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案例2例,皮试阴性仍过敏,这些因素所

临床上每一例药物过敏反应,对护士而言都是惊心动魄的风波。然而,护士应该在其中进行哪些思考?积累哪些经验?看看下面的案例~

药物过敏也称药物变态反应,是由药物进入人体引起的过敏反应,是药物不良反应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与人的特异性过敏体质相关,仅见于少数人。

过敏反应与输入人体药物的剂量无关,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用药当时就发生,称为即发反应;另一种是潜伏半个小时甚至几天后才发生,称为迟发反应。轻则表现为皮疹、哮喘、发热;重则发生休克,甚至可危及生命,值得临床所有护理人员重视。

案例回顾案例一

患者,女81岁,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入院。医嘱予使用抗生素头孢哌酮钠,患者皮试结果呈阴性,随即为患者输入该药液。约5min后,患者出现面部及眼睑水肿,测血压为/mmHg,遵医嘱立刻撤下该组药液,予以扑尔敏10mg肌内注射。约10钟后,患者诉胸闷,喉部有哮鸣音,呼吸深而慢。评估其有潜在喉头水肿的风险,予以氧气治疗,监测生命体征,协助患者取半卧位,遵医嘱行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10min后患者自述胸闷好转,且面部、眼睑处水肿消退,但是喉部哮鸣音持续存在,最后在老人的自备药袋底部发现治疗哮喘的药物,才知道老人原来就有哮喘病。经医生诊断,喉部哮鸣音可能为药物过敏引起患者哮喘病发作。

案例二

患者,男,45岁,右足被毒蛇咬伤入院,行抗炎、解毒、抗过敏等支持对症处理。同时,蛇咬伤患者需接受马血清免疫球蛋白肌内注射。抗五步蛇蛇毒血清皮试呈阴性结果后,立即为患者输注解毒血清,稍后为患者肌内注射马血清免疫球蛋白。液体输注约50ml时,患者突然出现了胸腹部、腹股沟区大量散在的皮疹,立即遵医嘱停止继续输注药液,予以甲强龙80mg静脉滴注,约20分钟后,患者皮疹蔓延至全身,呈片状,最后呈风团样皮疹,数小时至数天后皮疹缓慢消退。

上述的两起案例中,有护士叫冤:他们都做了药物皮试,结果都显示为阴性,为何还会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呢?

案例分析

通过对事件的回顾性思考,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被护士忽视的细节:

1.案例1中患者为老年女性,照顾者为患者老伴。患者及照顾者均为高龄人群,在患者病情评估时有部分信息传达错误,如患者否认既往史有哮喘病,而有哮喘病的患者本身可能为过敏体质,容易发生药物过敏反应。

2.患者及照顾者均为农村人,文化程度不高,对于自身疾病的重视度不够,高血压、降血脂、哮喘等药物装在同一个药袋内,患者可能存在漏服药物的风险,所以导致药物过敏反应发生后血压高、喉部有哮鸣音等情况持续存在,经口服自备药物后血压降低,呼吸有所改善。

3.案例2中患者在输注抗炎、解毒、TAT治疗时,需要进行3个皮试操作,而皮试操作顺序决定治疗顺序。据责任护士回忆,在第二个皮试——蛇毒血清皮试判断为阴性后,进行了马血清免疫球蛋白皮试,在判断皮试结果阴性后,随即肌内注射了马血清免疫球蛋白,而此时抗蛇毒血清正在静脉输液治疗中,同类药物的密集输注可能会对患者造成影响,从而诱发过敏反应的发生。

4.被毒蛇咬伤患者的常规治疗为:抗炎-抗蛇毒血清-消肿补液治疗,同时,要求所有蛇咬伤患者必须进行破伤风药物治疗。抗五步蛇蛇毒血清治疗前,使用扑尔敏、地塞米松等药物以预防和减轻血清制品的过敏症状。这些药物使用时会有时间差,比如抗生素ml至少输注40分钟,中间可能还会使用碳酸氢钠ml,输注时间约为1h,后面才使用蛇毒血清。而实际执行过程中,据护士回忆,扑尔敏、地塞米松的药物治疗在头孢治疗后,即抗蛇毒血清治疗前至少1h,抗过敏药物使用时间超前,因此可能影响抗过敏效果。当患者发生全身皮肤红疹时,我们无法确切地判定是哪种血清药物过敏,考虑到抗蛇毒血清的抗过敏效果可能减弱,因此暂时停止了输注抗蛇毒血清药物的治疗。

经验总结

我们也做了以下反思:

1.对于高龄的患者及陪护家属,我们应采用多种方式来了解患者本身的基础疾病,从患者自带药物着手,认真查看,避免遗漏基础疾病的排查。

2.在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不能被固定的思维所限制,要善于运用发散思维,考虑多种可能,很多事情都有关联性。

3.对特殊患者,应避免同一时间使用同类型药物,如血清药物制品,可能会增加药物过敏发生的风险。

4.皮试结果呈阴性,并不代表患者使用药物后无过敏反应的风险,所以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巡视,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积极观察病情变化。

同时,全科就这两例药物过敏反应进行相应工作流程的整改,以提高药物使用安全警惕,保证患者安全。

整改措施

1.对高龄患者进行全面地评估,并列为高风险人群,加强重点







































头部白癜风用什么药
头部白癜风用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ngwang.net/yczz/5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