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考篇26中医中西医综合考试中医

备考文章索引:0.执考篇0

备案、实习证明是什么?

02.执考篇02

谈中专、专长及师承代办问题

03.执考篇03

年医师资格报考条件列举及解读

04.执考篇04

民间中医怎么考老专长、师承和新专长

05.执考篇05

代表考生给医考中心的一些建议

06.执考篇06

如何使用视频加速器高效的复习

07.执考篇07

最新版百度网盘使用教程

08.执考篇08

视觉障碍考友如何考执业医

09.执考篇09

22中医执考报名前重要提醒

0.执考篇0

从中医执考大纲变化历史谈考试趋势

.执考篇

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公告

2.执考篇2

执考公告后咨询问题的统一解答

3.执考篇3

中医执考复习计划规划建议

4.执考篇4

中西医执考复习计划规划建议

5.执考篇5

22中医/中西医官方指导用书变化详细列举

6.执考篇6

中医执考复习大提点

7.执考篇7

中西医执考复习大提点

8.执考篇8

献给考友:往届考友的执考备考历程

9.执考篇9

执考报名步骤详细说明

20.执考篇20

执考报名相关问题的补充说明

2.执考篇2

执考报名网上/线下审核需提交材料的详细说明

22.执考篇22

执考报名审核再提醒

23.执考篇23

执考各地报名审核方式大盘点

24.执考篇24

年后,执考复习该如何继续进行

25.执考篇25

如何知道自己审核通过

更新这篇文章,主要是帮助大家提纲挈领地认识这几门学科的特点,掌握学科的重点方向,把握学科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科复习的效率!以下谈中医执业及助理和中西医执业及助理(助理不考四大经典可不看经典部分)5/4门中基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四大经典(助理不要求)这几门科目。

0

中基

中基科目单元的编排,一共6个单元,一头一尾说理论体系和养生特色。中间分别讲三个主题:4个学说——人之物(体用关系是重点)——病因病机防法统筹。也就是,理论支持——“解剖”人体——服务临床。如上所说的,越是概念的东西,越要清楚区分,拿精、气、血来说,先要抛弃西医的知识,再认真学习中医中的概念。一个独立的物质认识,也包括基本概念、如何生成、如果在人体存在或运行,对人体有什么具体功能,这几个概念之前如何协调,对人体的作用,概念不清楚,很容易搞混。

初学中基,要有一个概念,中基其实是一个有别于我们以往认识、接受任何理论的新理论体系。就好像唯物主义强行接受唯心观点,当然不是说中医理论是唯心说,而是强调学习中医的时候不能用以往固化思维来接受来评价来批判这个新学科。

最开始讲4个学说,其实是中医学说的发展过程,不要说阴阳不科学,五行不科学,学中医如果有这种想法,非常非常要不得,不是不科学,而是你没有理解,你没有理解阴阳五行,也没有理解什么是科学。

到了具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神,又是人的相关概念,中医的名词,体(物质)用(作用和特性)一体的,说中医的肝,有实体的一个概念,更重要的是用,要想到肝的生理功能(疏泄、藏血)和特性(刚脏,升发),同时要延生功能和特性的具体内容,并且能够思考病理情况下的问题,不要觉得肝重要,五脏六腑重要,津液、神就不重要,一样的要从体从用上全面掌握。这些都是基础的基础,考试是一方面,以后中医临床,这些都是非常非常扎实的基本功。

最后讲中医怎么看待,理解病,病因、发病机制、治疗、防治原则,就是这些方面,病的因素、因子,病的机制,病的治疗,三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环节环环相扣。你没有理解病因,能治好这个病如何得的吗,不知道这个病因的特点(好比一个人的性格)能知道他在机体内如何折腾吗,能知道这个人可不可以成为将帅之才还是市井小人吗。病机太有中医特色了,你们可以参考西医的病机病理,他们怎么说的,我们中医又是怎么说的,他们西医要根据这个来研药来制定治疗手段,我们中医也是如此,而且更精彩、中医真的很精彩,要快乐的学习,不要痛苦的完成任务。

