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查询
天气查询
违章查询
新闻爆料
便民社区
厚重千年
(定州民俗文化大观)
撰文:王梦阳
前言
定州历史悠久,根脉深厚。在新石器时代,这片广袤肥沃的土地上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春秋时期齐相管仲在此筑城,建城史至今多年;战国和汉代三次建立中山国都;北魏天兴三年(公元年)始称定州,取“平定天下”之意;后历代设州置府,自古就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两千多年来,勤劳、智慧的先辈们稼穑耕耘,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休闲娱乐,创造了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古城不可磨灭的精神标识,同时留下了定瓷、缂丝、中山松醪酒、金牛眼药等大批蜚誉中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悠久、深厚、多元、丰富是定州民俗文化的鲜明特点。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定州市文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建立定州民俗博物馆,从生产、生活、礼仪、游艺等各个方面,较系统、完整地记录下定州百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民间风尚、习俗,以此守护根脉,珍藏记忆,激活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打造一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地域文明风采的宣传平台。
让我们带着心灵中最初的感动,去驻足欣赏这一幅幅生动质朴的民间风俗画卷,品味这曾经存在于我们生活、更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浓郁乡愁,这里有先辈们鲜活的生产、生活场景,这里有我们曾经失落的家园……
第一章生活民俗
衣、食、住、用、行是人们生活中的五大要素。“食有粮,住有房,春夏秋冬有衣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基本追求和向往。一个地区的衣、食、住、用、行状况,集中体现了当地普通百姓的生活民俗。定州地区的生活民俗,既具有汉民族的某些共性,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第一节服饰
定州百姓的服饰变迁与汉民族的服饰变迁基本相同,但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儿童穿虎头鞋,妇女穿大襟褂子,成年男子头上裹白羊肚手巾,多数人穿用麻绳纳底自制的千层底黑布鞋。随着时代的发展,定州人民的服饰呈现出五彩缤纷、多种风格并存的情景。
第二节饮食
定州百姓的饮食带有冀中平原的典型特色。改革开放前,居民普遍以玉米、红薯、杂粮、瓜菜为主食,过年过节才吃白面和肉食;改革开放后,居民日常以馒头(沙河南称为“卷子”)、包子、烙饼、水饺、面条、米饭等为主食,另有玉米面贴饼子、饸饹、粽子、饼折(象鼻子)、菜粥、疙瘩汤、扒糕、年年转等食品,时令蔬菜和肉、蛋、奶也丰富了普通居民的餐桌。以中山松醪酒、新宗熏肉、定州焖子、清风店缸炉烧饼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品尝。
中山松醪酒
北宋元佑八年(公元年),一代文豪苏东坡出任定州知州。他根据定州传统的“松醪”酒酿制工艺,利用黑龙泉水,酿造出中山松醪酒,并撰写了《中山松醪赋》,赞美中山松醪酒“味甘余之小苦,叹幽姿之独高;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葡萄。”
中山松醪酒以优质黄米为主料,外加松籽、三七、党参、杏仁等中药,用黑龙泉水精酿而成,因其传统酿制方法及特殊医药添加成分,该酒具有强身健体、驻颜益寿之功效。
中山松醪酒酒液金黄透明,低度幽香,兼具白酒、黄酒、果酒的风格特点,冬饮可加热,夏饮可加冰,享有“一口品三酒(白酒、米酒、药酒),五味(醇味、松香味、蜜味、酸味、苦味)归一盅”的美誉。
年,中山松醪酒与茅台酒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从此就有了“南有茅台、北有松醪”的说法。
年,中山松醪酒酿造技艺被列入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新宗熏肉
苏东坡好美食,善烹饪。据传,在其出知定州时,与府衙衙厨王某共同研制了“定州熏肉”。后王某将熏肉秘法抄录下来,传于后人,定州熏肉自此远近闻名。清乾隆皇帝南巡,驻跸定州行宫,州府所献贡品即有坛装熏肉。
“新宗熏肉”以猪肉为原料,辅以多味中药调制,并用松枝熏烤而成,具有口味清香、好吃不腻的特点。
年,新宗熏肉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砖路豆腐
