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金山卫春秋续编middot

北京看痤疮的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第四节卫生

解放前,金山卫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缺医少药,不讲卫生、封建迷信的陋俗世代沿袭,导致病疫流行,人的平均寿命仅30余岁。解放以来,人民政府重视卫生工作,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已消灭血吸虫病,其它如霍乱、天花、伤寒等传染病也已分别得到消灭和控制。人民体质增强,死亡率明显下降,“七十古稀之年”,已成为平均期望寿命。进入新世纪后,平均期望寿命已近八十岁。

一、公共卫生

(一)、环境卫生

解放前,垃圾、动物尸体和死者床席等污物丢于河浜水塘,便桶在河水中涮洗,造成水源污染,疫病流行。解放初,农民、集镇居民大多仍在河里倒洗马桶。农村家家设粪坑,大多无棚盖,粪便外溢,污染环境。年钱圩乡首创按自然宅基为单位,集中粪坑,搭棚加盖,落实专人倒洗马桶,实行粪便定期贮存,并用敌百虫药杀灭蛆虫。为了保护人民健康,年,两地各乡开展“搞好卫生,预防疾病”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各乡专管人员组织下,挨家逐户,屋前宅后,室内户外大扫除,并将清除之垃圾杂草沤作肥料。此后,每年多次开展爱国卫生统一突击活动。年,“除四害”(蚊、蝇、鼠、雀,70年代列蟑螂为四害之一,麻雀不列入)列入爱国卫生运动。每年春季,搞突击周挖除粪坑四周越冬蝇蛹和铲除住宅周围杂草,填平积水泥坑,减少蚊蝇孳生地。年,粪缸按用户地段小型集中,设棚加盖,设专人倒便桶。并定期在粪缸内投放“杀灭药剂”。一到夏季,由卫生员每隔数日挨户烟薰驱蚊。秋冬,举行灭鼠突击月。年,金卫、钱圩集镇建立清洁所,各有职工9人,负责街道、居民倒洗马桶、冲洗厕所、疏通阴沟和打扫卫生工作。年,全年开展突击除害4次,金卫发动人。60、70年代,结合田间喷洒农药,住宅内外也以药物消灭蚊蝇。年至年,两社先后建造二格三池无害化厕所多只。夏秋季节喷洒敌百虫药液杀灭蛆虫。其中年,金卫推行“无害化厕所”只(包括集镇公厕);时有固定清洁专管员人,主要任务是倒洗便桶、冲洗厕所。到80年代,除“四害”已成为家庭生活中必做的卫生工作。年后无害化厕所大多失修弃用。年全境共设小粪坑近万只,大多无棚盖,少数生产队仍坚持专人(或轮流)倒洗马桶。年后专人倒马桶的制度被废弃,小粪缸大多搭棚加盖,亦有少数粪缸露天,粪便外溢。至年,全境有小粪缸一万多只,其中搭棚加盖多只,爱卫会同村民委员会每年定期检查4次,各村每月组织1-2次检查。夏季组织妇女干部定期投放杀蛆药物。年起,开展灭鼠运动,两乡成立灭鼠领导小组,各村企事业单位专设灭鼠投药员。每年春、秋两季,挨家逐户选点投放毒饵,投药量每年约多斤。区域内鼠密度控制在国家灭鼠标准以内。年9月,西门镇进入县级合格卫生乡镇行列。

(二)饮水卫生

解放前,群众饮用不加消毒的河水。50年代后期,普遍用明矾沉淀水中杂质或加漂白粉消毒,饮水卫生有所改善。年,各农业社开始保护水源卫生,规定河内不准倒洗便桶和乱丢污物。60年代中期,选择生产队居民集中区域,挖建公共“洋井”(瓦井),仅金卫地区有余口。70年代初,提倡各户挖灶边井(小泥井),仅钱圩地区就有只。年,两个公社居民已全部饮用经漂白粉消毒的井水。钱圩集镇上的合作商店,自建了一座小型水塔,解决了茶馆、豆腐店、理发店的用水。嗣后,金山县苗圃、钱圩卫生院、供销社、钱圩中学也分别自建4只小型自来水塔,改善了用水条件。70年代后期,由社、队供应砖块和水泥井口,提倡各户挖建砖壁井。由于逐年分户建房家庭增加,井台数也随之增多,至年,两公社共建成饮水井口。年,卫通村建造自来水小水塔3座,但因无净水装置,使用率不高。年起,南石村首先办村级自来水厂。星火村、横召村、双圩村、刘堰村也相继建起自来水厂。临近石化厂的八一、八二、永久、金卫、卫城、永联、永胜等村部分地区,以及西门镇、扶王埭、大石头部分居民都饮用石化水厂提供的自来水。年,钱圩公社建造了自来水厂,从此,钱圩镇居民、镇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年,建金卫水厂,金卫地区北部村民开始饮用深井水。

钱圩乡、村两级自来水厂基本情况统计表

(三)、食品卫生

金卫地处海滩,80年代前,每年常发生因食用变质的“沙蜒”(又名黄泥螺)、白蟹、海蟛蜞等诱发的急性消化道疾患。年夏,浙江白沙、金桥一带渔民出售变质海鲜,使金卫地区急性胃肠炎病人骤增,卫生院病房人满为患,因此,曾一度禁卖海鲜。80年代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喜庆筵席增多,但由于对食品卫生不够注意,食物中毒事件仍时有发生。学校教育学生不吃生水,不吃不干净的食物。

