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学习笔记之金钱白花蛇

白癜风去哪里治疗好 http://pf.39.net/bdfyy/dbfzl/191124/7637171.html

金钱白花蛇为近代从民间药中开发的中药,见载于《饮片新参》。此蛇背部黑色,有多数银白色环纹,其药材为盘成金钱状的幼蛇,故名银环蛇,又名金钱白花蛇。

15版药典金钱白花蛇:本品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Blyth的幼蛇干燥体。

性味归经:甘、咸,温;有毒。归肝经。功效: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哨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药用部位:本品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Blyth的幼蛇干燥体。银脚带,银包铁,过基甲(两广),白节蛇,簸萁甲(福建),雨伞蛇,百节蛇,白节仔(台湾),手巾蛇(福建,台湾),百步梯,吹箫蛇,竹节蛇(江西),白搭界,寸白蛇(广东,湖南,江西,浙江),四十八节,银报应,甲带(湖南),节节乌,洞萧蛇(福建,湖南,江西),金钱白花蛇等。

产地与道地

分布在中国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中国之外分布于缅甸、越南北部等。银环蛇云南亚种,仅产于中国云南西南部。

原形态

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毒性极强,为陆地第四大毒蛇。该蛇生性胆小、性情温和,不主动攻击人,因此为其所伤的案例并不多。银环蛇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1,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幼体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较高,横截面呈三角形,尾末端较尖。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多于6月间产卵,每次产3—12枚,孵化期需要45—56天。幼蛇三年后性成熟。

银环蛇“花脸”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擦净血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以头为中,盘成圆形,用竹签固定,干燥。如人工饲养,则取刚孵出1至3周刚蜕完一次皮的幼蛇,这样的幼蛇加工后的商品色泽好,表皮光亮(未蜕皮则表皮无光),然后除去内脏,如上述加工。

类别特征

本品呈圆盘状,盘径3~6cm,蛇体直径0.2~0.4cm。头盘在中间,尾细,常纳口内,口腔内上颌骨前端有毒沟牙1对,鼻间鱗2片,无颊鱗,上下唇鳞通常各为7片。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黑白相间,白环纹在背部宽1~2行鳞片,向腹面渐增宽,黑环纹宽3~5行鱗片,背正中明显突起一条脊棱,脊鱗扩大呈六角形,背鱗细密,通身15行,尾下鱗单行。气微腥,味微咸。

规格等级

金钱白花蛇无统一标准,主产区江西地方标准为:小条干货。头尾齐全。圆盘直径3~3.5cm,头位于盘中央,尾细,常纳于口内,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相间白色环纹带,背鳞扩大呈六角形,表皮有光泽。全体无霉变和虫蛀。中条干货。头尾齐全。圆盘直径6~7cm,头位于盘中央,尾细,常纳于口内,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相间白色环纹带,背鳞扩大呈六角形,表皮有光泽。全体无霉变和虫蛀。大条干货。头尾齐全。圆盘直径10~15cm,头位于盘中央,尾细,常纳于口内,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相间白色环纹带,背鳞扩大呈六角形,表皮有光泽。全体无霉变和虫蛀。蛇干干货。偶有头尾齐全。圆盘直径15cm以上,头位于盘中央,尾细,常纳于口内,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相间白色环纹带,背鳞扩大呈六角形,表皮有光泽。全体无霉变和虫蛀。

质量评价

金钱白花蛇商品以头尾齐全,表皮光亮有光泽,肉色黄白,圆盘银元状且条细为优。

炮制用法

用时将原药刷去灰屑,除去竹撑、头(齐腮)及鳞片。(上海)写白花蛇用量为条数时付金钱白花蛇;写白花蛇用量为克数时付蕲蛇。除去灰屑,切段。

饮片性状

 本品呈圆盘状,盘径3~6cm,蛇体直径0.2~0.4cm。头盘在中间,尾细,常纳口内,口腔内上颌骨前端有毒沟牙1对,鼻间鳞2片,无颊鳞,上下唇鳞通常各为7片。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黑白相间,白环纹在背部宽1~2行鳞片,向腹面渐增宽;黑环纹宽3~5行鳞片。背正中明显突起一条脊棱,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背鳞细密,通身15行,尾下鳞单行。气微腥,味微咸。

