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周解剖中诊中药

有哪些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qbdf/

第五周

解剖学

消化腺及腹膜

消化腺

(一)肝:最大的腺体。

1.肝的位置:主要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只有小部分延伸至左季肋区。

2.肝的体表投影:肝上界和膈穹隆一致。肝的下界和肝前缘一致,剑突下3-5cm范围内可能触及肝的前缘,但在右肋弓下缘一般不应触。

3.肝的形态:分为上、下两面,前、后两缘,左、右两叶。

(1)肝上面:肝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

(2)肝下面有略呈“H”。

(3)连接左、右纵沟中份的横沟为肝门,有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右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

4.主要功能:“化工厂”,分泌胆汁、参与物质代谢、解毒作用。

5.肝外的胆道:包括①胆囊②输胆管道。

(1)胆囊:位于肝右纵沟前部内。有贮存和浓缩胆汁的作用。

分部:①胆囊底②胆囊体③胆囊颈④胆囊管。

(2)输胆管道包括:①肝左、右管②肝总管③胆囊管④胆总管

(3)胆总管与胰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开口周围有奥狄(Oddi)括约肌,属平滑肌。

6.胆汁的产生及排至消化道的途经:

(1)胆汁由肝细胞分泌。

(2)①进食时(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胆汁→肝内胆小管→小叶间胆管→肝左、右管→肝总管→胆总管→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

胆囊→胆囊管→胆总管

②空腹时(肝胰壶腹括约肌收缩):胆汁→肝内胆小管→小叶间胆管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贮存)

(二)胰:人体第二大消化腺

1.胰的位置:胃的后方,在第1、2腰椎的高处横贴于腹后壁。

2.胰的形态结构:可分为胰头、胰体和胰尾三部分。胰管起自胰尾部,向右行过程中收集胰小叶的导管,最后胰管离开胰头与胆总管合并,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3.胰腺的功能:包括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

(1)胰腺的组织可产生胰液为外分泌功能;

(2)胰腺内的胰岛细胞可产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物质属内分泌功能。

腹膜

1.腹膜的配布:被复于腹腔和盆腔内面及其脏器表面的浆膜。

(1)分壁腹膜、脏腹膜。脏、壁腹膜相互移行所围成的间隙,则称腹膜腔。此腔在男性为完全闭锁的盲囊;在女性可间接地通于体外。

2.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主要包括:①网膜②系膜③陷凹

(1)网膜包括小网膜和大网膜。

(1)-1小网膜:由肝门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可分为两部:①左侧部分称为肝胃韧带②右侧部分称为肝十二指肠韧带。

(1)-2大网膜:为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的最大的腹膜皱襞,遮盖于小肠和结肠的前面,它由四层腹膜构成。

(2)系膜:是将肠管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凡有肠系膜的肠管,均活动性大。

(2)-1系膜可分为①小肠系膜②阑尾系膜③横结肠系膜④乙状结肠系膜

(3)盆腔内的腹膜陷凹

(3)-1男性:直肠膀胱陷凹(腹膜腔最低点)

(3)-2女性:直肠子宫陷凹,亦称道格拉斯(Douglas)腔(腹膜腔最低点),与阴道穹后部相邻。

中医诊断学

问诊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询问头身胸腹除疼痛以外的其他不适。

1.头晕

眩晕:主要是以发作性的,客观上并不存在而主观上却又坚信自身或(和)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转、翻滚的一种感觉。

头晕:主要是以在行、立、起、坐、卧等运动或视物之中间歇性地出现自身摇晃不稳的一种感觉。头晕在运动或视物之中出现或加剧。

头昏:主要是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或迷迷糊糊不清晰的一种感觉。

中医对眩晕和头晕没有严格区分,归为一种概念,将头晕定义为自觉头脑有晕旋之感,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则感觉自身或景物旋转,如坐舟车,站立不稳。认为与中医的肝有关,或与痰浊、气血虚有关,故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痰湿内阻,清阳不升——头晕昏沉,伴胸闷呕恶、舌苔白腻等——实证