70年代,食品卫生监督、检查管理事宜,由乡卫生院防疫保健组(简称防保组)负责。年11月,国家颁布了《食品卫生法》后,农贸集市食品卫生由镇工商管理所监督管理。对饮食服务行业、南杂食品点心等,统一由卫生院防保组定期检查管理。对各单位食堂炊事员等食堂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不合格者调离食堂,并定期轮训。此后,各食堂工作人员基本上都要求参加过食品卫生方面的培训。

二、病疫防治

(一)、血吸虫病

金山卫曾是金山县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地区。据民国19年(年)寄生虫病学者陈方之等的调查报告:金卫地区小河内发现感染性钉螺,其血吸虫尾蚴率为2%。血吸虫病患者遍及全金卫地区,俗称“水鼓胀病”(血吸虫病晚期巨脾腹水),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男女不育,过早夭折,造成家破人亡,田园荒芜的惨景。时钱圩地区有螺河道条,滩地块,有螺面积56.42万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有钉螺只,患血吸虫病人例,占总人口的80%。界安村(现横召村)是一个有多亩土地,80多人的村舍,由于血吸虫病的感染,60多人被夺取了生命。南石村唐家宅,原有27户人家的百人村,因血吸虫病的流行,到年初,20户人家死绝,只剩下7户21人。解放初,金卫地区常因血吸虫病而使不少青年不能应征入伍。经过历年查病治病,金卫地区征兵体检中,阳性率逐年下降,年为33.7%;至年,降为0.51%;从年起,征兵体检已免检血吸虫病。防治血吸虫病的措施为:

1、查螺灭螺 

年,县血吸虫防治站,在金卫流行地区作钉螺感染率抽样调查,尾蚴率占18.69%。年,各乡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开展对钉螺孳生点分布密度、感染率的调查,金卫4个乡河浜总长度33.66万米,有钉螺河浜长度15.76万米,占总河浜46.82%,其中典浦乡钉螺孳生点最高,占该乡河浜总长度72.24%;其次分别为新扶、西门、大石乡。钱圩调查摸底,确认条条河道有钉螺,是血吸虫病感染的重灾区。据个框的分布密度调查,平均每平方市尺有2.4只;密度最高者,每平方市尺达只。当年起,各乡结合填浜造田,疏浚河道,土埋钉螺。年,金卫公社组织近千人的查螺灭螺队伍。查出个生产队的浜、河、塘、沟有螺面积达64.81万平方米,即用亚砷酸钠等剧毒灭螺药沿滩地喷洒。年,增用“铲土埋螺”法,加速灭螺进程。年市卫生学校40余人来钱圩帮助查螺灭螺。-年,一度放松灭螺工作,螺情有所回升。年起,市、县派来了医疗工作队,公社成立“血防”领导小组,大队有“血防”专管员,生产队有2-3人专职灭螺。采用降水灭螺、干河灭螺、铲土灭螺、螺土深埋、五氯粉钠沿边浸杀、药物喷杀、筑灭螺带等综合性灭螺方法,有效的控制和减少钉螺孳生地,降低了钉螺密度。金卫先后开展3次铲土和综合性快速药物灭螺突击活动(五氯酚钠沿边浸杀和机动喷洒药雾);并逐年填没作用不大的有螺浜塘。自-年,金卫填没有螺浜塘条(只),长3.41万米。年统计,金卫公社有螺面积减少到平方米。-年,又填有螺浜塘条(只),长9.36万米。从年起,金卫各大队在条(只)河、塘滩边,修筑起将近19公里“双岸灭螺带”,条条贯通,行走无阻,查灭钉螺方便有效。到年,通过反复检查(先在公社范围内队与队之间对口检查,后在全县及邻县公社之间对口检查),无钉螺发现。经年市级考核,确定末次有螺年份为年。年起,金卫公社被认定为无螺公社。年后,未作铲土灭螺。年春,金卫16个村抽名人员组成个查螺组,对全乡67万米河岸进行一次查螺,均未发现钉螺。

年金山县、平湖县通力合作,成立钱圩、新庙、金卫、钱塘4社血防联防协作组。对交界处的复杂环境,互派专职人员查螺灭螺,统一行动,共同作战,强化了血防工作。钱圩公社查螺77次,出动4.68万工(日)。年在钱圩镇举办了两期“送瘟神”展览馆,参观者有两万多人次,各生产队都开展“三忆三思、两上榜”活动,使广大群众接受了一次生动的“血防”科普教育。

年11月28日,苏丹国卫生部两人来钱圩参观根治血吸虫病情况,并实地观看三大队横召河的灭螺带和十三队的无害化厕所,还拍摄了现场照片。

年持续反复地围歼残余钉螺,修筑了“一光、二平、三结实”的灭螺带37万平方米,反复查螺万平方米,结合兴修水利拔起多根老桩木,拆除27座老桥基,翻掉多个水码头,处理了2万多米复杂环境,填平了多只断水浜,既铲除了钉螺的孳生地,又扩大耕田面积多亩。经市、县两级验收,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

2、查病治病

民国36年(年)的三年中,钱圩地区患晚期血吸虫病死亡人。

年县血吸虫防治站派专人来钱圩,分别组成钱圩、八字、刘堰三乡血吸虫病防治组,采用沉淀法检验大便。年开设钱圩地区第一期血吸虫病治疗组,收治病人50例,由县血防站派医生负责治疗,采用1%酒石酸锑剂20天疗法。