砖路豆腐选用富含营养的黄豆为原料,加入当地独有的优质矿物质水,点浆而成,以营养丰富、口感细腻、久炖不烂等特性而著称。砖路豆腐清炖最佳,佐以麻酱、葱花炸辣椒、韭菜花等调料,十分美味。
定州焖子
定州焖子是定州传统特色肉制品,其生产加工技艺已有百年历史。建国前,城里南街毛家大院毛世轩作坊制作的肉焖子最为正宗,此加工技艺在毛家祖辈传承。建国后公私合营,定州焖子加工技艺一直保留至今。如今,定州焖子已成为极具独特风味的宴饮佳肴、馈赠良品。
年,定州焖子加工技艺被列为第四批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定州八大碗
在定州,每逢婚、丧、嫁、娶和其它庆典活动,多以“八大碗”宴请宾朋,称“坐席”。传统“八大碗”包括:条子肉、方子肉、肘子肉、豆腐夹肉、毛头丸子、牛肉丸子、粘丸子、杂烩丸子等八道菜,以海带、夹菜(红薯淀粉与肉汤蒸制的一种食品)垫底,以蒸笼蒸熟,用木制条盘热气腾腾端上桌,大家围桌而食,是定州有名的特色美食。
清风店缸炉烧饼
清风店缸炉烧饼创制于民国初年,是当地最有名的小吃之一。清风店缸炉烧饼以精粉、芝麻、花生油等为原料,做成长方形面饼,一面撒上芝麻,贴在缸炉内壁烤出,出炉时香气扑鼻,趁热吃酥脆可口,若夹以当地驴肉,口味更佳。
清风店缸炉烧饼以当地北街的高家、王家最为有名,本地百姓探亲访友,多以此馈赠亲朋,也有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以饱口福。
年,清风店缸炉烧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定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马计尔”马肉
“马计尔”马肉始创于十七世纪中期,有着多年的历史,历经六代传承与发展,是闻名定州的老字号美食。
相传,清乾隆皇帝南巡驻跸定州行宫,当时州府所献贡品中就有“坛装马肉”。“马计尔”马肉食用时用手撕开,直接装盘,色泽红润、口感鲜咸、肉质松软、老少皆宜。
年,“马计尔”马肉加工技艺被列入第四批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甘文生卤煮鸡
大辛庄“甘文生卤煮鸡”是传统清真风味食品。相传,一百五十多年前,一位清真寺阿訇在自制自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烹调技艺,使卤煮鸡成为远近闻名地方美食,传至第三代,始命名为“甘文生卤煮鸡”。
“甘文生卤煮鸡”以农村放养式养殖的土鸡为原料,用百年老汤配以花椒、大料、香味、砂仁、肉蔻、桂皮、丁香等二十多种名贵佐料精心加工而成,用无任何添加剂和色素的面酱上色,肉质鲜嫩,香软可口,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年,甘文生卤煮鸡加工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定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第三节居住
20世纪60年代以前,农村房屋基本是旧时传承下来的状况,格局一般按照“四合院”、“三合院”的模式建造,多数是坐北向南的三正两厢。院落一般都有前后两院,两院中间盖有两面出水的“门楼头”,下面是双扇木门,此门称作“二门”。“二门”以内是“影壁”,“二门”外称作“前院”,猪圈、厕所和车棚一般在前院。院墙多为土墙,以栅栏为门,有的栅栏上悬挂着铃铛。
正房中间的一间向庭院开门,门是木制两扇门。门顶的窗户叫“顶窗”。正房中间通向左右两间卧室有小门,一般都是单扇门。五间正房有三间屋前有走廊,叫做“厦阶”。两头的房门外开在“厦阶”两侧。窗户是木制方格窗,格数是5至9格,多为7格,叫“七空窗”。
第四节医药
金牛眼药
据记载:金牛眼药(八宝眼药)创始人为张齐珠,清康熙年间创办定州最早眼药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传,乾隆皇帝途经定州,忽害眼疾,得金牛眼药治疗,药到病除,遂亲笔题写“金牛张铺”,金牛眼药从此闻名全国。
金牛眼药采用多种名贵药材制成,原材料单项加工处理,炮制要求严谨,投料精确,疗效甚佳。其适用于:迎风流泪、暴发火眼、白睛红肿、黑睛昏暗、轻沙眼、云翳眼等。
年,金牛眼药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第五节方言
定州方言有自己独特的韵味,比如称呼母亲曰“钵”,“今天”说成“今儿么”、“油条”说成“麻糖”等,这里收集整理了一些本地民谣。这些土得掉渣的民谣带有着浓重的定州方言韵味,曾经伴随了无数人的童年时代,也不同程度表现了早年间定州民间的生活习俗,折射出定州百姓的观念、愿望和信仰。
附:定州民谣(10首)
1、
马尾鹊,尾巴长,
娶了媳妇忘了娘。
把娘背到山沟里,
媳妇背到炕头上。
稻米饭,浇肉汤,
不吃不吃还盛上……
2、
小孩小孩你别谗,
过了腊巴就过年。
二十一,去赶集;
二十二,写对字儿;
二十三,糖锅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下肉;
二十七,去杀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打下酒;
