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南天、倒春寒、雷阵雨……春季各种奇葩天气来回“车轮战”,穿衣热、脱衣冷;室外热、室内冷,这导致很多人抵抗力下降,从而患上感冒或流感。专家提醒,春季是感冒与流感的高发期,在日常生活中一定得做好防感冒的措施,特别是小孩、老人等体质较弱的人群更要注意。
在传统医学中,感冒为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常见外感疾病。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又称“伤风”。根据起因又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中医根据感冒的不同表现辨证用药,在《伤寒杂病论》、《温病学》、《金匮要略》等中医古籍中有诸多治疗方剂记载。
近期,有研究学者通过检索和挖掘古籍中治疗流感、感冒的方药(共计首),总结出了古代医学家在治疗流感、感冒等疾病最常用的中药,你知道都有哪些么?一起来看看古籍中五大抗感冒中药排行榜吧!
抗感冒中药排行榜
NO.1
甘草
甘草虽价格不高,然而其作用却非同一般,《本草纲目》有云: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研究数据显示,在众多治感冒的方剂中,甘草的使用频次最多,占到方剂使用率的49.7%,说明甘草在抗流感与治疗感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与其具有的清热解毒、止咳祛痰、调和诸药和补益脾肺的功效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甘草功效虽多,但不宜长期或大量服用,长期或大量服用会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还易引起低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湿盛胀满者不宜服用,建议每日安全用量为3~10克。
NO.2
人参
人参在我国的传统医药中早就被当成治疗体虚感冒的良药。人参在中药的分类中属经典的补气药,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防御疾病的基本力量,所以早就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说法。人参就是通过补益人体正气、增强机体的自我防御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古医方里用人参配伍治疗感冒的例子,最著名的要数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还有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针对正气不足,邪气入侵人体后出现寒热症状而设;而人参败毒散则用于老人、体虚者、产女司和小儿正气不足,又感受寒湿之邪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声重、咳嗽痰白等典型的感冒症状时服用。这两个方子中都用人参来扶助正气,引邪外出。
注意人参燥热,较适宜秋冬进补,夏季天气炎热,则不宜食用,在服用人参后忌吃萝卜、忌饮茶。人参忌与葡萄同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NO.3
茯苓
茯苓,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其药性平和,与诸多中药配合,组成许多中医经典名方。例如《伤寒论》用茯苓共15方,24次。常见的含有茯苓的方剂有茯苓四逆汤、麻黄升麻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的功效,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茯苓的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
研究结果显示,流感疾病的发生多是与体虚有关,因此补益药在抗流感的方剂中应用较为广泛。茯苓健脾和胃、利水渗湿的功效,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在补益脾肺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NO.4
防风
防风,古代名“屏风”(见《名医别录》),喻御风如屏障也,中医自古以来就将它视为发表散风的良药。
李时珍谓:“防者御也,其功效疗风最要,故名。”防风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热、关节和肌肉风湿。主要作用是祛风(即通过解热、发汗、镇痛等作用解除风邪引起的症状)。它既可以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又可治疗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状。现代研究发现,防风在动物实验中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防风的药性较缓和,发汗力量不如麻黄、桂枝,性味的辛燥不如羌活,故称为“风药中之润剂”。
NO.5
黄芩
黄芩味苦,性寒,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中品。归肺、大肠、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安胎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具有退热,利尿,降血压,抗癌,抑制前列腺增生,镇静等作用,对于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及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病毒等有抑制作用。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易产生抗药性。
临床注意,黄芩常用量3~9g。脾胃虚寒慎服。黄芩寒凉伤阳,而腹痛多属阴,故腹痛应忌用黄芩。
抗感冒经典方剂
看了上面的排行榜,有没有出现让你意外的中药呢?其实,中医治疗感冒症状大多是将多味中药配伍使用,以达到健体抗感冒的功效,部分经典方剂因其疗效出众仍沿用至今。
因为感冒表证的病性有寒热之分,因此,古人治疗感冒的方剂可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大类。
辛温解表类
辛温解表类用于外感风寒表证,证见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头痛身疼,苔薄白,脉浮紧等。代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
麻黄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麻黄(9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证见无汗而喘,头痛身疼,苔薄白,脉浮紧。
现代应用:常用于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证属风寒表实者。
使用注意:本方为发汗之峻剂,证属风寒表虚,以及“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均不宜使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桂枝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3g)。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现代应用: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行红斑、冻疮、荨麻疹等证属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者。
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辛凉解表类
辛凉解表类用于外感风热表证,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咳嗽,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代表方剂有:银翘散,桑菊饮。
银翘散
出处:《温病条辨》。
组成:银花(30g)、连翘(30g)、苦桔梗(18g)、薄荷(18g)、牛蒡子(18g)、竹叶(12g)、荆芥穗(12g)、淡豆豉(15g)、生甘草(15g)。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现代应用: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等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
使用注意:风寒感冒及湿热病初起者忌用。
桑菊饮
出处:《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7.5g)、菊花(3g)、杏仁(6g)、连翘(5g)、薄荷(2.5g)、苦桔梗(6g)、生甘草(2.5g)、韦根(6g)。
主治:风温出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现代应用: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初期、百日咳、麻疹初期、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证属风热犯肺或肝经风热者。
使用注意:风寒咳嗽不宜使用;本方药材质地轻清,气味芳香,不宜久煎。
?end?
图
网络
参考文献:抗流感病毒的古方用药规律分析[J].陈广坤等.时珍国医国药.年11期
注意:本文出现中药、方剂仅供参考,出现流感、感冒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中药需辩证使用,使用请遵医嘱。
更
多
精
彩
请长按识别右边十月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治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