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化学配伍变化
化学配伍变化系指药物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分解、水解、取代、聚合等)而导致药物成分的改变,产生沉淀、变色、产气、发生爆炸等现象,以致影响到药物制剂的外观、质量和疗效,或产生毒副作用。
1.产生浑浊或沉淀
中药液体药剂若配伍不当,在配制和贮藏过程中可能产生浑浊或沉淀。例如有机酸与生物碱等等。
2.产生有毒物质
含朱砂的中药制剂不宜与还原性药物如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钾、碘化钠、硫酸亚铁等配伍。
3.变色与产气
药物配伍产生有色化合物时,可直接影响外观或药效,例如含有酚羟基的药物与铁盐相遇,可使颜色变深。产气现象一般由化学反应引起,如碳酸盐、碳酸氢钠与酸类药物配伍发生中和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发生产气现象。
4.发生爆炸
发生爆炸大多由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配伍而引起。另外,某些辅料与一些药物配伍时也可发生化学配伍变化。
槐花散
槐花(12g)、柏叶(12g)、荆芥穗(6g)、枳壳(6g)。
上为细末,每服6g,开水或米汤调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清肠止血,疏风行气。
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舌红苔黄脉数。
本方所治肠风、脏毒皆因风热或湿热邪毒,壅遏肠道血分,损伤脉络,血渗外溢所致。“肠风者,下血新鲜,直出四射,皆由便前而来……脏毒者,下血瘀晦,无论便前便后皆然”(《成方便读》)。治宜清肠凉血为主,兼以疏风行气。方中槐花善清大肠湿热,凉血止血,为君药。臣以侧柏叶清热止血,可增强君药凉血止血之力。荆芥穗辛散疏风,微温不燥,炒用入血分而止血;枳壳行气宽肠,以达“气调则血调”之目的,共为佐药。诸药合用,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清肠疏风,具有寓行气于止血之中,寄疏风于清肠之内,相反相成的配伍特点。
浸出药剂
一、概述
1.含义与特点
浸出药剂系指用适宜的溶剂和方法,提取药材中有效部位(成分)而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一类制剂。
浸出药剂常以水和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溶剂。以水为溶剂时,多用煎煮法制备;采用其他非水溶剂时,可选用渗漉法、浸渍法、回流提取法等方法制备。
①体现方药复合成分的综合疗效,符合中医药理论,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②药效缓和、持久、副作用小;③服用剂量较小,使用方便;④某些浸出制剂稳定性较差;⑤部分浸出药剂可用作其他制剂的原料。
2.分类
①以水为溶剂的浸出药剂,如汤剂、合剂、糖浆剂、煎膏剂等;
②以不同浓度的乙醇或酒为溶剂的浸出药剂,如酒剂、酊剂、大部分流浸膏剂和浸膏剂;
③含糖浸出药剂,一般系在汤剂、合剂的基础上加适量蔗糖(蜂蜜)及其它辅料制成,如糖浆剂、煎膏剂。
二、汤剂
1.含义与特点
汤剂系指将药材饮片或粗粒加水煎煮或沸水浸泡后,去渣取汁而得到的液体制剂。汤剂亦称汤液,其中以药材粗颗粒入药者,习称为“煮散”;而以沸水浸泡药物不定时饮用者,俗称为“饮”。
组方灵活,适应中医临床辨证施治,随证加减药的用量;中药复方多种活性成分组成的复合分散体系,充分发挥复方综合疗效;以水为溶剂,制法简便,吸收、奏效迅速,广泛应用;味苦量大,服用不便;不宜久置,必须临时制备;挥发性及难溶性成分提取率或保留率低。
2.汤剂的制备:煎煮法
加水量头煎一般为中药饮片量的5-8倍,或浸过饮片面2-10cm,二煎加水量适当减少。煎煮火候应沸前武火,沸后文火。煎煮时间头煎45-60min,二煎20-30min,一般煎煮2-3次。特殊处理:先煎、后下、烊化、包煎、另煎。
