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味中药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凝聚着古人的经验与智慧……解表药用于治疗外感证,从大的方向分为两种,一种是外感风寒,一种是外感风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所以与之相对应的治疗就需要用到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我们先来说治疗外感风寒,用于辛温解表的药物。一、麻黄第一味药就是麻黄,这也是发汗解表力量最大的一味药,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发热无汗,咳喘,骨节疼痛,脉浮紧,代表方剂就是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他还有很好的宣肺平喘的功效,寒性的咳喘可以用,热性的咳喘也可以用,但是热性的需要配伍石膏,这也是去性取用的意思,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用于治疗肺热咳喘,因为石膏属于寒性的药物,用石膏之寒制麻黄之热,这样就可以发挥平喘的功效,所以麻黄也是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可谓之喘家圣药。它利水消肿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风水水肿,外有表证,里有水肿,以头面部为主,起病比较急骤,麻黄对于这种风水水肿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麻黄入肺经与膀胱经。肺主调通水道,膀胱为州都之官,都与水液代谢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代表方就是越婢汤。麻黄还可以温通经络,可以用于治疗阴性的疮疡。因为疮疡大多数是热毒所引起,一般用清热解毒药,配合消肿散结药、活血化瘀以及清热利湿药来治疗。但是阴性的创阳就需要用一些温阳、温通的药物来治疗,阳和汤就是代表方。阳性疮疡用仙方活命饮,阴性疮疡就用阳和汤。麻黄有升高血压的作用,血压高的人避免用麻黄。再多说一句,麻黄可以发汗,但是麻黄的根,就是麻黄根有止汗的功效,大自然真乃神奇。二、桂枝第二味药是是桂枝。桂枝在发散风寒药里面排第二位,可见其治疗风寒外感的功效还是很好的,无论外感风寒表实证还是外感风寒表虚证都可以应用。桂枝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的功效。桂枝在太阳病当中治疗太阳伤寒的麻黄汤,其中有桂枝。治疗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中也有桂枝,所以治疗感冒,无论表实、表虚皆可,这里的表虚并不是我们日常认为的那种虚证,而是相对于表实证而言的。桂枝温通经脉,还可以治疗一些寒凝经脉所致的痛症,我们都知道寒性收引,这样气血就会凝滞不通,不通则痛,而桂枝性温,恰恰可以温通经脉,治疗因寒邪凝滞气血而导致的各种疼痛不适之症,比如风寒湿痹,也就是现在所谓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各种骨节疼痛,有女性的因受寒而引起的痛经,都可以以桂枝作为一员大将,踏上征途。比如我们熟知的治疗表虚感冒的桂枝汤,不仅仅可以用来治疗感冒,还可以用来治疗因寒邪凝滞而引起的关节疼痛以及痛经、鼻炎等等。比如颈椎疼痛、肩周炎,可以加入葛根、当归、羌活、鸡血藤、伸筋草等等。腰腿疼痛的话,也可以在辨证的方剂中加入桂枝以提高疗效。痛经可以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上当归、元胡、香附、高良姜、小茴香等等。鼻炎可以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白芷、防风、辛夷、荆芥、苍耳子等。还有治疗因寒凝气血而引起的胸痹,也就是现代所谓的冠心病、心绞痛,桂枝绝对良药,比如配合薤白,以通阳散结,温通经脉。桂枝助阳化气,治疗一些水液代谢的疾病,比如治疗太阳蓄水的五苓散,治疗痰饮的苓桂术甘汤,里面桂枝都是很重要的一味药。三、紫苏叶第三味药是紫苏叶,一般叫做苏叶,也叫作紫苏。苏叶他们一家全都是忠臣良将,苏叶、苏子、苏梗都可以入药,很常用,而且价格便宜。苏叶长于解表散寒,治疗风寒感冒,代表方剂参苏饮。苏子降气化痰,治疗痰湿蕴肺,代表方剂,三子养亲汤。苏梗理气,治疗脾胃气滞,如胃胀,腹胀,可在平胃散的基础上加入苏梗等理气药物以提高疗效。