三十黑间喝一宿……
3、
大麻子秸小麻子秸,
趴着墙儿叫姐姐。
姐姐穿着大花鞋,
谁做的?娘做的。
叫娘来,炒菜来,
叫爹来,倒酒来,
菜也香,酒也香,
拿起扫帚捂蚂螂。
蚂螂担着一担水,
洒了姐姐一裤腿。
姐姐姐姐你别哭,
庙后种着二斗谷。
人家打了七八担,
咱家打了一葫芦。
东屋里,炒干饭,
西屋里,擦葫芦。
擦得老官直啼哭……
4、
拍一拍二拍巴掌,
巴掌落在西山上。
西山上,一棵柳,
开红花,结石榴。
大开开,小开开,
娘家门上洗脸来。
你也洗,我也洗,
花花手巾递给你。
你不要,我不要,
咱俩逗个哈哈笑……
5、
棉花桃儿鼓溜溜,
去姥姥家住一秋。
姥姥叫你喝稀粥,
喝稀粥,你嫌稀,
姥姥指你道儿西。
道儿西,你嫌远,
姥姥给你大破碗。
大破碗,你嫌破,
姥姥给你糠窝窝。
糠窝窝,你嫌糠,
姥姥给你三巴掌。
三巴掌,你嫌疼,
姥姥给你个山里红。
山里红,你嫌酸,
姥姥给你两个钱,
买个烧饼过个年。
6、
拨灯棍,打灯台,
爷爷娶了个后奶奶。
脚又大,嘴又歪,
气得爷爷发楞呆。
奶奶奶奶你走吧,
爷爷好了你再来。
拨灯棍,打灯花,
爷爷娶了个十七八。
又搽粉,又戴花,
欢喜得爷爷啃脚丫!
7、
小纺车忽拉拉,
婆婆死了俺当家。
烙白饼,炒丝瓜,
上上门,可吃吧。
吃了个饱,撑了个楞,
到了人群里走不动。
推也推不动,拉也拉不动,
叫声大娘快救命!
8、
小闺女,上梯子,
老鸹锛了眼珠儿。
爹也骂,娘也骂,
嫂子出来一扭搭,说:
“锛了吧,锛了吧……”
9、
盘脚盘,盘三年,
三年整,烙花饼。
花饼花,一担茄子两担瓜。
有钱的,买瓜来,
没钱的,去了它……
10、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门上唱大戏。
爹也去,娘也去,
就是不让小闺儿去。
不让去,也得去,
坐着马车赶过去……
第二章生产民俗
生产民俗是在各种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和遵循的民俗,这类民俗伴随着物质生产的进行,多方面地反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定州生产的以缂丝、定瓷为代表的工艺精品,名闻中外,集中体现了定州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第一节技艺
定瓷
定瓷,因定州而得名,创烧于隋唐,其品质在北宋渐臻极致,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之美誉。
定窑是我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最早使用“覆烧法”烧制瓷器,是陶瓷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用“覆烧法”烧制出的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莹润,具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
“白如玉”,是指定瓷的釉色和胎质温润如玉。定瓷的白,并非纯白,而是白中透青、泛黄,韵味独特;
“薄如纸”,是指定瓷瓷胎以薄为佳,迎光可以透视,通体散发出幽幽的光晕;
“声如磬”,是指轻轻敲击,定瓷可以发出清幽的声音,悦耳动听。
8年,定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定州缂丝
缂丝又称“刻丝”,是定州出产的著名丝织品,采用“通经断纬”的独特工艺织造而成,极具观赏、装饰和收藏价值。由于缂丝经得起摸、擦、揉、搓、洗,千年不朽,被称为雕刻的丝绸艺术,享有“织中之圣”的美誉。
定州缂丝历史悠久,汉中山王墓地考古发现,汉代时期定州就有毛、丝、麻的平纹织物,这是缂丝工艺的雏形。经过历代能工巧匠的传承、发展,缂丝织造极盛于宋代,其产品长期成为皇室御用织物。
一寸缂丝一寸金。每一件缂丝作品,都需要纯手工成年累月的精织细作,凝结着缂丝艺人辛勤的汗水和心血,显得弥足珍贵。
年,定州缂丝技艺被列入第五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高氏牛皮鼓
高氏牛皮鼓以手工制作为主,该工艺发展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历经四代人的传承。
高氏鼓有两大特色:一是不崩不裂,永不掉音,雨天照常出音,且音质、音高不变;二是只要鼓敲不漏(破),就不会变音。由于质量过硬,远销天津、石家庄、任丘、河间等地区。
年,高氏牛皮鼓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定州剪纸
剪纸作为一种与中国造纸术同时出现的艺术,至今仍兴盛于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在纸上剪出来的画,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楣上叫“门签”,贴在窗户上叫“窗花”,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及生活感受。
