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避难李庄重病丧弟,穷到清炖衣

那一年,林徽因刚好三十六岁,时间转到了年。她跟着老公梁思成,因为他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要搬家,就一块儿来到了四川宜宾旁边的一个小地方,名叫李庄。

就在要出发的前夕,梁思成不小心让前脚趾受了伤,结果染上了破伤风,情况紧急,只能马上在当地治疗。这样一来,林徽因自己身体也不好,却还得硬撑着,一路上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战乱频发,道路崎岖难行,林徽因他们这一路啊,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冒险,足足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终于辗转来到了李庄这个小地方。而梁思成呢,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和大家一起走,他像是被落下的伙伴,过了一个星期,才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李庄,和大家团聚。

林徽因心里盘算着,他们顶多就在李庄逗留两三年光景,可谁曾想,这一待,竟是五六年的漫长岁月。李庄啊,它不单是林徽因人生路上一个举足轻重的站点,还差点儿就成了她旅程的终点站。

话说林徽因一行人,为了不当亡国奴,毅然踏上了迁居李庄的路,这更像是一场无奈的逃亡。他们最终落脚在李庄镇外两里地的地方,住进了张家那宽敞的大院落,开始了新的生活篇章。

在京城的一隅,有个不太起眼的张家大院,虽不算宽敞,却神奇地容纳了好几户人家。张家老爷子和他的家人自不必说,是这里的主人。而林徽因带着她的小家庭,也温馨地挤在了这方小天地里。更有趣的是,营造学社的一群学者,他们的工作室和员工的休息室,竟然也被巧妙地安排在了张家大院这个L形的小院中,大伙儿共处一室,其乐融融。

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住处,本该充满欢声笑语,但林徽因的心中却泛起了孤独的涟漪。怎么回事呢?哎,原来啊,刚搬来没多久,也就一个月左右的光景,林徽因那不听话的肺病就又来捣乱了,害得她只能整天和床铺做伴。

林徽因病倒了,身子烫得像团火,夜里高烧不退,毛巾换了一条又一条,仿佛永远不够用。在那偏远的李庄,连个医生的影子都找不着,更别说专业的护理人员了。药品呢,更是比金子还难寻。她啊,只能硬着头皮,一晚接一晚地,独自与这高烧搏斗,苦苦煎熬。

在那个让人心碎的时刻,病榻上的林徽因,竟意外地迎来了一个让她心如刀绞的消息——她亲爱的弟弟林恒,在战场上英勇牺牲了。林恒,这个与她同父异母却情深似海的弟弟,从小与她相伴长大,感情深厚。自从他们的父亲林长民离世后,林恒和他的母亲便走进了林徽因的生活,和林徽因夫妇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家。如今,这一切的美好,却因林恒的离去,而被深深地刻上了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痕。

在那个沉痛的日子里,林徽因强撑着羸弱的身子,泪水伴着哀嚎,如同风中摇曳的烛火。她颤抖着手,拿起笔,一字一句,满含深情地刻下了《哭三弟恒》这首悼亡诗。那一刻,林徽因的心,仿佛被千万斤重石压着,她真切地感受到了“国破家亡”那锥心刻骨的痛楚,每一声哀嚎,都是对命运无常的控诉。

从那以后,林徽因的身体就像被冬日寒风侵袭的花朵,日渐凋零。她的脸庞日渐消瘦,眼窝仿佛被时间慢慢挖深,颧骨也倔强地凸了出来,咳嗽声成了她日夜的伴侣。这时的梁思成,望着眼前的她,心中那个曾经娇美如花、光彩照人的“林下美人”仿佛成了遥远的记忆,怎么也与眼前的她重合不起来。

话说李庄这地儿啊,真是祸不单行,仿佛跟人有仇似的。这不,刚经历了一番波折,梁思成也倒下了。他的身体,就像是被岁月和风霜侵蚀的老树,日渐衰弱。他的脊椎,那软组织就像被灰侵蚀了一样,一天天地变差。为了不让上半身垮掉,他不得已做了个像金属架子一样的马甲,整天套在身上,看着都让人心疼。这病痛啊,真是厉害,硬是把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折磨得只剩下九十来斤,看着都让人揪心。

在那个需要安静调养身子,又离不开金钱支撑的日子里,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名门之后,竟落入了前所未有的困窘境地。林徽因啊,她强忍着病痛,夜复一夜,在那昏黄的油灯下,一针一线,为她的丈夫和孩子缝补着那些几乎无法再补的衣衫袜子。新衣服?那是奢望,此刻的他们,连这最基本的温暖都得从指间一针一线地拼凑出来。