注射剂的溶剂
注射剂的溶剂:主要为注射用水和注射用大豆油,还有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等的水溶液。
1.注射用水
制药用水分为: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和灭菌注射用水。制药用水的原水通常为饮用水。
纯化水为饮用水经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电渗析法制备的制药用水。注射用水为纯化水经蒸馏制备而成。
注射用水制备的一般工艺流程:饮用水→细过滤器→电渗析装置或反渗透装置→阳离子树脂床→脱气塔→阴离子树脂床→混合树脂床→纯化水→多效蒸馏水器→热贮水器(80℃)→注射用水。
酸值:中和1g大豆油中含有的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重量(mg)。酸值的高低说明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多少,反映油的酸败程度。
碘值:g大豆油充分卤化时所需的碘量(g)。反映了油中不饱和键的多少,碘值高,油中不饱和键多,易氧化,不适合注射用。
皂化值:中和并皂化1g大豆油中游离脂肪酸和所结合成酯类所需氢氧化钾的重量(mg)。反映油中游离脂肪酸和结合成酯的脂肪酸的总量,标示油的种类和纯度。
利水渗湿药
1.茯苓:①水肿②脾虚诸证③心悸、失眠④水湿泄泻⑤淋浊(1)利水渗湿:水湿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痰饮、带下。五苓散(臣),参苓白术散(补气剂:君),败毒散(佐-渗湿),参苏饮(扶正解表剂:佐-健脾,渗湿消痰),蒿芩清胆汤(和解少阳剂-佐),桂苓甘露饮(祛暑剂-佐-利水祛湿),人参蛤蚧散(补气剂-臣-健脾渗湿,以杜绝生痰之源),六味地黄丸(补阴剂-佐-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肾气丸(补阳剂-佐-利水渗湿泄浊),七宝美髯丹(阴阳双补剂-佐-补脾肾,渗湿浊)
(2)健脾补中:脾虚证。四君子汤(佐),逍遥散(调和肝脾-佐),回阳救急汤(回阳救逆剂-臣),四君子汤(补气剂-佐-健脾渗湿),参苓白术散(补气剂-君-益气健脾渗湿),八珍汤(气血双补剂-臣-健脾渗湿,协人参益气补脾)
(3)宁心安神:心神不宁证。茯神更佳。地黄饮子(阴阳并补剂-佐-开窍化痰、交通心肾),天王补心丹(养心安神剂-佐-养心安神,又可交通心肾),酸枣仁汤(养心安神剂-臣)
茯神:宁心安神。心神不宁证。归脾汤(补血剂-佐),桑螵蛸散(涩精止遗剂-佐)
2.猪苓:①水肿②水湿泄泻③淋浊(1)利水渗湿:水湿停滞的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脚气、黄疸等证。甘淡渗泄,利水作用较茯苓强,凡是水湿滞留者均可选用。桂苓甘露饮(祛暑剂-佐-利水祛湿)
3.泽泻:①水肿②水湿泄泻③淋浊④下焦湿热(1)利水渗湿: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及痰饮。比茯苓强。疏凿饮子(表里双解剂-佐),桂苓甘露饮(祛暑剂-佐-利水祛湿),肾气丸(补阳剂-佐-利水渗湿泄浊)
(2)泄下焦热:湿热下注,扰动精室,或肾阴不足,相火偏亢的遗精。济川煎(润下剂-佐-泄浊,宣通下泄),龙胆泻肝汤(清肝胆热剂-佐-导湿热下行,从水道而去,使邪有出路,则湿热无留),六味地黄丸(补阴剂-佐-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
4.薏苡仁:①水肿②脾虚诸证③湿痹拘挛④肺痈、肠痈⑤水湿泄泻⑥淋浊淡渗利湿,微寒清热,以清利湿热为主,兼有健脾之功,适于脾虚湿盛,湿邪下注,及肺痈等证。
(1)利水渗湿:水湿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泄泻、带下等证。小便不利,水肿,脚气。