·瘀血阻络——外伤后头晕刺痛,夜间尤甚——实证

·肝火上炎——头晕而胀,伴有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实证

·肝阳上亢——头晕胀痛,伴有腰酸耳鸣,头重足轻等——本虚标实

·气血亏虚——头晕目眩,过劳加重,伴有面白倦怠,舌淡脉细弱等——虚证

·肾精亏虚——头晕耳鸣,兼腰酸遗精,健忘等——虚证

2.胸闷

自觉胸部有痞塞满闷之感。与心、肺、肝等脏气机不畅有关。

·心阳气虚——胸闷、心悸、气短

·心血瘀阻——胸闷、心痛如刺

·痰湿阻肺——胸闷、咯痰

·肝郁

3.心悸

·惊悸:因惊恐而发,或心悸易惊,恐惧不安,时发时止——外受异常刺激或胆郁痰扰等。

·怔忡:心跳剧烈而上至心胸,下至脐腹。外无所惊,稍劳即发,持续时间长,病情较为深重——心胆气虚、心血不足、心阳不振、水气凌心、心肾不交和心血瘀阻等所致。

4.胁胀

胁的一侧或两侧有胀满、支撑之感,多见于肝胆病变——肝气郁结、肝胆湿热等

5.脘痞(脘闷)

自觉胃脘部窒塞满闷,为脾胃病变,因中焦气机阻滞,升降不行所致——脾胃虚弱,饮食停滞,湿邪阻滞等。

6.嘈杂

病人胃脘烦热闷乱,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莫可名状。

·胃脘、胁肋胀痛,嗳气,吞酸,嘈杂者——肝胃不和——实证

·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嘈杂者——胃阴虚——虚证

7.腹胀

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舒,如物支撑,或伴腹部增大,主要因脾胃、肠、肝、肾的病变,引起气机不畅所致。

·喜按为虚——脾胃虚弱等。

·拒按为实——如食积、实热内结、阻塞气机等。

8.身重

自觉身体沉重如负重物——多与水湿等邪停滞于肌肤、骨节所致。

·浮肿——脾为湿困,阳气被遏,湿热之邪,耗伤气阴,机体失养。

9.麻木

肌肤感觉异常,或减退乃至消失,多见于头面四肢——气血亏虚;肝风内动;痰湿、瘀血痹阻经络。

10.乏力

自觉肢体倦怠,运动无力。

·虚证——气血亏虚;阳气虚衰;阴精耗伤。

·实证——湿证;暑热耗气伤津。

五、问耳目

1.耳鸣

自觉耳内鸣响,妨碍听觉。

·实证:突发耳鸣,声大如潮声,按之鸣声不减或加重——肝胆火盛,上扰清窍

·虚证:渐觉耳鸣,声小如蝉鸣,按之鸣声减轻或暂停——肝肾阴虚,肝阳上扰;或肾精亏虚,髓海不充,耳失所养;或脾虚气陷。

2.耳聋(耳闭)

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听觉丧失。

·重听——听力减退,听音不清,声音重复。

·实证:新病暴聋——肝胆火逆,上壅于耳;或外邪上袭,蒙蔽清窍。

·虚证:久病渐聋——精气虚衰,不能上充清窍。

3.目痒

眼睑、眦内或目珠有痒感。

·实证:两目痒如虫行,羞明流泪,并有灼热感——肝经风火上扰。

·虚证:两目微痒而势缓——血液亏虚,目失濡养。

4.目痛

单目或双目疼痛。

·实证:痛剧——肝火上炎;风热时邪上袭(暴发火眼)

·虚证:痛微——阴虚火旺。

5.目眩

视物旋转动荡,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之感,又称眼花。

·实证:风火上扰清窍,或痰湿中阻,清阳不升。

·虚证:中气下陷,清阳不升;肝肾不足,目窍失养。

6.目昏、雀盲、歧视

视物昏暗不明、模糊不清者,称目昏;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如雀之盲,称为雀盲;视一物为二物而不清的症状,称歧视。