年,定州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定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定州核雕
核雕工艺品有把玩、保健、鉴赏、挂件、手串、收藏和馈赠等多种功能。定州核雕工艺品有“核乐桃”“核为贵”“核乐宫”三个文玩核桃雕刻品牌,代表作品有“喜上眉梢”“二龙戏珠”等。核桃经微雕技师精心设计和细微雕刻,山水虫鱼、人物典故,栩栩如生跃于壳面,令人百赏不厌,叹为观止。
年,麻核桃雕刻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定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定州陶盆制作
陶品烧制是定州市一项古老的技艺,相传明朝万历年间,一位老者来到北陶邱,以制作陶器为生。所生产陶盆,俗称“溜溜盆儿”,结实耐用、美观大方、价格低廉,深受附近村镇人民广泛欢迎。
定州张氏一家延续着这门技艺,不断改进工艺,产品以造型优美、环保无污染的独特优势畅销国内外。
年,定州陶盆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定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靓音小提琴制作
靓音小堤琴手工制作技艺已有多年历史,流传至今,历经五代传承人。靓音小提琴手工制作工序繁多,且每道工序都需要精细的尺寸和打磨。靓音小提琴制作的每一根弦都有自己的特点,小提琴的音色具有人声的特点,演奏灵活,携带方便,表现力十分丰富,既能演奏抒情的旋律,又能演奏充满技巧性的华彩乐段,还可以作为节奏乐器来使用,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
年,靓音小提琴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定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周氏二胡
二胡始于唐朝,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定州周氏二胡制作历经四代传承,不断探索创新,制作技艺日臻完善。传承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新产品——双筒二胡。具有音质纯净柔美、音域宽广、无狼音、外观艺术价值更具魅力等诸多优点,深得各大专业院校及演奏人员的推崇。
年,周氏二胡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定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第二节农事
定州位于冀中平原腹地,农业以种植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为主,亦盛产红薯、花生等。在过去,人们以水车、辘轳等取水灌溉,以犁、耙、锄、锹、镐、镰等农具在田间劳作,以碾、磨等进行粮食加工。近年农村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附:农谚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打六九头。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谷雨麦怀胎。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可种荞麦。
白露早来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立冬不搬菜,别把老天怪。
庄稼是支花,全靠粪当家。
燕子低飞要下雨,蚂蚁搬家要下雨。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云朝东,一股子风;云朝南,河里起船。云朝西,下连雨;云朝北,雨成堆。
牛马年好种田,提防鸡猴这二年
第三章礼仪民俗
礼仪民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由群体共同认可的、约定俗成的靠口头传播和行为方式传承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富有特色的文化礼仪的总和。
生活在太行山东麓的定州百姓,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在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的同时,在生育、冠礼、婚礼、寿礼等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礼仪民俗。
第一节生育
头胎婴儿出生后,产妇的门口挂红布条,禁忌生人进屋、特别是第四天和第六天,怕患“四六风(新生儿破伤风)”。
婴儿出生第二天,女婿要带上“礼品筐子”到女方娘家报喜讯(叫作道喜),生男孩叫“大喜”,筐子里要放上本书,生女孩放一束花,并告诉娘家“做九日”的日期。
