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中医外科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出发,探讨了风药在中医外科应用的理论依据,提出风药有助于去除邪毒、解除气血凝滞和经络阻塞,恢复脏腑正常功能,从而提高疗效;进一步探讨了风药在疮疡、皮肤病、肛肠疾病、周围血管病等中医外科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和应用风药须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风药;中医外科学;临床体会
风药之名始于李东垣,是一类具有升发、疏散特性的药物,如:升麻、柴胡、羌活、防风、藁本、葛根、川芎、独活、白芷、荆芥等。风药在内科方面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在治疗风寒外感性疾病和脾胃病时经常使用。然而关于风药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很少。在多年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发现,风药在中医外科中同样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应用得当可显著提高疗效。
1风药在中医外科应用的理论依据
风药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是由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及风药的作用决定的。中医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很多,风邪是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且常是其它外邪致病的先导,故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风为阳邪,善行而速变,故发病迅速,多为阳证;风性燥烈,风性上行,多侵犯人体上部,如颈痈、头面丹毒等病。风邪致病特点,其肿宣浮,患部皮色或红或不变,痛无定处,走注甚速,伴恶风,头痛等全身症状。中医外科疾病的基本病机是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和脏腑失和。风药的基本作用是疏风发散,其性多辛,轻清上升,向外趋表,具有升、托、发、散、化、达、窜、通等作用。
1.1风药对气血的作用风药不仅能行气、升气、降气、益气,而且能活血、止血、补血。用风药行气散血,可止血而不留瘀,对有瘀滞者,又可行气活血而止血。因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用辛温风药,可防止凉药凝血,如朱丹溪治下血有热,四物汤加栀子、升麻、秦艽、阿胶珠、白芷;血虚有寒,四物汤加炮干姜、升麻。风药能发越郁火,升阳解毒,如李东垣调经升阳除湿汤。风药振脾益气,李东垣谓:“参术补脾,非防风、白芷以引导之,则补药之力不能到”,风药能振脾益气而能摄血。治疗外科疾病时加用风药有助于调畅气血,消除气血凝滞。
1.2风药对经络的作用风药多具有温通走散之功,可以温通经络。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将其概括为“经络阻隔气血凝”,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经络阻塞不通,进而产生气血瘀滞,肿痛结块或化热腐肉成脓。毒邪由外传里或由里出表也都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实现的。风药的走散温通作用可以疏通经络,逆转病机,使外科疾病消散于无形,不使化热成脓。
1.3风药对脏腑的作用风药的宣发升散功能对脏腑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风药不仅能疏肝,亦且有升脾、燥脾、悦脾之功。另外风药还具有固肾气助气化作用。经云:“肾肝之病同一治,为具在下焦,非风药行经则不可。”风药可助肾阳升发而布阴精。五脏真气充实,则外科疾病预后良好,《金匮要略》云:“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否则会出现“七恶”之象,预后不良。
