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
赤箭,定风草,木浦,白龙皮,明天麻,明麻,
甘,平。归肝经。降。
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镇静强心、通脉开窍、解郁明目、增加心脑血流量。用于惊风抽搐,头痛眩晕,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本品体肥柔润,味虽辛而不能发散,虽甘而不能滋补,故单用效力不大,但同补药则治虚风,同散药则治外风,不仅阴虚之风可用,阳虚之风亦可用之,所谓宜虚宜实,须随证佐使。
1.熄风止痉:
①用于破伤风之抽掣痉挛,与南星、防风、白附子、白芷、川芎各等份研末冲服,如玉真散。
②用于痰湿内蕴引起的头目眩晕(耳原性眩晕),常与半夏、白术等同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③治偏正头风头痛、眼目昏花,可与川芎各等份,水泛为丸,每次3克,日3次服,如天麻丸。
2.通络止痛:用于风寒湿引起的关节疼痛、麻木不仁,可与黄芪、白术、川芎、当归、木瓜、桂枝、全虫、细辛同用。
3.平肝潜阳:用于高血压性头痛、眩晕,可与夏枯草、草决明、钩藤、生龙牡、枸杞子、桑寄生、生白芍、菊花同用。
1.天麻生用驱风胜湿,熄风,止痛,定眩。
2.天麻与钩藤,二药皆平肝风内动,两者常相须为用,但天麻甘平滋润,养液缓急,利腰膝,通血脉,故治风证范围更广,内风、外风均可应用;钩藤苦寒,偏清肝熄风,主要用于肝热所致之中风及眩晕、头痛、目赤等证。
1.配钩藤:二药相伍具平肝熄风之功,主治肝阳化风、头晕抽搐、肢体麻木。天麻熄风祛痰,平肝止疼,稍嫌温燥;钩藤清热熄风,定惊止抽。二药合用,钩藤之清能减天麻之燥,平肝熄风而无弊害。
2.配川芎:川芎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天麻熄风定惊,为治眩晕眼黑、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之良药。因二药均入肝经,一为熄肝风之神药,一为行气开郁、补益肝血之佳品,二药合用,治眩晕、头痛有良效。
3.配防风:治肢体麻木、风湿痹痛。防风发表,祛风,胜湿,止痛;天麻熄风;定惊,治肢体麻木、头痛风痹、半身不遂。二药合用,一辛散发表,鼓动风邪自卫表发出,一偏熄风定惊,使风邪自内而消,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痹之效。
4.配半夏:治痰饮上逆之眩晕头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为治肝风内动所致头痛、眩晕之要药。二药相合,共奏降逆化痰、熄风止痛之效。
5.配全蝎、僵蚕:善治惊风、抽搐。全蝎祛风,通络,止痛,僵蚕祛风解痉,与天麻相伍,可平肝熄风、解痉止痛。二药功效相近,相须为用,具较强抗惊厥、祛风通络、止痉止痛作用。
气血两虚之人慎用。
内服:3~10克,入煎剂,或入丸散。
为兰科天麻属植物天麻的块茎。生于林下阴湿环境和腐植质较厚的土壤上。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此外陕西、河北、安徽、江西、湖北及东北各地也有产。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冬季茎枯时采挖者名“冬麻”,质量优良;春季发芽时采挖者名“春麻”,质量较差。采挖后,立即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用时润透或蒸软,切片。
《本经》:“赤箭,味辛温。主杀鬼,精物,虫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一名离母,一名鬼督邮。生川谷。”
《药性本草》:“治语多恍惚,善惊失志。”
《开宝本草》:“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风。”
《珍珠囊》:“治风虚眩晕头痛。”
《用药法象》:“其用有四:疗大人风热头痛;小儿风痫惊悸;诸风麻痹不仁;风热语言不遂。”
《本草正义》:“盖天麻之质,厚重坚实,而明净光润,富于脂液,故能平静镇定,养液以息内风。古有定风草之名。能治虚风,岂同狂语。今恒以治血虚眩晕及儿童热痰风惊,皆有捷效。”
钩藤、羚羊角、天麻均有平肝息风、平肝潜阳之功,均可治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之证。然钩藤性凉,轻清透达,长于清热息风,用治小儿高热惊风轻证为宜;羚羊角性寒,清热力强,除用治热极生风证外,又能清心解毒,多用于高热神昏,热毒发斑等症;天麻甘平质润,清热之力不及钩藤、羚羊角,但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且能祛风止痛。
版权声明:图文整理于网络,谨对原创作者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中所涉及验方仅供业内人士探究,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