年夏,金山县血防站组织血防医疗队到金卫地区,首次普查并集中治疗血吸虫病患者。对象先以青少年学生为主,后逐步扩展到成人。查病采用沉淀法检验粪便。到年,西门、新扶、典浦、大石乡粪检人,受检率占总人口77.13%,查出病人名,占受检人数25%,其中典浦乡高达36%。年,又查出新发病人名。年,粪检人,受检率79.3%,查出病人名,感染率35.5%。年至年,钱圩地区对三足岁以上的人进行了“三送三检”、“六送六检”、“十二送二检”的粪便检查,总受检7.53万人次,受检率82.7%。由县、市医疗工作队、公社卫生院医务人员和大队卫生保健员等组成四至五个血吸虫病治疗组,设点收治病人。先后采用20天疗法。锑剂3天疗法、7天疗法、血防“”乳剂的麻油或方圹疗法等。对晚期血吸虫病病人进行切脾手术。年,金卫地区感染率降至30%,宣布基本上消灭血吸虫病。年至年,金卫公社用粪便九检、体格检查、皮肉试验、环卵试验、直肠镜检等法,清查血吸虫病患者名,确诊病患者77名,占清查总数0.4%;观察人,占清查数11.97%;排除病患人,占清查数87.63%。年,市委血防办公室来金卫验收考核,查证自-年,金卫地区粪检累计人,确诊病人累计名,占累计44.91%;其中晚期病患者名,占病人数2.18%(内巨脾型名,腹水型35名,侏儒型70名)。遗留病人77名,占累计病人4.9%。粪便九检足检率96.9%,综合病完成率96.2%。市级考核结果,粪便三检名病患者,(足检率%),未发现一名阳性病人。

年至年钱圩公社共普查大便30.68万人次。并进行综合性查病试点,运用讯问病史、体格检查、环卵试验、直肠镜活组织检查等方法。并和县防疫站共同研制成功土孵化床、孵化室、孵化箱。学会并运用毛蚴吸出汁数法和尼龙绢化验法。例血吸虫病患者治愈人,治愈率98.5%。年,经县、市验收,达到了消灭血吸虫病标准,送走了“瘟神”。

金卫地区大面积收治血吸虫病患者,开始于年夏,利用暑期校舍,收治病人。公社化后,金卫设西门、扶王埭、大石头血防治疗点,后又在重点流行区如新光大队等处设点治疗。年,治疗人数增至名,另手术切脾17名。年,上年治疗病员名,至年,治剩余病员90名。年,继续对遗留15名病人治疗。至年,全部完成治疗任务。

3、病牛查治

年9月,金卫公社兽医站,用粪检法查出患有血吸虫病耕牛37头,对青壮年病牛予以锑剂、“”油济治疗,并处理淘汰老弱病牛。年,粪检全社头耕牛,仅发现3头病牛,即进行治疗和处理。80年代以来,未发现病牛。

4、联合防治 

从60年代末起,金山县和平湖县通力合作,浙境全塘、新庙公社,金卫、钱圩、张堰、山阳等毗邻公社,组成血吸虫病联合防治大队,每年定期进行联防活动,商讨解决交界处查螺灭螺复杂环境问题,组织人员深入现场,指导灭螺、并相互对口检查,加速了消灭血吸虫病的进程。

5、巩固措施 

年至年,为了巩固血防成果,两个公社党委提出领导力量不减,专业队伍不散,防治措施不变。参加了“两县四社”(金山县、平湖县、新庙公社、全塘公社、金卫公社、钱圩公社)根除血吸虫病试点工作。

螺情观察仅钱圩乡设个螺情观察点,57个螺情观察员,面积万平方米,实行定人、定任务、定时间、采取逐条逐块,记分竞赛、适当奖励等方法,在钉螺活动季节,每月查一到两次,公社血防组每年抽调螺情观察员作两次以上的互查。年至年4年中,平均每个大队复查1.23次。

查病治病年以兽医站为主,对全乡只耕牛,进行综合查病,解剖只田鼠和32只黄狼,普查结果:除3只外地购进耕牛发现阳性外,其余均未发现。年对多个渔民、船民进行粪检观察,没有查到一个阳性病人;同时对名治疗史满3年的病人,全部进行一次粪检,没有复发病人。年对个观察病人,进行一次随访;对初中一、二年级的名学生,进行皮试过筛;对个尚未达到粪检要求的进行补检,均未查出阳性病人;对10足岁以下的1人(次),进行两次皮试过筛和粪检工作,没有查到阳性病人;对历史上螺情严重、病人多的南石、双圩、三大队、二大队七足岁以上的进行了四次粪检,共查人(次),没有发现一个阳性病人;同时对个生产队,实行专人或轮流倒洗马桶;建造无害化厕所只,饮用井水率95%以上。

