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西五峰土家山寨,乡土作家王永红可谓家喻户晓,在宜昌乃至湖北文艺界也是尽人皆知。他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渔洋关分馆馆长职位上退休后,不仅自建农家书楼涵养一方百姓,而且笔耕不辍,满含对慈父的深情,以父亲为原型创作出版了27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享受父爱》,被誉为天下父亲的“大爱之碑”。
王永红今年75岁,笔名尹弘,历任民办教师、大队会计,县文化馆文学创作辅导干部、副研究馆员等职,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联名誉主席。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一辈子,培养了不计其数的文学新人,创作(主编)出版各类文艺作品多万字,并有众多作品获奖。
图为长江文艺出版社、海天出版社先后出版发行《享受父爱》。
长篇小说:创作之梦两次破灭
王永红说,创作长篇小说是他儿时就有的梦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一直是我的一个梦。这个梦,读书时就在做。小时候,我就喜欢读长篇小说,从小学六年级开始,直至高中毕业,我的这个爱好从没有改变过。”年10月,他在自己创作出版的小说集《子虚村纪事》后记中写道:“退休后,我还想重温长篇小说梦。所谓梦,不一定能成现实。这是后话。”
年,王永红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就开始酝酿长篇小说,他构思出“人生三部曲”——《花红》《柳绿》《松长青》。并搜集了大量素材,记满了厚厚的6大本笔记,拟定了写作提纲和人物表,断断续续地写了10多万字,后来因文革爆发而付之一炬。“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之梦就这样被惊醒,破灭了。”说到这里,王永红深感惋惜。
年底,王永红从五峰县文化馆抽调到长阳川汉天然气管道公路,在县指挥部编工地战报,办工地广播。两年后,工程完工前夕,宜昌地区指挥部安排他写一部反映此次公路建设的长篇小说。他一个星期就写出了3万多字的小说提纲——《在那风云变幻的日子里》,领导看后很满意,就打发他回家正式写作。回家后,他一口气写出了第一章2万多字,后来因某杂志编辑对书中人物安排有异议而搁浅。就这样,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梦又被粉碎了。
图为年5月10日,文化部机关报——《中国文化报》配图报道王永红深情创作《享受父爱》的感人事迹。
走村串户:萌发塑造伟岸父亲
王永红是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搞群众文化离不开与群众打交道。从公路工地回到县文化馆后,他就上山下乡、走村串户,踏遍了全县所有乡镇农村,接触了全县成千上万的农民。
在同大山里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他被广大农民教育着、感动着。特别是每家每户那个当家的男人,支撑着一个个家,顶起一片片天,立足一块块地,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承担着一份份责任。
当这些男人们的故事一次次感动他时,他便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我父亲正是他们中的一员,很有代表性的一员。当我把那些男人们同我的父亲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父亲的点点滴滴便涌上了我的心头。”王永红说,他父亲经历了新旧社会两重天,历经苦难,出生入死,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他勤劳、诚信、正直、坚韧,心里充满爱。他把爱全部给了妻儿、父母、亲人、乡邻甚至陌生人。”“当他把一切爱都给了别人,人们也就把爱回赠给了他。”因此,在五峰便有了关于他父亲的许多故事,甚至传说。
王永红听到这些故事、传说,就牢牢记在心里,储存进脑海里了。“讲我父亲故事的,有我的婆婆、母亲,有我的叔、伯、姑、舅、姨,还有乡邻、乡亲、乡村干部等。”父亲的故事越讲越多,父亲的形象越来越伟岸、丰满,父亲越来越让我感动,越来越让我尊崇。王永红说,父亲的故事已经完全足以写一部大书。
于是,王永红就萌发了以“父亲”为原型创作长篇小说的欲望。他表示,小说中的“父亲”不仅包括他的父亲,还有那些与他有过交往的成千上万的顶天立地的农家男子汉,他们是一个群体。
图为王永红在自建农家书楼查阅资料,积累创作素材。
家人鼓励:暗下决心写好“父亲”
“想写、决心写,可真要动笔时,还是把我难住了。”王永红说,他要写就写长篇小说,可已经两试牛刀,全都失败了。“我不甘心失败,心想就先试试笔写个中篇吧。”于是,王永红写了一个纪实性中篇小说《父亲》,2万多字,一气呵成。写成后,收进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集《绝景》。《绝景》公开出版后,反响还不错,有一家省级文学杂志准备编发,可处理这个稿件的编辑因工作调动而把他的稿子弄丢了,他也没有再追问,此事也就没了后话。
关于那个中篇,王永红称自己并不很满意,那只是父亲的点滴而已,他是想写父亲的一生,写父亲的全部。因此,非长篇小说不可。与他同在一个乡镇工作的二弟多次鼓励他说:“大哥,写一部以父亲为主人公的书吧!凭您的生活积累、社会阅历、写作素养、思想涵养,您一定能写出一部好书出来,也是圆了您的长篇小说梦!”
