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县出现大范围的暴雨天气,持续的降雨导致多地引发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挺过了这一波洪水,我们不仅要积极应对洪灾的原生灾害,更要警惕可能随之而来的疾病。洪灾极易造成传染病疫情的流行,而一些多年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的疫病,也可能由于洪水泛滥而发病增加。
那么,洪灾后会出现哪些常见传染病?洪灾后疾病的预防措施又有哪些呢?常见传染病如下
首先要预防的是肠道传染病,洪水中夹杂着大量的污染物,垃圾甚至粪便。在洪水期间,水源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食物、瓜果、蔬菜等也很容易受到污染。如果水和食物处理不当,就很容易感染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戊型肝炎。
1、霍乱: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潜伏期为3小时至7天,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腹泻和呕吐,吐泻物为米泔水样,一般无腹痛、无发热,重者可发生失水性休克。病情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救治,可死于多器官衰竭,且传播快,可大规模流行。
2、伤寒:伤寒是经消化道传染而发生的恶性传染病。主要因进食被细菌及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引起,常为全家或群体发病。起病徐缓,体温呈阶梯形上升,4—5天后高热,持续1—2周以上,继而面色苍白,腹泻或便秘,肝脾肿大,部分病人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常危及生命。
3、细菌性痢疾:这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大多是进食不洁食品后感染痢疾杆菌所致。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并伴恶心、呕吐、口干等表现。
4、甲肝、戊肝:由于水源被带有肝炎病毒的粪便污染造成。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潜伏期约为半个月到一个月。发病特点相似,多数病人起病时类似感冒或胃病,有发热、怕冷、呕吐等现象。甲肝患者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病程一般为1至2月,极少转为慢性或重症肝炎。戊肝患者以青壮年和老人为多,其中孕妇和老年人发病病情严重且病死率高。
5、细菌性痢疾主要表现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感(一种肛门坠胀感,总想解大便,但解不出来)。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很可能是患上了肠道传染病。
其次,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免疫性疾病极易发生的,如鼠源性传染病、蚊虫传播等。
1、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遭遇洪灾后需要重点防范的接触类传染病,是一种水灾疾病。猪、狗、鼠类等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带菌的尿液污染水源,由于钩体具有很强的侵袭力,通过皮肤、眼结膜、鼻或口腔粘膜侵入人体,迅速进入血流繁殖,此病起病急骤,常有畏寒、发热、眼结膜充血和淋巴结肿大。治疗不及时,常因肾、肝衰竭而死亡。
2、流行性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3、流行性乙型脑炎:经蚊传播,临床上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表现。重症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体征有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强直性瘫痪和阳性病反射等。本病多见于7~9三个月内,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4、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人畜传播主要有钉螺、粪便、尾蚴的疫水。患者早期可有咳嗽、胸痛、偶见痰中带血丝等,急性期出现发热、痢疾样大便、肝脾肿大等表现。口服吡喹酮,可预防血吸虫病。呼吸道感染不容小视,抗灾致身体疲劳,抵抗力下降,加之灾后气温较低等原因,使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人数增加。
5、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传染源主要是苍蝇、蚊子等昆虫。洪水过后经常会造成灾区垃圾废物的堆积,高温高湿的环境会造成蚊虫的大量滋生,有可能使发病人数增加。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典型的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可初步诊断。不规律发热,而伴脾、肝肿大及贫血,应想到疟疾的可能。凶险型多发生在流行期中,多急起,高热寒战,昏迷与抽搐等。
很多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初期都会有发热的症状,因此出现发热后应该及时就诊。
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