(二)、传染病

解放前,金卫地方有霍乱、伤寒、天花、麻疹、白喉、脑炎、肝炎、疟疾、痢疾等多种传染病,尤以霍乱为烈。清光绪二十八年(年)和民国8年(年)、14年、16年、27年、28年、30年、31年和35年,金山卫均有大瘟疫(霍乱)、往往起病急,重、得病者大多不几日死亡。而出丧习俗,极不卫生,死者枕席遗物扔河中浸洗,污染水质,故一人染病,往往殃及村邻亲友,蔓延极快,到处人心惶惶,甚至白日闭户,人烟稀少。民国8年和14年秋,卫城西门外黄家弄和史家圩两地,得“吊脚痧”病(霍乱)死10余人,附近居民因奔丧而受染,3日内死亡6人。民国26年,张家圩(今新圩村)张姓夫妇俩从浙境衙前亲戚家吊丧染病回家,不数日死亡。其长子、次媳、小女也行先后染病而死。同年,南张乡(今永胜村)陈姓、周姓、奚姓等农户,一连死亡14人。民国28年,沿海流行霍乱,发病率占盐区人口30%以上,八二村当时有6个自然村落,每村都死亡10余人。民国30年,卫城李姓新婚妻犯霍乱去世,丧事中亲戚3人也染病不过4日而亡。其时,病家无力求医,求神弄鬼,破财丧生。民国期间,免疫苗接种仅限于城镇,乡村除少数上镇赶集人偶而遇上接种外,大多无缘享受免疫接种。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病疫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防以搞好卫生和预防接种为主。每年在疫病易发季节前,调动一批医务保健人员,下村(队)接种免疫苗。年,金卫公社预防接种各类免疫苗人次。同年,全公社统计麻疹患者1名,死45人;百日咳患者名,死1人;白喉患者6名;死2人;痢疾患者42名,无死亡;肝炎患者31名,无死亡;脑膜炎患者2名,死1人。年-年,全公社疟疾大流行,发现后及时进行抗复治疗。60年代后期起,大部分传染病逐步得到控制。年,基本消灭白喉、麻疹等流行病;年,消灭猩红热流行病;年,病毒性肝炎爆发,发病率为名/10万人,经采取隔离治疗,年,肝炎发病率降至名/10万人。、年,肝炎病人分别为82、56名;菌痢患者分别为85、83名、伤寒患者分别为19、22名;百日咳每年仅1名。疟疾从年起,已基本得到控制。

年8月,金卫乡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动开展预防狂犬病工作。在全乡头狗中,给头注射免疫苗,其余全部捕杀(由集体搜捕或自行处置)。年,对头狗注射免疫苗。

-年金卫乡各种计划免疫情况统计表

(三)、其他寄生虫病

年,金卫检查发现钩虫病患者名,完成治疗98.9%;血丝虫病(“大脚疯”)患者8名,全部治愈;蛔虫病、蛲虫病等,在解放多年来加强粪便管理,改善医药卫生条件后,染病率已明显下降,得病后也有药物有效治愈。

三、妇幼保健

(一)、接生

解放前,老法接生重迷信,不讲卫生。妇女分娩常遇难产,妇婴死亡率极高,俗语“一只腿在棺材里,一只脚在棺材外”。八二村黄家弄一王姓妇女曾怀孕17胎,无一存活,当时有“袋得肚皮宽,哭得眼睛穿”的俚语。

年,张堰区人民政府举办新法接生培训班,全境各乡60岁以下,身体健康的“助婆”(接生婆)集中受训,回乡接生都备有消毒接生包,产妇产褥热和婴儿破伤风症大为减少。还一度推行“无痛分娩”法,提高了产妇的安全生产率。年,一批有文化的女青年,经县接生员训练班培训后,成为第一代新法接生员。钱圩乡派倪品珍、夏敏怡,金卫乡派董金华等参加县卫生科举办的接生员培训班。年,金卫、医院成立后,金卫在各大队办起产院10所,床位23张,接生员都由卫生院直接进行业务领导,当年接生率91.92%。年起,大队接生员都集中在卫生院妇产科工作,学习。同年规定,孕妇必须产前定期检查。把对孕妇的产前检查、产后访问作为一项制度,由助产士、接生员具体实施。年起对孕妇普遍建立孕产妇登记卡,加强产前检查、产后访问工作,并宣传孕、产知识和保健知识,对一些胎位不正或妊娠中毒症的妇女,能及时发现,给予治疗。各大队、生产队也规定妇女在月经期、怀孕期安排轻活,分娩期按规定给予产假期和工分补贴。年后,农村大队专业接生员取代了土产婆。70年代后,境内产妇一般都自觉在卫生院分娩。年钱圩公社卫生院妇产科有医务人员3名,设产床12张。年,金卫卫生院妇产科日门诊平均15人次(包括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妇科病防治等)。医院妇产科有医务人员5人,设产床8张。

(二)、妇科病查治

解放前,贫穷和封建迷信使大多妇女病患者隐忍不治,受害终身,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半爿天”的身心健康,宣传妇女卫生知识,在集体劳动中对妇女做好“四期”(月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护。年起,开展对妇女病的普查普治。据年普查结果,在金卫3名妇女中,查明有子宫脱垂、阴道炎、宫颈糜烂、癌肿等患者名,占总检查人数74.4%。钱圩至年被查人,占应查人数的94.1%,查出患者人,治愈2人,治愈率达94.9%。年实查人,占应查数85%治愈1人,治愈率达97%。由于查治和预防经常化,使妇女病发病率逐年降低。据年妇女病查治结果:金卫名年龄18至80岁的受检者中,患有阴道炎、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等症者有81名,患病率为2%。