王永红被说动了,开始构思起来,但还是迟迟没有动笔。他顾虑很多,总是担心自己能力和水平有限,因为从没写过长篇小说,而且之前已经失败过两次,难道还能失败第三次吗?虽说不敢动笔,但他心里却始终放不下“父亲”,依然不停地思考着“父亲”,“父亲”的形象始终在他心里,脑海里活动着,那么清晰,那么活灵活现。
每到夜深人静之时,王永红就辗转反侧,兴奋无比——这么好一个“父亲”,不写出来,我怎么对得起我的父亲,怎么对得起像我父亲一样的乡村男子汉,怎么对得起那些同我父亲一样的“父亲”!
正当王永红十分矛盾时,他在外地工作的大弟回到家,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说了一句话:“大哥,看来,您的长篇小说是不会写了呀,那您就好好安度晚年吧!”这听起来似乎很平常的一句话,却似一声惊雷响在他的耳旁,在他心里掀起了波澜——“这分明是对我迟迟没有行动、没有动笔的一种不满呀!”
王永红好久好久地望着大弟,望着父亲,看着大弟那眼神,分明饱含着期望和鼓励。“我不能,也不应该辜负这期望和鼓励。”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写出“父亲”,写好“父亲”,圆自己的长篇小说梦。
图为王永红退休后仍坚持读书学习,笔耕不辍。
创作“父亲”:融入故事泪水盈眶
年春,王永红正式动笔写作。因为酝酿、构思时间早、时间长,“父亲”的故事、情节都已了然于心,成竹在胸,写起来也就特别得心应手。他也就自然而然地融进了小说的境界之中,成了小说中的“我”。“我同小说中的人物同生死、共命运,同喜怒哀乐,共酸甜苦辣,仿佛写的是真我,写的是我亲父亲。”王永红说,写到动情处,他泪水盈眶,止也止不住,不得不放下笔,走出房间去调节心绪,等心绪平静后再写。写着写着,泪水又涌了出来。写字台上、地下时时有他扔下的浸湿了泪水的纸巾,眼睛经常是红色的。
在创作“父亲”的日子里,是王永红人生流泪最多的时刻。他是用真心、用真情在写。“至今我重读‘父亲’的一些章节,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王永红说,他写“父亲”构思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间并不太长。没多久,他就写好了《享受父爱》冬之卷(即第一部分)四章,6万多字。
初稿写出来了,是好是坏,是优是劣,他没有把握,就打印装订了两本,送给本县作家方一方、廖崇纲先生,请他们帮忙诊断把脉。王永红头一天晚上给他们,第二天早上他们就回了话,而且是异口同声“写得好!”这一下他终于吃了定心丸,要充满信心继续写下去。
年下半年,五峰文联文学季刊《柴埠溪》“秋季号”隆重推出《享受父爱》冬之卷。年《柴埠溪》“秋季号”又连发《享受父爱》春之卷、夏之卷。同年底,宜昌市文联《三峡文学》杂志选发《享受父爱》第十一章,并同时刊发评论文章。
年9月《享受父爱》定稿。年8月,《享受父爱》由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王永红终于圆了自己一辈子的长篇小说之梦。手捧新书,他激动万分,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享受父爱》朴实感人,颇受读者欢迎。年1月,深圳海天出版社结集原著与序言、书评再次出版。
王永红一生酷爱学习,家中藏书不计其数,种类繁多。
《享受父爱》:为天下慈父立传
