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吃饭,爱感冒,咳嗽湿疹,根本原因究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状况,多少爸爸妈妈为此操碎了心,比如贪吃或者厌食、太瘦或者过胖、便秘或者腹泻、贪睡懒动或者易惊、反复不愈的湿疹、时时发作的腹痛、尿床、磨牙、多汗、长期的咳嗽不愈、爱感冒等等。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症状,其病因和“脾”功能的失调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脾为后天之本,对宝宝健康很重要

有的家长会问,中医有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何偏偏强调脾的功能?因为脾在中医人的眼里地位非同一般!

《黄帝内经》定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这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大后勤部啊!要知道,在没有输液的古代,养生也好、治病也好,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脾”的。

到后世,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还专门写了一本《脾胃论》来谈脾的重要性,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是指人体受胎时的胎元,天定之事人力难以改变;而后天就是指出生以后的事情,包括爸妈的呵护、营养的滋润和环境的影响等,可见“后天之本”的脾对宝宝成长的重要性!

脾有问题会引起宝宝很多疾病

为什么孩子的很多毛病都和“脾”相关呢?

这要从脾的功能谈起,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饮食入胃,必须由脾来消磨五谷,变成人体的气血津液来滋养五脏六腑,且脾运化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水液。

如果脾的功能失常,饮食就无法变成人体的气血津液,无法给孩子提供必需的营养。时间一长,身体中需要气血津液补充的器官就会出问题,比如肺气不足容易反复咳喘、短气、声音低微,脾气不足会出现嗜睡、懒动等症状。

更糟糕的是受伤的脾带病工作效率很低,这些运化不了的饮食和水液就变成了垃圾和废液堆积在身体里,堵塞经脉,让气血运行不畅,宝宝就会出现腹胀、食欲不振、腹泻、磨牙、流口水等症状,这些垃圾在体内日久还会化成热和毒,导致湿疹、口臭以及各种上火的症状。

宝宝的脾是最易受到伤害的脏器

要知道从孩子的第一口奶开始,无论食物也好,药物也好,水也好,汤也好,要想这些东西被孩子的身体吸收利用,必须依靠脾的作用,所以脾是孩子最容易受到伤害的脏器。

伤脾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小孩子无法抵抗美食的诱惑而大吃大喝。如果父母缺少这方面的常识,孩子的脾受到伤害只是分分钟的事;且现在很多孩子常常到饭点不好好吃饭,平时常以零食裹腹,碰见爱吃的吃很多,不爱吃的一口不吃,这样时间长了,脾的功能必定受影响;还有的爸爸妈妈没有喂养婴儿的经验,辅食添加过快过杂或者过早添加一些不好消化的辅食,都会容易伤脾。

其次,现代社会虽然少有饥饿的发生,但过食生冷、吃冷饮、冰淇淋是另一个伤脾的主要因素,但他们会误以为多吃水果没关系。其实,过食水果、生的蔬菜一样会导致寒凉伤脾,在没有冰箱的古代,就有大量伤脾的医案是因为过食瓜果导致的。

还有食品添加剂的运用、不恰当的用药等诸多因素均会导致小儿脾病发生几率大大增加。

宝宝护脾三要素

既然脾如此重要,且宝宝的脾最容易受伤,那如何保护孩子的脾,让脾健康的工作呢?

首先,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饥饱失常。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是保障脾功能正常的最基本条件。《黄帝内经》强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所以一定牢记老祖宗的话“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其次,要注意不能过食生冷。脾是喜温喜燥的,如果没有节制的过食寒凉,同样会导致伤脾、水果、生的蔬菜吃多了一样会导致寒凉伤脾。同理,有些寒凉的药物也会导致伤脾,如抗生素、一些清热去火的中成药等。

再次,借助药物调理。如果孩子的脾伤得很厉害而出现种种疾病症状已经无法自行恢复时,就需要借助一些药物来调理了。

市面上调理脾胃的中成药很多,家长如果选择的话需要大概辨别一下孩子是脾胃虚弱为主,还是食积为主。如果孩子属于前者,可以选择由一些健脾为主的中成药。如果孩子只是单纯的食积为主而导致的脾不运化,可以服用一些消食导滞的食物如山楂、白萝卜,或者选择一些以山楂、莱菔子、麦芽、陈皮、鸡内金等理气消导药为主的中成药等。

当然,如果孩子症状更严重或出现种种其他症状,就需要找有经验的中医大夫来帮助孩子调理了。此外,还可以选择捏脊、推拿按摩等方法来帮助运化从而达到健脾的目的,但是手法一定要规范,并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有所疗效。

-END-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ngwang.net/zzbx/88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