说起林徽因,有那样一番模样,是当今世人绝对没见过的。没见过也正常,毕竟,她从没对人提起过半分。直到后来,人们才从后人的追忆和历史的记载里,一点点拼凑出了她的模样。

在那个日子里,林徽因家的梁从诫,因为家里拮据,买不起鞋子,只好要么蹬着简陋的草鞋,要么就光着脚丫子,一路颠簸去上学。岁月流转,当他长大成人,回想起在李庄的那段时光,心里头还是忍不住泛起一阵感慨:“你瞧那些农家的小孩儿,脚上蹬着的是自家麻线编织的鞋子,我看着啊,真是心里头直痒痒,羡慕得紧。”而那些让梁从诫心心念念的“麻鞋”,对农家孩子来说,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小物件罢了。

在那个年月,“衣不蔽体”常常伴着“食不果腹”,林徽因的一双宝贝儿女也时常受着饿的煎熬。每当餐桌上有那么点吃的,也不过就是些糙米饭,搭配着茄子、缸豆、小瓜和辣椒这些简单蔬菜。梁从诫,那个从小被呵护得像朵花一样的孩子,有一天,实在是饿得慌了,竟然悄悄地偷吃了母亲用来滋补身体的蜂蜜。这下可好,把他那平时温文尔雅的父亲梁思成给惹急了,破天荒地动手打了他一顿。

说起来,梁思成那会儿真是气得不轻。他为了林徽因,硬是把贴身带着的钢笔、手表都给变卖了,换成了滋补的蜂蜜和老水牛肉这些好东西。这些可都是救命的宝贝,他一片心意,全是为了她。

每当梁思成踏上变卖家中物件的路途,他总会带着几分戏谑地说:“这衣裳,咱们来个‘清炖’怎么样?还有这个,是不是得给它来个‘红烧’才够味?”可即便他这般打趣,林徽因的脸上却再也挤不出一丝笑容,只余下一片沉甸甸的心事。

在那个已经够难熬的日子里,老天爷仿佛跟他们开了个大玩笑:林徽因和梁思成存放在天津麦加利银行地下室里的那些宝贝资料,竟然被一场大水给无情地吞噬了。这可真是晴天霹雳啊,他们之前在营造学社战前费尽心思、跋山涉水进行古建测绘考察得来的所有资料,全都没了,就像一阵风吹过,什么都没留下。他们俩这么多年的汗水和努力,就这么打了水漂。

那件事情,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他们的心上。他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完全不顾孩子还在旁边,紧紧抱在一起,放声大哭起来。

在李庄那漫长的六年时光里,林徽因心里头能算上点“暖和”事儿的,就是能时不时地和远在美国的好朋友费慰梅写写信。可那时候啊,情况特殊,她用来写信的纸都显得格外不一样——薄薄的,泛着点黄。费慰梅收到信的时候,心里还犯过嘀咕呢:这纸啊,该不会是包过肉啊菜啊的,或者是从哪儿随便捡来的市场废纸吧?

林徽因啊,用起信纸来可真是个节省的高手。每次提笔写信,她总是舍不得浪费一丝一毫,字写得密密麻麻的,像是急着要把所有心思都挤在那张纸上。从头到尾,顶天立地,连个缝隙都不留,更别提分段了。就算是信纸的最后一页,只剩下那么一丁点儿空白,她也舍不得丢,非得小心翼翼地裁下来,宝贝似的藏着,就等着下次写信时再派上用场呢。

费慰梅亲眼目睹了他们生活的拮据,心里头焦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事儿一传开,连那些平时不怎么来往的朋友也都知道了他们的难处。就说那位傅斯年吧,虽然和他们交情不算深厚,却也特地写了封信来为他们求帮助。信里头,他把他们的困境描绘得那叫一个凄凉,字字句句都透着心疼。

梁思成和思永两兄弟,都被困在了那偏远的李庄。说起来,思成的难处啊,全是因为他那位心爱的夫人林徽音女士。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这一躺,就是整整两年……想那梁任公家,本就清贫,兄长你肯定心里也有数。他们夫妻俩,不远万里,从湖南走到广西,再从云南辗转到四川,一路颠沛流离,早就把家底掏空了。如今又碰上这等重病,这日子啊,真是越过越艰难了。