中基部分的分值,每年在30-35分,年的综合考试,中基部门绝大多数题目是非常简单的,全国所有考生的平均正确率达80%以上。真题出现如:小肠主液、大肠主津;输布津液的肺、蒸腾气化水液的是肾;肺为娇脏、肝为刚脏;化赤为血的是心;易袭阴位的六淫邪气是湿邪;易袭阳位的六淫邪气是风邪;昼夜分阴阳,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半夜属阴中之阴,后半夜属阴中之阳;七情致病影响脏腑气机,下述错误的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任脉为阴脉之海等等,绝大多是是一眼出答案,拐弯抹角的题目非常少,这和0年比较,确实容易了不少。

02

中诊

0年改革以后,中医诊断学中医执业增加了第十五单元中医诊断思维与应用,这个单元并不是本身考试的重点,而是可以把在前面学的四诊(收集症状、体征)——辨证(思辨过程)——应用,最后确定和学者联系起来,怎么在临床应用,中医诊断的思维有别于西医的特色部分。其实是丰富了中医诊断学的思辨的整个过程,也有承启作用,但是该章节内容不多,主要是在掌握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思辨。

年中医执业的中医诊断学分值是50分,0年加入四大经典,并且增加了临床科目的分值,削减了四大基础分值,0年、年中医诊断学分值大概为35分。助理不需要考四大经典,这门课程分值大概为20分。

中诊的单元编写逻辑,头尾是绪论和思维应用,基本上不考。主要是在中间的四诊6单元(望闻问切,望有舌、切有脉单列)和辨证7单元(助理3单元)。其中四诊和脏腑辩证是绝对的重点,占2/3以上以上的分数。中诊考试的特点是,可以考的很细,当然细代表很难,也可以考的很常见,有时候,其他的单元较为容易时,会明显增加中诊的难度,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做题的时候有时候觉得中诊可以不复习都简单,有时候却觉得复习过后,做的题好像书上都翻不到,其实这是学科的特点。

中医诊断学和西医诊断学基础最大的不同是中医对在特色的问诊、舌脉诊都有非常重的分值,有特征的各类辨证方法,而西医的诊断学基础问诊基础不考,在体征的检查验收上很严格(为什么说西医喜欢用血压计、听诊器,中医就不需要,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中医辨证过程可以不必需借助这些器械来采集信息,即使有这方面的数据,比如血压多少,有没有湿啰音,对处方用药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当然要说用了听诊器用了血压计就不是好中医,那也未必,采集信息,越详细越好,对病人也越负责,对处方用药也可以开拓思路,又有什么问题呢)。

为什么西医看病要做很多检查,中医凭借面对面望闻问切(有时候更让患者觉得只有脉诊,觉得中医很神,其实只要一进门,望诊信息一大把,从年龄、性别、胖瘦、动作、穿着、面容可以反应太多的内容了),这就是中医和西医从学科基础的不同导致临床的体验不同吧,也可以说学科临床的特色反馈给教科书必须这样写,才能反映中医和西医的基本特点吧。这是学科特点,在单元重点上也有体现,在分值上会有体现。西医诊断而言,其实也是症状体征——揭示疾病代表意义,和中医诊断一样的道理,只是手段、方法不尽相同,西医更多借助仪器,所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影像学检查也是一大块。

中诊就讲两件事,第一个是中医诊断的手段,第二个就是通过收集诊断需要的信息后,用什么方法来具体诊断,如何辨证,这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做出诊断),整个中诊就说这两个事,也就是上文说的中医诊断思维与应用,当然第二个最重要的是脏腑辨证。然后针对每一个辨证,都要复习到位,每个辨证都有一套理论体系,都有处理我们收集到四诊信息独到的地方。