(三)、节育

年起,金卫、钱圩两地卫生院配合计划生育工作,免费给乡民落实节育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附:-年金卫乡节育措施统计表单位:人

(四)、婴幼儿保健

年公社化后,婴儿出生后1至2足月,即进行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卡介苗1次、小儿麻痹疫苗(到婴儿3岁止)、麻疹活疫苗1次(五、六、七个月时接种)、百日咳、白喉与破伤风混合制剂3次(3足月时注射)、乙型脑炎疫苗1岁时注射2次,2岁时1次。

对婴幼儿健康检查,着重于发现肠道寄生虫患者,并按儿童实际情况驱虫。此外,有皮肤感染、湿疹以及五官科方面的疾病检查防治。幼儿体格检查:从年起,钱圩公社卫生院对婴幼儿进行定期免费体格检查,从心、肺、脾到骨骼、生殖器各项检查。对身长、体重、胸围、骨骼、头围五项指标进行评定,指导科学育儿方法。查出疾病给以治疗,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视力、身长、体重、胸围等项检查,宣传卫生知识,指导保健工作。年,金卫对名儿童(占儿童总数的65.76%)进行体检,查出患有皮肤感染30名、湿疹22名、眼膜炎1名、中耳炎10名、淋巴肿2名、扁桃腺炎名、龋齿56人、上呼吸道炎31名、疝气2名,先天性心脏病2名。年9月,金卫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应查人,实查人,占应查对象90.96%。

钱圩地区年婴儿出生到3足岁免疫表

说明:

1.OT(一)指结核菌素试验阴性,重新接种一次卡介苗。

2.红、兰、红色糖丸为Ⅰ型菌,兰色为Ⅱ、Ⅲ型菌,分二次服。每次一粒,间隔一个月,学龄前儿童应服全程,Ⅰ、Ⅱ、Ⅲ型苗,各三次,为有效免疫程序。

3.百白破混合制剂,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毒素混合制剂,全程三针,每针至少隔一个月,未全程注射无效。

4.乙型脑炎疫苗,全程二针,间隔7至.10天,次年加强一针,为有效免疫程序。

年,从农业互助组集体生产开始,金卫地区就出现了农忙临时托儿所。年人民公社化后,大办农忙托儿所。至年,全公社有托儿所所。80年代后,农业贯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绝大部分农村托儿所停办;一些以女工为主的乡村企业,则办起了托儿所。据年统计,金卫有村办托儿所16所,保育员24名,入托幼儿名;乡办企业托儿所11所,保育员25名,入托幼儿名。

(五)、学生保健

解放前,金山卫各小学没有学生保健设施。解放后,乡村小学开始自备小药箱。随着农村防疫保健组织和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中、小学生定期由乡村医生作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年后,金卫中学增设了卫生室,落实了保健老师。年,各中小学校都配备1名保健老师(兼职),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卡。保健教师经常做好卫生防病宣传工作,并配合医务人员对各年级学生定期检查健康状况,作身高、体重分析及视力测定等。中、小学毕业升学考试前,都必须进行一次毕业体格检查。

⑴用眼保健

50年代,金山卫农村小学教室大多是旧时遗留的庙舍和私房,采光条件很差。此后,随着新校舍的增建,教室采光条件也逐步改善。从80年代中期起,各中、小学每个教室都先后安装日光灯,最少2盏,一般4盏,多的5-6盏。80年代后期,集资兴建的教学大楼,自然光源更加充足。同时,课桌也与学生身高合理配套,长凳全部改为靠背椅。各校重视做好学生课间眼保健操,每年还分期分批检查学生眼病,对沙眼患者给予药物治疗,患近视者督促家长验光配置眼镜矫正视力。

⑵饮食饮水保健

60年代前,办学条件差,不少家离学校较远的学生中午带冷饭菜吃,还有饮用生冷河水的习惯。70年代后,有的中、小学校食堂代学生蒸饭,或直接让他们在教师食堂搭伙,各乡校都有开水供应。夏天,开水供应紧张时,督促学生自带熟水,每天上学时,有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各人水壶,以防学生饮生水。

⑶驱治寄生虫

80年代,在每年学生体检中发现蛔虫感染率很高,都给予药物驱治,中、小学生特别是女学生,一度普遍患头虱,对此,学校提供药物,由保健老师配合班主任指导灭虱。

四、医疗单位

(一)、医疗机构

1、私人诊所 

明清时代,金山卫挂牌行医者中不乏高手。如明初卫城有“王接骨”,善接伤骨,“三日即如旧”,相传四代。正德时卫城名医金铭,治疗如神,其徒徐磐,医术变通神妙,时人皆称“神医”。清代,横浦界黄氏、北仓周氏中医,祖传享誉百年之久。然金卫地区开业设珍者为数甚少。清末至解放前夕,金卫地区中西医生开业诊所先后有十余家,共计医务人员31名,其中中医29名,西医2名。民国期间钱圩地区有中医内外科12人、妇科1人,伤科1人。以草药专治毒蛇咬伤、黄痘等病和专治中暑、胃肠病人放痧的土针灸草医9人、土产婆4人。年私人开业医生19人。

2、联合诊所

年8月,金卫地区3镇(扶王埭、西门、大石镇)私业诊所联合为三镇联合诊所:西门联合诊所,有中西医内科医生3名;扶王埭联合诊所,有中医内、外、儿、疯科医生4名;大石联合诊所,有中医内、伤、儿科医生3名。年,三镇联合诊所合并为金卫联合诊所。~年,钱圩地区分别成立钱圩、八字、刘堰三所联合诊所。

