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杨岸森,男,汉族,年出生,四川盐亭人,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5年制本科。主任中医师,重庆市首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委会委员,九龙坡区突出贡献专家、名中医、学科带头人、中医内科专家组组长,重庆市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师承班指导老师、重庆市中医第三批师带徒指导老师。笔名:松月。业余爱好读书、写作。涉猎中医、文、史、哲及宗教文化等。
作者按语:作为一名中医医生,诊余常常将遇到的人、事、医理及生活感悟成篇,分享给有缘朋友们。
1、父亲轶事
春节与女儿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酒足饭饱后自然要谈到往事,谈到父辈们那年月经历的风雨。
父亲是独生子,上世纪50年代中期抗美援朝回国后,安排到文教部门教小学,性格耿介而恃才傲物,很快就丢了工作回老家农村,开启了他多灾多难一生。回到地方后,由于生活所迫跟名师学中医,几年后医名远扬,活人无数。但素与地方当权者不合,尤其与时年区里最高领导人有直接冲突,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见面都会对骂,以至于互扭。他们成了死对头,其中究竟为何事,我不太清楚。但这影响了哥哥的读书升学,那个姓蒋的地方长官在会上给文教部门打招呼,那个老反革命杨施民的儿子不许在黄甸读书,不许升初高中,老东西那么反动,小家伙书读多了,二天不得了。以致哥哥小学毕业,成绩非常好,但没办法升入初中。后来父亲托朋友才在临近的南充地区南部县完成了他的初高中学业。老爸与蒋是水火不容的敌人,但却与他的四个子女是朋友,关系非常好,他们生病都找父亲看,生命现象和社会关系就是如此之奇妙。后来,大家都老了,蒋区长得了肺病,还找老爸看病开中药,一笑灭恩仇,这是后话。
我在40岁之前,还过得很窘迫,事业情感诸事不顺,压抑得很。当时从心底里羡慕父亲,他一生有几个亲如兄弟的生命之交的朋友,医学及文学达到了理想的境界,又有退休金,好自在,不知道我将来会不会如他一样好运?好在,这几年的心境渐渐好了,内心也随着强大起来。
父亲是个性格非常鲜明的文人,到地方后,自然对农活反感。对生产队安排的农活消极怠工,以曾经错划为反革命组织"青年先锋党”头目被折磨致右手残疾而拒绝参加生产劳动。当年工作组长劝他,可以不参加重体力劳动,简单的工作还是可以的,就是背个背篼去拾牛粪,然后弄回来交生产队为粮食增加点有机肥,也是劳动。从此,父亲在农村的工作就是拾牛粪。
他的装备就是一个装牛粪的背篼,一个铲牛粪的铲子,然后衣兜里放支钢笔和一本开中药方子的处方笺。他自嘲地为这段经历撰了一幅对联:三山五岭捡粪,四面八方行医。同时爸爸又是个江湖人士,朋友遍天下,在县城里各行各业都有朋友。
上世纪60~70年代,盐亭县政府只有两台车,一台华沙牌小轿车和老式北京吉普车。他和给县长书记开车的老成都人姜伯伯是老朋友,我6岁时第一次坐车去县城就是坐的北京吉普,那种前面是挡风玻璃后面及侧面都用帆布蒙起的老吉普车,一到中途就晕车,吐了一车。爸爸在农村田野四处捡牛粪时,有时在公路上偶遇姜伯伯送领导下基层,然后单独回城,停车让爸爸上去,将牛粪背篼挂在吉普车后面,一路回县城,成了当年的独特风景。
父辈的那个年代我们没有经历,但他们遇到的人和事通过口口相传,我们还可以追念,如他们一直都在,既没有来过,也不曾离开走远。
2、读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禅宗六祖慧能就是听《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该经版本很多,十多二十年前亦恭敬抄过,至今放在我的书架里。读南怀瑾老师《金刚经说什么》后,更进一步了解该经,南师讲得浅显易懂,妙趣横生,自认为对《金刚经》基本理解了,但重新翻开经文,认真读原文,很多东西还是似是而非不太明白,为什么如此,原因很简单,修持不够,悟性太低,还够得修,仅从字面理解易,实证实修解如来真实意难。虽是如此,还是输点文字与有缘人分享,算是读南师之书后之心得,阿弥陀佛!