婴儿出生第三天,一般产妇娘家也要在这天带上小孩衣服等礼品来看望,当姥姥的还要在小孩脖子上挂“长命锁”(俗称“格拉儿”),给“锁钱”,主人要以表示添了人口的“芝麻盐”回赠。
婴儿出生第九天,主人请亲戚朋友“坐席”,叫“做九日”,也叫“办喜事”。
婴儿出生一个月,叫作“满月”,娘家要接女儿回家住上数日。
婴儿出生一年,要过周岁“生日”,表示庆贺。吃长寿面条,也有的设宴招待亲朋。
小孩长到十二岁,要举行“开锁”仪式。
第二节冠礼
建国前,定州有“送号”、“贺号”的习俗,每隔几年举行一次。男子道二十岁会被“送号”,送“号”时,由村公所办公人员组织德高望重的乡老及有文化的人主持。这个“号”就是户主的名讳。所有“送号”的人都完成这些程序后,将全村所有“送号”人的“号”写在大红纸上,贴在大街的墙上张榜公布。
所谓“贺号”,就是“送号”完成后,全村户主的一次大贺宴。一般由“送号”的都拿点酒钱,没钱的摊点白菜和黄豆,做成下酒的菜,大家共饮一场,宴间向新“送号”者频频举杯道贺,场面严肃隆重,喜气洋洋,十分热闹。
第三节婚礼
男女双方会先互换庚贴,俗叫“换八字”,然后“换书”,从此婚约就算正式确定了。
迎娶之前,婿家选定个吉日,写在柬贴上,送到妇家,俗称“娶帖”。
结婚的前一天,婿家给妇家送去酒肉果品等物,名叫“催妆”,妇家也将妆奁送到婿家,名叫“铺床”。到了结婚那天,新郎穿戴整齐,拜谒家族中的长辈之后,就开始举行迎亲礼了。
婚后第二天,婿往妇家拜见其父母,名叫“回门”。
第三天,公婆率新妇拜谒家庙,并拜谒各位长辈,用手巾、鞋履一类物品作为见面礼,名叫“拜三”,至此,算是婚礼告成了。
这一天,妇家要送蒸食和酒肉,叫做“送饭”。
第六天,妇家接婿与新妇回家,叫“住六”(或有九日的,叫“住九”)。
正月十五,新婚的夫妇要到妇家过节,俗称“住十五”。
第四节寿礼
建国前,小儿一般不做生日,老人庆寿时,亲友会送鲜桃或面蒸的寿桃、绸缎制的寿幛,福禄寿三星中堂画,百寿画、歌功颂德的匾额等。寿诞之日,老人正中端坐,子孙辈和亲朋好友依次叩头拜寿,然后大摆宴席,并请吹鼓手、戏班、曲艺等助兴。
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儿童也过生日,长辈会买蛋糕、玩具等作为礼物,也有的设宴祝贺。老年人庆寿,也订制生日蛋糕,并以酒、糕点、衣物等为寿礼,摆寿宴庆贺,但叩头拜寿的做法已绝迹。
第五节祭礼
在乡间比较流行的只有祭祖先一事。由于居民之中有宗祠、家庙的很少,大都在墓前致祭。致祭的日期为农历正月初三或初五、清明节或清明前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送寒衣)和忌日(即逝世之日)以时鲜果品、糕饼点心、酒等为供品,在墓前行礼。
第四章集会民俗
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物候和节气,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二十四节气,讲究不违农时,顺时而作,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以及文明的进步。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定州地区的集会民俗有着自己的传统,如赶大集、逛庙会、观鳌山灯、吃春酒等活动,别具地方特色,成为丰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集市
集市起源于史前时期人们的聚集交易,是民间一种常见的风俗习惯,也有“赶山”、“赶场”之称。赶集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人们会定期在固定的地点进行买卖交易,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定州地区在农村、城市都有集市,每逢赶集的时节,集市上总呈现出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二节庙会
北齐庙会
北齐庙亦称“韩祖宫”,始建于年,是一处纪念真人韩祖的宫观。韩祖一生游历民间,传播道法,扶助贫弱,问病送药,为百姓驱灾免祸,深得百姓爱戴。当地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十月二十一日都有大规模祭拜活动。庙会期间,方圆百里的信徒前来上香还愿,参加道教祭祀仪式。十里八乡的群众也来“赶”庙会,观摩宗教仪式,并进行各种物资交流。北齐庙会从明代兴起,延续至今。
年,北齐庙会被列入第二批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鳌山灯
俗称“靠山灯”,起源于清代,是集娱乐、烟火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规模盛大、影响广泛的花会项目。
鳌山灯的节目繁多,有《五子同乐》、《石榴百子》、《喜落满院》等一百多个。鳌山灯艺术风格独特,工艺繁杂,制作精美,气势恢宏。每逢演出吸引方圆百里的观众前来看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充满热烈的喜庆气氛。
年,鳌山灯被列入第二批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第三节节日