4、卫生院 

⑴金卫卫生院

年,金卫公社在西门老街河南借用阮姓医院,吸收原联合诊所8名中医师和社会上开业医生3名作院内医务人员,设内、外、妇产、儿科等门珍室。年,改名公社卫生院,借用盐务所公房2间,增设化验室、药剂室,后又在街上借房设观察病床3、4张。年,迁入西门新街(张泾河东堍)新建的卫生院新楼后,始分设住院病房,设置少量病床。以后,逐步增建和扩建,并向东迁移至原乡政府西侧。增添医疗设备,医院规模。至70年代,在上海市下乡医疗队帮助下,医技力量也有所增强。年秋起,乡人民政府对卫生院作了整顿,招聘充实领导和医务骨干力量,实行科室责任制,拨款添置先进医疗设备,健全管理制度。年,卫生院有医职人员70名(其中临时工6名),门珍部设有中医科、内儿科、外科、齿科、骨科、妇产科、及针灸、电疗、透视、化验等室,并设有农村卫生防疫组,妇幼保健组等职能部门。一幢2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住院部大楼,有病床位50张左右。医疗设备有B超、X光透视机,经络导频仪、风湿、心脑、胆石治疗仪等。中、西药库资金,增加到10万余元。外科已能作阑尾、脾、胃、胆等切除手术,儿、骨科等方面的治疗特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平湖、石化地区也有不少病人前来求治。平均每日门诊人次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前几年有较大提高,医院中第四位。

⑵钱圩卫生院

年成立钱圩卫生院,医技人员主要由县卫生学校培训和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到年底,钱圩卫生院共有医务人员48人,其中主治级医师5人,中医技师10人,医务士30人,初级医技3人。村级保健员经考试合格,晋升为医士的有11人。钱圩卫生院过去只能做一些常见病的处理和小外伤等手术。40多年来,医疗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内科对常见病、多发病都能熟练处理,一般重危病人亦能及时抢救;化验室除做血、尿、粪三大常规外,还能做生化、钾、钠等测定50多个项目及细菌培养;放射科除一般透视摄片外,还能拍分层片、GI胃肠造影摄片和胆、肾等功能造影;针灸科有电疗;外科能做阑尾、疝气、痔疮、静脉曲张等手术;妇科能做吸引产、上产钳和计划生育手术,产前检查,还能查治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70年代初,农村合作医疗为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普遍应用中草药。钱圩卫生院在上海医工院、上海药检所指导下,自制板兰根感冒一号、安神养血糖浆、敌百虫肛检、防肝片、葡萄糖注射液。经临床应用,自制中药疗效良好,价格又便宜,受到患者欢迎。钱圩卫生院原有设备十分简陋,仅有听珍器、体温计和几副小外科器械等。以后陆续添置了不少医疗器械和设备。年,钱圩卫生院放射科有30毫安X光机1台、毫安双床双球管1台和毫安X光摄片机、铅屏风、稳压器、烘片机等;化验室有电冰箱、显微镜、分析天平、电泳仪、光电变色仪、恒温箱、干燥箱、水浴箱、PH测定仪等;妇产科有9头无影灯、4头无影灯、万能手术床、万能产台、人流吸引器、检查床、手术包、空调设备等;针灸理疗有电麻仪、音频电疗仪等;制济室有制药压片机3台、糖衣机2台、粉碎机2台、离子变换器、电热蒸馏器等;炊事房有电冰箱;供应室有卧室消毒器;医技上有超声波、心电图;类风湿性病房有恒温培养箱、72型比色器、浓度蒸色器、型比色器和离子机等。固定资产总值47.39万元,其中医疗器材13.12万元。村级(含厂)有卫生室50多间。固定资产10多万元。体温计、听珍器、小外科等一般医疗器材齐全。

5、卫生室(医务室)

年,金卫公社卫生院在扶王埭、大石头、横浦设中心卫生所,有9个大队设简易卫生室,主要由卫生院医生(包括实习生)巡回和蹲点门诊,并选送了16名青年至卫生院培训为大队保健员。年后,市卫生工作队下公社,在各大队辅导带教保健员,各大队正式成立卫生室,配备保健员2-3名。年,保健员改称“赤脚医生”,也有增加到3-5名不等。80年代起,“赤脚医生”恢复卫生员名称,一些规模较大的乡办企业也先后设立医务室,配备卫生员1-2名。年,金卫乡共有20个卫生室(医务室),有卫生员44名,其中领到乡村医生合格证的8名。大部分卫生室除日夜门诊,出诊服务,处理一般多发病,常见病(包括小外伤、针灸推拿、注射生理盐水等)外,还负责搞好爱国卫生、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等工作。

附录(1)上海市卫生工作队巡回医疗(驻金卫工作队) 年以来,上海市组织卫生工作队先后分13批人次,至金卫公社下乡巡回医疗,协助公社卫生院、大队卫生室做好对各种寄生虫病查治、流行病预防和卫生保健员的培训等工作。其中有不少是较著名的医学专家,如骨科专家周公南、内科专家林善谈、外科专家俞昌泰等,为乡民解除不少疑难杂症造成的痛苦。同时,为加强卫生院医疗力量,市里还分配3名内、外、小儿科种子(骨干)医生,在金卫卫生院主持医疗业务,培训医疗骨干。