一、关于《金刚经》的分章分品
《金刚经》鸠摩罗什尊者将印度梵文译成中文后,就是一篇完整的佛陀讲经文章,没有段落的。后来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才将该经分成三十二品,而每品给出段落大意,即是每品名称标题。如第一品法会因由分,第二品善现启请分,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等等,后世均公认昭明太子的分法。而昭明太子非等闲之辈,我们研究中国文学,一部非读不可的书《昭明文选》就是梁昭明太子所编辑的各种名文。
二、南师讲记中提到的佛教故事
这些东西带有仙佛之神秘色彩,如6页提到前世读书的记忆,有如下一段话"悟了道的人,记忆力特别高,不光是年轻的事想得起来,前一辈子读的书都知道。这个话,诸位听了,大概觉得很稀奇,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所以苏东坡有诗书到今生读已迟。”我觉得还是有道理,比如有的人天生对音乐、舞蹈、书法、经商敏感,我对中医有天然的亲近,也许前世有积累吧。页提到地球人的起源,认为我们地球人老祖宗,不是吃苹果变的,不是单细胞生物进化来的,不是猴子变的,而是色界“光音天”的天人下来的。南师认为他们科技发达,到太空来探险,一身有光,不吃东西,飞来飞去。当他们到了地球,尝了一下地味,大概是盐巴之类,吃了后身体变重了,飞不走了,就留下来,这就是地球人种的起源。页讲明代大儒阳明心学的创立者王阳明是一个老和尚转世,有关文献记载,有次王阳明到江西一个庙子,有间门锁着,灰尘很厚。当家和尚说不能打开,王阳明位高权重,怀疑庙里和尚搞鬼,下令一定要打开,进去只见一涅槃老和尚的肉身,已经脱水干瘪了,坐在那里,前面挂了块布,布上写了句话“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对于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作为神话来读,也可以思考,作为打开自己慧命的钥匙。
三、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页,是明代禅宗大德憨山大师讲的。一个人学佛处处有障碍,放不下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等于满地荆棘,都是刺人的。普通人认为下脚非常困难,但是一个决心修道的人,并不觉得太难,大不了满身被荆棘刺伤而己!而最难的是,修行到了忘我、忘身,证了空性,清清净净的时候,叫你不要人定,不要入清净境界,而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进入茫茫苦海中来度世救人,那可是最难的,不容易做到,所以叫月明帘下转身难。其实就是大乘之发菩提心与小乘自了汉的区别了。
四、关于《金刚经》的四句偈
佛在《金刚经》上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讲了受持《金刚经》或者其中的四句偈都有大功德,《金刚经》不可思议。页讲到《金刚经》有好几个四句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故受持《金刚经》,参透这些四字偈,是非常幸运的事。
总之,《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其中的“善护念”,“无住生心”,“不生法相”等重要修持理念,可以说是《金刚经》中的金刚不坏,即金刚眼。
3、说孤傲
年前饭后送一位医林中的同道好友,对我在学术及俗事上都有极大帮助的GH兄及H医院家中,对这位仁兄,我非常尊重,尊重他的学识人品,而且近年来诸多俗事还有打扰麻烦到他,一直无缘报答,仅以认真读书临证为人,做好自己的事情来回报其亦师亦友的恩德,以求内心安稳。
