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原动物蚱蝉的始载本草《神农本草经》云:“生杨柳上。”《新修本草》引《名医别录》云:“壳名枯蝉,一名伏蜻。主小儿痫,女人生子不出。”此为蝉蜕入药的最早记载。《药性论》云:“蝉蜕,使,主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痫,兼能止渴。”《本草图经》曰:“本草所谓蚱蝉。其实一种。蝉类虽众,而为时用者,独此一种耳。又医方多用蝉壳,亦此蝉所蜕壳也,又名枯蝉。”《本草衍义》曰:“蚱蝉,夏月身与声皆大者是。始终一般声,仍皆乘昏夜方出土中,升高处,背壳坼蝉出。”《本草纲目》曰:“俱方首广额,两翼六足,以胁而鸣,吸风饮露,溺而不粪,……夏月始呜,大而色黑色者,蚱蝉也。”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其“身与声皆大”、“大而色黑色者”等特征,与本品及其原动物黑蚱相符。
15版药典蝉蜕:本品为蝉科昆虫黑蚱CryptotympanapustulataFabricius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明目退翳,解痉。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瘆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破伤风。药用部位:本品为蝉科昆虫黑蚱CryptotympanapustulataFabricius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蜩甲(《庄子》),蝉壳、伏蜟、枯蝉(《别录》),蜩蟟退皮(《本草拾遗》),蝉退壳(《圣惠方》),金牛儿(《卫生易简方》),蝉退(《眼科龙木论》),蝉衣(《临证指南》),催米虫壳(《贵州民间方药集》),唧唧猴皮、唧唧皮(《山东中药》),知了皮、热皮、麻儿鸟皮(《中药志》)。
产地与道地
主产山东、河南、河北、湖北、江苏、四川等地。以山东产量较大。
原形态
蚱蝉虫发生一代。一般未孵化的幼虫在树枝越冬。枝条上的蚱蝉卵于次年开始孵化,初为卵孵化期。幼虫随着枯枝落地或卵从卵窝掉在地,爬到树干及植物茎杆脱皮羽化。成虫栖息在树为产卵盛期。以卵越冬者,翌年6月孵化若虫,并落入土中生活,秋后向深土层移动越冬,来年随气温回暖,上移刺吸为害。孵化出的若虫立即入土,在土中的若虫以土中的植物根及一些有机质为食料。若虫在土中一生多次,生活数年才能完成整个若虫期。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以土层居多的若虫。有些则能达到3或者一米多甚至更深。生长成熟的若虫于傍晚由土内爬出,多在下完雨且柔软湿润的晚。掘开泥土。通过吸食植物柄部或幼嫩枝梢的营养凭着生存的本能爬到树干、枝条、叶片等可以固定其身体的物体上停留,片面居多,后单眼间距小于到复眼间的距离;复眼较突出;后唇较突出,有较浅的复眼腹面与后唇基之间有喙管。。前、后翅不透明,前翅不食不动,约经半小时或者更长时间的静止阶段后,其背上面直裂一条缝蜕皮后变为,初羽化的成虫体软,翅皱缩,后体渐硬,色渐深直至,翅展平,小振翅飞或爬树梢活动。一年老熟若虫开始出土羽化为成虫为羽化盛期,若虫出土羽化在一天中,夜间羽化最多。另外凌晨羽化一次。成虫经天后交尾产卵,成虫即开始产卵。卵主要产在枝条之间。
黑蚱,雄虫体长而宽大,长4.4~4.8厘米,翅展12.5厘米,雌虫稍短;黑色,有光泽。头部横宽,中央向下凹陷,颜面顶端及侧缘淡黄褐色。复眼1对,大而横宽,呈淡黄褐色;单眼3个,位于复眼中央,排列呈三角形。触角短小,位于复眼前方。前胸背板两侧边缘略扩大,中胸背板有2个隐约的中央线状淡赤褐色的锥形斑。翅2对,透明有反光,翅脉显明,前缘淡黄褐色,翅基室1/3为黑色,亚前缘室呈黑色,并有一淡黄褐色斑点。后翅基部2/5为黑色。雄虫具鸣器,雌虫则无。足3对,淡黄褐色,腿节上的条纹、胫节基部及端部均黑色。腹部各节黑色,末端略尖,呈钝角。雄虫腹盖发达,不及腹部的一半,外缘呈弧形隆起;腹盖的外缘与后缘、各腹节的后缘以及分布在腹面分散的点,均为淡黄褐色。雌虫腹盖不发达,产卵器显著。生活史长,一个世代要经12~13年。若虫进入土内,吸取树根汁液,经几次蜕皮羽化为成虫。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收集,除去泥沙,晒干。
类别特征
全角似蝉而中空,稍弯曲。长约3~4厘米,宽约1.5~2厘米。表面呈茶棕色,半透明,有光泽,被黑棕色或黄棕色细毛。头部触角1对,呈丝状,多已断落;复眼突出,透明;额部突出;上唇宽短,下唇延长成管状。胸的背面纵裂或呈十字形纵横裂开;左右具小翅两对,前对较长,后对较短;腹面足3对,前足腿节及胫节先端具锯齿,肘节先端有2个小刺,齿刺皆呈黑棕色;中足及后足均细长。腹部扁圆;共分9节,尾端呈三角状钝尖。体轻,膜质,中空,易碎。气微弱,味淡。以色黄、体轻、完整、无泥砂者为佳。
