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疫苗,需要了解的常识您知道吗

刚刚过去的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平时给孩子打疫苗需要了解哪些常识,有哪些禁忌您知道吗?

关于疫苗接种家长必需知道的小常识

小宝宝能耐受疫苗吗?

宝宝接种疫苗,俗称打预防针,是保护宝宝少受或不受某些传染病侵害的有效措施之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心存疑虑的家长也不在少数。

疫苗都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经过人工培养繁殖,使其丧失致病能力,但仍旧保留了免疫原性。于是,不少家长担心,宝宝小小年纪能够耐受吗?

这种担心不是毫无道理,也不仅限于国人,在欧美诸国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疑虑。为此,医院疫苗教育中心的专家们专门做了多种免疫接种的专题研究,结论是:从出生时候起,婴儿就能够应付免疫系统的诸多挑战,包括多种疫苗。

据这项专题研究的负责人保罗·奥菲特博士解释:“几十年来,推荐的儿童疫苗数量猛增,2岁前一般要接受11种疫苗,打20针,故越来越多的父母担心婴儿无力安全应付这些疫苗,或者怀疑这些疫苗可能损害婴儿的免疫系统。但我们的研究表明,婴儿的免疫系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脆弱,疫苗根本不会削弱婴儿的免疫系统,反而会增强婴儿防范严重疾病的能力。”

如此权威的专家论证,您该放心了吧。

接种前后要注意什么?

1.宝宝打预防针之前,家长要给宝宝洗洗澡,换上干净衣服,向医生说清楚宝宝的健康状况,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方可接种。

2.打预防针后,宝宝要避免剧烈活动,家长要注意观察,如果宝宝有轻微发热反应,一般在1~2天就会好,如果反应加重,应请医生处理。

3.在饮食方面,民间流行一些不妥的做法,如:主张给宝宝吃些小鱼、小虾或香菜之类的“发物”,意在让预防针“发”出来以取得疗效。另外一些家长则主张“忌口”,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生怕干扰了预防针的效果。

其实,预防针一般是由灭活疫苗或活疫苗制成的,其免疫作用是靠它的抗原作用刺激身体,产生能杀灭或抑制病菌或病毒的抗体来完成的,只要抗原达到一定数量,身体内就会产生足够的抗病力,达到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目的,因此,即使吃“发物”也起不了什么作用。至于“忌口”(如不能吃鸡蛋、鱼、水果等)更没有道理,因为打预防针与生病不同,注射疫苗后获得的抗病作用主要体现在抗体的质量上,而抗体实际上是一类特殊蛋白质,若能多吃点蛋、鱼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使体内制造抗体的原料增多,反倒可以提升免疫力。若片面听信传言,造成宝宝体内制造抗体的原料缺乏,反而削弱了预防针的功效。

预防针多打好还是少打好?

过多地注射疫苗,不仅不能使宝宝获得应有的抗病力,反而可能使免疫力降低,甚至无法产生免疫力,医学上称为免疫麻痹。如同我们进餐,本来吃克食物就够了,获得的营养足以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行,若为了多获得营养而拼命多吃,吃上克甚至上千克,表面上看吃入的食物多了,但实际上获得的营养并不会成比例地增长,反而因加重了胃肠的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而减少了营养素的吸收,得不偿失。

另外,各种疫苗确系用病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制成,虽然经过杀灭和减毒等特殊处理,但仍会有一定毒性,接种后可能发生一些反应。尤其是在制作过程中,不可能将培养细菌或病毒生长所用的物质完全清除掉,这些残留物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疹,重者发生休克。这种过敏反应的发生往往随着打针次数的增加而增多。为避免发生意外,应在不影响免疫力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接种次数与注射数量。

接种疫苗太少的话,正如进餐一样,没有一定的数量保证,身体很难获得足够的营养,同样不是明智之举。

正确之举是严格遵照计划免疫程序进行,因为计划免疫程序是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科学试验而制定的,不要随意更改。如:宝宝出生时注射卡介苗与乙肝疫苗,2个月时服用脊灰疫苗,3个月时注射百白破三联疫苗,8个月时接种麻疹疫苗等等。既不要漏打或少打,也不要多打。只要我们坚持这样的“方针”,完全可以避免接种疫苗的某些副作用而尽收其利,保护宝宝免受传染病之害。

乙肝疫苗能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吗?