正月初一
大年初一,定州习俗起床越早越好。起床之后,全家男女老少换上新衣,摆上香烛牲酒等祭品,祭祀百神祖先,并燃放鞭炮,给尊长拜年,然后全家团聚吃水饺,也即“过年”。在“过年”这天,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否则一年都会不吉利。
正月初五
俗称“过小年儿”,吃水饺,燃放烟花爆竹“崩穷”。
立春
贴“宜春帖”,吃春饼和生菜。儿童们放风筝。
正月十五
元宵节,街市悬挂彩灯,人们击锣鼓,演杂技,吃元宵。夜间更是热闹。
正月十六
全家出门游玩观景,名曰“游百病”。到夜晚,在家门口燃柏枝烤火,欢呼说笑,以驱除不祥。
二月初二
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定州习俗正月里不理发,说是妨害舅舅,到了二月初二这天才开始理发。
三月初三
传说是黄帝的诞辰,王母娘娘蟠桃会的日子,是游春、饮酒作乐的节日。
清明
清明这天,人们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亲人墓前,焚化纸钱进行祭拜,并添培坟土,俗称“圆坟”。
五月初五
端午节,门上插艾和杨柳枝,还用红纸剪成葫芦,贴在门上。儿童们臂挂彩丝,佩戴艾叶和茧虎(用蚕茧制成的虎)。家家吃棕子,饮雄黄酒。亲友之间互相馈赠棕子。
七月初七
旧时妇女穿针乞巧;如今成为中国的“情人节”,恋人们互相约会,谈情说爱。
七月十五
中元节,用瓜果为祭品,祭祖坟。
八月十五
中秋节,在庭院中陈设瓜果祭月,家人饮宴,赏月,吃月饼。亲友间互相馈赠,并相约饮宴。
九月初九
重阳节,登高,吃花糕,饮菊花酒。
十二月初八
俗称“腊八日”,用五谷、枣、花生等熬粥,名曰“腊八粥”,遍洒门户。
十二月二十三
祭灶,吃糖瓜。
十二月三十
也即“除夕”,又称“大年三十”,天黑后燃放烟花爆竹,全家团聚一起吃年夜饭,一些地方还有带上酒菜到本家族长辈家喝酒的习惯。除夕之夜家家“守岁”,讲究睡得越晚越好。
第五章游艺民俗
游艺活动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定州地区的游艺民俗可谓异彩纷呈,包括民间舞蹈、戏曲、音乐、体育等多个领域几十项活动,展现了定州百姓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第一节民间舞蹈
邢邑花会
花会,古称“社火”,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瑰宝,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花会”。
邢邑镇邢邑村一直保留并传承着多项传统花会项目,如舞狮、旱船、丑车、二鬼摔跤、猪八戒背媳妇、跑驴等,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和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创建文明和谐新农村作出了贡献。
年,邢邑花会被列入第五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北门街高跷
北门街的高跷表演世代相传,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据老人们讲,过去北门街的小孩在10来岁就开始学踩高跷,延续至今,成为传统。北门街的高跷队在每年腊月开始组织演练,正月十五上街表演。高跷队所踩的高跷腿高80公分左右,是在一根柱体木腿的上半部安装一横板,脚踩在横板上,上半部的木腿绑在演员的小腿上。
年,北门街高跷表演被列入第二批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南关舞狮
舞狮,又称“狮子舞”、“耍狮子”,多在春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是民间花会的一种。
定州南关的舞狮产生于清朝末年。据传,南关村民南化行到南方探亲时偶然学得,回来后传授给当地村民并广为流传,成为本地吉庆活动的一种传统表演方式,传承至今,深受群众喜爱。
年,南关舞狮被列入第二批定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第二节民间戏曲
定州秧歌
定州秧歌戏又称定县大秧歌,是流行于华北平原中西部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因发源于河北定州而得名。据记载,其源头是一种民间小调,因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定州做知州时整理、改编、传唱而流传至今。定州秧歌戏唱腔独特、地方特色浓郁,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个独特的音乐基调,剧目内容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深受观众喜爱。代表剧目有《安安送米》、《杨二舍化缘》、《三拜花堂》、《老少换妻》、《借女吊孝》等。
6年,定州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西丁村东路娃娃调