注意辨证要做到准,是因为很多人对中医就有误解,觉得中医这理论就一打太极的,左说左行,右说右行,其实这是你基础不行对中医的误解。很多人对肾阳虚,脾阳虚,脾肾阳虚都混在一起了,做到这种题就猜,就没有去翻书看辨证如何辨的,不能稀里糊涂,好像是,这些是基础,是我们看病的思维武器,武器没有拿稳,谈何击退病痛。

很多人基础概念太差了,一是对基础概念不重视,比如胖瘦的问题,可以反应的出的临床意义、异常动作如角弓反张可以反应出的临床意义,出现崩漏可能的原因,要么就是概念觉得简单没注意,要么就是没有记牢,不能够说全面。还有一个问题是对概念的不理解,比如升降问题,一会说肝是升的,一会说肝是降的,一会说肝是藏的,一会说肺升好,一会说肺宜降。里面有一句说错了吗?都说的对,西医就是不知道,理不顺这些概念和内涵,所以攻击中医说什么中医一会说肝这样一会说肝那样,一会还说左肝右肺,完全乱讲。他们西医说这个情有可原,是因为他们不懂,你们学中医的不能这样呀,不能跟着说左肝右肺是中医理论的问题,说心主神是中医的问题,肯定错了。我问一下大家,是错了吗?很多考生觉得里面的理论好难呀,是好难吗,是你没有认真学。

关于中诊的复习,这门课程要求我们什么,我们要求掌握什么。其实就是两点,第一掌握望闻问切(包括舌、脉、按诊)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分散繁多,需要一一掌握,不但要掌握名词概念还要掌握名词的意义,其实更重要的是落脚点在意义上,比如具体到每个脉象的特点意义,具体到每种疼痛的概念。复习的时候要思路清晰,哪怕一天解决一个舌诊,一个脉诊,甚至几天拆开复习都可以,只要能从点到面再到体,一一掌握,一一吸收,就算复习好了。第二是具体的辨证论治,这里没学好,学习中医临床科目寸步难行。

年真题考察中诊比中基难度大一些,但是真题难度还是适中的,如考察基础的五轮学说中瞳仁对应肾;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表里传;心气虚与心阳虚的共同症状:自汗神疲;气不摄血的临床表现;气不摄血的临床表现等。对于舌脉的考察还是挺多的,如点刺舌的临床意义——脏腑热极,血分热盛;结脉的特点为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散脉的特点是浮取散漫而无根,伴至数或脉力不均/涩脉的特点是:脉形较细,脉势滞涩不畅,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三五不调;濡脉和弱脉的鉴别:脉位的浮沉;促结代脉共同的特点是节律失常而又停歇,脉来时止;下列舌形中可见于正常人,无诊断意义的是:裂纹舌;不属于正常舌象的是:舌质淡嫩少苔;舌尖生点刺的临床意义是心火亢盛。不少题目考察的是对比,A2题型出现,这样对相似知识点鉴别区分的掌握有较高要求,大家在学习过程要注意!

03

中药

中药历年分值在40-50区间,从6年-9年,中医基础4门的分值提上来以后,中药分值有50分,0年因为增加了临床科目的分值,中医执业增加了四大经典的考核,0年、年中药学总分值在35分左右,助理大概在20分左右。

群里考友反馈的情况,在做真题、模拟题的时候,发现少部分考友第一单元的分值很不理想,最主要是中药和方剂拿不到分,开不了窍,归根到底是因为:第一重复度不够,第二技巧方法不够,第三理解和临床应用的经验不够,而不足以加深理解,所以我在前期一直强调看张廷模老师中药学的原因,现在肯定是时间不够看了。