《享受父爱》分为冬、春、夏、秋四卷,共十七章。在作品架构上,每一卷都可以独立成章,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与写作技巧。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曾奎生”的视角,并打“我”知事起再到读书、工作、成家、立业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从年抗日战争那个寒冬之夜展开,通过对“父亲”——“曾明俊”历经两个时代的艰难困苦,以铮铮铁骨撑起一个贫穷而多难的家庭,将全部的爱献给了妻子儿女的故事描写,展示了“曾明俊”胸怀博大,心地善良,坚忍不拔,爱憎分明,重情重义等性格特点,以及“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的远大目光,成功地塑造了“父亲”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年5月28日,宜昌市小说学会、五峰文联主办“王永红小说作品研讨会”,多位有影响的文学大家齐聚一堂,对王永红作品的创作特点、表现形式等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他集数十年文学探索取得的成绩,是“作者对这片土地和人民充满了爱与关怀的写照。”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知名散文家、词作家甘茂华认为,王永红为父亲立了一块碑,那是一块厚重的石碑,一块质朴的诗碑。这块碑上写着四个字——《享受父爱》。这部27万字的长篇小说,应该是为普天下父亲立的碑,文学之碑,大爱之碑。它反映的是生存的困境,迸发的是血脉的深情,宣泄的是人生的忧伤,弘扬的是生命的价值,守护的是精神的家园,展示的是在平凡的世界中老一辈人生活的艰难、坚韧和壮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草原》文学月刊主编尚贵荣表示,这是他这么多年来读到的第一本关于父亲、父爱的优秀长篇小说。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一生历经苦难、出生入死、艰难奋争的农民形象。他诚实,勤劳,坚韧,具有正义感,心里充满爱。儿女是他希望、信念和力量的源泉。
宜昌市小说学会会长阎刚说:“王永红作品的一大重要收获,是其在小说创作上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他把传统现实主义手法与民间文化有机揉和,对地域文化亦进行了准确的把握和阐释。”
图为王永红创作出版的部分著作。
大爱“父亲”:施人于善终得善报
王永红笔下的“父亲”胸怀博大,表现在他历尽磨难仍能承受重负,在逆境中仍能预见光明的未来。“父亲”饱尝过没有文化的苦头,因此他要把子女们培养得个个有文化,即使是在“左借右借”“贷款无门”的情况下,就是下苦力挣角角钱,也要让孩子们上学读书,孩子们后来“知识改变命运”的感悟,就得于父亲最实在的教育。
心地善良是“父亲”最明显的性格特点,他不仅对家人,就是对邻居,对同事,对素不相识的人都是以友好的态度相待。因为善待他人,他也因此被人善待,电站职工踊跃为他二儿子“彤华”上大学捐款的义举,正是他之前施人于善的回报;“刘队长”和“父亲”一行人到湖南买“救命粮”,“曾明生”打开自家的粮仓鼎力相助,亦是“父亲”当年“救人一命”这种善行的报答。
“父亲”有着坚强的毅力。“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父亲”是靠山,“父亲”是全家庇荫乘凉的大树。每当家庭发生变故,每当家庭遭逢危难,“父亲”都是当仁不让地担起全部重担,“彤华”考取大学需要几百元费用,在农村家家都穷借款无力的情况下,年近花甲的“父亲”毅然去为电站日夜背沙,用苦力挣钱为儿子积攒学费,整整背了49天挣了元,终于让儿子按时到大学报到……