(2)健脾:脾虚泄泻。甘补淡渗,功似茯苓。对于脾虚湿滞者尤为适用。参苓白术散(补气剂-臣-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
(3)除痹(舒筋):湿痹拘挛。渗湿,又能舒筋脉,缓和挛急。
(4)清热排脓:肺痈,肠痈。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苇茎汤(清肺热剂-臣-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肠胃而渗湿)
5.香加皮:(1)利尿消肿:水肿,小便不利。有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肢体浮肿,小便不利。
(2)祛风湿:风湿痹证。本品芳香,能祛风湿,可用于风湿痹证,关节拘急疼痛。
6.冬瓜皮:①水肿(1)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冬瓜子:润肺,化痰,消痈,利水。治痰热咳嗽,肺痈,肠痈,淋病,水肿,脚气,痔疮,鼻面酒皶.大黄牡丹汤(寒下剂-使-清肠中湿热,排脓散结消痈),苇茎汤(清肺热剂-臣-清热化痰,利湿排脓)
7.茯苓皮:白茯苓善消痰饮;茯神偏于宁心安神;茯苓皮长于利水消肿;赤茯苓偏于利湿。疏凿饮子(表里双解剂-佐-利水消肿)
8.椒目:(1)利水消肿:水肿胀满。疏凿饮子(表里双解剂-佐)
(2)祛痰平喘:哮喘。
9.赤小豆:(1)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疏凿饮子(表里双解剂-佐)
(2)解毒排脓:疮痈。
化湿药
1.苍术:①湿滞中焦②风湿痹证③外感风寒挟湿④夜盲症⑤寒湿中阻外能祛风除湿,内能健脾燥湿,凡湿邪为患,不论内外,均为常用。
(1)燥湿健脾:湿滞中焦证。善燥脾湿,对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而致脘腹胀闷,呕恶食少,吐泻乏力,舌苔白腻等症,最为适宜。平胃散
(2)祛风湿:风湿痹证。长于祛湿,痹证湿胜者尤宜。
(3)解表:外感风寒挟湿之表证。九味羌活汤(臣-开腠理除风寒,胜湿)
2.厚朴:①湿滞中焦②脾胃气滞③肠胃积滞④痰饮喘咳⑤寒湿中阻辛散苦泄以行气消积,苦温燥湿以消痰平喘,既除实满,又除湿满,凡积滞腹满,痰湿喘满均为主治。
(1)燥湿:湿浊阻中证。湿阻中焦,气滞不利所致的脘腹胀满疼痛,食少呕恶。苦燥辛散,长于行气、燥湿、消积,为消除胀满之要药。香薷散(辛温解表:臣-内化湿滞),平胃散
(2)行气(消积):胃肠气滞证。肠胃积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下气宽中,消积导滞。大承气汤(寒下剂:佐-行气),枳实消痞丸(行气消积),香薷散(行气除湿),大承气汤(寒下剂-佐-行气散结),小承气汤(臣),麻子仁丸(润下剂-佐-下气除满)
(3)平喘:肺气壅逆之喘咳证。痰饮喘咳。燥湿化痰,下气平喘。
3.藿香:①湿滞中焦②暑湿③湿温初起④呕吐外以发表解暑,内以化湿和中,为夏伤暑湿和湿邪中阻之要药。
(1)化湿:湿滞中焦证。为芳化湿浊要药。
(2)解表:暑湿证及湿温证初起。外感风寒。既能化湿,又可解表。藿香正气散
(3)止呕:偏于湿阻中焦。呕吐。既能化湿,又能和中止呕。治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本品最为捷要。
4.佩兰:①湿滞中焦②暑湿③湿温初起长于宣化湿浊,除中焦陈腐之气,为醒脾要药。
(1)化湿:湿滞中焦证。化湿和中之功与藿香相似,治湿阻中焦之证。亦治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
(2)解表(解暑):外感暑湿或湿温初起。
5.砂仁:①湿滞中焦②脾胃气滞③脾胃虚寒吐泻④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⑤寒湿中阻辛温行散,芳香化湿,主入脾胃,为化湿和中醒脾要药,兼有安胎之功。凡中焦湿阻气滞,及胎动不安等证,均为常用之品。
(1)化湿:湿浊困脾之证。化湿醒脾,行气温中均佳,故湿阻或气滞所致脾胃不和诸证常用,尤寒湿气滞者多宜。
