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称故事防风

ios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防风

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壮,细长圆柱形,淡黄棕色。茎单生,自基部分枝较多,与主茎近于等长,有细棱,基生叶丛生,有扁长的叶柄,基部有宽叶鞘。叶片卵形,有柄。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但较小,顶生叶简化,有宽叶鞘。复伞形花序多数,生于茎和分枝,顶端花序梗长2-5厘米;伞辐无毛;小伞形花序有花4-10;无总苞片;小总苞片线形,先端长约3毫米,萼齿短三角形;花瓣倒卵形,白色,无毛。双悬果狭圆形,幼时有疣状突起,成熟时渐平滑;花期8-9月,果期9-10月。

防风耐寒、耐干旱,忌过湿和雨涝,防风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但应选择地势高燥的向阳土地,土壤以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最适宜。粘土、涝洼、酸性大或重盐碱地不宜栽种。

产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宁夏、甘肃、陕西、山西、山东等省区。生长于草原、丘陵、多砾石山坡。

防风的故事

相传大禹治水至“地平天成”时,为了庆祝成功、犒劳将士臣民,在会稽召集各路诸侯共商日后治国大计。当各路诸侯会集于会稽山下共同欢庆时,唯有同大禹父子共同治过水的防风未到。大禹大怒,认为防风高傲小瞧了他。当防风第二天赶到会稽时,大禹一怒之下,下令杀死防风。

防风被大禹杀死实在冤枉。防风当时在浙江,距会稽甚远,又逢雨季,中途又有苕溪和钱塘江,苕溪发大水难以通过,故误了行程和会期。

防风被杀之时,人头落地,并从其体内喷溅出白血,白血洒落在地上。第二年,白血洒落处长满一种伞形羽状小草。

后来当地老百姓在治水劳作之时患风寒、头痛发热、周身不适时,用此草煎汤服用获得奇效。老百姓议论纷纷,说这是防风留给他们的神草。为了纪念防风,老百姓就给这种草起名为防风。

临床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身痛、恶寒等证。本品能发散表邪,祛风止痛。常与荆芥、羌活、前胡等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本品微温,甘缓不峻,故亦可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头痛、目赤等证。常与荆芥、黄芩、薄荷、连翘等同用。若风热发疹或皮肤瘙痒之证,亦可用本品与荆芥、白蒺藜等配伍以祛风止痒。2.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挛急等证。本品既能祛风散寒,又能胜湿止痛。常与羌活、当归等同用,如蠲痹汤。3.用于破伤风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抽搐痉挛等证。本品入肝经,有怯风、解痉之效。常与天南星、白附子、天麻等同用,如玉真散。3?10g,入煎剂、酒剂或丸散用。本品主要用于外风,凡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慎用。性味功效《神农本草经》味甘,温。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甘、辛,温,无毒。主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久服轻身。《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辛甘,性温无毒,入肺经。泻肺金、疗诸风,开结气,理目痛。防风辛走肺,为升阳之剂,故通疗诸风。气之结者,肺之疾也。目之痛者,风之患也,宜并主之。东垣云∶卑贱之卒,听令而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能泻上焦,元气虚者不概用,今人类犯此弊。《本草经解》叶天士气温,味甘,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防风气温,禀天春和风木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ngwang.net/yfcs/102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