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者,不知医是为不慈;为人儿女者,不知医是为不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又名《小郎中学医记》,是正在网上热传的一本以小说形式讲述中医药知识的书籍。本书采用小说题材的创作形式,使读者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从头到尾一气读完。书里既有医案故事,读书析疑,又有养生保健、采药记趣等内容,既有老中医的哲理智慧,又有小徒弟的天真童趣,能够迅速引领大家了解中医,学习中医,感悟中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7、防风
[功效]解表祛风,胜湿,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荆防散治四时外感
闲着无事,爷孙俩有时会在一起猜谜。
今天老爷爷说,小指月,考考你。
小指月马上凝神静气,说,老爷爷,请赐招。
老爷爷说,五月底,六月初,家人买纸糊窗户,丈夫出门三年整,寄来书信一字无。这里头有哪几味中药呢?
小指月,拍拍脑袋说,五月底,六月初,那是半夏。
家人买纸糊窗户,那是破故纸。
丈夫出门三年整,那是当归。
寄来书信一字无,那是白芷。
爷爷笑笑说,错了一个。
小指月一愣,不可能啊,这里面每个都恰到好处。
爷爷笑着说,家人买纸糊窗户,那是为了干什么呢?
小指月笑笑说,那是为了不让风吹进来,是为了防风啊。
爷爷笑笑说,既然为了防风,那你怎么没想到呢?
小指月笑笑说,看来又栽跟斗了,就是防风。
爷爷笑笑说,防风,顾名思义,就善于防范邪风干扰肌表。
这时竹篱茅舍门口外面响起了声音。
看来爷爷想要继续讲下去的兴头又得终止了,小指月早就习惯了,每每讲到兴头处,总会有病人前来求诊,不过也好,没病人时长知识,有病人时长临床技能,爷爷常说半日读书半日临床,学医之乐莫过于此。
这病人看上去有三十来岁,戴了一个头巾,已坐在诊台前。大夫我头痛好几天了,一吹风就头痛得厉害,鼻涕忍不住得流。
小指月便问,你流鼻涕是清白的,还是黄稠的?
这病人说,很清稀,像水那样。
小指月马上在小脑袋中跳出,《黄帝内经》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闭塞头疼身疼怕风,明显有风寒束表存在。
爷爷摸完脉后寻思了一下说,指月你说这该怎么办?
小指月说,用麻黄汤发发汗吧?
爷爷听后摇摇头说,现在夏暑,腠理疏松,不耐大汗,这脉浮中还带点弱,所犯风寒之邪并不太重,就用荆防散吧。
小指月马上写上荆芥、防风两味药,原来这就是疏散在表轻微风邪的最佳拍档。
爷爷常说,荆芥防风一配,就像窗户糊上一层纸,邪风就进不来了,别小看这两味药,轻微力道不大,就像纸片虽然薄,一手就捅破,但你糊在窗上,风就吹不进来。
所以这两味药,就像在人体外面布上一重金钟罩。
病人都觉得药少了,说,我这感冒都是来天了,就两味药那么一点,能治好吗?
老爷爷笑笑说,船重了,反而走得慢,船小轻如一叶纸片,反而能飞速前行。治疗无形的风邪,要用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法,用重了,反而不益于走表。
你看外面的鸟雀,羽毛多么轻啊,它才能飞得起来,你给它羽毛浇了水,粘上重物,它就掉下来了。
这病人听后,终于明白了,道,有道理,有道理!
小指月在旁边偷偷地笑,每次临床都发现爷爷都有奇奇妙妙地说法,让病人豁然开朗,安心服药。
如果病人疑团不解,他都不能自信地服药,这肯定会影响到疗效。
所以爷爷常跟小指月说,中医来自于民间,还要回归于民间,你要用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跟他普及中医知识,那他就能很快接受中医,认可中医,受益于中医,感悟于中医。
果然,这荆防散一下去,当天喝完药,头巾就可以取掉了,身上微微出阵汗,鼻塞也通了,头痛也没了,身体怕风,酸痛之感也都消失了,真是诸症当先解表,表解一身轻啊!
然后小指月就在小笔记本上记下爷爷这次讲的:
如果四时感冒,畏风怕冷,汗出不畅,全身疼痛的,像这种外感表证,用麻黄、桂枝等辛温发散重剂,又嫌它力量太猛,用银花、连翘这些辛凉发散轻剂,又嫌它偏寒。
用荆芥、防风这荆防散,这辛温发散发表轻剂里头的最佳搭档,平和而有效,荆芥发汗散寒之力较强,防风祛风之力更甚。两者一配合,汗孔开,风邪寒气迅速出离体表,周身轻松,上下通调,病痛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