我们中药学的编写体例主要总论(总体概述)——各论(具体药物),其中总论涉及到需要了解的中药的性能、作用、配伍、用药禁忌、用法,即这个药物的特点——应用——注意,全方位认识这个中药,这里是总的概述,适合后面各论每个中药的具体学习,具体到药物,比如麻黄,辛苦温之性、发汗宣肺利水之效、散寒平喘消肿之用、主要麻黄与石膏与杏仁与桂枝之伍、发汗太过之禁失眠心悸之忌、量适当小普通煎煮之法。中药的学习也是这样,要全面一点,各关节点都要注意,都有出题的可能,特别是突出的临床应用及注意多的地方。各论大概的顺序为:汗清泻下续三湿,温气食虫止活血,化痰安神平息风,窍虚收涩攻拔毒。

关于学习中药的方法,总论很简单的可以逐一掌握,各论具体药物,大家选择可以合适的方法,导图法、趣味法、发散法、对比法,都可以,重要的是可以掌握,可以拿分。注意药物的个性、特点,共性理解,个性重点掌握。中药的学习是要求一而再再而三的,每一次初恋般的复习,总有热恋后温情!中药这是基础课程,多做题、多对比、多总结、多放到具体的方剂中去理解此药的作用,其实中药和方剂一起学,效果会更好!碰到祝组合选药的情况,也要注意联想到方剂,会更加明朗。

中药的复习容易出现极端化,要么复习越来越好(这确实要在时间、方法、临床积累等多方面都有付出),要么花了时间却拿不到分数,答案二选一总是选不对,这涉及到背功效和学会理解各中药临床应用特点的问题。中药学是难拿很高分科目,考试侧重点主要是考查中药的功效、主治和中药的特殊用法,结合临床具体案例来考察时,对考生临床应用能力有更严格的要求,既要会学,也要会用。当临床应用和其他特殊注意考的多的时候,中药整体难度就上来了。

谈到中药的复习,中药记功效,还要重视应用,重视这个药在方剂中的作用,这样才能理解这个药的个性特点,考的就是个性特点,和相似药的区别。要注意各药物的横向、纵向对比,注意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

比如防风,记功效解表,是风中润剂,又可以胜湿止痛,还可以解痉,这是功效。如何把功效记牢固。从应用出发去理解记忆。首先荆防败毒散,解表药里面不用说,因为是祛风明显,又称为润剂。我们不说他散寒,说祛风更恰当,在辛温解表药里面所有的药都可以散寒的,只是防风温性不那么明显罢了。祛风用在急性的皮肤症状,风疹荨麻疹等等这些,还可以外洗的嘛。胜湿止痛,在痹症里面用效果很好呀,上次有一个题,写防风应用下列哪个错误,里面有一个风湿热痹,这个就错了,明显是在辛温解表药里,再润剂,也偏一点温的,所以说风寒湿痹更合适,比如我们蠲痹汤。第三个解痉,我们的玉真散,破伤风风的,止痉效果好吧。那还有另外的情况,我们知道他除了入膀胱(经),还入肝脾,很有代表的方,痛泻要方(趣记,白白放屁),用防风干嘛,李东垣说,补脾胃非此药不能引。在归经里面还有肝脾,痛泻要方里面的防风就很好的说明了,散肝舒脾和胃,用来解决肝脾的矛盾,又胜湿来止泻(痛泻)。关于药物之间的对比,荆芥与防风均微温不燥,药性和缓,表寒表热用之皆宜;且能消散疮疡,每相须为用,以治疮疡初起有表证者,或风疹瘙痒。但荆芥轻透力强,并能宣透疹毒,以治麻疹不透;炒炭又能止血,用治吐衄下血。而防风辛散祛风力强,善祛风而胜湿止痛、止痉,为治风通用之品,常用治外感风寒夹湿之头痛身疼,风寒湿痹痛及破伤风等证;炒用又能止泻,用治肝郁侮脾,腹痛泄泻。这个时候可以把两个药都掌握,而且非常有效地区分两个药物各自的特点品性。这几个方面,把防风的方方面面都说的很清楚,顺便把方剂也复习了几个,这样复习效率才好。