在当天下午会议间隙,我与他有私聊,他认为我有些“孤傲“,这话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大穴,不得不承认,确实如此。孤是孤独,傲不是傲气和骄傲,是傲骨。
这种性格很不好,最容易得罪人和吃亏。但这种性格的形成,一有家庭成长环境因素,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一直不受当时社会及官方待见,这是遗传因素。还有就是生活境遇,人过了45岁后,突然明白事情了,不可能被忽悠也不可能违心去做人做事。
那现在求什么呢?医院的三级班子上到二级,再副科正科,副处正处,厅局往上走,老实说连做梦都没梦过。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我有自知之明,我学既不优也无兴趣去仕。求从医师到主治,副高到正高职称,年已经到达了,到顶不必求了。求市名医、全国名医、国医大师,这里头因素太多、水也深,有了这些名衔和没有这些,不妨碍我读书和自我完善成为好医生,故已经知难而退放弃不去贪了,如此活得更自在。
那我求什么呢?求明心见性解如来真实义,发菩提心而有能力救助众生,一直都在路上;求医技精良医治有缘人,一直没放松读中医古籍经典,提高专业技能及理论;求有个知心爱人好红尘作伴,只能随缘;求明月与清风作伴,求溪水与青石长存,不求亦如此。
无所求,确实这样。心有些敏感,亦有小小的抑郁,表现在惹到了,容易骂人说怪话,这样伤人亦自伤。前段时间没忍住在QQ平台上骂人了,自己也很难受也致饮食睡眠都受影响了,慢慢调节吧。但放心,我这种小毛病,不会主动攻击任何人,别惹我,我本善良。
该求的我会精进去求,不求的送给我也不要。故此,仅剩点“孤傲”,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孤傲就等他孤傲吧,管他的,伴我一生就随他了。
4、读父亲的医著《新编温病学歌要》
今天将《温病学》看完了,明天把《黄帝内经》带到办公室看,现阶段专业技术的提升,从四大经典入手,应该是捷近的。为了更好理解《温病学》的要义,每于睡前将父亲出版的《新编温病学歌要》对照精读,为老父亲的诗词和中医学功底而深深折服。
以前觉得父亲的《新编温病学歌要》仅是一个70多页的小册子,是父亲上世纪80年代教授学徒的韵文教案,没多少价值。在中医里摸爬滚打几十年后,才慢慢咀嚼出他的味道来。这本《歌要》首先从出版社来说,是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的,西医界的人民卫生出版社与中医界的中医古籍出版社均是国家级的顶级专业出版社,故该小册子有其价值和地位。
从内容上看,《卫气营血之概念》“卫气营血,源于内经。叶氏藉引,别赋新论。卫后言气,血前为营。汗清透散,各有寸分。”寥寥数语就把卫、气、营、血之概念出自《黄帝内经》,由清代医家叶天士完善提炼,把卫气营血的次第顺序和相应治法说清楚了,其中“汗、清、透、散”四个字高度概括了四种分别治疗“卫、气、营、血”的方法。也即是叶氏在《温热论》中原文的再现“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其中如《辨舌苔要眼(白苔)》中有歌诀“虽云白苔多主表,白如砂粒下而安。辨舌亦须四诊合,切莫以管去窥天。”生动阐明虽然说白苔大多主表证,但白如砂粒刺手则是阳明腑实,应用承气汤之类的下法而非解表来治疗,而且要四诊合参,才不致于以偏概全,以管窥天。“日常酗酒多黄厚,黄兼黑晕好吸烟。"酒客家多为黄厚腻苔,中有黑晕为抽烟熏成,多为老父亲长期临床经验,亦对临床有指导作用,别见黑吐苔就想到主寒、主水、主肾亏去了,还要排除长期烟熏的情况。关于四诊合参,歌诀从多篇内容中反复强调“望闻还须参切问,不可见树不见林。”,“四诊合参从或舍,单凭脉象不周全。"