子位镇西丁村传承着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剧种“娃娃调”,因“娃娃”为其主要曲牌腔调而得名,迄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娃娃调具有高亢、婉转、清丽、优美的艺术特点。
娃娃调剧目多为代代口耳相传的传统袍带戏,大都来源于民间故事和民间说唱。现存剧目有《穆桂英指路》、《奇中义》、《金铃记》、《宗保挂帅》、《罗通扫北》等十五出。
年,西丁村东路娃娃调被列入第六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解咬村皮影戏
解咬村皮影戏是形、声、音密切配合,在幕后完成操作的一种表演艺术,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解咬村皮影戏唱腔质朴、合辙押韵。演出一般不受人员数量限制。剧目中人物分为生、旦、净、丑行当。传统剧目有《双包案》、《顶灯》、《封神演义》、《金刀洞》、《火云洞》、《三打白骨精》、《猪八戒背媳妇》等。
年,解咬村皮影戏被列入第六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西四旺村龙灯戏
西四旺村的“龙灯”表演自清道光年间传承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曾是西藏地方为清朝皇帝进贡献宝的大礼。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演出,专给宫廷皇亲国戚欣赏,被誉为“天下第一台”。西四旺村木工杨德庚在宫廷做工期间,学得龙灯制作技艺,将其引进到西四旺村,并代代相承,流传至今。每逢龙灯戏表演,都会吸引大量观众前来观看。
年,西四旺村龙灯戏被列入第五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拉洋片
拉洋片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又有“西洋镜”、“拉大片”、“看洋片”、“西洋景”、“八大片”等别称,二十世纪中期以前是庙会或市场上常见的一种文艺表演形式。
表演时,艺人站在橱柜侧面,一边控制乐器和图片,一边演唱与所放图片内容相关的唱词,唱词合辙压韵,行腔张弛有度,音调抑扬顿挫,哭哭笑笑,演唱起来,艺人要完全进入角色,调动五官及身体和各个部位,再加以锣、鼓、镲,热闹非凡。
目前,拉洋片已基本绝迹,仅有少数人能够进行艺术表演。
年,拉洋片被列入第二批定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第三节民间音乐
子位吹歌
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间笙管乐的典型代表,因其发生发展的中心地在子位村而得名,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吹歌曲调或高亢激越,声似裂帛;或婉转悠扬,如泣如诉;或苍劲悲凉,幽咽沉郁。代表曲目有《放驴》、《打枣》、《万年欢》、《一支花》等,表现了冀中平原的风土人情。
8年,子位吹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花张蒙道教音乐
花张蒙道教音乐因流传于花张蒙村而得名,是具有中国地方音乐特点的宗教音乐,距今约有余年的历史。
花张蒙道教音乐较完整地继承了北方道教音乐的表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文化和地方民间宗教文化内涵,在传统音乐和乡村民俗宗教文化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曲目有《三点酒》、《三宝赞》、《清华赞》、《丰都中》、《步虚》等。
年,花张蒙道教音乐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定州架鼓
架鼓表演是定州广泛开展的民间娱乐活动形式之一。因其磅礴的气势、欢快多变的节奏、舒展的舞姿而深受人们喜爱。每逢花会、庆典、迎宾等活动都有架鼓队进行演奏。
定州架鼓传统鼓点有70多套,现在一般只敲40多套。代表性鼓点有《盘坡》、《二十四垛》、《踩破街》、《磕沿鼓》、《狮子滚绣球》、《桃林春》、《五凤朝阳》等。
年,定州架鼓被列入第五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定州佛光寺佛教音乐
佛光寺佛教音乐内容丰富,历史久远,包含博大精深的文化蕴含。佛光寺佛教音乐的第一代传人丁某,是寺里的乐工,他吸收了民间曲调,自成一派。市庄佛教音乐的第七代传人受祖父熏陶,成立佛乐团。
现在佛光寺佛教音乐从内容及唱颂对象和场合(范围)大致可分为仪规音乐和道场音乐、治病音乐三类。
年,定州佛光寺佛教音乐被列入第六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第四节民间体育
马氏中幡