1.4风药的祛邪作用风药质轻味辛,药性升浮、善行,具有开泄腠理,发散祛邪的作用,能使入侵之邪从表而解,祛除了引发血瘀的直接原因,故可恢复血行。根据邪气寒热之不同,可分别选用辛温之麻黄、桂枝、细辛,或选用辛凉之柴胡、薄荷、蝉蜕等。风药之性多辛燥温,可驱湿散寒,《内经》6曰:“湿胜则濡泄”,泄与湿密切相关。风药之用,如地中泥湿,和风一到,湿土自干。风药性温燥,气芳香,善于燥湿化痰、畅气胜湿,能祛痰湿于流散之地,疏被郁阻之气,使气血畅达而解血瘀。风药与理气药配合,可起鼓旋作用;与清热泻火药配合,起宣发作用;与理血药配合,起推动作用;与祛寒药配伍,起温散作用;与祛湿药配伍,起疏化作用;与解郁药配伍,起疏达作用;与补益药配伍,起升运作用。
总之,风药在治疗外科疾病方面的作用可归纳为:解表有助祛毒,疏风有助活血,祛风有助胜湿。
2风药在中医外科方剂中的配伍应用
风药可散气分之结,祛腠理之风,有助于行气散结,消肿止痛,因此在以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为主要病机的中医外科疾病中有广泛的应用,许多中医外科名方中都含有风药成分。被誉为“外科之首方”的仙方活命饮中即以风药防风、白芷为佐,透达营卫,疏风解表,散结消肿排脓,使毒气外出,不致内攻。疮疡初起常用的方剂荆防败毒散更以荆芥、防风为君宣散风邪,透发肌肤之毒;羌活、独活、柴胡、桔梗为臣,羌活走表,以散游邪,行上理上,达巅顶而横肢臂,独活行里而宣伏邪,祛风湿行气血而下行腰腿,柴胡桔梗散热升清,诸药合用出肌表之邪毒,散初起之疮疡。治疗痈疽疔毒,对口发颐,风寒湿痹,湿痰流注,附骨阴疽等病的名方保安万灵丹应用荆芥、防风、羌活、麻黄、细辛等药物发散毒邪使从汗解,并顺气搜风,通行经络,止痛消肿。治疗痈疽发背,阴阳不和,冷热相凝的半阴半阳证最常用的冲和膏中应用独活、白芷、紫荆皮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祛冷软坚。痈疽疮疡常用的熏洗方“葱归溻肿汤”以独活、白芷为主,宣发散结,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3风药在常见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3.1风药在疮疡治疗中的应用疮疡为体表感染性疾病,热毒火毒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因此清热泻火解毒自然成为疮疡治疗的常法,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清热解毒在很多情况下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可能造成某些疾病迁延,其原因是清热解毒药物多为苦寒之品,过用有寒凝气血经络之弊。疮疡疾病早期多有表证,此时适当使用风药表散,使邪毒随汗而出,可使得早期疮疡消散于无形,即内经所谓“汗之则疮已”。如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疖病多用风药,本病初起常以风热为主,病久则以湿为主,无论初起病久,风药均可应用,初起可祛风清热,病久可祛风胜湿。张山雷治疗有头疽,在初起毒尚未聚阶段,应用羌活等表散之药温经提毒,在成脓阶段,痰湿蕴结,凝塞不通,加用羌活、桂枝等风药以开泄化瘀通络。张赞臣老中医治疗脑疽常用风药以祛风消散,他认为“消散脑疽,大法有三方:荆防败毒散、仙方活命饮、阳和汤。”在此三方中均含有风药。在治疗附骨疽时适当加用风药以散寒托毒,可以使疗程缩短。孔伯华、王占玺等治疗丹毒风热化火者,在从血分清化毒邪的同时,也加用一些风药清热透表,使邪有出路。甚至在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法的疔疮治疗中,许多医家也并不完全弃用风药,如王瑞麟《中医外科理例》中治疗眉心疔出现憎寒发热,头痛不适,局部肿块紫红,触之发硬,疼痛明显,中有白色脓栓时,用清热夺命汤加减(羌活、独活、防风、蝉蜕、僵蚕、金银花、金钱重楼、黄连、赤芍、野菊花、甘草);黄乐亭治疗颜面疔疮走黄扩散时也伍用少许荆芥以助托毒。
