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别乌梢蛇祛风湿药

出处:《药性论》

别名:乌蛇、乌风蛇、剑脊蛇、黑风蛇、黄风蛇、剑脊乌梢蛇、南蛇

处方用名:乌梢蛇、乌蛇、乌梢蛇肉、制乌梢蛇

药性:甘,平。归肝经。

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1.风湿顽痹,麻木拘挛

2.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

3.小儿惊风,破伤风,痉挛抽搐

4.麻风,疥癣

用法用量:

煎服,6~12g;研末,每次2~3g;或入丸剂、酒浸服。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血虚生风者慎服。

01

临床配伍

1、治风痹,手足缓弱,不能伸举。乌蛇三两(酒浸,炙微黄,去皮、骨),天南星一两(炮裂),干蝎一两(微炒),白附子一两(炮裂),羌活一(二)两,白僵蚕一两(微炒),麻黄二两(去根、节),防风三分(去芦头),桂心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豆淋酒下十丸。(《圣惠方》乌蛇丸)

2、治病后或产后虚弱,贫血,神经痛,下肢麻痹,痿弱,步履困难等,乌梢蛇1-2条,浸泡于高粱烧酒内10-15d。每服5-10ml,每日2次。(《食物中药与便方》)

3、治破伤风,项颈紧硬,身体强直,乌蛇、白花蛇各二寸(项后取,先浸酒,去骨,并酒炙),蜈蚣一条(全者)。上三味,为细散。每服二钱至三钱匕,煎酒小沸调服。(《圣济总录》定命散)

4、治婴儿撮口,不能乳者,乌梢蛇(酒浸,去皮、骨,炙)半两,麝香一分。为末,每用半分,荆芥煎汤调灌之。(《圣惠方》)

5、治燥麻风,遍身如癣,其痒不可忍,后变成大风。元米一斗,乌蛇二条(去头尾,酒煮,去骨,焙干为末)。蛇、酒、米一同拌匀,搭饭成浆,四五日后将小瓶盛贮,十日后开。空心服,服时用砂罐连糟蒸热,随意食之。(《秘传大麻风方》一扫光酒)

化学成分:主要含蛋白质及脂肪类成分。

主要药理作用

乌梢蛇水煎液和醇提取液有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其血清有对抗五步蛇毒作用。

炮制方法:

1.乌梢蛇:取原药材,去头及鳞片,切寸段。

2.乌梢蛇肉:取原药材,去头及鳞片后,用黄酒闷透,除去皮骨,干燥。

3.酒乌梢蛇:取净乌梢蛇段,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每kg乌梢蛇,用黄酒20kg。

炮制作用:

1.乌梢蛇:味甘,性平。归肝经。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能。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痉挛,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2.酒乌梢蛇:能增强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并能矫臭、防腐,利于服用和贮存。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

02

本品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本品粉末黄色或淡棕色。角质鳞片近无色或淡黄色,表面具纵向条纹。表皮表面观密布棕色或棕黑色色素颗粒,常连成网状、分枝状或聚集成团。横纹肌纤维淡黄色或近无色。有明暗相间的细密横纹。骨碎片近无色或淡灰色,呈不规则碎块,骨陷窝长梭形,大多同方向排列,骨小管密而较粗。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ngwang.net/yczz/6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