苏叶、苏子、苏梗,我把它称为药物三苏,这就会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学史上的三苏,那就是宋代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他们是四川峨眉人,尤其是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文豪,其诗、书、画造诣颇深,尤其是词,为豪放派的领军人物,其词作流传千古,广为传颂,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很多,不胜枚举。我们书归正传,苏叶有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的功效。其解表散寒,可以治疗所有外感风寒的表证,如果我们感受了一些轻微的风寒,我们就可以用苏叶、葱白、生姜煮水来喝,也可以加入治疗外感风寒的方剂中。治疗气虚感冒的代表方参苏饮,里面就有苏叶,用其解表散寒之功效。因为在解表散寒药当中,苏叶的力量不是很强,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它可以行气宽中,所以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兼有脾胃气滞这是他的优势,当然,在没有表证的脾胃气滞当中也可以选用。苏叶和生姜都可以解鱼蟹毒,所以吃海鲜的时候可以配合上姜汁或者是苏叶来食用,因为海鲜都是属于寒性的食物,而苏叶和生姜它们的药性是温的,就可以抵制海鲜的寒凉之性,这是从正面说,其实解鱼蟹毒就是苏叶和生姜所具有的一个特定的功效,因为辛温的药材有很多,就比如麻黄和桂枝,这两位药的辛温之性比苏叶和生姜都要强,那为什么麻黄和桂枝不能解鱼蟹毒呢?所以苏叶和生姜的解鱼蟹毒就是他们特有的一种功效。四、生姜第四味药是生姜。生姜是我们最常见的一味药材,可谓家家户户都有,既是食物又是药品,属于药食同源之品。生姜在我们中国可是广为人知,比如感冒了,赶快煮姜水喝,女性痛经了,用姜水和红糖煮着喝,还有方剂中往往会加入生姜,大枣,老百姓说这是药引子。所以生姜的出镜率还是很高的。生姜属于辛温解表药,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的功效。解表散寒,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温中止呕,中指的就是中焦,也就是脾胃,再具体一点,这里生姜的温中指的就是温胃,因为呕吐和胃的关系最为密切。生姜性温,所以它可以治疗寒性的呕吐,也就是胃寒引起的呕吐,而且止呕的效果非常好,如果生姜和半夏配合使用,那么止呕的效果会更佳。中药是讲究炮制的,如果用姜来炮制的话,那么这味药就会加强止呕的功效,所以生姜有呕家圣药之称。生姜还可以温肺止咳,治疗风寒咳嗽,当然,治疗风寒咳嗽的药力并没有那么强,如果真是因为风寒而引起的咳嗽,还是要用三拗汤合止嗽散来治疗,可以加入生姜以配合使用。生姜还可以解药物毒,比如生半夏,生南星,这些药物吃了之后可能会让人喉舌发麻,这时候生姜下就可以解。对于解鱼蟹毒和苏叶一样,上面已经说了,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五、香薷第五味药是香薷。香薷是很有季节性的一味药物,一般夏季的时候使用,所以又被称为夏月麻黄。我们知道麻黄是用来治疗外感风寒的,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那么香薷既然叫做夏月麻黄,那么它和麻黄的功效也是非常相似的。香薷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的功效。我们对比不难发现,香薷和麻黄所相差的功效:麻黄是宣肺平喘,香薷是化湿和中。夏月湿气比较重,中焦脾胃的症状会比较突出,所以香薷有化湿和中的功效,就特别适合夏月来使用。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可以用来治疗阴暑证,也就是在暑天感受了风寒之气而引起的感冒,因为夏天天气炎热,我们就会吹空调,找阴凉的地方来避暑,还会吃很多冷饮,比如冰镇饮料,冰镇西瓜来解暑降温,这样我们的凑里打开,风寒邪气就很容易入侵人体,有恶寒发热、无汗,这是寒邪束表所引起的,同时还有脾胃的一些症状,比如腹痛、呕吐、泄泻,舌苔是白腻的,白腻主湿邪,脉是浮的,浮脉多主表证,这就叫做阴暑证,而香薷就是治疗这种感冒的良药,比如方剂香薷饮就是以香薷作为君药的。它利水消肿,可以治疗水肿脚气。六、荆芥第六味药是荆芥。荆芥微温,有的地方说荆芥性平,也就是寒热偏向不那么明显,所以外感风寒、风热荆芥都可以使用。荆芥有解表祛风,透疹消疮,止血的功效。其解表祛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经常与防风配伍使用,比如治疗风寒感冒的名方荆防败毒散、荆防达表汤。其透疹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比如现在最常见的一种皮肤病荨麻疹,就可以用到荆芥,其一它可以祛风,其二它可以透疹,所以在治疗荨麻疹的时候,它可以祛风透疹,间接可以止痒,因为风盛则痒,那么风去则痒消。