附录(2)支援钱圩的市医疗工作队 年至年,先后有14批市医疗工作队到钱圩,与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一起开展防病治病工作。他们帮助卫生院分期分批培训农村卫生保健人员与赤脚医生,建立起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卫生保健网;帮助卫生院开展业务技术讲座和临床指导,遇到疑难杂症,共同探讨,辩证施治;接纳卫生院开展各科医务人员,医院进修、实习,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与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一起,下乡设点治疗血吸虫病患者,并与各大队开展群防群治工作。

五、药店、药房

清同治年间开设于西门镇老街的“李三元堂国药店”,延续至日军侵占时停业。民国元年(年),扶王埭开设“济生堂国药店”。民国8年,西门镇开设李姓“卫德堂国药店”,后于年关闭。民国11年(2年),西门镇增设“陆天生国药店”。民国18年,大石镇开设“奚天德国药店”。民国30年(年),西门镇又增一“天存堂国药店”。至解放前夕(年春),金卫地区中药店有西门镇的“陆天生”、“天存堂”;扶王埭的“存心堂”、“济生堂”;大石头镇的“奚天德”。

年,私营中药店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转为集体企业。年,西门镇、扶王埭、大石镇各有一中西药门市部,乡卫生院除原有西药房外,于年又增设一中药房。农村大队卫生室均备有药品橱。年,卫生院和一些大队卫生室为了增加药源,节省医药费开支,利用闲散土地,自种中草药,推行“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用)方针。至年,全公社有8个大队已辟有20亩左右草药园,建立草药房。有草药工46名,既培植50余种草药,又兼采集近百种野生药材,不但就地自用,还为中药店提供价值余元的药材,使8个大队当年医药费结余余元。同年,未自种草药的7个大队医药费都超支,共元。但栽种草药未能坚持下去,不久便废弃。

钱圩地区自清道光年间开设钱宏济药店后,先后有长生、陆天仁、冯勤清、黄志鹤、陆天寿、冯恒德、冯骥云等药店。

钱宏济药店 清道光年间开设,座落在钱圩永寿桥堍,面东两间门面,店主钱姓总仓,雇用伙计4人。该店资金雄厚,管理较好,生意兴隆。后因店员更迭,管理不善,遂走下坡。民国32年(年)结价转让给陆良镛和戚志文,后由戚志文单独开设。年歇业。

长生药店 清咸丰年间开设,座落在张家桥小镇中市,一间门面,店主王长生,后结价给朱桂庆。改为“朱恒寿药店”。后朱传于子孙朱吉康、朱锦文。年并入钱圩国药店。

陆天仁药店 清同治年间开设,座落在钱圩镇西市平桥南,一间门面,店主陆奇林,店员都是家人。后传于子陆省愚,又传于孙陆云,再传于曾孙福云,是四代百年老店。年并入钱圩国药店。

冯勤清药店 清光绪四年(年)开设,座落在八字桥小镇北街,一间门面,店主冯骏云,后传于子冯正平,又传于孙冯意诚。年并入钱圩国药店。

冯恒德药店 清光绪二十一年(年),由冯勤清药店分家而设,座落在八字桥中市,一间门面,店主冯介山。后因经营不善,于民国14年(5年)关闭。

冯骥云药店 清光绪二十八年(年)开设,座落在八字镇,两间门面,店主冯骥云。民国元年()迁至孔家阙,后又迁至石鼓桥镇开业。陆天益药店。民国元年(年)开设,座落在钱圩镇中市,店主陆省愚,后传子陆宏如(又名秋芳),又传于孙陆仁忠。

黄志鹤药店 创建于民国11年(2年)座落在刘家堰小镇中市,店主黃志鹤,后传于子黃锦华。年,併入钱圩国药店。

陆天寿药店 创建于民国32年(年),座落在钱圩镇东首,店主陆良镛,年,并入钱圩国药店。

钱圩国药店 年5月,钱圩、八字、张桥、刘堰私营药店合并为钱圩国药店,钱圩镇上设总店,各小镇设分店,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年医院,属医院管辖。医院分出,成立医药合作商店,下设三个分店。年后各分店撤销,并入钱圩国药总店。

年卫生院附设中药部,有职工3人。年钱圩国药店有职工9人,3间门面,1个收购加工场,有仓库6间。

六、医疗制度

(一)、合作医疗

合作医疗是依靠社员群众和集体力量组织起来,开展防病治病,实行互助合作的一项卫生福利事业,又是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组织。

年,金卫和钱圩地区农村大队都建立了卫生室,配备1-2人卫生保健员,负责常见病的防治。各生产队也配备了兼职卫生员1人,配合大队卫生室发药、注射和搞好环境卫生。至此,初步形成了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卫生网。

年,钱圩公社在刘堰大队进行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当年金卫公社在八二大队试行合作医疗制度。次年,全境27个生产大队都实行合作医疗制度。保健员改称“赤脚医生”,每个大队配备3-5人。合作医疗室独立帐务,配备1名会计(或兼职)。设总帐、明细帐和分户帐。“赤脚医生”的工资待遇,一般参照大队副职干部,年终参加大队分配。