还有如《秋燥篇中临床参考》部分“燥气不是火,切莫直折清。滋濡生津液,后哲启内经。“告诫学人燥为六淫之一,不是火邪,治燥气不能如治火一样直接清泻,只能润滋生津,津回而燥平的道理。该歌诀篇目分章全按《温病学》教材章目,便于互相参考,有总论各论,除教材内容外有《临床要参》与《附汤头歌诀》,《临床要参》全是老爸自己对温病的理解和心得,实为难得。我是一字一句精读,由于校对疏漏,亦有少量错字。如第15页之“斑之与疹,各发各经。每多互见,放尔并称。“其中“放尔"应为“故尔”因此的意思;22页“只实导滞为主剂,粪黄如酱并灼肛。”其中“只实”应为“枳实”;29页“清补两兼顾,竹叶石羔汤。”其中“石羔”应为“石膏”43页“辨证遣方如风温,治之如权子细衡。胸有成竹循规矩,目无全牛是庖丁。”中的“子细”应为“仔细”,老父亲在其中将成竹在胸、疱丁解牛两个成语都用上了,可见其文学功底了得。
以上将老父亲的《歌要》简要作部分解读,由于内容太多,只能是青蜓点水,点到为止。该小册子出版之时,正值Sarse病毒流行之季,用温病之法确有实效。顺便提一下,父亲为了提携我和哥哥,把我们兄弟名字署上了,在文字的编撰上我们是无能为力,在出版事务及刊校上哥哥颇用心力,我则只有认真拜读的分,我能静下心来认真读父亲医学遗作,我想在天堂的父亲他会高兴的。(.11.11.22:15于家中输入以上文字。)
5、练性乾著《我读南怀瑾》读后
这本书页,睡前陆续读完,是一本非南怀瑾本人著作,似传非传,是从旁观者角度写南师的书。
练性乾何许人也?封面次页介绍,年生于温州,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任新华社《文汇报》驻外记者、《海外文摘》副主编。著有《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南怀瑾著作诗词辑录》等,该书是作者在南师身边日子里亲见之所思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的。
南怀瑾少年生活于浙江温州,后来从军生活于四川成都,年去台湾,栖身宝岛36年,政治上为避免牵连而离开台湾去美国3年多,后来生活于香港,晚年回到大陆创太湖大学堂,年病逝于此,这大至是南师一生的轨迹。
南师是否有神通?很多人说有,但南师不承认。但页有句话,他常对学生说:“你们现在也叫读书啊!读过几本书?我的书都是上辈子读的。”修行人都相信灵魂说,前世今生来世,六道轮回等,南怀瑾老人家如是说上辈子读的书现在记得在用,那么”宿命通”应该具备了。还有一本书提到南师打坐时见到另一幢楼里开会场景,亦是“天眼通”,但被恩师盐亭老人袁焕仙喝止。
对南师评价,誉多毁少,多以文化大师,佛学大师,儒释道通才而赞誉。因南师三教九流多有接触,而且朋友遍及两岸三地及海外,于是也有“江湖骗子”及最大的“黑社会头子”提法。南师主张国家统一,一直在做大陆与台湾高层交往平台使者的角色,因为在他的朋友圈有国共双方的朋友及中间人,在南师去逝时,温家宝总理有唁电悼词。
古来圣贤皆寂寞,南师亦不例外。虽然他的学生追随者及朋友遍天下,但谁能与他处于一个层次,互相平等交流及诗词唱和。自从他的两位恩师或者两岸相隔或者先他而去后,更是如此。所以南师常说一句话:“我是圣贤,什么意思,剩下来的闲人。”
本书最大亮点,是记录了以9人为代表追随南师一生的“南门弟子”,英年早逝毕业于台大农化系后获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的朱文光,半个“布道者”密歇根大学企管博士的陈定国,弱女子大管家李素美,李素美的弟弟李传洪,还有李淑君,侯传业,出生贫困父母无力养活后送给一有钱人家当养女的余正如,大家叫她阿如。因牵涉一个遗才继承案,她可能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婆”,如果成功,她说自己不会花一分钱,分一半给南老师去花,另一半让她的师姐去办一个“安老院”,还有南师内侄王伟国及洋弟子美国外交官阿里斯德。有些人终身没成家,男的女的都有,一生追随,无怨无悔,精神的力量真的很大。