一般来讲,婴儿可以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两种疫苗。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乙肝疫苗与流脑疫苗、卡介苗、白百破三联疫苗、宝宝麻痹疫苗及乙型脑炎疫苗等可同时接种,不会产生相互干扰的作用。但注射乙肝疫苗最好避开麻疹疫苗,因为目前尚不能排除乙肝疫苗与麻疹抗体产生的作用,可能会影响麻疹疫苗的接种效果。

如何判断疫苗接种后的效果?

预防针的效果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1.观察打预防针的部位有没有变化。由于接种疫苗后,疫苗中的病菌、病毒要在体内生长繁殖,才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力,所以,注射部位常会发生某些反应。以卡介苗为例,接种2~3天后,打针的部位皮肤略有红肿,并很快消失,两周左右局部再次红肿,并破溃形成溃疡,直径一般不超过0.5厘米,有少量脓液,然后结痂,痂皮脱落后留有轻微疤痕,前后持续约2~3个月。如果如期出现上述反应,说明接种成功。假如接种后未见到任何变化,表明接种失败,应及时给予补种。

2.观察宝宝的抗病能力是不是有所增强。一般来说,接种疫苗后2周左右就可以产生免疫力,1个月左右免疫水平最高,以后便逐渐降低。如果接种疫苗2周以后,不再患所种疫苗能预防的这种传染病,特别是在流行季节或周围有这种传染病流行期间,表明接种成功,效果很好。

3.还有一些办法,如皮肤试验、体内抗体测定等,更能准确地检测疫苗接种的成败。以抗体测定法为例,是在接种疫苗后3~4周抽血化验,如果接种后血中抗体浓度比接种前增长4倍以上,说明接种成功。不过这些方法较为复杂,医院由医生来做,家长自己不能操作,这是它的不足之处。

如何处理接种后的不良反应?

打预防针后,由于机体受到疫苗的刺激,一般都要出现某些反应。这些反应有些是正常的(如:卡介苗接种后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等变化),但也可能因为技术问题或宝宝本身免疫功能存在缺陷,从而出现异常反应。此时该怎么办呢?

1.卡介苗接种的不良反应。

临床资料显示,卡介苗接种后较为常见的合并症是化脓性淋巴结炎,发生率约为0.5%~4%,多与卡介苗菌种、剂量、宝宝年龄、接种途径及接种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关。如果发炎的淋巴结肿大不超过1厘米,属于正常反应,不必处理。如果肿大超过1厘米,且发生软化,又不能自行消退,可在严格消毒的情况下作局部抽脓。如果局部已经破溃流脓,可撒上异烟肼粉,再用消毒纱布包扎,同时口服异烟肼,剂量按每天每公斤体重8~10毫克计算,疗程约1~3个月。切忌用不卫生的方法挤压或随便切开排脓。

2.百白破三联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

接种后常常出现发热与局部反应,约有2%~6%的宝宝接种后发热达到39℃或以上;5%~10%打针局部出现明显红肿和硬结或疼痛,持续48小时以上;个别严重的宝宝,也可能出现惊厥或神经系统症状,此类宝宝以后复种不可再用百白破三联疫苗,改用白破二联针,因为神经系统反应通常由百日咳菌苗所引起。出现高热症状的宝宝,可服退烧药;出现惊厥及神经系统症状的宝宝,应及时就医。

3.麻疹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

麻疹疫苗接种,一般很少出现严重反应,约有5%~15%的宝宝在接种6天后开始发高烧,持续可达5天以上,最好请医生处理。

打了预防针就万事大吉吗?