(2)行气:脾胃气滞证。善入脾胃,长于化湿醒脾,行气和胃,温中散寒,为化湿行气,醒脾和胃之良药。适于湿浊阻中,脘腹胀痛,食少纳呆,呕吐腹泻之证.参苓白术散(补气剂-佐-醒脾和胃,行气化滞)
(3)(温中)止呕:脾胃虚寒吐泻。其能化湿行气而调中止呕,温脾止泻。脾胃虚寒之吐泻。
(4)安胎: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以其行气和中而止呕安胎。泰山磐石散(气血双补剂-佐-理气醒脾,即可防益气养血之品滋腻碍胃,又有安胎之效)
6.白豆蔻:①湿滞中焦②呕吐③脾胃气滞④寒湿中阻主入脾胃,作用重在行气和中,化湿醒脾,为中焦湿阻气滞所常用。
(1)化湿行气:湿滞中焦及脾胃气滞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三仁汤(2)止呕:尤以胃寒湿阻气滞呕吐最为适宜。
7.草果:①寒凝湿郁、脾虚久泻②疟疾辛温性燥,主入脾胃,燥湿散寒之力颇强,而除痰截疟。适于寒湿中阻及瘴疟等证。
(1)燥湿散寒:寒湿中阻之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舌苔浊腻。燥湿、温中皆强于草豆蔻,故寒湿盛者更宜。
(2)除痰截疟:疟疾。芳香辟浊,散寒燥湿,除痰截疟,以寒湿偏盛者为宜。
糖浆剂
1.含义、特点与分类:味甜量小、服用方便、吸收快。需要添加防腐剂。
分为:单糖浆(浓度为85%g/ml或64.71%g/g)、芳香糖浆(矫味剂)、药用糖浆。
2.糖浆剂的制备
热溶法:适用于热稳定性较好的药物糖浆和单糖浆的制备。加热时间不宜长,否则颜色加深。
冷溶法:适用于活性成分不宜加热的糖浆制备。色泽浅,易污染微生物。
混合法:中药糖浆剂常用。饮片提取物与单糖浆直接混合。
3.质量要求及检查
糖浆剂应澄清。在贮藏期间不得有发霉、酸败、产生气体或其他变质现象,允许有少量摇之易散的沉淀。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具有一定的pH值,同时相对密度、装量以及微生物限度均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有关规定。
检查项目:含糖量、pH值、相对密度、装量(口服液应做装量检查)、微生物限度。
祛风湿药
1.独活:①风寒湿痹痛②风寒表证挟湿
(1)散风寒:风寒表证。败毒散(君-治下半身风寒湿邪)
(2)祛风湿:不论风痹、湿痹、寒痹。痹痛见于腰膝等下半身。
(3)止痛:头痛、齿痛及瘀血疼痛证。
2.威灵仙:①诸骨哽咽②风湿痹痛辛散温通,苦温除湿,走散力强,为风湿痹证常用之品,但不宜久服,以防伤正。此外,味咸可软化鱼骨,温燥又能除痰。
(1)祛风湿:风湿痹痛。以其辛散温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脉,既能祛风湿,又能通经止痹痛。凡风湿痹痛,麻木不仁,无论上下皆可用,为风湿痹痛要药。
风湿痹痛。辛散宣通,其性温燥;功能祛风湿,通经络。对风寒湿痹,关节疼痛,拘挛麻木,单用有一定效果,但多入复方。
(2)通经络:中风手足不遂、口眼喎斜等症。
(3)消骨哽:诸骨哽咽。本品味咸,有软坚消骨哽作用,可单用或加砂糖、醋煎汤,慢慢咽下,一般可使骨哽消失。
(4)止痛:疼痛证。本品能止痛,尚可用以治疗头风痛、牙痛及外伤疼痛等。
3.木瓜:①风湿痹痛②脚气肿痛③吐泻转筋酸温入肝经能益血舒筋而活络,入脾经能化湿调中而和胃,凡湿阻脾胃、肝旺筋急之证,均为常用,为肝脾二经要药。
(1)祛风湿:风湿痹证。本品能祛湿除痹,其性微温而略有辛散之力,祛风湿之功甚为缓和,各型风湿痹证均可选用。因其长于舒筋,为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之要药。
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本品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去湿除痹,为久风顽痹、筋脉拘急之要药(舒筋活络)。
舒筋、除湿之功,尚可用于湿邪下注,壅滞于脚踝的脚气肿胀酸痛;或筋急项强,不可转侧(舒筋)。
(2)除湿和胃:吐泻转筋。能除湿和中,舒筋活络以缓挛急,除吐泻。