“父亲”有着爱憎分明的感情。“父亲”的爱是博爱,他爱妻子儿女,他爱亲朋好友,他爱集体,爱国家,爱政府,他爱他所做的那份事业,不论是放排,当电站工人,还是当仓库保管员,他都能把那份工作做得特别出色,能受到上级领导的夸奖。他恨一切恶的东西,不论是日本鬼子的暴行,还是后来官场上的歪风邪气,不论是为富不仁,心术不正者的恶行,还是极“左”路线的倒行逆施,“父亲”都是恨在骨子里,斗在行动上。
这,就是一个鄂西土家山寨传奇农民“曾明俊”最朴素的感情。
图为湖北省宜昌市小说家学会、五峰县文联等举办的“王永红小说作品研讨会”。
险象环生:“父亲”令人肃然起敬
在《享受父爱》的开篇,主人公“父亲”曾明俊初次露面,即有一连串险象环生的经历,使其朴实、刚正、重情重义、爱憎分明的美德卓然而立。那是年,曾明俊在寒冬雪夜妻儿焦急盼望中“满脸的血,满身的雪,一只脚穿着草鞋,另一只脚光着,脚上、腿上也到处是血和雪”,衣裤被撕得筋筋条条地回到家。
原来,曾明俊的父亲带着他和两个弟弟放排,到达清江木材码头,结账顺利,可父亲突患急症;返程前夕,未料又遭遇一伙国民党溃兵,把木材款洗劫一空;三兄弟轮流背着父亲赶路回家,刚到分水岭即遇逃难人群,才知家乡汉洋关已被渡江南犯的侵华日军占领,绕道又被日军发现追赶,父子四人“钻荆棘,爬悬崖”抄近路,甩脱追兵,将父亲护送到曾家畈老家后,曾明俊连夜往家赶。
不料走到清溪湾老虎洞前,真的遇上老虎,曾明俊脸被抓伤衣被抓破,拼命挣脱虎口,又遇大雪,“连滚带爬,总算活着回来了。可是,我的命是保住了,一分一文钱都没带回来呀,我真没有脸见你们啦!”读完这段深挚的自叙和自责,立即令人肃然起敬:这是多么值得敬重的一家之主啊——自己险些丧命,还内疚没给家里挣回钱!
第二天,日军十多架飞机轰炸清溪湾。全家以及全村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地涌上虎头垴树林中。为了全村百多口人不当敌机扫射的活靶子,曾明俊目睹妻子将奶头死死塞进两岁小女儿嘴里,紧紧抱着不让啼哭,小女乱抓乱刨,将奶头咬破,血水涌了出来,不一会即被活活憋死的惨状,他“眼紧闭着,不忍心看,心已被撕碎”,“牙齿深深咬进嘴唇,双眼血红,脸上大汗淋漓”。
日军飞机飞走了,他双手抱起妻儿和小女,“疯狂地冲出密林,冲下虎头垴,奔跑着,咆哮着:‘狗日的日本鬼子,你们不得好死!不得好死呀!’”字里行间充满个性,简短的素描中内涵极为丰富。
图为王永红(右三)多次荣获“德艺双馨文艺人才”等荣誉。
儿子挨打:“父亲”毅然携子别妻
接着,《享受父爱》顺时叙事,围绕“父爱”铺排情节,镜头随时光推进。妻子被咬去奶头,伤口感染,肿胀、化脓,老不愈合。曾明俊到处找郎中、抓药,熬着喝,嚼后敷,咀嚼草药气味难忍,恶心、呕吐,还生怕嚼得不细影响疗效,尽管被呛得泪水直流,仍叮嘱儿子千万不要告诉母亲,怕她伤心。
他在20多里外打短工,结了工钱回来,不仅给儿子缝了新棉衣,还给被活活憋死、当天即满“五七”的小女儿做了一件印花棉袄,“烧寄”过去好过冬。妻子亡殁,他按照妻子遗愿,请求八大金刚抬三十多里陡峭山路,从湖南九峰山移柩到湖北清溪湾安葬,并拉着幼小的儿子,代替儿子给八大金刚一遍遍磕头,直磕得双膝血渍斑斑……这些细节,既体现了夫妻恩爱之情,又把父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曾明俊的再娶,有个最基本的人格尺度,那就是儿子必须喜欢,女方一定要承诺能够善待自己的儿子。他的第二次婚姻,说来也巧,先是儿子喜欢,还毕恭毕敬地喊了妈,但造化捉弄人,恰巧有一后妈卡死了3岁小伢,引来曾明俊做噩梦,导致坚决退婚不说,还被富户坑拐了9块银元。