如果是血虚受风而引起的荨麻疹,就可以用四物汤加上荆芥、防风来治疗,这也是四物汤的一个衍生方,叫作荆防四物汤。荆芥炒炭还可以用来止血。七、防风第七味药是防风。防风被称为风中之润剂,常和荆芥配伍使用。防风其性微温,风寒、风热、风湿都可以用。药如其名,它叫做防风,所以他可以治一切风证,无论外风还是内风都可以使用。防风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其祛风解表,可以治疗外感风寒表证,上面荆芥中已经说到。胜湿止痛,可以治疗风寒湿痹,也就是各种风湿,类风湿,关节疼痛的疾病,防风能散寒,祛风,胜湿,所以风、寒、湿都有针对,所以可以治疗风寒湿痹,比如治疗风寒湿痹中的风痹就可以用防风汤来治疗。防风还可以用于治疗破伤风,可以治疗一些抽搐痉挛的症状。抽搐痉挛这就属于内风的表现,所以防风,外风、内风皆可治。外风就是感冒,风寒湿痹。内风就是破伤风,痉挛抽搐。防风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应用,那就是治疗肝气乘脾,肝胃不和所致的腹痛泄泻,这种腹泻有一个特点:泄后痛减。就是肚子疼,泄泻之后还肚子就不疼了。泄责之脾,痛责之肝。治疗这种腹泻的代表方剂就是痛泻要方,这里面就有防风这味药,而在这首方剂里面,防风的配伍意义就是疏肝散脾。八、羌活第八味药是羌活。羌活被称为风中之燥剂,其可以治疗风、寒、湿,所以羌活的药力还是相对比较强的。有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的功效。解表散寒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羌活的整个功效对于风寒痹证是非常合适的,其散寒、祛风、胜湿正对应了风寒湿痹的风、寒、湿,痹症就会疼痛,而羌活还可以止痛,所以是治疗痹症的良药。羌活长于治疗上半身的疼痛,它还有个兄弟叫做独活,独活长于治疗下半身的疼痛。如果全身关节疼痛,那就羌活独活同用。再有一点,羌活是太阳经头痛的引经药,用于治疗因风寒而引起的太阳经头痛,太阳经头痛的部位就是在后脑勺连及项背处。九、白芷第九味药是白芷。白芷的功效比较多,但总不离寒湿,还有去性存用的应用。白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宣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功效。其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可以治疗风寒感冒以及头痛,白芷是阳明经头痛的引经药,阳明经头痛的部位是在前额及眉棱骨处。白纸还可以治疗牙痛。其实白芷的功效里面也可以针对风、寒、湿,所以白芷也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痛。白芷是可以通鼻窍的,是治疗鼻炎很常用的一味药,比如过敏性鼻炎,就可以用桂枝汤加上白芷等这些辛温通窍的药物来治疗。其燥湿止带,所以可以用于治疗女性的寒湿带下,寒湿带下的表现一般是带下清稀,质清,无味。带下疾病比较多的还是属于湿热带下,表现为带下质浊,味道腥臭,伴随阴痒等,这时候就要清热利湿,止带,可以用龙胆泻肝汤合二妙散治疗。如果是湿热的话,就不太适合了,或者配伍大队的清热利湿药,以去性存用,但是没有必要,因为苦寒燥湿的药物有很多,没必要非得用白芷。所以寒湿带下是非常合适的,可以燥湿止带。白芷消肿排脓的功效应用体现在治疗阳性疮疡的方剂仙方活命饮里面,有大队的清热解毒药,这也是去性存用,去其温性,用其消肿排脓之功效。因为疮疡疾病初起的时候,可能会伴随恶寒发热的表证,所以在这里用白芷是合适的。白芷还可以美白,比如气血不足引起的面色无华,就可以用八珍汤加上白芷,这样气血充盈了,那么面色也就红润有光泽,也美白了。对了,菟丝子也有美白的功效,还可以补益肝肾,可以加入八珍汤中配伍使用。十、细辛第十味药是细辛。细辛有小毒,一般不过钱,也就是不超过3克,有人觉得用量太小,对与错我们不去评论,用药最重要的还是安全。比如每次用到15克,治好了几万人,这是彩灯佳话,但是用15克治坏了一个人,你试试,所以用药还是平稳最好,在这里呢,大家自己取理解。细辛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的功效。其解表散寒,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还有一点比较特殊,可以治疗阳虚外感,病人素体阳虚,然后又感触了风寒,这时候就可以用细辛来治疗,但是需要配伍,不能只用细辛,典型的配伍方剂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用麻黄外散表寒,附子内温阳虚,细辛外可助麻黄散寒,内可助附子温阳。因为细辛有止痛的作用,所以他还可以用于治疗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痛。细辛是少阴经头痛的引经药。细辛可以止痛通窍,所以也是治疗鼻渊头痛的要药。