1腹部扁圆而丰满2尾端钝尖
规格等级
蝉蜕商品不分等级。
质量评价
优等品气微弱,味淡。以色黄、体轻、完整、无泥砂者为佳。
炮制用法
将原药除去杂质,洗净,晒或低温干燥,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
本品略呈椭圆形而弯曲,长约3.5cm,宽约2cm。表面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头部有丝状触角1对,多已断落,复眼突出。额部先端突出,口吻发达,上唇宽短,下唇伸长成管状。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开,裂口向内卷曲,脊背两旁具小翅2对;腹面有足3对,被黄棕色细毛。腹部钝圆,共9节。体轻,中空,易碎。气微,味淡。
各家论述
1.《纲目》:蝉,主疗皆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府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执,当用蝉蜕。2.张寿颐:蝉蜕,主小儿惊痫。盖幼科惊痫,内热为多,即《素问》之所谓血与气并,交走于上,则为薄厥。治以寒凉,降其气火,使不上冲,此所以能治癫痫之真义也。甄权谓蝉蜕治小儿壮热,其意亦同。目之翳膜,儿之痘疮,实热为多,寒能胜热,是以主之。濒湖又谓治痘疹作痒,则实热有余者宜之,如其气虚作痒,勿混用。3.《别录》:主小儿痫;灰服之主久痢。4.《药性论》: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痫,兼能止渴。5.《本草拾遗》:研,一钱匕,并花水服,主哑病。6.《本草衍义》:治目昏翳。又水煎壳汁,治小儿出疮疹不快。7.《纲目》:治头风眩运,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破伤风及疗肿毒瘤,大人失音,小儿噤风天吊,惊哭夜啼,阴肿。
混淆品种
金蝉蜕来源:蝉科昆虫焰螓蝉Tibicenflammatus(Dist.)(山蝉CicadaflammataDist.)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性味功效:味甘,性寒。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
品质要求:以体形完整、金黄色者为佳。
1尾端呈尖刺状2体型较瘦长腹部上端较窄3腹面侧膜上有明显白色圆点状气门5对
附:蚱蝉(上海炮规老秋蝉)别名:蝉、知了、鸣蜩、蝒、马蜩、蟧、鸣蝉、秋蝉、蜘蟟、炸蟟采收加工:6-7月间捕捉,捕后蒸死、晒干。药用部位:黑蚱全体蚱蝉药材性状:本品呈长圆形,长4-4.5cm,宽1.8-2cm。表面大部分黑色,腹面各部边缘呈淡黄褐色,有光泽。头部宽扁,复眼1对,椭圆状球形,黄褐色,半透明。胸背部具膜质翅,透明,翅脉淡黄褐色,多已破碎。胸腹部上端具足3对,多断落。雄虫下端有1对心形鸣器,雌虫无鸣器,腹部较小,有产卵器。尾端呈三角形钝尖,背部和腹部具环节。体轻,质脆。气微腥,味淡。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味咸;甘;性寒肝;肺经清热;熄风;镇惊。主小儿发热;惊风抽搐;癫痫;夜啼;偏头痛内服:煎汤,1-3个;或入丸、散。①治小儿风热惊悸:蚱蝉半两(去翅、足,微炒),茯神半两,龙齿三分(细研),麦门冬半两(去心,焙),人参三分(去芦头),钩藤三(二)分,牛黄二钱(细研),蛇蜕皮五寸(烧灰),杏仁二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捣罗为散。每服以新汲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蚱蝉散)②治小儿初生百日内发痫:蚱蝉(煅)、赤芍药各三分,黄芩二分。为末。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服。(《普济方》蚱蝉散)③治诸风痫,胸中痰盛:干蚱蝉七枚(微炙),白藓皮一两,钩藤、细辛(去土)、川芎(锉,微炙)、天麻、牛黄(别研)各一分,蛇蜕五寸许(炙令黄)。上捣罗为末,同牛黄拌匀。每服一钱,水八分,入人参、薄荷各少许,煎五分,去滓,稍热服。(《普济方》蚱蝉汤)④治小儿天钓,眼目搐上,筋脉急:蚱蝉一分(微炒),干蝎七枚(生用),牛黄一分(细研),雄黄一分(细研)。上药细研为散。不计时候,以薄荷汤调下一字,量儿大小加减服。(《圣惠方》蚱蝉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