混淆品种银环蛇和白环蛇

Bungarusmulticinctus银环蛇是眼镜蛇科,环蛇属下的成员,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份以及东南亚各国。其毒液强度能跻身亚洲陆生毒蛇前三甲,也可以称其为“中国毒性最强的陆栖毒蛇”(银环蛇还有个亲戚Bungarusbungaroides环蛇,按照LD50半致死量计算的话毒液略强于银环蛇,但是LD50实验受实验材料影响较大,且在我国仅在藏东南地区有分布所以“中国第一毒”的称号还是给银环蛇吧)银环蛇的可怕在于长得一点都不像大多人想象中的毒蛇,椭圆形的脑袋,朴素的体色让人很难将其与剧毒联系起来。(人们观念中的三角头毒蛇,椭圆头无毒,颜色鲜艳有毒,颜色不鲜艳无毒其实都是不科学的,回来我抽时间再写一篇)。最最最可怕的是如果被咬也有可能被忽视,银环蛇毒牙较小,不会留下较大的咬痕,所分泌的神经性毒液并不会像血循毒,混合毒那样伤口周围产生灼烧感,相反伤口既不红肿也不疼痛。很多被咬伤者常将其误认为无毒蛇而未引起重视,从而酿成悲剧。被咬后1小时左右会出现头晕眼花,浑身无力等症状,进而出现毒液麻痹中枢神经而引起的心肺衰竭,换句话说就是窒息死的。再来看看Lycodon白环蛇,白环蛇是一个属的蛇的总称,现存51种左右,全部是无毒蛇。虽然叫白环蛇,但不一定都具有白环,也有红环的,黄环的,黄点的,没环的等等……常见的赤链蛇为代表的链蛇属也已并入白环蛇属内……但是问题出现了,诸如赤链蛇等的中文名该怎么叫?赤白环蛇?这也太二了吧……所以现在的观点是Lycodon属的中文属名改为链蛇属,这样还算比较公平……不过为了不把大家搞糊涂,在本文中依旧沿用白环蛇的旧属名。因为白环蛇没有毒,而且色斑差异极大,在此就不赘述了。

怎么区分银环蛇和白环蛇呢?

第一点,银环蛇的背像屋脊一样,白环蛇则很圆滑。这一点不错,银环蛇的背脊突出,剖面像屋脊一般,而白环蛇则很圆滑,剖面呈圆形。见下图。

东川白环蛇

银环蛇

第二点,花纹不同,这点也没错。银环蛇相比白环蛇来说花纹相对密集,规整,环纹数量较多。但是为什么对这条走眼了呢?我们平时看银环蛇的时候都是看正面,其实它的环纹在靠腹面的一侧是略加宽的。注意下下图体侧的斑纹。

银环蛇

银环蛇和部分白环蛇的幼蛇,在其枕部都有一对或一整块白色色斑,随着年龄增大逐渐淡化。如图。

银环蛇(幼蛇)

银环蛇(幼蛇)

特别强调的是,白环蛇种类繁多,枕部白斑形态也较为多样,所以白斑的有无和形态不是辨别银环蛇和白环蛇的依据。

辨别两者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看其脊鳞是否扩大的正六角形,什么是脊鳞?脊鳞就是蛇背脊中央的那一纵列鳞片,银环蛇脊鳞呈扩大的正六角形,而白环蛇的脊鳞与其他背鳞形态一致,虽然有些种类也呈六角形,但不是正六角形,且不扩大。发两张图让你们感受一下。

银环蛇

黑背白环蛇

如果在野外见到这种黑白环纹的蛇,首先要当作银环蛇看待。

金环蛇

别名:手巾蛇(《脊椎动物分类学》),金蛇,金包铁,金角带(《广西中药志》)。

药材基源:为眼镜蛇科动物金环蛇Bungarusfasciatus(Schneider)除去内脏的全体。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多在夜间捕捉,白天大多进洞隐藏,可挖洞捕捉。捕捉后剖腹去内脏,盘起烘干。

原形态:金环蛇,体较粗壮。头椭圆形,与颈部略可区分。背脊棱起,尾末端钝圆,全长1-1.5m。头部黑色或黑褐色,自额鳞后缘至颈部有一黄色“∧”形纹,上颌缘色浅,镶以深色边,通身有黑黄相间环纹23-33个,有的个体黄色环纹中央出现黑色点。无颊鳞,眶前鳞1(2),眶后鳞2或1;颞鳞1+2,上唇鳞2-2-3式。背鳞平滑,15(17)-15-15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腹鳞-;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29-39。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性状鉴别,本品呈圆盘形,盘径14-20cm,头居中,椭圆形,黑褐色,鼻尖向前不上翘,通体具23-33对黄黑相间的色环,黄黑等宽,体背有明显脊棱,脊棱鳞片扩大呈六边形,尾短末端钝圆。质坚韧。气腥,味咸。背鳞鳞片椭圆形,长6.5-7.0mm,宽4.5-5.0mm,黄褐色,上半部边缘整齐,具8-13个小孔,无中肋,无端窝,表面平滑,透明。背棱脊处鳞片扩大呈六边形,有孔30-34个,不规则分布于鳞片上半部,也无中肋,无端窝。质韧,不易折断。气微,味淡。

性味:味咸;性温归经:肝经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止痛。主风湿麻痹;中风瘫痪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浸酒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ngwang.net/lcjc/70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