普通的过敏性鼻炎,比如有鼻塞,流涕,遇冷加重,这时候也可以用,但是这时候用细辛就有点不太值得,因为细辛有小毒,虽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能不用尽量不用,还有其他通鼻窍的药物可以供我们使用,也就足够了。其有温肺化饮的功效,所以也是治疗寒饮伏肺的要药,小青龙汤中就有用到细辛,配伍干姜、五味子来温肺化饮,称之为“姜辛味”法。姜就是干姜;辛就是细辛;味就是五味子。这是一个治疗寒饮伏肺的经典应用,效果良好。细辛反藜芦,这是十八反之一,诸参辛芍叛藜芦,也就是所有的参,包括人参、丹参、西洋参、太子参、苦参、玄参等,细辛、芍药,包括白芍、赤芍,都不能和藜芦同用。虽然藜芦这味药现在应用的不多,但是还要多予以注意。十一、藁本第十一味药是藁本。藁本这味药应用的频率不太高,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寒,以及风寒所致的巅顶头痛,这是它比较特殊的一个地方,用来治疗巅顶头痛。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巅顶为厥阴经所主,引经药是吴茱萸。这里藁本所治疗的巅顶头痛是风寒引起的,从六经角度来说算是太阳经的问题。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人家吴茱萸才是正主,藁本算是个过客。厥阴巅顶头痛用吴茱萸,外感风寒巅顶头痛用藁本。为什么藁本应用频率不高呢?在治疗外感表证中,祛风散寒他不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药物。止头痛,也不如羌活、白芷、细辛。但是如果在外感表证中兼有巅顶头痛,这时候藁本就很合适了。藁本也可以祛风、散寒、除湿,针对风、寒、湿,而且还可以止痛,所以也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湿痹。但是就像前面说的,这味药应用频率不高,因为治疗痹症的药物有很多,力量也比藁本强,比如桂枝、羌活、独活、细辛等等,也就轮不到藁本了,很少见到治疗痹症中用到藁本的。但是藁本是可以治的,它的功效我们还是要铭记在心的,这样对藁本才公平,因为每一味中药都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珍玉,而且从古到今,不知古人经过了多少实践才得出的宝贵经验,我们更当珍惜之。每一味中药在我眼里都是可爱的,每一味中药在我心里都是高尚的,感恩大自然,感恩古人。十二、苍耳子第十二味药是苍耳子。苍耳子有小毒,但是不影响使用,还是比较安全的。苍耳子有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的功效。苍耳子应用最多的还是通鼻窍的功效,是治疗鼻渊之良药。过敏性鼻炎也可以应用,有鼻塞、流涕,鼻子痒,眼睛痒,遇风遇冷加重,就可以用苍耳子来散风寒,通鼻窍。其祛风湿可以用来治疗风寒湿痹证,但是此处应用不多,祛风湿类的药物太多了,苍耳子算是小弟级别,所以还得往后靠。风疹瘙痒也可以用,但是应用也不多。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通鼻窍,这是他的特长。十三、辛夷第十三味药是辛夷。辛夷也叫作木笔花,毛茸茸的,很可爱。辛夷就像是纯真的孩子,功效很简单,就是散风寒,通鼻窍。是治疗风寒所致的鼻塞,流涕,头痛的要药。虽然功效单子,但是小小年纪却人狠话不多,瞄准鼻渊鼻塞、流涕、头痛就过去了。在治疗过敏性鼻炎中,辛夷是一味很重要的药物。因为辛夷有毛,容易刺激咽喉,所以煎服的时候要用纱布包起来再煎煮。说到过敏性鼻炎,最常见到症状就是鼻塞、流清涕、鼻子痒、眼睛痒,遇风遇冷加重,这个时候就要祛风散寒,通鼻窍。风盛则痒,故祛风。鼻塞,故通窍。流清涕乃寒象,故温之。所以用桂枝汤加上荆芥、防风、白芷、辛夷就很合适,可以对治这些症状,这是治标。因为过敏性鼻炎,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身体的抵抗力不要,脾肾两虚所引起,那么健脾益肾才是治本之法。我们再分析一下治标的用药,用桂枝汤以散寒;荆芥、防风祛风;白芷、辛夷通鼻窍,也可以加入苍耳子。这样就能消除症状,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先把症状控制住,再图治本,这样标本兼治,方是上策。这就是对辛温解表的十三味药的解读以及心得,因作者水平有限,有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包涵指正。文中所有药方和药物请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应用。.6.13写于北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ngwang.net/zzbx/8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