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破伤风中药 >> 预防措施 >> 中药方剂

中药方剂

白癜风早期好治疗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02316.html

解表药

一、解表药的含义、性能功效、分类、适用范围以及使用注意

1.含义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又称为发表药。

2.性能功效

解表药辛散清扬,主入肺经、膀胱经,偏行肌表,促进机体发汗,使表邪随汗出而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即《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3.适用范围

用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4.使用注意

使用发表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应过大;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者虽有表证,也要慎用;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5.分类根据

药性及临床应用不同分为发散风寒和发散风热两类,又称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

6.解表药

A类药物:麻黄、桂枝、紫苏叶、生姜、防风、荆芥、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苍耳子,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荆子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B类药物:藁本、辛夷、葱白,淡豆豉、浮萍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一、麻黄

1.药用来源: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2.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3.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4.主治病证:风寒感冒(常配伍桂枝),发汗解之要药表;咳嗽气喘(常配伍杏仁),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风水水肿(常配伍白术);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5.用法用量: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6.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二、桂枝

1.药用来源: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2.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3.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4.主治病证:风寒感冒(常配伍麻黄);寒凝血滞诸痛证(常配伍薤白);痰饮、蓄水证(常配伍茯苓);心悸、奔豚气(常配伍人参)。

5.用法用量:煎服,3-9g。

6.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三、紫苏

1.药用来源: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其叶称紫苏叶,其茎称紫苏梗。

2.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3.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理气安胎。

4.主治病证:风寒感冒(常配伍香附);脾胃气滞,胸闷呕吐(常配伍砂仁);胎动不安(常配伍砂仁);鱼蟹中毒(常配伍生姜)。

5.用法用量:煎服,5-9g,不宜久煎。

6.使用注意:无。

四、生姜

1.药用来源: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2.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3.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4.主治病证:风寒感冒(常配伍桂枝);脾胃寒证(常配伍高良姜);胃寒呕吐(常配伍高良姜),呕家之圣药;肺寒咳嗽(常配伍麻黄);解半夏、生南星等药物毒及鱼蟹等食物中毒。

5.用法用量:煎服,3-9g,或捣汁服。

10.使用注意: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五、防风

1.药用来源: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

2.药性: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3.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止痒,升清燥湿。

4.主治病证:外感表证(常配伍荆芥);风疹瘙痒(常配伍白芷);风湿痹痛(常配伍羌活);破伤风证(常配伍天麻);脾虚湿盛泄泻(常配伍黄芪)。

5.用法用量:煎服,4.5-9g。

6.使用注意: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六、荆芥

1.药用来源: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

2.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3.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4.主治病证:外感表证(常配伍防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常配伍蝉蜕);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常配伍羌活);吐衄下血(常配伍生地黄)。

5.用法用量: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6.使用注意:无。

七、香薷

1.药用来源: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

2.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3.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4.主治病证:风寒感冒(常配伍厚朴),“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水肿脚气(常配伍白术)。

5.用法用量: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6.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

八、羌活

1.药用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及根。

2.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3.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4.主治病证:风寒感冒(常配伍防风);风寒湿痹(常配伍川芎),善治上半身风寒湿痹。

5.用法用量:煎服,3-9。

6.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血亏虚者慎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九、白芷

1.药用来源: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兴安白芷或川白芷和杭白芷的根。

2.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3.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

4.主治病证:风寒感冒(常配伍防风);头痛,牙痛,风湿痹痛(常配伍薄荷),阳明头痛;鼻渊(常配伍苍耳子);带下证(常配伍白术);疮痈肿毒(常配伍金银花);皮肤风湿瘙痒。

5.用法用量:煎服,3-9。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十、细辛

1.药用来源: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根及根茎。

2.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3.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4.主治病证:风寒感冒(常配伍羌活);头痛,牙痛,风湿痹痛(常配伍独活),少阴头痛;鼻渊(常配伍苍耳子),鼻渊之良药;肺寒咳喘(常配伍干姜)。

5.用法用量: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6.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十一、苍耳子

1.药用来源:为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2.性味归经:辛、苦,温;有毒。归肺经。

