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鲸类一须鲸篇下

蓝鲸Balaenopteramusculus别名:白长须鲸、剃刀鲸、塞巴氏须鲸、硫底鲸、巨北方须鲸英文名:Bluewhale濒危等级:EN(濒危)形态描述:(居然有颜色,在所有体型图里只有蓝鲸、抹香鲸和虎鲸有这个待遇)日本与中国海区的成年蓝鲸,雄性平均为20米,雌性平均为20.9米;体重为80至吨。日本在北太平洋捕获最大个体27.1米。世界最大记录为31米,体重至少吨。初生6至9米,约2.5吨。蓝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也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动物。头部较其他须鲸宽阔呈U字形,有一道纵脊,全身深蓝灰色,散布有银灰色斑纹,腹部颜色稍淡,背鳍很小。繁殖特征蓝鲸一般在八岁至十岁时性成熟,研究估算寿命可达八十年以上。蓝鲸的妊娠期一般为十一个月,每胎产1仔,哺乳期为六至七个月。生态特征食性:蓝鲸对食物的选择性较强,几乎完全以磷虾为食,主要食物包括太平洋磷虾和哲水蚤类。天敌:极少数情况会被结成大群的虎鲸攻击。习性:通常栖息在离岸较远的海域。多单独或成对(母子)活动,在食物密集区可能集成小群。游泳速度很快,正常游速为11至15km/h,速度最快可达37km/h,体力极强,甚至可能会对捕鲸船造成威胁。常潜入米左右深度捕食磷虾。有些个体极易亲近,有些则会主动远离船只。成体很少跃离水面,仔鲸有时会跃身击浪。种群现状根据估算全球可能仅有至00头。蓝鲸是世界捕鲸的主要种类,一般来说1头蓝鲸的产油量相当于2头长须鲸,或2.5头大翅鲸,或3头抹香鲸,或6头鳁鲸。蓝鲸种群受捕鲸影响极大,上世纪的商业捕捞已使蓝鲸濒临绝种。在捕鲸业兴起之前,南极洲的蓝鲸种群可能有30万头之多。近年来各地的蓝鲸种群已有了复苏迹象,但是相较原本的种群大小仍相去甚远,部分种群恢复的难度相当大。分布我国各海域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于外洋远离沿岸,而且个体数量很少。大翅鲸Megapteranovaeangliae别名:座头鲸、驼背鲸、长翅鲸英文名:Humpbackwhale濒危等级:LC(低危)形态描述:日本海域的成年布氏鲸,雄性平均为12.4米,雌性平均为12.7米;体重为20至30吨。国内搁浅最大个体13.4米,15吨。初生4至5米,约1.8吨。头部生长有多个皮质瘤,有一道纵脊,鳍肢比其他所有鲸类都要大,接近体长的三分之一,背部及体侧为黑色,后部、腹部至尾鳍有不规则的白色斑块,个体差异极大,尾鳍后缘呈不规则锯齿状,背鳍矮钝较宽。繁殖特征大翅鲸雌性一般在五岁时性成熟,雄性则是七岁,北半球的大翅鲸寿命最长可达七十七年。大翅鲸的妊娠期为一年,每胎产1仔,哺乳期为两至三年,生产间隔期亦为两年至三年。生态特征食性:大翅鲸的食性与长须鲸相似,北太平洋种群主要捕食太平洋磷虾、糠虾,有时也摄食头足类和鱼类(如鲱鱼、毛鳞鱼、玉筋鱼、鳕鱼、细鳞大马哈鱼等)。天敌:有时会被过客型虎鲸攻击,多攻击幼鲸。习性:喜欢靠近海岸甚至进入内湾。多集结成数头的小群,部分地区可能会有大型族群。一些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也可能合作捕猎,这种关系可以维持数月,甚至一生。正常情况游速缓慢,但冲刺时最快可达23m/h。生性非常活泼,偶尔会好奇接近船只。有乘浪行为,素以壮观的跃身击浪、鲸尾击浪鱼与胸鳍拍水而著名。种群现状根据估算全球可能有8万头。大翅鲸的含油量极为丰富,因此也是捕鲸业的主要狩猎目标,并且个体之间的情感远较其他须鲸深厚,当一头受伤时其他鲸会奋力解救(大部分须鲸会抛下同伴甚至子女一样迅速逃离),这导致捕鲸者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连续捕猎。上世纪九十年代对大翅鲸种群的估算仅为1万余头,但是现实情况比想象中要乐观很多。在年的IUCN红色名录中被评估为VU(易危),年濒危等级下降为LC(低危),整体来看全球的种群也在稳步地缓慢恢复。另作为笔者最喜欢的一种须鲸,所以还多加了一些私货:大翅鲸比同体型的须鲸属种类要强壮得多,斗性也远强于其他须鲸,也是反击虎鲸效果最好的大型鲸类(比抹香鲸群的防御效果还要好)。在交配期雄鲸常常聚成大群竞逐雌性伴侣,常常互相猛烈撞击,场面十分壮观。与其他须鲸相比大翅鲸有着变化多端的高超捕猎技巧。另外大翅鲸的社会性明显强于其他须鲸,情感上也更加丰富,不仅跟同伴的关系更加密切,也常和其他物种互动:它们会和其他鲸类组成混合群体,如蓝鲸、长须鲸、小须鲸、灰鲸和抹香鲸。大翅鲸与灰鲸、长须鲸和露脊鲸常有互动行为。如大翅鲸群曾试图拯救被虎鲸攻击的灰鲸幼崽,还曾帮助海豹躲避虎鲸的猎杀。在夏威夷海域也曾观测到一头大翅鲸与瓶鼻海豚一起玩耍。