打预防针的目的是保护宝宝免受传染病的侵害,那么,是不是打了预防针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呢?其实不然。

因为人体感染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诸如自身状态、疾病流行、感染程度、产生抗体是否足够、效果是否降低等等。只要上述条件中有一条发生了变化,情况就会截然不同。

以乙型肝炎为例,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保护接种者免受乙肝感染之害,但这种保护作用是相对的,且受到时间的限制。因此,仍须注意预防,如不可与乙肝病人接触,特别是不能接受e抗原阳性的乙肝病人之血液,否则仍会感染上乙型肝炎。那种认为打了预防针就万事大吉,生活就可以随随便便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应予以彻底纠正才是正道。

关于疫苗

一、关于疫苗,很多家长分不清:一类疫苗、二类疫苗、计划内疫苗、计划外疫苗、自费疫苗、免费疫苗。

一类疫苗又称计划内疫苗,是政府免费提供的疫苗。我国免费接种的大概有十几种:乙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甲型肝炎。

二类疫苗又称计划外疫苗,是自费并且自愿接种的疫苗。比如:五联疫苗、HIB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流感疫苗等。但这些在发达国家列入计划内疫苗。

其中,乙肝、甲肝、乙脑和脊灰疫苗同时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疫苗,家长可自行选择。

二、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哪个更安全?

1、减毒活疫苗:将病毒致病力减弱后利用这种弱病毒轻微感染人体而产生免疫力,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水痘、轮状病毒、乙脑、脊灰减毒活疫苗等疫苗。

2、灭活疫苗:将病毒大量繁殖后灭活及分解做成的疫苗,比如甲肝灭活疫苗、乙脑灭活疫苗、流感裂解疫苗等。

经国家批准上市的疫苗,不论是“减毒”还是“灭活”都是严格检测、安全有效的,家长、孩子不用担心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若非要强行比较,灭活疫苗比减毒疫苗安全系数略高一些,毕竟“减毒”,而不是“无毒”。

三、联合疫苗可信吗?

联合疫苗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病原的抗原,按特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可以预防多种疾病的疫苗;也是疫苗的发展趋势。全球已有多个国家使用联合疫苗,我们常用的联合疫苗有3种。

国内常用的联合疫苗:

百白破联合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灭活脊髓灰质炎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以及b型流感嗜血杆菌导致的疾病。

其中,前两个是一类疫苗,后一个是二类疫苗,五联疫苗,按照程序需要接种12次,使用五联疫苗只需接种4次,降低了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家长也不用总是往返接种门诊,同时减少扎针之苦。

四、常见自费疫苗

1、B型流感嗜血杆菌混合疫苗(Hib疫苗)

B型流感嗜血杆菌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引发的脑膜炎、肺炎。推荐2月龄-5岁以下儿童尽早接种。

2、7价肺炎球菌疫苗、23价肺炎球菌疫苗

肺炎球菌肺炎,通过呼吸道传播;2岁以下的孩子是易感人群。

7价肺炎疫苗推荐接种人群为3月龄-5岁的孩子。

23价肺炎疫苗属于多糖疫苗,多糖疫苗不能刺激2岁以下婴幼儿产生保护性抗体,因此,只能在2岁以上儿童人群接种。

3、流感疫苗

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打流感疫苗。流感和感冒不同,它的症状要比普通感冒严重多了,再加上宝宝免疫力较低,很容易被感染。但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不同,流感疫苗要根据流感病毒株的变化进行调整,每年接种能够预防当年流行毒株的流感疫苗,才能更有效地预防流感。

每年9月份到来年1月份,是我国流感疫苗的接种季节。0-36月龄的宝宝建议接种儿童型,3周岁以上的宝宝建议接种成人型。

4、轮状病毒疫苗

轮状病毒会导致宝宝严重腹泻,并伴有呕吐、发烧的症状,且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冬季,不好照顾。

每年的10-12月是秋季腹泻的高峰期,因此,2月龄-3岁的宝宝最好从8月份开始轮状病毒疫苗接种。虽然不能%保证疾病的发生,但是接种后若发生轮状病毒,症状会比没有接种的轻,疾病带来的危害会比较小。

(我是正文结束的分割线)









































白癜风怎么治疗
北京还能治疗白癜风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ngwang.net/lcjc/2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