关于这几年考试中中药的情况:执业医中药的考核,所有章节均有可能出题,并且题目的分值和章节分布有一定的关系,药物最多的清热药分值也最多,并且有跨单元组合考的趋势,复习要求全面。

前面也到,现在执业医考试的题目越来越灵活,越临床化,以往中药直接考的功效选择题目比较多,现在越来越重应用,重横向对比,中药的具体应用会越来越多。当然每年中药的功效和主治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占据中药学的大部分分数,因此在以后的复习当中,要把功效主治作为重点复习方向。我在年的复习策略中就说过,年应对重临床应用的新改革要求,可能对中药应用的考核会增加,这个趋势会一直延续下去。

从0开始,大纲增加了的中药改革最大的变化是大部分中药药增加了配伍意义,我在考前就强调过这种配伍题肯定有2-4分。0一试考试就重点考到了,比如考的麻黄和石膏配伍作用、麻黄杏仁配伍作用,还考了石膏配合升药制作的用来拔脓祛腐如九一丹、八二丹、五五丹(根据石膏和升药的比例来命名),这个考点可能很多考友不清楚,其实在笔记升药的补充知识点也是有标红的,这几个主要是考的配伍。这个变化是比较重要的,也是意味着更加趋向考察多了中药之间的关系,复合作用,单个药物的单个功效的考察会缩减,会考的越来越趋向临床。

需要注意的是,中西医执业的中药还考察了现代药理作用,考了3~5分(麻黄—升压,茵陈—利胆、抗炎等作用,是中西医新大纲的特色题,这些题好多人此前没注意过),我在中西医的笔记中特意总结了需要掌握现代药理特点的药物,做了汇总,为了让中西医的考友更加一目了然的复习,我这里截图出来。

(除了中药药理这里,中西医的中药其他地方和中医的中药一模一样)

0年的考题主要还围绕功效和主要病证(突出对中药治疗证型、特殊症状的考察),同类中药横向比较考察,总体考点尽量涉及到各个部分(如考了既能治疗虫积,又能皮肤瘙痒——苦楝皮,虚性冷秘、虚喘——硫磺)。年如对槟榔、川芎、地骨皮、竹茹、丁香、蛇床子的也考到了对其主治方向特点的考察。还有不少A2对比题型出现,我上面中诊也说了,这样对相似知识点鉴别区分的掌握有较高要求,大家在学习过程要注意!如金樱子可用于止泻;海螵蛸可用于止血。能够健脾、宁心的是茯苓;能够除痹、排脓、止泻的是薏苡仁。川贝虚劳、肺热燥咳;浙贝风热、痰热咳嗽。补阳药中具有安胎作用的杜仲;补阳药中可以治疗阴疽的鹿茸。芦根和天花粉共同功效:生津止渴,清热泻火。黄连配伍木香可用于治疗湿热痢疾;黄柏配伍苍术可用于治疗湿热下注证。过食板栗导致食积,应选生麦芽;过食鱼肉导致食积,应选山楂。

04

方剂

关于这几年考试中方剂的情况:方剂学一共20个单元,除了第一单元总论,其他的都是各种分类的方剂代表。其中总论-2分,剩下的分论中每单元有可能出题,其中解表剂、和解剂、清热剂、温里剂、补益剂、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祛湿剂、祛痰剂是重点单元。年笔试方剂学分值为40分,0年因为增加了临床科目的分值,中医执业增加了四大经典的考核,相比去年方剂学分值稍有减少。0年、年方剂学中医执业总分值为35分,助理为20分。

方剂在0改革有一些变化,但不大,助理需要掌握的方大概是执业的2/3,方剂改革的调整不大,几个方换了归类位置,增加治痈疡剂,并不是新加的方,也是之前在他出分类的方:大黄牡丹汤、仙方活命饮、苇茎汤、阳和汤。学方剂首先要背方歌,这是学科入门要求,方歌中所有组成、功效,多数主治、应用都有涉及,本身就是很大的分数占比在其中,其他的方中药物的意义(需要配合方解加上中药学习的基础就会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配伍意义,注意事项等需要二次复习加强,如五苓散中桂枝的作用是温阳化气以助利水,济川煎中泽泻的作用是渗利小便而泄肾浊。药在方中能搭配出方的特点、反映药的特长。如黄芪在补阳还五汤、补中益气丸、归脾汤、玉屏风散、防己黄芪汤的分别功效作用区别,以此来达到既学习药物,又学习方剂的目的。

