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又名锁口风、耳直风,是一种急性中毒性传染病,多发生于新生羔羊,绵羊比山羊多见。羊破伤风是一种急性中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是由于通过创伤感染破伤风梭菌而导致。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羊发病情况类似,即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春秋季节发病率相对较高。病羊主要特征是食欲废绝,咬牙,流涎,停止反刍,四肢强直,类似木马,具有非常高的病死率,应加以防治。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破伤风的临床症状、羊破伤风的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破伤风梭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体呈细长状,长度在4-8 μm左右,生有周身鞭毛,且能够形成圆形芽孢,适宜生长温度为37℃、pH值7.0-7.5。该菌是一种厌氧菌,在土壤中广泛分布,而形成芽孢后能够在动物肠道中存在。该菌的繁殖体呈革兰氏阳性,形成芽孢容易变成革兰氏阴性,且芽孢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耐热性增强。一般来说,该菌使用10%漂白粉和30%过氧化氢处理可被灭活。该菌能够分泌破伤风痉挛毒素(导致机体出现该病典型症状)、溶血毒素(导致局部组织发生坏死)以及非痉挛性毒素(导致神经末梢麻痹)。
发病特点。妊娠年龄的羊都能够感染,母羊通常在产死胎或者发生胎衣不下的情况下出现发病,或者由于助产时没有经过严格消毒,导致阴唇结成厚痂,也能够引起该病。
一般来说,羊通常是由于外伤、断脐、去角、阉割、外科手术、分娩以及胃肠黏膜损伤等感染病菌,侵入伤口的病菌会在该处大量繁殖,同时分泌毒素,损害机体神经系统。由于该菌属于厌氧菌,因此在伤口被腐败组织、土壤或者粪便封闭后更容易感染发病。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往往呈散发,必须有创伤才能够感染,特别是创伤较深、创面损伤复杂时更容易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羊表现出食欲和饮欲废绝,停止反刍,流涎,呼吸困难,往往张口呼吸,但体温基本正常。伴有轻微瘤胃臌胀,接着腹部紧缩,四肢由于强直而有所外展,呈木马状站立;每个关节都不容易屈曲,走动障碍,咬紧牙关,严重时呈角弓反张,如同鹿颈。另外,病羊受到外界刺激时反射兴奋性明显增强,惊恐不安,大量出现汗,黏膜发绀,肌肉痉挛,躯体抖动,脉搏细弱。
3、防治措施
应急处理。立即改善羊群的饲养管理水平和卫生状况,病羊要转移到干燥清洁、适当通风的地方,并经常更换饮水,补充适量食盐。对于无法采食的病羊,可向食道内插入胶管,以灌入适量的玉米粥,每天2次。同时,即使清除羊舍内的粪尿,并对羊舍、料槽、饮水器以及周围环境使用10%漂白粉溶液进行严格消毒。此外,对于同群没有发病的羊,要立即采取预防接种,每次可皮下注射0.5mL破伤风类毒素。
西药治疗。先将病羊存在于伤口处的污物和异物完全清除干净,再使用2%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消毒,然后涂擦适量的鱼石脂和碘酒,每天1次,连续进行3天。推荐病羊按以下治疗方案操作,即第一天,上午可先肌肉注射4支破伤风抗毒素(共计5万IU),接着肌肉注射1支 mg苯巴比妥,同时静脉注射mL10%葡萄糖、mL 5%葡萄糖氯化钠、30mL碳酸氢钠、1支10mL25%的硫酸镁、5支80万IU青霉素、2支20mL10%维生素C。
对于患病母羊,还要向子宫内灌注添加有2支80万青霉素和2支链霉素的温热生理盐水。下午可肌肉注射2支20 mL10%磺胺嘧啶钠。第二天,病羊可先肌肉注射2支破伤风抗毒素(5万IU),接着再肌肉注射2支20mL磺胺嘧啶钠,同时配合静脉注射 mL 5%葡萄糖氯化钠、30mL碳酸氢钠、5支80万IU青霉素、1支10mL25%硫酸镁、2支20mL10%维生素C,再肌肉注射3支磺胺嘧啶钠。对于患病母羊要继续向子宫内灌注相同药液。第三天、第四天的治疗方法与第二天相同,但停止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加强饲养管理。羊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对于引进的种羊必须经过严格检疫,且到场后要先进行2-3周的隔离观察,同时供给一些能够减轻长途运输和应激的药物,还要供给一些预防常见疾病的药物,最好使用中药,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够混群饲养。圈舍保持干净卫生,定期进行消毒,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疫病防疫。羊出现外伤或者断脐、阉割时,要立即涂抹适量的2%-5%的碘酊,防止感染病菌,确保至少连续使用3天,且每天要根据病情采取消毒,保持伤口干净。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