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女)24岁,初诊于年秋
患者自幼湿疹反复发作,经西药治疗,症状可缓解,但病情反复不愈。2周前,尝试中医治疗,以求缓解反复发作的症状,但内服“某中成药(清热解毒类苦寒药物)”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期间正值行经,此次行经伴严重痛经,需服止痛片,平素行经偶有轻度痛经。逐来我处继续寻求中医治疗。
就诊时,皮损散发于躯干、四肢,大部分皮损色红,少部分陈旧性皮损呈暗红色,无渗液,时感瘙痒。胃纳可,二便调。有服食菌菇过敏史。
舌淡,苔白,脉细。
初诊
中医诊断:湿疮(西医诊断:湿疹)
证型:血虚风燥证
治则: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基本方:当归饮子加减(7剂)
二诊:
无新发皮疹,患处皮损未见明显好转,时感瘙痒。加强祛风止痒药物(7剂)。
三诊:
患处皮损好转,瘙痒程度有减。大便偶尔溏薄。自诉下周或将行经。减去寒凉药物(7剂)。
四诊:
患处皮损进一步好转,部分皮损呈暗红色,偶感瘙痒。二便调。正值经期,行经正常,无不适。增加健脾药物(7剂)。
五诊:
患处皮损进一步好转,无瘙痒。减去祛风药物,继续巩固疗效(7剂)。
按(分析):
湿疹的病机有多种,其中有实证,比如湿热,也有虚证,比如血虚。所以我们要先辨清楚病机,再治疗,如果只看到皮疹,不细察舌脉,问清病史,而盲目对于皮疹进行处理,很容易运用最常见的清热解毒利湿类中药,但此类中药对于血虚等虚证患者,并不合适,甚至会引起本案例中的严重痛经现象,而湿疹本身并没有好转。
附(引申):
实际诊疗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非湿热型湿疹,但患者往往会先给自己一个先入为主的诊断:我身体湿热很重,所以生湿疹,而且还反复发作,瘙痒难忍。我回想历年湿疹病案,雷同者甚多。不同的湿疹患者,其症状表现的确会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皮疹往往对称分布,瘙痒反复,病程迁延日久,部分患者皮疹处抓挠后会出“水”,等等。但再多的雷同症状,对于每个个体患者,中医的证型也不一定是一样的。随着中医基础理论的普及,一些中医术语百姓们渐渐耳熟能详,“湿热”便是其中之一,百姓们很喜欢把自己的症状,根据湿热字面含义,去往上靠,然后去药房自行买清热利湿的中成药(现在大多数中成药都是非处方药),有些人运气好的,的确是湿热证的,服药后病情缓解;运气差点的,症状改善了,但其他问题出来了,比如胃不舒服了,腹泻了,女性例假有点乱了或痛经了;运气最不济的,症状没好,其他问题又摊上了。为什么呢?因为百姓们对如何得出湿热证的过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医任何一个诊断都得望闻问切,给出湿热证的诊断也是,不是看到红色皮疹,有时还会出“水”,或反复瘙痒便是湿热,我们除了和症状去对号入座,把脉也非常关键,非专业人士往往缺了这一环节而功亏一篑。那些吃了清热利湿药不管用的,可能是瘀热互结等其他证型,吃了后出现其他问题的,往往伴有脾虚等虚损证型。所以我一直认为看湿疹是件很神奇的挑战,挑战点在于别被症状表象所迷惑,要甄别脉象,得出中医证型诊断;遣方用药更神奇,很多湿疹患者不仅有实证,比如热证,还伴有虚证,比如脾虚,气血不足等,此时必须掌握整张处方的平衡点,天平两端如有翘起,疗效便会受影响,有时微微调整药味或药量,疗效也会随之改变。
关于中医治疗湿疹的治标治本话题,另请参见本广西省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治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