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的转暖和户外活动的增加,意外受伤就诊的增多。很多人在处理、包扎好伤口后都会问医生需不需要打破伤风针。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打破伤风针?打破伤风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且听公司医务室来答疑~
何谓破伤风?破伤风是一种特异的细菌感染,引起该病的病原菌就是破伤风杆菌,这是一种厌氧细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如果被生锈的铁钉扎伤或伤口特别窄而深,容易形成缺氧的环境,就容易引起破伤风杆菌的感染。
大部分破伤风患者早期常有头痛、腰背痛、张口困难、抽搐等症状,常被误诊为脑血管病、急腹症、颈椎病等,有的患者甚至没有明确的受伤史。
打破伤风抗毒素需要做过敏试验吗?打破伤风针其实是指打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是一种免疫马血清,对人体是一种异性蛋白,具有抗原性(过敏反应),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及其他不良反应,因此在用药前应先做过敏试验。试验结果为阴性可直接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试验结果为阳性者,则应进行脱敏注射,即小剂量分4-5次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用过破伤风抗毒素超过1周者,如再使用还须重作皮肤试验。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相对而言过敏反应少,这只是一种外源性抗体,维持时间为2-3周。对于已出现破伤风或可疑症状时应及时使用,但是对破伤风的预防作用是有限的。
应对破伤风的四个误区误区一:有创伤就要注射
医院,当患者就诊时只要是外伤,甚至只是擦伤,无论其是否进行过主动免疫,一律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显然是不妥的。
凡接受过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全程预防者,在注射完最后1针的10年左右,若有外伤不需再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也不用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若超过10年,受伤后可再加强注射1次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但不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误区二:只在外伤后24小时之内有效
多数医务人员会告知患者,应该尽量在外伤后24小时之内应用破伤风抗毒素和免疫球蛋白,否则效果差。
破伤风感染后发病的潜伏期多数为1-2周。根据其发病机制,伤后24小时之内甚至稍晚应用破伤风抗毒素都能起到预防作用。临床上应强调尽早应用,但只要未发病且两周内应用都应视为有预防作用。
误区三:没有外伤就不会感染破伤风
对于某些非外伤性的损伤,例如肛周脓肿、结肠穿孔等,患者同样有破伤风杆菌感染的可能。因为破伤风杆菌大量存在于人体肠道内,并随粪便排出体外。
肠道破裂造成的腹腔及手术切口污染,若病史较长,污染重,就可能发生破伤风杆菌感染。这些患者应该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同时要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促使机体产生长期抗体。
误区四:打了破伤风针就不会得破伤风
被动免疫给体内带来的抗体只能持续2-3周,此后抗体水平下降,身体不再受到保护。因此,应用一次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并不能带来持久免疫力。持久的免疫力要靠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在体内产生的主动免疫。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