以前读的都是南师自己的著作,这本书是南师的追随者练性乾先生所著,而练先生不懂佛法也不信佛,书中对南师佛学方面成就及学问他无准确切入,但正因如此,方显得真实而不偏。
我不厌其烦地读一个人的书及相关资料,除了南怀瑾外,还有一个人是弘一大师李叔同,为何对他们二位情有独钟,说不清楚,缘分吧。
6、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读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
根据南怀瑾先生讲述《药师经》之录音文稿整理发行的这本书,看完后虔诚地写点恭敬文字与朋友们分享。
《药师经》是中国佛教显密二宗共同尊奉的重要经典,在佛教史上具有广泛地位与影响。该经是以“曼殊室利”(文殊菩萨的梵音,音译)向世尊释迦牟尼佛请求演说诸佛名号,佛祖亲口说完这部《药师经》。药师佛证得东方琉璃净土,慈悲我等众生,以此接引我们修持到青蓝色琉璃世界。
《药师经》的核心是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与药师法门的修持。现我以恭敬之心斗胆总结十二大愿,目的是抛砖引玉及为没时间及机缘看原经文的朋友一个引子,不一定准确,一切以原经文及历代高僧大德的开示为准。我总结药师佛十二大愿第一愿,自身光明耀世界愿。第二愿,身如琉璃明净无瑕愿。第三愿,智慧无边利乐有情愿。第四愿,邪道有情安住菩提立大乘愿。第五愿,诸有情不缺戒不堕恶趣愿。第六愿,诸有情端正诸根完具愿。第七愿,诸有情除病身心安泰愿。第八愿,转女成男证菩提愿。第九愿,令有情脱离外道归正见愿。第十愿,刑罚众生解脱忧苦愿。第十一愿,饱足饥渴造恶众生闻法愿。第十二愿,令衣食无忧身心安乐愿。药师佛的这十二大愿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可以看出大菩萨们在因地修行对众生的悲悯情怀,无大愿不成佛啊。
南怀瑾先生这本《济世观》中还有很多知识点,今摘录讲述给有缘朋友们。
当下有三种病态念佛心态。1、依赖心。好象念了一万声佛,佛就欠了你似的。2、功利心。我佛都念了,还是没效果,你说气人不?3、糊涂心。脑子不思考,只晓得傻念,不明白佛号的意义,佛法并没禁止你思考,正思正见。65页讲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就是外道。页讲何为“经、律、论”,佛讲的为经,律是佛祖当时制定的戒条及规范,论是后世菩萨们的著作,如《成唯识论》,《大智度论》等。页讲大乘菩萨的“五明”,朋友们都知道四川甘孜州色达县的五明佛学院,哪“五明”呢?因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内明。因明类似西方的逻辑,中国的伦理学。声明,语言文字学,便于讲经翻译传播。工巧明,百工技艺,换灯泡,修水电,打字,煮饭等,这样才能方便他人和自己。医方明,懂医理,才能方便救治需要的人。内明就是开悟明心见性悟道。
“心香一瓣,至心受持”这八个字是成佛悟道的必由之路。用至诚的心去供佛,那是大功德,比烧高香抢头香之世欲功利求佛不知要好恒河沙倍功德,修持的“持”是什么?持佛名号、持佛功德,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持自己的清净心求道心。比如我们“持有”手机一样,虽然关机虽然没使用,但一直都在衣篼里,没有缺失,随时都在,充电充话费开机可用,我们修持佛法就如同我们持有手机一样,不离不弃,终有成就之时。这是我的理解。