3.2风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皮肤病多以瘙痒为主要表现,《诸病源候论》曰:“凡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气血相搏,而往来于皮肤之间,邪风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因此,治疗瘙痒的皮肤病,祛风药的使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如急性荨麻疹多为实证、热证,慢性荨麻疹多为虚证、寒证。治疗上宜从风、湿、瘀、虚入手。风邪有寒热之分,风寒者,治宜祛风散寒,可选项用荆芥、防风、羌活等祛风散寒;风热者,可选用金银花、桑叶、牛蒡子、薄荷、蝉蜕等祛风清热。过敏性紫癜发病急,变化多,初起多有外感风热症状,皮肤紫癜常伴有瘙痒及关节肿痛游走不定等临床表现,故当属于“风”,故在清热凉血方中加入具有抗过敏作用的祛风药,如蝉蜕、防风、刺蒺藜等,才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3.3风药在肛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证治要诀》曰“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说明风邪可引起下血。风有善行而数变的特征,且多挟热,热伤肠络,血不循经,下溢而便血。因风而引起的便血,其色鲜明,出血急暴,呈喷射状,多见于内痔、肛裂。临床上常用荆芥、升麻等风药配合凉血止血之品,代表方剂如凉血地黄汤。湿浊蕴结大肠引起的腹泻、脓血便等常见于炎症性肠病,单用健脾利湿法经常效果不佳,根据风能胜湿理论适当加用风药常可明显提高疗效。风药辛润,也常用于便秘的治疗。如香枳散治大肠秘涩,方用枳壳、防风、炙甘草,具有祛风顺气“”之功。《卫生宝鉴》润肠汤以荆芥穗、麻子仁、芝麻、桃仁组方,治大便秘涩,连日不通。
3.4风药在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周围血管疾病多为“因邪致瘀”,而风药具有升、散、行、透、串、动等特性,可从多靶点多角度发挥直接或间接的化瘀通络作用。有研究表明很多风药具有抗凝、抗血栓形成、扩张外周血管、降血脂、减轻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如川芎、葛根、羌活、桂枝、白芷、细辛、威灵仙等。风药还可通过调理肺气之宣发肃降和肝气之疏泄而畅达全身气机流通,发挥气行则血行的帅血功能。祛风散寒风药性味多辛温,辛则能行,温能散寒,使血脉流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急性期因肢体小动脉炎变,血栓形成,患指(趾)发凉,皮温低,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或桡动脉搏动常消失,通常辨证为寒邪阻络等阴证,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法治疗临床效果不理想时,加入少许风药常可取得较好疗效。又如治疗湿郁筋损的糖尿病坏疽时风药可起到燥湿胜湿之功效。对于臁疮毒腐难去,气虚难愈者,风药外用可去腐生肌,内服可托补升阳。著名中医脉管病专家奚九一先生治疗臁疮湿热夹风证,常采用荆芥、防风以祛风通络。
3.5风药在其它中医外科疾病中的应用在破伤风治疗中应用风药祛风解毒镇痉,用白芷祛阳明经之风,天麻祛肝经之风,羌活祛膀胱经之风,防风、生天南星祛风除痰,一般患者于服药后,周身汗出,其汗胶黏,其气腥臭,汗出邪去而病乃可愈。乳痈有发热恶寒时,可加用风药以助清热。治疗乳癌时,加入少量防风等风药有助于行气活血化痰散结。
4应用风药治疗中医外科疾病应注意的问题
4.1正确掌握风药的应用时机尽管风药在中医外科上应用广泛,但绝非任何情况均适用。疾病初期有表证或湿浊重者最为适宜,疮疡溃后期及阴虚有热者当慎用或禁用。
4.2合理掌握风药用量及用药时间风药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多作为佐药配合其他药物一同使用以提高疗效,因此其用量一般不宜过大,达到表散邪毒之效即可,不可过量及长时间使用,否则会汗出过多,阴液大量丢失,出现变证,即《伤寒论》中所谓“疮家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4.3注意风药与其它药物的配伍风药多具有温燥之性,临床上可配用苦寒之品牵制风药燥性,防止风药升散过猛。温燥太过可消耗元气、灼伤肾阴,且可使肝胆之气更为郁结。故稍佐黄柏、黄连、知母等苦寒之品,即可“降其阴火、以救肾火”;苦寒清泻肝胆壅遏之热,而使肝郁易于开透疏解,即东垣所谓“以小苦通之”。
“诸风之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除配用苦寒药以制约风药之燥性外,对于元气虚衰者,还须配伍人参、黄芪、白术等益气之品,以防元气耗散。
风药之性多辛香温燥,易伤津液。在运用风药时可配以当归、麦冬、五味、麻仁等养阴润燥之品,生津润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