初创时,金卫地区各大队成立合作医疗领导小组,按农业实有人口,由大队公益金中每人提取1.5元,社员自负1.5元作合作医疗基金,规定每人每年医药费控制在20至30元内,由集体支付,超出部分社员自负,对特殊困难者给予减免照顾。

年,合作医疗由社、队联办,两级管理核算。公社卫生院另设社、队合作医疗办公室,负责财务,处理“赤脚医生”培训、实习等有关事宜。合作医疗基金,根据各基层单位经济能力各自调整。钱圩地区合作医疗的基金来源,由集体和个人各半或四六开(集体六、个人四)负担,统一使用,年终结算。80年代后,由于各大队(村)经济上的差异,一般集体按人或按亩负担4-6元,个人自负2-3元。大队基金用于大队门诊、出诊医药费;卫生院住院或转院费,由卫生院支付;年度盈亏核算,由社队两级留存或追加。

金卫地区对合作医疗报销规定:1.凡社员医药费用,集体个人负担各半;2.凡因打架、服毒、自残等致伤病者医药费自理。3.凡未经大队医务室、公社卫生院签证而擅自外出就医费用或自购药品等,不予报销;4.如遇特殊伤病医药费用,酌情照顾。

由于各村(大队)经济状况不同,农民享受报销范围也有很大差异。钱圩地区60-70年代,初时门诊、注射免费,出诊费酌收。后根据大队情况,酌情收费。在合作医疗的医药费、敷料费、手术费等全报。出村的报销40-60%。80年代在村卫生室治疗的报销50-60%(含中药费)。救护车、住院、打架、输血、自行求医、自行购药及服毒自杀的医药费自负。对疑难杂症必须转诊的,需经保健员出具转院证明方可,限额内全报,超过限额的年终由大队酌情减免。钱圩地区各大队、生产队利用零星杂边地种植中草药50.2亩,卫生室设有草药房,配有草药工。组织骨干采药员赴外采药。基本上做到“自采、自制、自种、自用”,每年还出售中草药多公斤,收入多元。不但弥补了合作医疗经费不足,而且方便了群众治病。

各社(乡)办企业合作医疗章程,办法大致相同。年后,少数大队(村)因医疗费亏损而停止施行合作医疗,一些大队修改凭特约证报销办法;乡办企业同时废除原定的医疗制度,改行劳动保护制度;对企业人员医疗费用,实施定额供给与特殊补助相结合的医疗制。

(二)、劳保医疗

年,金卫公社卫生院对社员试行半劳保制度,每人每月交劳保费5分,由大队统一集中,按月向卫生院结算门诊费,出诊费全部自理。不久即中止实行。

年,供销社、粮站、邮电所等单位与联合诊所签订劳保医疗合同,凭特约单就诊记帐,按月结算医药费,在本单位福利费中开支。报销范围参照公费医疗。

年底开始,各国营、集体企业根据本单位经济状况,采取不同形式的医药费用包干办法。一般核定全年报销额,节余归个人;如果超出核定额,超过部分自理10%;凡超过元以上的医药费及离退休人员的医药费,均实报实销。年,金卫乡实行劳保的单位有8个,享受劳保的职工人数约在名左右。

(三)、公费医疗

年11月起,对党政机关、文教卫生等单位干部及居住当地的2等乙级以上革命残废军人,实行公费医疗制度。并规定报销范围和自费范围。年,金卫乡享受公费医疗的公职人员有名。

.附录:血型普查和志原献血

年11月,为战备需要,查明血型以准备组织献血队伍,由市卫生工作队、战备医疗队、公社卫生院、大队卫生室等医务人员52名,组成一支血型普查队,查明金卫公社名15-35岁男女血型,占应查对象96.3%,其中A型人,B型,O型人,AB型人。此后,在企事业单位曾组织两次献血活动。年2月,金卫公社发动一次全社性的“人民志愿献血”,报名献血的有人,参加体检的有人,符合献血条件的有人,实际献血的有人,其中男性占48.92%。仅4天时间,就按献血计划分配数超额完成21%。对献血者,由国家发给每人营养费30元,并由集体补贴误工2天。此后,每一、二年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自愿献血一次。

七、管理机构

年7月,金卫、钱圩两地各小乡分别建立爱国卫生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卫生工作;年各小乡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由乡文教卫生干部负责,领导开展除害灭病工作。年各乡设文教卫生委员会,设主任1人,委员11人;年,金卫公社卫生院成立,属县卫生科与公社文教福利部双重领导。卫生院还分设防疫保健组(防保组)专管疫病防治和卫生保健工作。年12月,两地公社分别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办公室,专管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文化大革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无形停顿。年4月,公社恢复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由公社党委书记挂帅,设正、副主任3名,委员9名,建立和健全了各种爱国卫生制度,领导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爱国卫生工作。“文化大革命”后期,血防办公室并入卫生院,作为院内科室。80年代,血防工作基本结束后,改名为农村卫生工作防疫组。年两乡成立教卫办公室,各设卫生助理1人。年,乡政府直接领导文教卫生工作,乡卫生院的人事,经济等由乡政府管理。

End

执行编辑:唐晓玲

凡对金山历史、国学经典、传统文化感兴趣,对上海市金山区康城文史研究会感兴趣的朋友,均欢迎加入我会。大家一起研究探讨,不仅能够为社会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更能共同为社会作出贡献。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ngwang.net/yczz/7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