大翅鲸还是第一种在大脑皮质中发现了纺锤体神经元的非人科动物,这种特殊的神经元在社会行为、意识和情感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大翅鲸的纺锤体神经元数量是人类的两倍,其比例可能与人类相似。大翅鲸还以长而复杂的歌声而闻名,这是其社交方式之一,同一区域的雄鲸通常唱同一首歌,但是每个区域的歌也会随着时间缓慢变化。分布除渤海部分水域我国各海域均有分布,主要见于台湾附近海域。灰鲸Eschrichtiusrobustus别名:克鲸、魔鬼鱼英文名:Graywhale濒危等级:西太平洋种群:CR(极危)东太平洋种群:VU(易危)形态描述:朝鲜东南沿岸捕获的成年灰鲸,雄性平均为12.2米,雌性平均为12.8米;体重为15至35吨。国内搁浅最大个体15.2米。初生4.5至5.5米。体粗短呈纺锤形,鳍肢短小,背部无背鳍但有七至九个隆状突起,体色为暗灰色至黑灰色,腹部稍淡,周身布满白色不规则斑驳。繁殖特征灰鲸一般在八岁时性成熟,寿命可达五十五至七十年灰鲸的妊娠期长达一年,每胎产1仔,哺乳期为六至八个月,生产间隔两至三年。生态特征食性:灰鲸的食物主要为底栖生物,如小型甲壳类(尤其是端足目)和软体动物。天敌:常被过客型虎鲸攻击。习性:喜欢在近海岸水域或前海湾栖游。两至三头一同活动,偶见有二十至三十头的大群。游泳速度很慢,一般为5至6km/h,逃逸时的速度也仅为10至12km/h。西太平洋种群常在5至15米深的水域摄食,有些时候在离岸较远的水域也会潜入30米的深度摄食。生性较为活跃,东太平洋种群的很多个体会非常亲近船只,常主动接近船只并接受人类的抚摸,因此也是东太平洋观鲸活动的首要选择之一。喜乘浪,有时跃身击浪,有时会在潜水海域冲浪。个体间关系非常亲密,仔鲸如果受伤雌鲸会长时间陪伴不愿离去,雌鲸若受伤或死亡仔鲸会一直依偎在旁。种群现状根据估算东太平洋种群可能有至头,而西太平洋种群仅有百余头。由于灰鲸游速缓慢并且迁徙具有规律性,对于捕猎者来说是非常理想的猎捕对象,因此本物种沦为捕鲸业第一个大规模猎捕的目标。早在十七至十八世纪,北太平洋种群可能就已经由于过度捕杀而灭绝,西太平洋种群仅剩极少的个体,东太平洋种群也遭受重创。因此在年便禁止了商业捕猎灰鲸,得益于长期保护,灰鲸种群也得到了恢复,东太平洋种群从数百头增加到了接近三万头;但是西太平洋由于个体过少,因此恢复速度十分缓慢,也需要沿岸国家的共同保护。分布除渤海部分海域外我国各海域均有分布,但个体很少,只有在迁徙季节有少量个体会出现在外洋。北太平洋露脊鲸Eubalaenajaponica别名:黑露脊鲸、北真鲸英文名:NorthPacificrightwhale濒危等级:EN(濒危)形态描述:成年的北太平洋露脊鲸,平均为15至18米;体重为50至80吨。最大个体19.8米。初生4.5至6米,约1吨。体形肥大而粗短,嘴角至口端唇线明显弯曲,头部生有许多角质瘤,背部为黑色或黑褐色,腹部色淡,鳍肢为铲形,背部无背鳍。繁殖特征关于北太平洋露脊鲸的数据较少,也没有其他鲸类准确,部分数据来自其近亲。露脊鲸一般在七岁至九岁时性成熟(北大西洋露脊鲸的数据),寿命可达七十年以上(南露脊鲸的数据),不过露脊鲸的近亲弓头鲸是寿命最长的哺乳动物,最年长的个体可能超过二百岁,所以露脊鲸的寿命也可能比预计的更长。露脊鲸的妊娠期约为一年,每胎产1仔,哺乳期为八个月至一年,生产间隔期为三至四年。生态特征食性:北太平洋露脊鲸的食性较窄,主要为浮游性甲壳类(尤其是桡足类),如哲水蚤、太平洋磷虾和伪哲水蚤等。天敌:没有过北太平洋露脊鲸被其他生物攻击的观测记录。习性:通常靠近海湾或岛屿。多单独活动,或两至三头一同活动。游泳速度缓慢,最快也仅为13至15km/h。潜水深度通常不会超过50米。生性较为活跃,部分个体非常亲善,喜欢嬉戏并十分好奇。与其他须鲸常有互动,曾观测到数次与灰鲸的互动。偶尔会连续跃身击浪、胸鳍拍水及鲸尾击浪。个体间关系非常亲密,仔鲸如果受伤雌鲸会长时间陪伴不愿离去,雌鲸若受伤或死亡仔鲸会一直依偎在旁。种群现状全球可能仅有至头。北太平洋露脊鲸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大型鲸类,其英文名为“RightWhale”,即正确的(应该捕杀的)鲸。近代的大规模捕猎导致其濒临绝迹,年开始禁止捕杀,是最早受到保护的鲸类,但是其数量恢复的十分缓慢,可能永远无法恢复原本的种群规模。分布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可能有分布,但主要分布于外洋。作者长鲸吟鲸类保护生物学工作者,野生动物爱好者参考文献:王丕烈.中国鲸类[M].化学工业出版社,.WikipediaTheIUCNRedListKermackDM.Whales,dolphinsandporpoises[M].DorlingKindersley,.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ngwang.net/zzbx/99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