有人之前跟我争论要不要背方歌的问题,并且说近年来统计的方剂考组成的题目每年是8-2道题左右,可以自己蒙对3-5道题,然后可以省去大把大把的时间复习别的科目。我的要求是,必须背方歌,而且最好不要背趣味的。

背方歌是绝对最正确的路。至于背哪一个版本,最好是背诵你们自己上学的时候教材后面附带的方歌版本,现在你们第九版的居多,所以我把第九版的方歌放在笔记附带中供大家参考。而且在笔记中,我把方歌栏空出来,让你们自己选择背诵的方歌版本,包括个别考生喜欢背的趣味,也可以作为代表写进去,虽然我不赞成背趣味歌诀,容易混淆,容易忘记,而且没有主治,但个人趣味确实朗朗上口,可以作为尝试。辅助文档中七版、九版、趣味方歌都做了,供参考。

我们方剂学的编写体例主要总论(总体概述)——各论(具体方剂),其中总论涉及到需要了解的方剂与治法的关系、组成与变化、剂型类别,各论分汗下和清暑温解,补涩神窍气与血,风燥湿痰食虫痈。其中解表剂、和解剂、清热剂、温里剂、补益剂、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祛湿剂、祛痰剂是重点章节。

谈到方剂学如何复习的问题。背好了方歌就是把方剂复习的很好的水平,拿70%绝对没有问题,背方歌绝对不是只拿组成分这么简单,方歌的功效主治都有涉及,组成掌握了,对于这个方的治法方向也有把握,哪个药的主治方向是这个特点,同时对于药的配伍,都会从组方里体现,当然,这个是中药基础上来说的,组方之义是方剂的精髓。再者,另一方面来说,虽然一般考试中直接考方剂学组成的比例相对小,但是千万不要认为组成不重要。

除了方剂歌诀和葵花宝典可以背,大家还可以把每个方抽出来,自己去攻破,比如,拿出黄土汤:阳虚出血是最可能的考点,记住这个考点那黄土汤就搞定了。再比如一试考到的真武汤,就是阳虚水泛,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不懂什么叫脾阳虚的出血,不知道阳虚水泛什么症状,赶紧自己要补上去,不直接考证的名字就是考具体的临床表现。

方剂学是很多考友的老大难,而且对临床科目,尤其是内科和儿科的帮助很大(外科和妇科方偏一点,更多的是纯记忆)。其实我每年带群从0月后就开始了,背方歌从0月一直说到现在,很多人就是怕了,不愿去背,说什么年纪大了,记忆力差,都是借口。有的考友搞什么趣味记忆,结果效率还没有方歌好使,我一直在强调,教科书附带的方歌是最好的,朗朗上口,又可以把组成、功效记住,背完方歌,方剂学题中的考组成的题,考主治的题,考功效的题,都可以直接选择或者推导出正确答案,这部分的方剂分值至少在70%。

方剂考的配伍、组成,一试考了8个组成,大概是/5的数量,分值已经很多了,所以方歌不背不行。功效、主治、应用、方中药物的意义都有涉及,其实绝大多数是一级和二级重点方,在方剂葵花宝典也有70%的考点都可以包括在内,主要是要求大家背方歌,方歌可以解决组成、功效、主治、应用绝大部分的分数,其中方中中药的意义,需要配合方解加上中药学习的基础就会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如五苓散中桂枝的作用是温阳化气以助利水,济川煎中泽泻的作用是渗利小便而泄肾浊,药在方中能搭配出方的特点,方要药来体现药的专长。