吐泻转筋。辛可化浊,甘酸则入肝缓急以舒筋。治湿浊中阻,脾胃升降失司,吐泻不止,脚腓转筋,挛急疼痛,既化湿浊以和脾胃,又舒筋以除脚腓挛急(化湿)。
(3)消食:消化不良。略有消食积、止泻痢之效,又能用于饮食积滞,消化不良及泻痢腹痛。单用有一定效果,亦宜入复方。
4.白花蛇:①风湿顽痹②中风后遗症③麻风疠毒④小儿急慢惊风⑤破伤风走窜,通达表里,内走脏腑,外达肌肤,搜风定惊,适于风湿顽痹及惊风等证。
祛风通络:风湿顽痹,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及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等。其祛风力猛,兼善通经活络。
麻风疠毒、手足麻木、皮肤瘙痒等。以其祛风止痒,兼以毒攻毒。
定惊止痉: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能定惊止痉。
5.乌梢蛇:蕲蛇:①小儿急慢惊风②风湿痹痛(1)祛风湿:风寒湿痹。本品辛温走窜,内入脏腑,外彻肌肤,祛风湿之力颇强,前人称其能“透骨搜风”,风寒湿痹诸证均宜使用。因其又长于舒筋活络,故为治疗风湿顽痹,日久难愈,关节拘挛疼痛,肢体麻木不仁的要药。
风湿痹痛。本品能搜风邪,透关节。治手足缓,不能伸举之行痹(祛风通络)。
一切干湿癣证。能燥湿祛风、杀虫。
(2)舒筋活络:中风不遂。本品又为活络要药,治疗中风后气血痹阻,脉络不利,肌肤失养而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手足麻木、语言蹇涩者。
(3)祛风止痒:皮肤瘙痒。本品亦有较好的祛风止痒之效,可用于瘾疹、顽癣等多种皮肤病的皮肤瘙痒。
(4)止痉:小儿惊风、破伤风。本品治疗小儿急慢惊风及破伤风,症见痉挛抽搐者,主要取其止痉之功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痉挛抽搐等证。有定惊止痉之功(定惊止痉)。
合剂(口服液)
1.含义与特点
合剂系指药材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方法提取制成的口服液体制剂。单剂量灌装者也可称“口服液”。
克服了汤剂临用时制备的麻烦,浓度较高,剂量较小(通常每次10~20ml,最多30ml),质量相对稳定,便于服用、携带和贮藏,能较大量制备,适合工业生产。但合剂的组方固定,不能随证加减。
2.制备:浸提→纯化→浓缩→配液→分装→灭菌。
①纯化:常用高速离心法、乙醇沉淀法、絮凝沉淀法。方法及参数的选择应以不影响有效成分的含量为指标。
②浓缩:常用减压浓缩或薄膜浓缩等。浓缩程度一般以每次服用量在10~20ml为宜。醇沉纯化处理的药液应先回收乙醇再浓缩。药液浓缩至规定要求后,可酌情加入适当的矫味剂(含蔗糖量应不高于2%)和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用量不超过0.05%,山梨酸和苯甲酸用量不超过0.3%)。
③灭菌:药液分装封口后应立即灭菌。小包装常用流通蒸汽或煮沸灭菌,大包装可用热压灭菌,以确保灭菌效果。
④合剂制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处方中如含有酊剂、流浸膏等,应以细流缓缓加入药液中,随加随搅拌;②制备过程严格避菌操作,减少污染,尽可能缩短时间;③标签应标明“服时摇匀”。
3.质量要求与检查
合剂应澄清。在贮藏期间不得有发霉、酸败、异物、变色、产生气体或其他变质现象,允许有少量摇之易散的沉淀。具有一定的pH值,同时相对密度、装量以及微生物限度均应符合规定要求。
检查项目:pH值、相对密度、装量(口服液应做装量检查)、微生物限度。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三大科室将被颠覆!大批医生或沦为人工智能助理
请用一句话证明自己是医生!有些回答,没眼看!
注意啦,以后医师执业证书长这样!
版权声明:编辑:医学姐
责编:六六
素材来源:文都教育
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