傅斯年在信里头,一点没夸大其词,林徽因那时候的日子,比他说的还要难熬得多。她在“又穷又病”的日子里,心里头就像被重石压着,随时都要垮掉似的。特别是那份孤单,就像个不请自来的老朋友,时不时就缠着她,甩都甩不掉。

以前啊,不管林徽因走到哪儿,身边都像是跟着个小团队,里面尽是些诗人啊、作家啊,还有那位哲学家金岳霖,简直是形影不离,有时还一起住呢。但自从她来了李庄这地儿,这一切都变了样。朋友们就像是突然蒸发了似的,一个都不见了。林徽因心里头那个痒啊,想找个人谈谈文学,聊聊诗歌,结果转悠半天,愣是没找到一个能搭上话的。

在那段孤单又迷茫的日子里,她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酸楚,提起笔,对着好友费慰梅的信纸,像是对老朋友倾诉一般,字里行间透露着满满的伤感:“哎,你不知道,这段时间我是多么寂寞,多么失落啊。”

有时候,我就那么往那儿一瘫,装模作样地眯着眼,跟旁边人瞎扯着,其实我是在悄悄地喘口气,他们说的啥,我是一耳朵进一耳朵出,完全没听进去。跟朋友们一块儿疯的时候,我玩得比谁都嗨,可一回到自个儿的世界里,那疲惫和难受劲儿就上来了,简直像被人抽干了力气。但我又不敢让人知道这事儿,怕他们晓得我事后这副德行,就再也没人愿意搭理我,更别提走进我心里头了。

在李庄的日子里,林徽因拿起笔,心中涌动着情感,写下了一首名叫《一日》的小诗。这首诗啊,就像是她心里的小镜子,照出了她那时候的孤单影子。诗句里,你能感受到她轻轻的叹息,体会到那份深深的寂寞,仿佛她就在你身边,低低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心事。

今天这一整天,就像迎接了十二位老朋友,他们一个个笑着来,又匆匆离去,就连那夕阳,也带着它的余晖和长长的影子,跟我摆了摆手,说声再见就走了。我心里默默念叨:老朋友夕阳,这次我就不跟你倒苦水了,每次说完,我心里那点小骄傲就得受伤。黄昏时分,天边渐渐暗淡下来,它没说什么,就悄悄地走了。留下我一人,孤零零的,嘴巴像是被胶带封住了一样,什么都说不出。就这样,我悄悄地,投入了夜的温暖怀抱。

林徽因的心情日渐沉重,她像被乌云笼罩,慢慢陷入了忧郁的漩涡。这股情绪,就像她亲手绘制的画卷,缓缓展开在《忧郁》那首诗里:

忧郁啊,它从不主动靠近你,称不上朋友;但说来也怪,它也从没把你当对手,算不得敌人,你可别错怪了它!它更像是那位铁石心肠的债主,而你,不知不觉中成了那个把灵魂都押上的赌徒……瞧瞧今晚,这儿亮着一盏小灯,借着这点光亮,你不如就鼓起勇气,跟忧郁来个面对面。瞧你,一脸的无助和绝望;看它,还是那般冷酷无情!

林徽因的那些诗篇,后来都悄悄躺在抽屉里,没能让世人瞧见。这事儿吧,说白了,就是她心里头有个坎儿:她不乐意让人瞅见她那悲观忧郁的模样。她啊,满心满眼都想着把美好捧给大伙儿,就算身子骨弱得不行,躺在病榻上,合照时力气都快耗尽了,可一到快门咔嚓的那一刻,她还是硬挤出个笑来,跟从前健健康康时没啥两样。

林徽因啊,终究还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哪是什么神仙下凡呢。身体被病痛一点点侵蚀,心里又满是对国家的重重忧虑,她啊,就这么一天天煎熬着,终于有一天,感觉快要被压垮了。那一刻,她心里头闪过了放弃的念头。就像她在《忧郁》里头写的那样,这现实啊,真是冷酷得让人心疼,她能触碰到的,满满当当的都是绝望的滋味。

那段日子,她真的难过到了极点,拿起笔,在给费慰梅的信纸上倾诉心声,她说:

那天,我像是被抽干了力气,心里头满满的都是伤感,无聊得要命。有时候,绝望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把我整个人都淹没了。那时候,我就啥也不想了,就像一只湿漉漉的母鸡,蜷缩在一堆干草底下,任由绝望一点点把我吞噬。又或者,我就像那些流浪的、浑身是伤的小动物,无依无靠,孤零零的,可怜得很。