不久,即由说一不二的家公(外公)做主,逼他与过继尹家的幺姑娘续弦,即儿子奎生的幺姨。幺姨妹做了填房——曾明俊之所以勉强应允这桩亲事,主要是基于女方是儿子的亲幺姨,心想亲上加亲,她怎么也不至于让儿子受到太多的委屈。却没想到皆因他父子俩都未从亡妻丧母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儿子不愿认母喊妈,父亲为袒护儿子,根本无心接纳新婚妻妹的热情,从而闹出了许多隔阂和矛盾。
当曾明俊外出做工回来,发现儿子身上那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疤之后,“他一边抚摸着我的伤痕,一边揩着我涌流的泪水,对我说:‘孩子,你受苦了,我们走吧,离开这鬼窝子!’”曾明俊为避免给儿子带来更多的伤害,终止这场痛苦的婚配时,态度非常坚决:“父亲抱着我,走出破草屋,走进黑夜中,头也不回地离开了那使我皮肉受苦、饱受劫难的地方。我和父亲再也没有进过那间破草屋了。”
携子别新婚,这种怜子情结,竟然发生在一个年长男人与亲姨妹之间,这在湘鄂边界、五峰境内都是十分罕见的。
图为王永红(右)在自建农家书楼指导年青人阅读文学名著。
虎卧路中:摆尾示意“父亲”跨过
后来,曾明俊遇上了心地善良的田月芬,对婚姻仍然心存余悸的他说:“我总是放心不下呀,万一再遇上像幺姨那样的人,我就害苦了奎生啊!”“她会不会永久心疼我的儿子,这一条她做不到的话,我宁可打一辈子光棍!”婆婆劝,儿子支持,他的第三次结婚方式很自由,男不为娶,女不为嫁,一家三口,和睦相处,十分融洽。
曾明俊为尽丈夫的责任,好不容易买了点猪肉,利用夜晚时间提回家给怀孕七八个月的妻子补补身子,竟然发生了虎卧路中间,还摆动尾巴示意让他从身上跨过,然后跟在后面“护送”的奇迹。为此,他只好将一块肥肉丢给老虎,与老虎达成“友好分手”的默契。
此后,直到后母临产,父亲不仅找好房子、做饭、洗衣,而且还大包大揽了所有的农活和家务。曾明俊对妻子十分疼爱,他们夫妻平等,互敬互爱,连子女取名也可以随母亲的姓氏。女儿出生后,他毅然决然给孩子取名田春燕。春燕不幸因公受伤早亡,他为了安慰悲痛不已的妻子,又主动把儿子曾彤华改随母姓,更名为田彤华。
曾明俊的这些做法,在鄂西南山区农家是犯忌的,除非男到女家入赘,做了倒插门女婿。但曾明俊敢开这个先河,他大胆革除“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些千年传教下来的礼数,以此来安抚妻子,平复丧女母亲心中深深的创伤,这大概就是大爱无边吧!
图为当地群众在王永红自建的农家书楼看书看报。
妻子病危:“父亲”不弃药到病除
《夏之卷》第十二章,先喜后忧那一段令人为之动容,先是曾明俊为儿子曾奎生几经曲折,得以招到县文化馆工作而欢喜不尽,一家人既杀鸡又买酒,尽兴庆贺;接着,却发生了生产队保管室包谷被盗的案件,他身为保管员无端蒙冤受辱好一阵子,结果及时顺藤摸瓜,当即找出了盗窃犯,心态上可谓是忧喜参半……
接着,妻子病重,大医院让准备后事,而曾明俊却不弃不舍,用背架子背、打杵歇,艰难背送病妻爬上天柱山,找到老中医开3服中药回来,药到病除症状全无;可是没想到喜至忧来,18岁的女儿不慎在抢收割谷时左手意外受伤,赤脚医生又接连处置失误,导致爱女破伤风发作,医院早逝……
曾明俊用板车拖着女儿尸体回家,一路上,“心里像捅着一把刀,双腿里像灌满了铅,怎么也迈不动步”;为给女儿钉个木头匣子,跪求生产队长批几根杉树,队长却狮子大开口要扣他工分(相当于硬劳力个劳动日所得)……
情节跌宕起伏,读时泪流满面,无不为这位本真老农的遭遇愤懑不平。但细细想来,这是从另一侧面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农村、农民的悲惨处境。的确,那时的农民就是这样步履艰难地走过来的,这可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啊!