中幡是我国北方民间传统体育娱乐表演项目,曾是清代朝佛、庆典等走会活动的必备项目。叮咛店镇怀德营村至今传承着古老的中幡表演技艺,其表演形式独特,表演技艺高超,成为当地群众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项目,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年,马氏中幡被列入第六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先天八卦掌
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交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中国传统拳术,为中国三大内家拳之一。河北沧州的刘德宽,精通六合大枪,人称神枪刘,其中年时到保定一带传授先天八卦掌。刘德宽之子刘国俊后在定州清风店做裁缝并向定州人传授先天八卦掌,其最著名的弟子是齐景山,人称“齐三圣”。先天八卦掌在定州的传承已有百年之久,并逐渐发扬光大。
年,先天八卦掌被列入第三批定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怀德营古典式摔跤
摔跤,是中国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据史料记载,黄帝时代就有了摔跤运动,古典式摔跤光大于清朝。乾隆帝下江南时,宛永顺是乾隆帝的贴身侍卫,在定州行宫歇息时,机缘巧合,将古典式摔跤绝技传于怀德营马氏太祖,马氏太祖苦练此技并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年,怀德营古典式摔跤被列入第四批定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第六章东坡履痕
定州谢到任表
兵民重寄,本御侮以折冲;疆场久安,但坐啸而画诺。才微禄厚,恩重命轻。臣轼中谢。
伏念臣一去阙庭,三换符竹。坐席未暖,召节已行。筋力疲于往来,日月逝于道路。未经周岁,复典两曹。朝廷非不用臣,愚蠢自不安位。所宜窜逐,更冒宠荣。此盖伏遇皇帝陛下,离明正中,乾健独运。追述东朝之遗意,收此散材;眷言西学之旧臣,付之善地。致此衰朽,尚未弃捐。臣敢不勤恤民劳,密修边备。苟无大过,以及期年。渐还鱼鸟之乡,以毕桑榆之景。臣无任。
中山松醪寄雄州守王引进
郁郁苍髯千岁姿,肯来杯酒作儿嬉。
流芳不待龟巢叶,扫白聊烦鹤踏枝。
醉里便成攲雪舞,醒时与作啸风辞。
马军走送非无意,玉帐人闲合有诗。
雪浪斋铭并引
予于中山后圃得黑石,白脉,如蜀孙位、孙知微所画石间奔流,尽水之变。又得白石曲阳,为大盆以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曰雪浪斋云。
尽水之变蜀两孙,与不传者归九原。
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
玉井芙蓉丈八盆,伏流飞空漱其根。
东坡作铭岂多言,四月辛酉绍圣元。
雪浪石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园山水聊心存。
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戚氏
玉龟山。东皇灵姥统群仙。绛阙岧峣,翠房深迥,倚霏烟。幽闲,志萧然,金城千里锁婵娟。当时穆满巡狩,翠华曾到海西边。风露明霁,鲸波极目,势浮舆盖方圆。正迢迢丽日,玄圃清寂,琼草芊绵。
争解绣勒香鞯。鸾辂驻跸,八马戏芝田。瑶池近、画楼隐隐,翠鸟翩翩。肆华筵。间作脆管鸣弦。宛若帝所钧天。稚颜皓齿,绿发方瞳,圆极恬淡高妍。
尽倒琼壶酒,献金鼎药,固大椿年。缥缈飞琼妙舞,命双成、奏曲醉留连。云璈韵响泻寒泉。浩歌畅饮,斜月低河汉。渐渐绮霞、天际红深浅。动归思、回首尘寰。烂漫游、玉辇东还。杏花风、数里响鸣鞭。望长安路,依稀柳色,翠点春妍。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结束语
民俗是一座城市的记忆。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定州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深深烙下了两千多年来定州百姓真实的生活印记,植入了这一方热土独特的文化基因。它承载着一种记忆,梦回故园;它沉淀着一份乡愁,寻根溯源;它激荡着一腔情怀,寄望家国;它串联着一条血脉,穿越古今。定州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礼失而求诸野。”新时代的今天,定州民俗文化需要深入发掘、整理、保护,特别是其中优秀的民俗文化,更需要研究、传承和弘扬,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来源定州旅游
编排康荣昊
责任编辑杨光伟
声明◆大揭秘!博物馆内藏的“宝物”抢先看!
◆全市公交车降价,这些人坐车免费!(附公交线路)
◆这些建筑全部要拆,涉及各乡镇、河道、国省道……
◆二中新校、大专院校、涨工资、养老金提高,这么多好事都与你有关!
◆我市土地利用将有大变化,旧城改造用地未启动的将停止拆迁,农村新民居将……
目前000+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