在林徽因心中,死亡的影子悄然浮现,而这份沉重的思绪,也悄悄缠绕在了她身边人的心头。他们中的许多人,心底都暗暗揣测,林徽因或许再也无法踏着健康的步伐,离开这个名叫李庄的地方。毕竟啊,瞧瞧她正经历的一切,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在林徽因的生命旅程中,死亡的影子总是不离不弃。有那么一次,在《人生》这首诗的创作里,她仿佛与死神面对面坐着,心平气和地聊起了这个话题。她轻轻提起笔,用一种假设的口吻,缓缓写道:

……如今我这把老骨头已经归西了,你,可得好好保重,我就把你托付给别人来照顾咯。

林徽因的心防彻底垮了,脑袋里一遍遍闪过死的念头,这时,她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笔下的那篇小说《钟绿》。那故事里,讲的是一个命运多舛的美人儿。现在想想,仿佛是上天的某种暗示,当初自己只是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哪成想,转眼间,自己竟也要步入那薄命美人的后尘了。

费慰梅心里一直挂念着林徽因,眼见情况不妙,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个劲儿地劝林徽因离开李庄,去美国好好养养身子。费慰梅不光是嘴上说说,她还真把去美国的事儿,里里外外都给林徽因打点好了。可林徽因的反应,却让费慰梅愣住了。她就像块倔强的石头,死活不肯挪窝去美国。费慰梅纳闷极了,追问起来,林徽因淡淡一笑,说:“我就是不想走。”

祖国正经历着风雨飘摇的时刻,我哪能狠心抛下她,一个人躲到遥远万里的海外呢?我可不愿成为那种对中国的困境视而不见,只顾自己逃难的人,就像那些跑到中国来的白俄一样。

费慰梅急得直打转,心里头明镜似的,林徽因那脾气,一旦打定了主意,八头牛也拉不回来。

林徽因倔强地选择了留下,可心里头却泛起了另一番滋味。她瞅瞅自己,既上不了战场杀敌,也做不到完全置身事外。这么一琢磨,她觉得自己留下来,简直就是给大家添堵呢。

事情到了这一步,林徽因心里直犯嘀咕,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她有大把时光沉浸在这些思绪里,日复一日,夜复一夜,林徽因的心被一点点磨透。终于,她想明白了:国家的命运她无力扭转,弟弟的离去也无法挽回,自己的身子骨也一天不如一天……既然这一切都无法更改,那就不如放手,随它去吧!爱咋咋地!

当那一刻突然领悟,林徽因的心扉豁然敞开,全盘接纳了眼前的一切。她心中的那些怨恨,就像晨雾被阳光驱散,消失得无影无踪。她对自己说:“终究是想明白了呢。”

碰到快乐的事儿,咱就咧开嘴好好享受;遇到痛苦的时候,咱就咬咬牙挺过去;要是摊上困境了,那就得硬着头皮慢慢熬。反正啊,人生就像那么一碗苦苦的中药汤,谁也躲不掉,早晚都得一口气闷下去。

走到这一步,林徽因面前的路已经明了: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续前行。既然选定了活下去,那就得硬着头皮上,不管前路是风是雨,命运抛来的酸甜苦辣咸,她都一一接下,坦然面对。

后来啊,林徽因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一头扎进了书海里,读书的时间比往常多了不是一星半点。每隔一阵子,她就会缠着梁思成,让他去帮她借些好书回来。她时而沉浸在《战争与和平》的壮阔历史中,时而又漫步在《猎人笔记》的乡间小径上,莎士比亚的戏剧、纪德的文字,她也一一细细品味。就连英国那位传记大师斯特拉齐写的《维多利亚女王》英文原版,她也硬着头皮,一字一句地啃了下来。

她开始沉浸于汉代的世界,捧起一本本泛黄的书籍。那时候的皇上、宫里的娘娘、满腹经纶的大臣、英勇善战的将军,连同他们的对手,都成了她心中的鲜活人物。他们的宫殿、日常、衣裳、脾气,她仿佛亲身经历过一般,全都铭记于心。

林徽因啊,她不光自己厉害,还特别乐意帮学社里那些年轻的娃娃。就说罗哲文吧,刚加入学社那会儿,他还是个从乡下来的小伙子,对建筑这行,完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林徽因呢,就像是个慈祥又严厉的导师,一点点地引导他,启发他。在她的耐心教导下,罗哲文就像是被点亮了心灯,对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慢慢地,竟然也成了这一行的佼佼者。后来啊,时间一晃,罗哲文都八十岁高龄了,成了响当当的古建筑专家。但他心里,始终没忘林徽因当年的恩情。他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深情地回忆起了林徽因,那份怀念,就像是一坛陈年老酒,越久越醇厚。

