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平时接诊时,很多患者会向我咨询中药相关问题,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提问,那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服用中药的误区。
中成药剂量与体质差异
有时病人会说:“大夫,您能不能下药下重点,量开大点?药量轻,我吃了没用……”这让我想起在大学期间,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现在感冒冲剂量太轻,说是一次吃一袋,一天两次,可吃了根本不管用,我一般一次吃三、四袋才管用。”
后来我每次感冒都按老师说的四袋一起吃,多数情况感冒都能在一周内痊愈。从此我就以为中成药药劲小,不论谁吃就应该量大一些。可有次我院某大夫感冒,从药房买了盒感冒清热冲剂,我看见就向他介绍我的“经验”,那位大夫就冲了三袋,结果清热作用大了,虽然感冒有所好转,但当天晚上那位大夫就拉肚子了。后来那位大夫和祝大夫聊天谈到此事,祝大夫说:“小谢什么体质,你又是什么体质,一样吗?”
在这件事情上,我没有考虑中医所说的“体质差异”。记得听人说过“感冒七天好”,同样是感冒,一个很健壮的人偶然感冒,可能不用吃药过七天就能痊愈;但身体稍差的人是需要吃药,甚至打针,七八天之后才能病愈;如果是体质很差的人或是年老体弱的人感冒,可能吃药加打针甚至输液,过半个多月都不一定能好。如果这三种人都用同样的药物去治,有人也许会更快痊愈,但有人就会延误病机,甚至变成重症。
一人一方
中医看重人与人之间的体质差异。感冒,中医就将其分为风寒、风热、内热外寒、虚人外感等种类,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大夫在诊病时会把患者发病原因、现今表现和平素体质综合考虑,为每一位患者开出专门针对病情的方剂,这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一人一方”。
而中成药一经生产就无法再改变其组成,也许就是“千人一方”,那就会出现有些人效果不明显、有些人原来的病会减轻但会生出新的症状、甚至有些人根本药不对证。在中药方剂方面,每一味药的药量多少都是由大夫根据患者症状、体质精心计算过的,看似普通的草根、树皮,不同人吃,多一克、少一克都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所以服药不见效,并不一定是药劲不够,不能盲目加大药量;更不可以看见别人怎么吃,自己也怎么吃,体质上的差异决定我们在吃药问题上不能“亦步亦趋”;更不能急功近利,把几顿的药一顿吃,这不是在治病,而是在拿自己的健康冒险。如果能按照大夫指导用药,往往会得到更好的疗效。
一个方子吃几天?
经常见病人问:“大夫,您多开几副药,我好多吃几天……”其实这是由于病人对药了解不深才会出现的现象。并不是所有的病都适合长期服药,像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一些需要长期药物治疗,并且短期内症状改变不明显的病人可以不用换方长期服药;而像感冒、急性腹泻、便秘、皮疹之类的病,往往起病较急,见效快,服药三至七日之后症状往往和原先不一样,这时就不太适合再用原方。为了让疾病早日痊愈,最好是找大夫根据当时病情调整方药。
效不更方?
有些病,吃几剂药后病就好了,可过几个月或几年又犯病,这时再找出原来的方子吃,也许就没有当时效果好。人生活环境在变,疾病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同一病人,生病时间不同、患病时间长短不同,大夫在诊病时都会考虑进去,从而开出不同方药。
一般而言,病人注意配合大夫是很重要的,当然,治病的关键还是要靠大夫技术过硬,把握病人现状,准确分析病人病情变化,开出最适合病人的方药,这样才能治好病,解除病人痛苦。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中所列药材使用一定要明确辩证,切勿随意模仿。
温馨提示
尊敬的各位朋友:我院已严格按照标准对院内进行定时全方位院感消毒,您可放心就医。为确保就医环境及您自身安全,请您配合以下事项:
1.正确佩戴口罩,请勿佩戴有呼吸阀口罩。
2.排队及候诊请自觉保持一米以上距离。
3.请按照以下方式配合提供健康证明:
①患者及家属必须使用本人手机,出示北京健康宝绿码“未见异常”,测体温无异常、无咳嗽等疑似症状后,登记姓名、电话方可入院。
②健康码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