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编者按:在庆祝新中国70华诞之际,人们忘不了43年前,唐山地震医疗救援中的感人事迹。当时,医院派出医疗队赶赴灾区,收治伤病员75名。时任铁道报记者采写的《董小子的再生》这个真实的故事在多家报纸和青岛、山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泛播出,医院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医者仁心、大爱精诚,歌颂了我们可爱的祖国,歌颂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董小子的再生?
信,一封满载着革命情谊的感谢信,从祖国的医院!信封里还装着一张孩子的照片。医务人员读着信中热情洋溢的话语,看到照片中那天真活泼的孩子的笑脸,不禁想起在抗震救灾中抢救受伤病儿董小子的战斗的日日夜夜。
董小子的再生
年8月10日下午,一辆白色的救护车像离弦的箭,穿过海滨的柏油马路,医院急驶。车刚停下,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的医生、护士们,迅速地从车上接下一个用白布裹着的伤员,他就是刚满六岁的董小子。护送人员介绍,这孩子头部受伤,伤后5天又患破伤风,连续高烧4天了。强烈的地震已经夺取他母亲的生命,随他一起来的是他父亲、韩城农机厂工人董天祜。医生们见孩子病情十分严重,抱起来快步朝急诊室跑去。
急救室里,医院领导、医务人员围着病儿,认真地查看病情,只见董小子脸色青紫,全身抽搐,角弓反张,身上热得烫手。护士们紧锁着眉头给他清创、输液。抢救组的医生们也在思考着:根据古今中外的医书上记载,患破伤风病的病人在到了第五天以后,死亡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按以往的经验,这孩子是难以抢救了!
他们的心,像灌满了铅块一样的沉重!
"孩子,多好的孩子,你是祖国的后代啊!党和人们从强烈的地震中救出了你,又从千里之外送你到这里来,难道我们能眼看着让病魔夺去你的生命吗?不能,决不能!"
战争年代,在战场上身背十字包抢救过战友,这次又担任抢救组长的外科主任孙良田,心中更是热浪滚滚。他想起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想起党中央对地震灾区的无比关怀,胸中铸成巨大的力量,他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决不辜负毛主席党中央的期望和灾区人民的重托,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一定要把孩子抢救过来!"
紧张的抢救工作,进行了三天三夜,董小子的病情才初步稳定下来;但是仍然抽搐得厉害,体温还在38.7以上,心跳每分钟多次。
8月13日清晨,正在值班的护士突然发现病儿急剧抽搐,全身紫绀,就赶忙给病儿吸氧,"小子!小子!"连喊几声,病儿没有丝毫反应,只见他断断续续地微弱地呼吸着。这时,病儿的父亲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感情:"医生,你一定要把小子救过来啊!"这声音就像火一样,烧灼着医生护士们的心。孙良田主任根据孩子的病情和大家讨论的意见,果断地决定:"马上做喉头切开手术!"这是他们为了避免病儿窒息引起死亡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急救措施。医院党委书记曹金省、院长杜玉环、副院长于云和医生护士们都赶来了,董小子身边围满一层层人。
一把手术刀,何止千斤重啊!医生张华成、薛静华和他们的助手开始了手术。"担心孩子小,气管细,又急剧抽搐,动作一定要准确!"张华成薛静华一面暗暗提醒自己,一面熟练细致地操作着,切开、插管、缝合…...紧张的战斗使他们额上渗出了层层汗珠。当看到董小子通过插管平稳地呼吸了,他们紧锁着的心才安慰些。
银色的月光撒满了大地。医院办公室里灯火通明,医院党委为抢救董小子召开的第8次紧急会议,院党委组织大家反复学习了党中央的慰问电,心中无比激动无比温暖,浑身充满了战斗的力量,接着他们又一次讨论了如何发动群众实行中西医结合抢救病儿的问题。
几天来,董小子的病牵动着多少人的心啊!青岛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专程来看望;市卫生局多次询问病情;青岛铁路分局的领导亲自参加了抢救工作;火车司机、列车员、养路工人、医院为病儿献血;许多铁路职工也主动前来献方献药。有位退休老工人因为行动不便就让家人医院献出了秘方。在不到三天的时间,医院就收到了群众献出的秘方、验方30多个。
医院党委决定,在病儿插管手术后,进一步使用专治破伤风的中药方剂和一位老奶奶的秘方药剂,中医科主任胡铭发、中医师金典镆和内、外科的孙良田、张学品、张树范等医生密切配合,及时分析病情,组织治疗。中医药剂员杨泽润头顶烈日,跑医院,及时配齐了中药。
护士把煎好的药送到病儿床边。可是,由于全身急剧抽搐,董小子的牙关紧闭着,药咽不下去。护士管恩华仔细地把一勺药水送到病儿嘴边,接着就从嘴角里流了出来,咽下去的只有一滴两滴……"多喂一滴,病儿就多一份希望!"管恩华护士把药一勺一勺一滴一滴喂到病儿嘴里,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了。手累酸了,汗水湿透了她的衣服,然而为了赢得一个儿童的再生,她一直坚持工作,经过4个小时,终于把一副中药喂了下去。连续几天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董小子服了几十副中药,又滴注了上百瓶液体,病情渐渐好转,痉挛解除了,干巴巴的小嘴能喝水了。
可是这并意味着战斗的结束,为了避免病情反复,医护人员日夜守护在病儿身边,进行着精心的护理。病儿有一点动静,哪怕是皱一皱眉头,护士们都观察得十分清楚,及时认真地处理。他们每隔几分钟就测一次血压,量一次体温,吸一次痰,查一次脉搏,每天都要进行十几次服药、打针、输液……
医护人员把心扑在孩子身上。上夜班的劳累了一宿,早晨下班也不肯离去;下午上班的吃过早饭就来到病房。护士刘亚凡为了照顾病儿,毅然把自己的孩子托人看管,自己一连几天几夜不回家,他们的全部精力和满腔情感都倾注在董小子身上了。
一天下午,董小子叫了一声"阿姨,我要吃豆包"护士长郎振环听到这句话,心里是多么高兴啊!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医院,伙房的师傅们马上开炉添煤,一会儿做好了豆包。郎振环护士长双手捧着热腾腾的豆包,像对待亲儿子一样一点一点喂着董小子。
看到这些,病儿的父亲董天祜十分感动。他想起旧社会自己的童年时候,那时候的地主老财哪能还拿穷人的孩子当人待。那时候,有多少儿童沿街乞讨,流离失所。有一次,家乡遭灾,几天就饿死孩子上百人。现在一处受灾八方支援。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做到这样。他流着激动的泪水对董小子说:"好孩子,把这豆包吃下去,病好了好报答毛主席共产党的恩情,报答叔叔阿姨们的关心和照顾呀!"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董小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为了让孩子永远记住他的第二次生命是共产党毛主席给的,是医务工作者给救活的,病儿的父亲董天祜给孩子改了一个有意义的名字。他说:"还是叫董再生吧!"
秋天的一个早晨,阳光绚丽,小再生要出院了,人们都热情地为他送行,灿烂的阳光照着他那红红的笑脸。有谁能相信,他就是一个月前那个生命垂危的病儿。董天祜激动地逢人就讲:"是毛主席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给小子带来的再生。"
车轮滚滚,汽笛长鸣。随着疾驰的列车,董小子再生的故事已经飞向了战斗的唐山,飞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所有知道这件事的人再一次分享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比温暖和幸福吧!
温馨
提醒
若有进一步检查问诊的需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预约,与专家面对面交流。
1、下载"慧医"APP,通过预约挂号便捷就诊平台进行线上预约;
2、医院集团西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