药师法门修持可密可显,南怀瑾老先生讲得浅显易懂,为他点赞无量个。我输这么多文字,目的是为有缘朋友们有一天学习修持药师法门的机缘时,提一个引子,种下一粒种子,如果有开花结果成就之时,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啊。
7、浅说“深邃”
上班给人看病时,常常给疑似高血压病人测血压,往往第一次打水银柱时,测值均比较高,因为他们情绪紧张,会影响血压。我会对他们说:“放松,完全放松,想脚底别往头上想,想得越远越好,最好穿过地球,想到地球对面的美国去。”这样再测,往往血压就正常了,第一次测值为假阳性。穿过地球,到达美国,一个词汇“深邃“就跳出来了。
深邃是一个长长的穿越,如一束激光,有来路,有去处,有轨迹。禅宗里描述修行人得道的境界有句话“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在山顶与海底之间连线,是深邃的。仅仅深邃能自由吗?能轻松空灵吗?肯定不能,这个词越深邃越累,于是禅宗接着还有一句话“再纵横四海去”,如此就彻底自由了,只有深邃而没纵横四海就没驰骋的空间。
思想的深邃还需要转弯及灵魂的自由,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收放自如,我们的心才活脱脱无阻碍。《心经》说:”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是讲的心的空灵与自由。
我们的心,深邃是手段是行,自由是目标是果。
8、我的幺爷,抗战“远征军”老兵杨懋斌
我的幺爷是爷爷的小弟,记忆没有错的话,在老家的时候曾祖父给他取名为杨兴春,后来他自己取名杨懋斌。爷爷是老大杨兴盛,二爷爷杨兴泰,三爷爷杨兴平。爷爷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去世了,在他有生之年可能很少见到他的小弟。那时候他在云南,我们在四川,幺爷于年底因病住院,年1月17日医治无效离世,享年94岁。
从父亲及亲戚的口中及网络信息,多少了解幺爷传奇的一生。年我考上成都中医学院,还和云南的幺爷有书信往来,他知道我学的中医针灸很高兴,说他经常用针灸和中药给患者治病而且效果很好,他当时才出狱不久,好像是在一家工厂的医务室上班。后来就联系不多,但一直有消息,说有空去看他,他也回过老家一次,我在重庆上班,就一直错过无缘相见,为此生之遗憾。
80多年前,幺爷大概是14岁左右,好像与曾祖父有小事争执,曾祖父要打他,于是他就从老家黄甸镇罗大沟的乡下跑了,从盐亭跑到三台,因为他很聪明,听爸爸说过好像遇到当时国军中贵人收养,送他上学学文化,后来男主人是战死还是病死不太清楚了,他就参加了王铭章任师长的川军。幺爷的故事,于年的8月30日《云南信息报》有报道。作为国民党22集团军41军师旅团军医处少尉军医,年7月从军医学校毕业即上台儿庄抗日战场,在这场肉搏战中,他亲眼目睹重伤的战友被日寇刺杀,自己也被子弹打穿腹部,昏死在阵地上三天三夜无人知晓,最后在5医院担架队的抢救下得以保命。幺爷和幺婆婆是抗战胜利后认识的,当时他从部队去了丽江省立中学当军训教官,恰遇幺婆婆的伯母重病。在幺爷的治疗下,老人奇迹康复,并将侄女许配给他。幺爷因此跟着妻子来到德钦,和岳父共同开了中医馆,在藏区深得民众尊敬。解放后年,幺爷因国民党军官“通敌”罪名被捕入狱,直至年才特赦平反。此后,他一直留在昆明为恢复名誉而四处申诉,他认为自己虽然曾经是国民党军官,但为国而战,是抗日民族英雄。
幺爷去世后在他唯一的女儿我的姑姑杨思秀(陈建英)等家人的护送下,带着他的骨灰,骨灰盒上放着叠放平整的红色绶带,绶带上是醒目的“远征”二字从昆明出发,沿当年远征的足迹,途经大理、丽江于去年1月19日抵达德钦老家。次日,他的骨灰撒入梅里雪山脚下的澜沧江中,追寻分别已久的幺婆婆。
因为幺爷的缘故,姑姑杨思秀早已加入了云南老兵关怀计划项目,成了一名老兵关怀的忠实志愿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