山清水秀的鄂西五峰土家山寨,有王永红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图为王先生闲暇之余在家侍弄花草。
儿子入赘:“父亲”难舍悄然抹泪
在《享受父爱》中,“我”和父亲一道去湖南天顶山背救命粮,他背斤,“我”背70斤还步履蹒跚走不动,他说:“背不起,走不动了吧?把背篓歇下来,往我口袋里倒些过来吧。”他多背20斤后,宁可自己累得气喘如牛,也要心疼“我”这个已满20岁的儿子。
父亲得知“我”爱上欲招郎成亲的金雪柳,立即毫不犹豫地支持“我”去上门入赘,“我”入赘走的那一天,父亲却悄悄躲在家里抹眼泪。“我”因为计划生育结扎伤口破裂,儿子晓青又不慎摔伤,医院,父亲闻讯,连夜拦了一辆拉煤的过路车,把自己弄成了一个浑身黑不溜秋的煤疙瘩,给我们送来腊肉、羊腿、山鸡等金贵的营养品。“我”望着父亲,禁不住鼻子发酸,眼泪夺眶而出。
“我”没考上大学,父亲尽管也有失落感,但他依然鼓励“我”不要背思想包袱。“我”偷偷写小说,父亲最支持,他希望儿子能够写出书来。“我”去与村友们打花牌消磨时光,父亲就专门给我买来钢笔、墨水、白纸,还特意打回一壶供“我”挑灯夜战的煤油(当时山区没有电灯,照明靠煤油灯),鼓励“我”振作起来,不要玩物丧志。儿子(曾奎生)出了书,父亲发言时激动不已,说儿子为家乡长了脸。读到此处,令人为之动容。
父亲知道儿子(曾奎生)曾经喜欢过艾珍珍姑娘,当儿子结婚时,艾珍珍托人给儿子送来一对鸳鸯戏水的绣花枕头,心细如发的父亲却把枕头扣留下来,不让“我”带走,他是怕“我”睹物思人,旧情难忘,语重心长地说:“奎生哪,你们都是有家室的人了,不能再有别的心思呀,忘记艾珍珍吧!”
这些文字扣题特紧,可以说是《享受父爱》情节中的“画龙点睛”之处,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图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享受父爱》作者王永红近照。
榜样引路:“父亲”为儿女树标杆
《享受父爱》中,曾明俊坚持给儿女们做出榜样,这一点,书中写得很到位,也特别引人手不释卷。
曾明俊年轻时在水运队工作,担任过放排的小队长,对同事、对领导态度友善、热情真诚,乐观稳重,工作勤奋,参加集体活动积极认真。在三年困难期间,国家精简职工,他主动申请返乡。在生产队,他起早贪黑、年复一年地从事砍楂子、烧火粪,春耕秋收之类的农活,农闲时就近打工。后在龙洞水电站当临时工,他又把电站两公里路旁绿化成荫,把一平方公里的厂区整治得一年四季花艳草绿,鸟语花香,从无闲着的时候。
子女们都成家立业后,他和老伴才张罗着把旧房子简单地进行装修,任凭别人怎么劝说也拒不吊顶。他说:“我们家一不开歌舞厅,二不开宾馆,吊什么顶啦?”在他骨子里,仿佛全都浸润着传统美德、传统观念、传统文化……这不正是今天践行“中国梦”所需要的务实精神吗?
在曾明俊的行为中,也始终贯穿着他的意志,多数时候说一不二,家里大事一般都是他说了算,但也依从妻子放生过娃娃鱼;家门口的大香樟树无缘无故地枯死,他凭直觉,预感到自己的来日不多,便带着儿子串亲访友,到发妻坟头祭拜,着手“辞路”;沉疴缠身的他心中却平静如水,晚辈为让他静养,除夕之夜不放鞭炮,他却催促子孙照放不误。他说:“千年的传教,为我哪能就改变呢?”
书中一连串精选的细节、一段段简短的话语,把个性十足、内心复杂、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勾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读完全书,曾明俊高大的形象、完整的人生、健全的人格,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已深深叠印在广大读者的脑海之中。
这是王永红用心良苦,以神来之笔,著成27万字自传体长篇小说的精神动力,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山区农民,一位值得敬重的主人公,不仅把这位主人公写成了鄂西土家山寨历史上璀璨明星似的“父亲”,而且围绕着他,把身边的一批批人物写得鲜活、生动,把山里人的追求、希望和对未来的向往,交代得清清楚楚,表达得明明白白。
这势必会对鄂西土家山寨一代又一代人产生有益的社会影响。
内容来源:《中国文化报》5月10日15版
本期编辑:许国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