手电照着,一个人脱了鞋上树去追。我有一回上树去摸,知了是抓到了,下来太忘形,树皮磨得一身毛细血红,凉水浇在上面,烧心的疼。用杆子打,不是好办法,知了掉在地上,不容易找。
村里孩子不多,资源平分,一人一晚也抓得到二三十只。胆子大一点的,钻进苹果园,梨园,数量惊人,大概是因为果园营养丰富,且知了贪吃。
图中的小孩,像20年前的我
人均虽少,但几个人搭伙,数量也惊人。
家里条件好一点的,爹妈会帮着用油炸来吃,洗干净,去了股子,去了四肢,先用盐水杀杀泥,再洗,倒入热油中,刺啦一声,加些盐,花椒,辣椒面,味精,动动锅,翻腾几下,香气扑鼻,知了好熟。
我也这样吃过,很少,偶尔也是几个人商量好,你从家里偷点油,我从家里偷个锅—说是锅,不过是带把的大勺子,他从家偷点调料,找个没人的地儿,用砖头围起个灶台,点了麦秆,胡乱着炸起来吃。通常是拿油的分的最多,其次是拿锅的,最后是拿调料的,倒也合理,经济学无孔不入啊。
不过,大部分时间,都是烧着吃。几个人把逮来的知了放在一起,各自记好数量,点一把麦秆火,把知了扔进去,也不加任何调料。两三分钟后,香味顺着烟和火冒上来,领头的手里拿着棍子,把火堆拨开,再一敲一敲地找出知了,黑不溜秋,像发了霉的土疙瘩,放在一起,各自领各自的数量。烧知了是近乎原始的吃法,鼻、眼、须、抓儿、肚子、股子、屎、尿、一口吞,比带血的好点。常吃到烧成灰的,入口即化,有土味,也舍不得吐。那年头,带荤腥的是稀罕物,除了过年,平时难得吃。
黑配绿,美宝宝
后来吃知了过敏,知了一入口,一泡尿功夫,浑身疙瘩,比癞蛤蟆难看,渗人,痒,挠了还痒。我开始怀疑是不是吃了抓子,没咬碎,抓子在身子里挠导致的,于是去了抓子吃,还是过敏。去了肚、眼、鼻、屎、尿,再吃,还是过敏。后来查了百度,才知道我对这种蛋白生物价过敏,而知了体内百分之九十都是这玩意,于是放弃。
我终于明白个质朴的理儿;这世上,有些人有些事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一起的,娘胎里带来的特质,无论怎么转变,也不行。比如爱情,比如三观。
那时候逮知了,有时也打架。比如同一棵树上的同一只知了,几个人同时看到了,手快的先得,手慢的就不乐意了,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动手,总以为这样的方式能赢得舒心的结局,多么质朴的发心啊,也只有孩子做的出来,因为不懂,或者因为稚嫩,现代文明中的生存法则,孩子用不来。
对着屁股拍,也好看
后来,开始有人收知了,五分钱一个,一毛钱一个,收的人要么送到市里的饭馆,要么干脆自己吃了,当下酒菜,不过这类都是有钱的闲人。听说知了能换钱,父母不再说孩子们只抓知了不干活,有的甚至帮着孩子逮。知了能换钱,搭伙一起干的就少了,大都是单独行动,去一些没人去的地方,毕竟那时候在所有人眼中,只有钱最实在。好比大人们交公粮,拉着粮食去就开心,把粮食换了钱再交出去就难了,一样的道理。
村里没人收,每次逮了知了,都喊了大人一起送到隔壁村儿,一天也能换来一两块钱。有了钱,到商店买冰棍,买干吃面,买辣条,躲起来吃。
逮知了的日子可持续一个多月,孩子们每天像过年。过了秋,就是蝉了,比知了小,比知了灵活,叫声大的惊人,常在大人午睡的时候。
晚上逮活的,白天到处找知了壳。因为壳有人收,也能换钱,价格惊人,一公斤几十块,不小的数字,我的学费也不过九十块。
知了壳,果园多一点,而且果树低,壳不费劲就够得着,适合孩子。自家有果园的显然能发财,没有果园的只有拿着竹竿满村子转悠,效率极低。
我家有果园,一个人害怕,就跟堂弟一起,面积平分,一人两行,各自捡到头,回家,谁也不抢谁。这是小孩的规矩,自成一派,适用于大人。
壳透着光,比很多中药好看,吃起来没心理障碍,估计病也好的快
不过,知了壳换来的钱是巨款,一般上交,父母只留下零头。孩子们也不计较,毕竟上学重要。
后来才知道,知了壳,中药称蝉蜕,可入药,痛风吃了管用,视力不好吃了管用,破伤风吃了管用,小孩晚上哭闹吃了管用。尽管独方不入药,可还是不禁破口大骂了当年年收知了壳的:狗日滴,不要脸,挣下了多少昧了孩子良心的黑钱。当然,这是玩笑话,毕竟人生于世,拿挣钱的道道儿来探究,本来就是个伪命题。
长大了,挣钱了,知了再也唤不醒我的兴趣,毕竟小时候忙活一个夏天,还顶不上现在的一盒烟钱。不过,这可能不是本质原因,想想,大概是现在好的吃多了,味觉麻木了,乐趣也麻木了。过去视知了如海参,如鲍鱼,现在说视海参,鲍鱼如知了,可能有点土豪味,毕竟我至今未曾吃过,但理儿总是正的。过去逮个知了,便能知足一个假期,现在欲望有多难满足,你懂得。
特
写
有原始生物的味道,仔细看,有点渗人
好了,道理讲起来太装逼,点到为止,说到底,这些文字的初心是追忆童年,你追忆到自己的童年了吗?
如我有同样经历和情怀的,请转发此文。
赞赏
▼▼,浏览更多内容。
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