时光匆匆,转眼六十多载春秋已逝,但老师的启蒙教导,那份深厚的恩情,却始终温暖着我。尤其是他常说的那句话,关于怎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能发展创新,给中国古建筑注入新活力,这话儿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每当我涉足古建筑保护的领域,或是埋头于中国建筑史的学习研究中,老师的这番话总在我耳边回响,指引着我前行。这份恩情,我永远铭记在心,不敢忘怀。

在岁月的长河里沉睡了许久的《中国营造学汇刊》,终于迎来了它的重生时刻。那会儿,林徽因不顾身体的虚弱,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这场复刊的大潮中。她,就像是那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大船上的核心舵手,成了不可或缺、挑大梁的“内当家”。

林徽因啊,她总是那么用心地教导着孩子们,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引路人。她会抓住每一个机会,把爱国的种子悄悄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记得那些夜晚,她会围坐在孩子们身边,绘声绘色地讲述杜甫那首长长的《北征》,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时,她还会领着孩子们,一起大声诵读陆游那句激昂的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声音里,满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对祖国的深情。

说来也真是奇妙,林徽因在接受了那既定的事实后,心里那些乱糟糟的念头就像被风吹散了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她开始一门心思扑在要做的事情上,说来也怪,她那病竟也像是感受到了主人的决心,悄悄地有了些好转的苗头。

一九四五年那天,抗战胜利的喜讯像春风一样吹进了林徽因的心里,她激动得像个孩子。平日里素面朝天的她,那天竟特地梳妆了一番,还头一回坐上了滑竿,悠悠晃晃地来到了热闹的李庄镇。镇上的人们都在欢庆,她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欢乐的海洋。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样的狂欢对她的身体并无好处,可她却全然不顾。在她心里,个人的病痛哪比得上庆祝祖国的胜利重要,为了这份胜利,她觉得自己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林徽因心情格外愉悦,脚步轻快地迈向了女儿所在的同济中学。她心里盘算着,这次探望女儿,正好也能亲眼瞧瞧,那些在战火纷飞后重新站起来的年轻学子们,如今都怀揣着怎样的朝气与风采。

那天,林徽因特地换上了一身靓丽的休闲装扮,仿佛春日里的一抹亮色,她一出现在校园里,就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大家都为她的风采所倾倒。次日,她带着女儿和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们,兴冲冲地跑到镇上,先是美美地吃了一顿面,又悠闲地品起了香茶。回来的路上,他们还顺道看了一场热血沸腾的排球赛,真是愉快的一天啊。

当林徽因最终踏上离开李庄的路途时,她的心情已然变得明媚许多。她站在那里,望着这片即将告别的土地,轻声说:“这一路走来,心里总算是亮堂了不少啊。”

在那段日子里,我们像战士一样,浑身是伤,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那些痛苦的日子,就像一场场烈火,烧掉了旧我,却也锤炼出了我们身上那些或闪耀、或隐秘、或是其他什么意想不到的新特质。我们不仅仅是在过日子,更像是在生活的熔炉里,被一遍遍锻造、试炼。虽然身体被折磨得不轻,但心里的那份信念,却始终像老树根一样,牢牢扎在那里,不曾动摇。

那一年,也就是年,当林徽因踏上离开李庄的路途时,一位医生沉重地对她说,就她这身子骨,恐怕顶多还能再撑五年。林徽因听后,只是淡淡一笑,没有多言。李庄的那些日子,早已让她把很多事情都看开了。她心里明镜似的,清楚得很:不管前头还有多少时光,过好每一天,做该做的事,这就够了。

林徽因,仿佛被命运特别眷顾,竟奇迹般地多走了十年的春秋。直到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那天,她才缓缓合上了生命的篇章,安静地告别了这个世界。在那最后的时刻,她没留下只言片语的遗言。但其实,她最想告诉世人的话,早在李庄的日子里,就已经用她的一举一动,无声地传达给了每一个人。

生活啊,它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活着,就是这场旅行最美好的意义。不管啥时候,咱们都得迈着步子继续往前走,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命运这家伙啊,它时不时会往咱们怀里塞点儿东西,不管是甜的糖块儿,还是酸的柠檬,亦或是苦的胆汁,辣的辣椒,还有那咸的海水,咱们都得张开双手,大大方方地接着,因为这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嘛。

#百家说史迎新春#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ngwang.net/zlff/12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