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寨基层医疗变迁从缺医少药到治

本报记者伍月明广州报道

“大家随便吃点。”每当在饭点,家里还有前来就诊的村民,乡村医生肖世军便会热情地招呼乡亲们一起就餐。对于肖世军来说,他从小在这里成长,而这里的父老乡亲便是他的亲人。

乡村医生是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村民的普通诊疗,还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是最贴近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

6月9日晚上8点,在肖世军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的同时,同为乡村医生的妻子也在家中为村民看病、测量血压。卫生室既为家,家又如一个微缩型的卫生室。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排调镇,“夫妻村医”肖世军、潘启兰是党早村、甲石村的两名村医,夫妻俩为卫校的同学,毕业后便一同回到家乡,守护苗寨乡亲们的健康。他们的身影经常穿梭于苗寨中,二十年如一日,为当地村民提供医疗健康服务。

位于一线的乡村医生肖世军与其妻子见证着我国基层医疗从过去的缺医少药至防治慢性病,进而实现全民健康的变迁之路。

学成返乡

肖世军的家乡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大山深处的排调镇党早村,曾经是贵州省级二类贫困村。

肖世军向记者提及,“过去村里乡亲生病,小病只能忍着,病情严重的话,就叫上几个人用架子抬到医院,至少也需要走上3个多小时的路程。”

看到家乡一度缺医少药,肖世军在心底感到非常担忧。

年,他与妻子双双从黔东南州卫生学校毕业后,一起把家安在了排调镇的党早村。此后,肖世军自学了黔东南州当地地域民族医药方面的知识,并且参加了黔东南州祖传民族医考试,取得了相关的证书。

肖世军回忆,当时的村民较为迷信,对于刚毕业的两个学医的年轻人并不是完全信任。

直到有一次,村里一个2岁的孩子因为高烧发展成了重症肺炎,神智不清醒。当时,所有人都判断已经无法救治,但是肖世军凭借他的医术将孩子的性命挽回。从此以后,村民们开始相信这两位学成归来的医生。

那时,党早村条件非常艰苦,交通不便。为了给病人看诊,肖世军与妻子背着医药箱,翻山越岭去为病人医治。有时候天色太晚了,只能在病人家住下。

有的时候,村民将病人背到肖世军家里就诊,到了饭点,肖世军与妻子就会在家中煮好饭菜,招呼就诊的村民一起吃饭。“我们都是农村人,大家随便吃点。”在最为基层医疗体系中,乡村医生与村民之间往往形成了最为直接和紧密的医护关系,而这种关系已然演变为了亲情。

对于这样的生活,同为乡村医生的肖世军和妻子几乎对此习以为常,但村民不经意间给予的感动,也成为其坚持下去的动力。

肖世军向记者提到,前几天去村里为一位90多岁的老人家测量血压,当时老人家一眼就认出了他,并且知道他在十几年前曾为其看病就诊。“我都没有想到,她竟然还记得我。”村里一对夫妇在测量血压时无意间谈起,“十几年前,你曾给我家6个月的宝宝打过针呢,当时还帮我家宝宝赶蚊子。”肖世军十分感慨,没想到,村民全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村民往往用最为朴素的行动来感谢我,有时候还会来我家帮我挑柴、割草。”肖世军也一如既往地为村民治病防病。

20年来,夫妻俩细心接诊、耐心随访,乐当村民健康“守护神”,让2个村的村民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满足。

卫生室从无到有

谈起卫生室的成立,那要从肖世军夫妻回到村里当村医开始。

乡亲们得知肖世军夫妻学医归来后,一有头疼脑热,就会找过来寻求帮助。

回到家乡不久后,肖世军和妻子便以自己的家作为卫生室,为乡亲们看病。他用一块木板写上党早村卫生室。而这也成为后来卫生室的雏形。

不久后,国家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的管理,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要求在每个片区建立一所“村卫生室”。

为了兼顾周边的村寨村民看病,卫生室的选址定于甲石村。卫生室成立初期,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甚至还没有接通水电。

为了改善卫生室的基础医疗条件,肖世军写申请至镇上的变电所,请示电工前来为卫生室接电,自己承担了全部的费用,而卫生室所需的水,则是自己去井边挑来,就这样,卫生室基本成型。

此后,肖世军和妻子分别负责党早村和甲石村卫生室,共有9个苗寨。当时党早村与甲石村共有千余名村民。为了给村民看病,他们背着药箱几乎走遍苗寨的各个角落。

村医不像其他的职业,可以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尽管肖世军与妻子负责村落的地理位置较为接近,但两人却难得碰面,甚至很少像寻常夫妻一般在家中一起吃饭。

年左右,国家高度重视改善村卫生室建设,地方政府不断为村卫生室建设提供资金。肖世军说,卫生室分为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等,除此以外,还配有专业的医疗设备以及药品。

让村民较为欣喜的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落实,也使得村民打消了看病的后顾之忧。

资料显示,年,中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年,国家卫计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做好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提出,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在年的基础上提高60元,达到元。年,上述标准再次提高。

而在党早村,肖世军回忆,此前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可以报销部分费用。年后,门诊报销费用比例甚至可以达到70%。

事实上,卫生室目前还承担着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除了为病人诊疗的职责以外,肖世军和妻子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做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肖世军一一为记者列举,包括为村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等十四项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预防意识增强

回忆20余年的从医经历,肖世军认为基层医疗最大的变化在于村民的就医看病的认识。“以前村民只有生病了才会看医生,没有预防疾病的意识。现在逐渐发生了改变。”

然而,要注意的是,免疫预防是投资少、效益高的传染病预防手段,也是我国公共卫生基础性的工作。

几十年来,中国的免疫预防工作经历了从突击接种到计划免疫的两个阶段。我国先后自行研制成功了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疫苗,基本满足了我国预防儿童主要传染病的需要,使得这些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肖世军所在的村民的认识也随着这一疾病预防工作的推进而发生变化。

让肖世军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国家开始普及预防麻疹疫苗接种,当时村民完全没有免疫接种的意识。

年至年,排调镇开始大范围流行麻疹病。肖世军就上门到各家各户劝说村民让小孩接种疫苗,但村民却以“小孩年龄太小”为理由推托。尽管肖世军一再解释,要提前接种疫苗预防,但能够接受这一理念的村民却并不多。

在此之后,肖世军意识到在基层医疗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改变村民就医看诊的理念。

随后几年,肖世军只要有空就上门给村民讲解疾病预防的知识,使村民们有了预防疾病的意识。如今村里的小孩都会按照规定接种麻疹、百日咳、破伤风等疫苗。

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村医则守在一线最为薄弱的环节。肖世军和妻子也始终站在防控的第一线,“最担心的是村寨里的小孩和老人,怕他们感染,我每天都睡不安心。”

在接到县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指令后,他们每天都在方圆十多平方公里、近二十个自然寨中对春节返乡人员进行巡回体温监测,给村民们诊疗病痛、宣传防疫知识,晚上回到卫生室还得汇总当天测量体温的情况。

目前,作为与村民接触最为紧密的医护人员,乡村医生成为疫苗接种宣传与落实工作的传播者、引导人。在村里推广新冠疫苗的接种,引导村民正确认识接种新冠疫苗的重要性成为肖世军以及妻子的重要工作之一。

记者从丹寨县疾控中心获得的数据显示,目前丹寨县有序推进全民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截至6月8日,全县累计到位疫苗剂,目前接种人,完成剂。

本文来源:中国经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ngwang.net/zlff/108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