0一试方剂具体的出题情况,执业来说,其实突出范围广,涉方多,虽然题目只有30多个,但是每个答案选项中很多类方的鉴别,如执业的题,祛风化痰,通络止痉的方是,这个是考的功效,选项有消风散、牵正散、小活络丹、九味羌活汤等,多个方需要掌握。总体考的范围广,而且多有平时可能忽略的方,很要求方剂的掌握功底。年综合考试方剂的考察,有考组成的如含有生地、当归、玄参是天王补心丹;含有生地、当归、沙参是一贯煎;含有生地、麦冬、玄参的是养阴清肺汤;不属于独活寄生汤组成的是白术。天王补心丹组成药物中的三参是指人参、丹参、玄参。考功效主治的如体现攻润相合的是麻子仁丸;体现泻热逐水并施的是大陷胸汤。治疗热淋的八正散;治疗血淋的小蓟饮子。治疗寒热错杂,久泻久痢的方子乌梅丸。吴茱萸汤主治:胃寒呕吐证、肝寒上逆证、肾寒上逆证。主治水热互结证的方剂是猪苓汤。治疗?疮的方剂导赤散。治疗气虚引起的脏器下垂的方剂是补中益气汤。四逆散的功效疏肝理脾,透邪解郁。还有考察方剂中配伍药物的药物特点的如当归补血汤中黄芪的作用补气生血。阳和汤中开腠发汗的药是麻黄。桂枝在五苓散中温阳化气,解表散寒;桂枝在苓桂术甘汤中温阳化气,平冲降气。防己黄芪汤中黄芪的作用是益气行水。年整个方剂的考察,太偏的方少,但是考察的全面、灵活,方剂半桶水的做题会很难受,真的把方歌背的滚瓜烂熟的,做起这样的题来当然是非常简单。

05

经典(助理不考)

中医、中西医执业四大经典考试情况,助理这门课程不要求。四大经典课程考试分值为20分。平均每个经典考5分左右。这两年经典的正确率不到40%,可谓惨不忍睹,不知道大家四大经典怎么学的。

0新大纲加入四大经典,很多考生叫苦,为何要加四大经典:按照官方的说法是针对目前中医学生中医经典薄弱的问题来加大经典的考察,中医执业增加四大经典内容(助理不考):其中内经、伤寒、温病、金匮每门各30条共20条的条文,需要从原文记忆、条文内容理解、经典内容的临床运用全方位掌握。

当然这个学科本身可以和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学科交叉,所以很多考生或者机构,把第一单元中的中基、方剂题,第三单元的中医内科题误认为是四大经典的题,或者把经典题误认为是方剂题,导致经典不知道考了多少分,不知道重点在哪里,其实四大经典考纲明确规定是20分,并且从大量的考生反馈,经过我的分析来看,是在第二单元中考核。

新加入四大经典考核是对中医考试回归中医本身的很重要的措施,学中医就要尊经典、学经典、背经典、用经典,要有中医涵养、可以运用中医思维去解决临床问题,这个是考核的意义。也是以后考试出题的方向,现在执业药师也是慢慢变成这样的出题方向。

关于科目编排的逻辑:这次四大经典的大纲要求是每门经典节选30条重要的条文。每条条文的内容不多,或是关于一个病机论点,或是一个证方的概括。由于有些中医专业在大学的时候没有开设四大经典课程,现在基本是从零开始学起,有些吃力。有些大学开了课程的现在也不一定背了多少,很多是由于不重视,不应用,很快就会陌生,所以在此之前,我一直给大家说看王洪图、郝万山、王雪华、刘景源四大经典经典视频和背诵中医入门必背的的原因。

关于四大经典的复习,其实我个人意见,经典的东西,还是以熟读、背诵为主,不一定先去咬文嚼字解释。熟读后对整个语句的语感的把握,再加上自己平时积累中医素养,可以对整个语境、含义做到更好的把握,当然重点的字词还是要准确翻译。