3.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散风除湿,杀虫止痒。

4.主治病证:风寒感冒(常配伍防风);鼻渊(常配伍辛夷),鼻渊之良药;风湿痹痛(常配伍羌活);风疹瘙痒,疥癣麻风。

5.用法用量:煎服,3-9g。或入丸散。

6.使用注意: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十二、藁本

1.性味归经:辛,温,归膀胱经。

2.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3.主治病证: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寒湿痹。

4.用法用量:煎服,3-9g。

5.使用注意:本品辛温香燥,凡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之头痛者忌服。

十三、辛夷

1.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2.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

3.主治病证:风寒感冒;鼻塞,鼻渊,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的要药。

4.用法用量: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5.使用注意:鼻病因于阴虚火旺者忌服。

十四、葱白

1.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2.功效:发汗解表,散寒通阳。散结通络下乳,解毒散结。

3.主治病证:风寒感冒;阴盛格阳;乳汁郁滞不下,乳房胀痛;疮痈肿毒。

4.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无。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一、薄荷

1.药用来源: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

2.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3.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化湿和中。

4.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常配伍金银花);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常配伍川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常配伍牛蒡子);肝郁气滞,胸闷胁痛(常配伍柴胡);夏令脘腹胀痛(常配伍香薷)。

5.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6.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二、牛蒡子

1.药用来源: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

2.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肺、胃经。

3.功效: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4.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常配伍金银花);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常配伍薄荷);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常配伍栀子)。

5.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6.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三、蝉蜕

1.药用来源:为蝉科昆虫黑蚱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2.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经。

3.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镇静安神。

4.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常配伍薄荷);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常配伍牛蒡子);目赤翳障(常配伍菊花);急慢惊风,破伤风证(常配伍天麻);小儿夜啼不安。

5.用法用量:煎服,3-6,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6.使用注意:“主妇人生子不下”,故孕妇当慎用。

四、桑叶

1.药用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

2.性味归经:甘、苦,寒。归肺、肝经。

3.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4.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常配伍薄荷);肺热咳嗽、燥热咳嗽(常配伍杏仁);肝阳上亢眩晕(常配伍菊花);目赤昏花(常配伍菊花);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衄血。

5.用法用量:煎服,5-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6.使用注意:无。

五、菊花

1.药用来源: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2.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3.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4.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常配伍薄荷);肝阳眩晕,肝风实证(常配伍石决明);目赤昏花(常配伍石决明);疮痈肿毒(常配伍金银花)。

5.用法用量: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6.使用注意:无。

六、葛根

1.药用来源: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

2.性味归经:甘、辛,凉。归脾、胃经。

3.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降压。

4.主治病证:表证发热,项背强痛(常配伍薄荷);麻疹不透(常配伍升麻);热病口渴,阴虚消渴(常配伍芦根);热泄热痢,脾虚泄泻(常配伍黄芩);高血压。

5.用法用量: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6.使用注意:无。

解表剂

一、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本类方剂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2.适应范围

解表剂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3.分类

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4.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组方,故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2)在服法上一般宜温服,服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取汗程度以遍身持续微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则耗气伤津。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

(3)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4)若表邪未尽,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若外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第一节辛温解表

一、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用法:温覆取微汗。

方解:

麻黄:发汗解表,祛风寒,宣肺平喘,为君。

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透营达卫,助麻发汗解表,为臣。

杏仁:降利肺气,为佐。与麻黄相配,一升一降,恢复肺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

炙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助麻杏之宣降,为使兼佐。

加减应用:痰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鼻塞重者加苍耳子、辛荑;湿邪重者加苍术、薏苡仁;兼里热者加石膏、黄芩。

注意事项:出血、伤津等病证虽有表证,亦皆禁用。

二、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用法: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宜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方解:

桂枝: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为君。

芍药:益阴敛营,为臣。

桂芍合用:营卫同治;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生姜:助桂枝辛散解表,兼和胃止呕,为佐。

大枣:益气补中,滋脾生津,为佐。

姜枣同用:补脾和胃、调和营卫常用组合。

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佐使。

加减应用:风寒重者,加防风、荆芥、淡豆豉;体虚者,加黄芪;咳喘者,加杏仁、苏子、桔梗。

注意事项: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黏腻、酒肉、臭恶等物。

三、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用法:先煮麻黄,再纳诸药。

方解:

麻黄、桂枝:发汗散寒解表,麻黄宣发肺气,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利里饮,为君。

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解表袪邪,为臣。

五味子:敛肺止咳,为佐。

芍药:和营养血,为佐。

五味子、芍药与麻黄、桂枝一散一收,增强止咳平喘;制约辛散温燥。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为佐。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辛散酸收,为佐使。

加减应用:外寒轻者去桂枝、麻黄改炙麻黄;兼里热加石膏、黄芩;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兼鼻塞,加辛荑、苍耳子;兼水肿,加茯苓、猪苓。

注意事项:因本方多温燥之品,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四、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

用法:水煎服。原方提出:“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

方解:

羌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君。

防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为臣。

苍术:发汗除湿,为臣。

防风、苍术相合,协助羌活散寒除湿止痛。

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止阳明头痛,川芎善止少阳、厥阴头痛;“分经论治”基本构成,为佐。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防止诸药辛温燥烈之性,为佐。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加减应用:湿邪重者加苍术、细辛;寒甚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湿重胸满者去生地黄,加枳壳、厚朴;无口苦微渴者,生地、黄芩酌减;里热甚而烦渴者加石膏、知母。

注意事项: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五、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附、紫苏叶、炙甘草、陈皮。

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用法:不拘时服。

方解:

苏叶:发表散寒,理气宽中,为君。

香附:行气开郁,为臣。

陈皮:理气燥湿,为佐。

陈皮一协君臣行气滞以畅气机;二化湿浊以行津液。

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为佐使。

加减应用:风寒表证重者,加葱白、生姜、荆芥;气郁较重,加柴胡、厚朴、大腹皮;湿浊较重,加藿香、厚朴、半夏;兼咳嗽有痰,加苏子、桔梗、半夏。

注意事项:无。

六、正柴胡饮《景岳全书》

组成:柴胡、防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

功用:解表散寒。

主治:外感风寒轻证。

微恶风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配伍特点:气血不虚而外感风寒较轻者颇宜。

第二节辛凉解表

一、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苇根。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用法:原方提出: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方解:

连翘、银花: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辟秽化浊,为君。

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为臣。

荆芥穗、淡豆豉:解表散邪,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为臣。

此二者虽为辛温之品,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入辛凉解表方中增强辛散透表之力,为去性取用。

竹叶、芦根:清热生津,为佐。

桔梗:宣肺止咳,为佐。

甘草:调和药性,护胃安中,合桔梗利咽止咳,为佐使。

加减应用:渴甚者,加天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衄者,去荆芥穗、淡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咳者,加杏仁;胸膈满闷者,加藿香、郁金。

注意事项: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二、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生甘草、芦根。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邪客肺络证)。

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用法:水煎服。

方解:

桑叶:清宣肺热而止咳嗽,为君。

菊花: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为君。

杏仁、桔梗:肃降肺气、开宣肺气,一宣一降,复肺脏宣降功能而止咳,宣降肺气常用组合,为臣。

薄荷:疏散风热,为臣。

连翘:透邪解毒,为佐。

芦根:清热生津,为佐。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加减应用:气分热盛者,加石膏、知母;咳嗽频繁,肺热甚,加黄芩;咳痰黄稠,加瓜蒌、黄芩、桑白皮、贝母;咳嗽咯血,白茅根、茜草根、丹皮;口渴甚者,加天花粉;兼咽喉红肿疼痛,加玄参、板蓝根。

注意事项:风寒咳嗽,不宜使用。方中药物为轻清之品,故不宜久煎。

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用法:先煮麻黄,再纳诸药。

方解:

麻黄:宣肺解表而平喘,为君。

石膏:清泻肺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为君。

石膏倍于麻黄制麻黄温热之性,使整方不失为辛凉之剂,麻黄得石膏则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为去性取用。

杏仁:降利肺气而平喘,为臣。

炙甘草:益气和中,合石膏生津止渴,为佐使。

加减应用:肺热甚者,加重石膏用量,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表邪偏重,石膏用量宜减轻,酌加薄荷、苏叶、桑叶;痰多气急,加葶苈子、枇杷叶;痰黄稠、胸闷者,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

注意事项: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非本方所宜。

四、升麻葛根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升麻、芍药、炙甘草、葛根。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

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配伍特点:共奏解肌透疹之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ngwang.net/yfcs/7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