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里的中药材

端午节可以说是我国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传统节日。端午时人们有划龙船、吃粽子、饮雄黄药酒、吃煮大蒜和咸蛋,门上挂艾叶、插菖蒲,身上佩戴香囊,还有用艾叶、菖蒲烧烟熏蒸等等习俗。许多端午民俗与中药材密切相关。古人认为,端午节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一阴初起,阴阳转换的日子。需及时采取“增强正气,驱辟邪毒”措施。用现代的话来说,端午节也是个“卫生防疫节”。因为端午节及其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湿热、温毒之气郁蒸,江南是梅雨高温高湿,蚊蝇害虫及细菌活动频繁且繁殖生长迅速,疫病萌发,易从口鼻而入。人们佩香袋,挂艾蒿、菖蒲,涂撒雄黄及饮雄黄酒,或烟熏消毒,就可作为一种防病避瘟的预防措施,达到使用中草药杀除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杀灭和驱赶各类虫害,阻断和减少病原菌传播的效果。在端午节习俗反映出中医中药非常自然融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端午节习俗用到中药材非常多,艾草、菖蒲,粽叶,粽子里包的糯米和红枣、赤豆,香囊里一些芳香药材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苏、薄荷等,还有雄黄都是中药材。

常用箬叶、箸叶、芦苇叶等作粽叶包裹粽子,箬竹等粽叶具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痈肿等功效。现代研究箬竹的叶多糖物具有抗癌能力。夏日里用粽叶包裹糯米及配料做粽子,可使食物得以较长时间的保存而不变质,粽叶还是天然的“防腐剂”。

端午节人们就会在大门两侧插艾条、挂菖蒲,取义“蕲艾为帜招吉庆,菖蒲作剑斩妖魔”。从中药材的角度来看,两种植物也有重要药用价值。

艾草常见于村庄房前屋后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是旱地植物,分布很广。艾草作为中医常用到的中草药,性温,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等功效。同时,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净化空气。现在比较多是艾灸,将艾叶捣成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传播,且对人无害。除了熏制,艾叶还可内服和外敷。以艾叶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如艾附暖宫丸、当归调经丸可治疗月经不调、宫冷不孕等妇科病。艾叶在内服药汤药中,常常是炒制后使用,如醋艾炭。需要提醒的是,有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要慎熏艾叶,以免引起过敏而使病症加重。同时,湿热体质的人也要慎用。

菖蒲一般生长在水湿地中,常见水边、沼泽湿地或湖泊岸边上。载入国家药典的是石菖蒲,多生在山涧水石空隙中或山沟流水砾石间、水溪岸边。菖蒲有香气,可开窍醒神。同时,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称之为“水剑”,寓意其可“斩千邪”。因此,人们过端午节时,常在门前悬挂菖蒲。不仅如此,菖蒲药用价值也很大。从中医角度看,菖蒲性温味辛,主入心、胃二经,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既能除痰利心窍,又能化湿以和中。不少中医方剂如萆薢分清饮、连朴饮、菖蒲郁金汤等都以菖蒲作为主要配方,可治疗头晕、健忘、失眠,并可开胃理气及健脾利湿等。菖蒲虽适用于大部分人群,但根据个人体质差异,需要咨询医生后辨证服用。

雄黄是端午节里另一种重要中药。在端午节这天,传统习俗成年人要喝雄黄酒,还要蘸着雄黄在小孩的额头上写个“王”字,叫作“画王老虎”,耳朵、鼻子等处也要抹上雄黄酒,用虎辟邪,达到镇百怪、避虫毒的目的。

雄黄作为药用,历史悠久,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即有用雄黄治疗疥癣的记载。成书于东汉时期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即将其列为中品,载其“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本草纲目》谓其为“治疮杀毒要药也。”

现代中药认为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辛苦、温,有大毒,界定其功能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定惊,主要用于痈疽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癫痫、破伤风、哮喘、疟疾及疥癣、麻风。临床广泛用于痈疽疔疮、癌瘤积毒、痰盛惊风、虫疥湿癣。现行国家药典和部颁标准中,尚有数十种中成方制剂中用到雄黄。

雄黄有很强的除害作用,它是我国古代夏季除害灭病的主要消毒药剂,古人经常将雄黄酒喷洒在床下、墙角等阴暗地方,以避毒虫危害。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雄黄酒以及用雄黄避鬼邪的某些活动已少见。当然,雄黄有毒,要注意适量安全。通常现在已不再使用雄黄辟邪杀虫,不再配制和饮用雄黄酒了。

端午节这天,不少地区还有上山挖煮药材制凉茶风俗。制作凉茶的草药很多,如夏枯草、桑叶、薄荷、淡竹叶、鱼腥草、车前草、麦冬、野菊花、海金沙、益母草、绣花针、土茵陈、六月雪、溪黄草、贯众等。俗话说“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大概是因端午前后草药地上部分生长茂盛成熟,药性好的原因,很多药材也在此时采收。

(文中部分图文来自网络,若有不妥,请联系即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ngwang.net/yczz/7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