比如“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何为胃家实,阳明病“胃家实”三字,既反映了阳明病的证候特点,又揭示阳明病的病机特点。从证候上来看,“胃家”统指胃肠,“实”指邪气实。所以“胃家实”泛指胃肠燥热实证,它既包括了阳明热证,又包括了阳明实证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从病机上来讲,“胃家实”体现了阳明病燥热实的特点。故有热无积之无形实邪(阳明热证),以及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阳明实证)之病机,皆为胃家实。有时候重要的字眼对整句话的核心思想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还有一点是每门课程其实只节选30条条文,还有很多重要的条文其实没办法都选进去,但是还是很重要的,可以自己整理对照学习,比如“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可以理解为上焦为心肺所居,功能输布气血,以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若雾露之溉大地,所以说“上焦如雾”。中焦属脾胃,功能腐熟消化吸收转输水谷精微,通过肺脉化生营血,这种功能形如酿酒一样,故说“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主要指肾与膀胱的排尿作用和肠道排泄大便的作用,犹如沟渎一样,必须疏通流畅,故曰“下焦如渎”。

在我们的《温病》条文选择的最后是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是指治疗上焦病证要用轻清升浮的药物为主,因为非轻浮上升之品就不能达到在上的病位,用药剂量也要轻,煎煮时间也要少,不要过用苦寒沉降之品。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指治疗中焦温热性质病证,要注意去邪气之盛而复正气之衰,使归于平;二指治疗中焦湿热性病证,要注意分消湿热,升脾降胃,不可偏治一边。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是指治疗下焦病证要注意使用重镇平抑、厚味滋潜之品,使之直达于下。这样相互学习,对《温病》的学习,对三焦辨证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0年第一年考四大经典,我在考试之前分析是考选方原文为主,经过去年考生反馈考试信息,还是有点变化,其实也还是考条文的背诵,只是选方的条文现代化了,症状并不是古文,而是给出具体病例来选方(经典变白话案例题),如葛根芩连汤,伤寒表不解,经典原文变白话案例题;心动悸、脉结代的方;头感觉如陆行舟的方剂;给病案的选方,桂枝汤的变方情况的考察;宣白承气汤的考察。其他题型还包括对条文的释义,引申,等情况,特别是内经的题,如肝经流注于,毛脉合精的释义;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的病机十九条的考察等。

年考到了如: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水肿的治疗方法中指发汗法的是开鬼门;“去菀陈莝”是指除去郁久的恶血;灵枢中"百病始生中两实相逢",两实是指自然界的正常气候和人体正气充实。药食厚味的厚有什么作用?泄下。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些其实是原文的背诵及简单理解。伤寒考察到了如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胸中烦而不呕,选择方剂:小柴胡汤去人参,半夏加瓜篓。阳明温病腑实证兼有气血不足的选用:新加黄龙汤。呕而肠鸣,心下痞,何方主之?半夏泻心汤是条文的背诵。金匮如百合病的病机是心肺阴虚,当归四逆汤之手足寒,病机是血虚寒厥,气血不畅。温病考察的温热论认为,伤寒与温病的传变区别是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病条辨治疗湿温病的原则是分利湿热,湿热同治,选方三仁汤。等也是条文的背诵和简单理解。

面对这类考题,主要是提问背诵+条文的释义、方证条文的症状分析理解,难度适中吗,但是注意选方并不一定是方剂的重点方,我在考点梳理文章中交代过的方的考点罗列很详细,基本上考里面的内容了。

.备考重要文章索引:返回文章开头查看2.备考补充叮嘱索引:①考试壁纸图赏②做题要注意什么③复习拒绝低效率④高端个性化定制及面授班的选择⑤由题讲题,引出中药的学习方法⑥2年快结束了,如何应对22执考

⑦过年太安逸,我来打打气

⑧版康康笔记恢复购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ngwang.net/zlff/104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