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药物性味多为辛苦温,入肝脾肾经。辛行散袪风,苦燥湿,温通袪寒。有较好的袪风、除湿、散寒、止痛、通经络等作用,尤以止痛为其特点,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痛有定处,遇寒加重等。经配伍亦可用于风湿热痹。
蕲蛇
Qishe
来源:
为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acutus(Güenther)的干燥体。
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洗净,干燥。去头、鳞,切段生用、酒炙,或黄酒润透,去鳞、骨用。
相关名字:
大白花蛇、五步蛇、百步蛇。
产地:
主产于湖北、江西、浙江等地。
性味归经:
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
袪风,通络,止痉。
性状鉴别: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蕲蛇
本品卷呈圆盘状,盘经17~34cm,体长可达2m。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上腭有管状毒牙,中空尖锐。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其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有的左右不相接,呈交错排列。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腹内壁黄白色,脊椎骨的棘突较高,呈刀片状上突,前后椎体下突基本同形,多为弯刀状,向后倾斜,尖端明显超过椎体后隆面。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气腥,味微咸。
主治病证:
1.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
本品具走窜之性,性温通络,能内走脏腑,外达肌表而透骨搜风,以袪内外之风邪,为截风要药,又能通经络,凡风湿痹证无不宜之,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风湿顽痹,经络不通,麻木拘挛,以及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常与防风、羌活、当归等配伍,如白花蛇酒(《濒湖集简方》)。
2.小儿惊风,破伤风。
本品入肝,既能祛外风,又能息内风,风去则惊搐自定,为治抽搐痉挛常用药。治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之抽搐痉挛,多与乌梢蛇、蜈蚣同用,如定命散(《圣济总录》)。
3.麻风,疥癣。
本品能外走肌表而袪风止痒,兼以毒攻毒,故风毒之邪壅于肌肤亦为常用之品。治麻风,每与大黄、蝉蜕、皂角刺等相配,如追风散(《秘传大麻风方》);治疥癣,可与荆芥、薄荷、天麻同用,如驱风膏,(《医垒元戎》)。
此外,本品有毒,能以毒攻毒,可治瘰疬、梅毒、恶疮。
用法用量:
煎汤,3~9g;研末吞服,一次1~1.5g,一日2~3次。或酒浸、熬膏、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者忌服。
古籍摘要:
1.《雷公炮炙论》:“治风。引药至于有风疾处。”
2.《开宝本草》:“主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口面喎斜,半身不遂,骨节疼痛,大风疥癞及暴风瘙痒,脚弱不能久立。”
3.《本草纲目》:“能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为风痹、惊搐、癞癣、恶疮要药,取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
附药:
附药金钱白花蛇:
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multicinctusBlyth的幼蛇干燥体。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干燥。切段用。性能、功效、应用与蕲蛇相似而力较强。煎服,3~4.5g;研粉吞服1~1.5g。
注:内容来自教材和网络,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下期中药预告下期预告,你能猜出来是什么吗?
请在文章下留言~
甘,平。归肝经。袪风,通络,止痉。
看视频,也能学中药啦相关阅读每天学习一味中药——威灵仙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川乌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独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