病机基本相同: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充养。

六、问睡眠

睡眠——失眠、嗜睡

(一)失眠

1.失眠的概念

失眠是指睡眠难以满足的症状,表现为经常性的睡眠减少或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而不酣;甚或彻夜不眠,又称“不寐”或“不得眠”。

表现特点:

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min。

睡眠持续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严重者彻夜不眠。

睡眠时间的缩短:成年人通常少于6小时。

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

日间有明显残留效应: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

判断时需注意:因饮食(浓茶、咖啡),生活习惯,一时情绪激动,环境改变的一时性失眠不属于病理性失眠范畴。

2.失眠的询问方法

失眠的具体表现、失眠的原因、有关兼症等。

3.问失眠的临床意义

邪气所扰、营气不足。

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

4.失眠不同表现的证候鉴别

实证

·心火亢盛——心烦失眠、身热口渴、尿黄便秘、舌红苔黄等

·胆郁痰扰——惊悸易醒、不安易卧,伴眩晕耳鸣、口苦欲呕、胸胁满闷

虚证

·心肾不交——心烦不寐,伴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心阴虚——心悸失眠,伴心烦、手脚心热、舌红少苔

·心血虚——心悸失眠,伴健忘、面色淡白、舌淡苔白

·心脾两虚——心悸难寐、睡后易醒,伴有食少便溏、神疲乏力、眩晕

(二)嗜睡

1.嗜睡的概念

嗜睡(多寐,多睡眠)神疲思睡,经常不由自主地入睡,呼之能醒,睡眠时间过长。多见于痰湿内盛,阳虚阴盛的病证。

判断时需注意:生活习惯导致的白天睡眠时间增加。注意与昏睡的区别。

2.嗜睡不同表现的证候鉴别

实证

·痰湿困脾——嗜睡,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

虚证

·脾气虚弱——饭后嗜睡

·正气未复——大病后,精神疲乏而嗜睡

·阳气衰微——嗜睡而精神不振

七、问饮食与口味

饮食物的摄入及消化吸收与多个脏腑有关。胃、脾、肝、胆、肾、膀胱、小肠、大肠。

(一)口渴与饮水

1.口渴与饮水的询问方法

是否口渴、饮水与否、饮水的多少、喜冷喜热。

2.问口渴与饮水的具体内容

(1)渴与不渴:可了解津液盛衰与输布情况。

·不渴——津液未伤。多为寒证、湿证等。

·口渴——津液耗伤,多为热燥、汗吐下太过等。或水湿内停,气化受阻。

(2)能饮与不能饮

·口渴多饮——热盛伤津,或消渴(即多饮多尿,为阴虚燥热)

·口渴不多饮——阴虚,湿热,痰饮内停,瘀血内停及热入营血。

(3)口渴饮水喜冷喜热

·喜冷——为热盛伤津

·喜热——为寒湿阻滞

(二)食欲与食量

1.食欲与食量的询问方法

对进食的欲求,进食量的多少,特殊嗜好。应注意兼顾到性别、年龄及从事脑体力工作的情况。

2.问食欲与食量的内容

(1)食欲减退:包括不欲食、纳少和纳呆。

·新病——伤食停积,或外感夹湿,脾胃气滞。

·久病——脾胃虚弱,或湿邪困脾。

(2)厌食(恶食)

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

食积、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妊娠恶阻(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

3.消谷善饥

食欲亢进,善饥多食。

胃火亢盛(消渴、瘿病)、胃强脾弱。

4.饥不欲食

虽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很少。

多属胃阴不足。

5.偏嗜食物或嗜食异物

如妇女妊娠早期,偏嗜酸辣;小儿虫积,嗜食生米、泥土、纸张等异物。

此外,应动态观察病中食欲食量的变化。

(三)问口味

1.口味的概念及问诊意义

口中异常的感觉,脾开窍于口;其他脏腑通过经络与口有一定的联系。

2.常见类型及临床意义

·口苦——属热,多属肝胆热盛,或心火。

·口酸——肝胃郁热、肝胃不和或饮食停滞。

·口淡——脾胃气虚,风寒表证。

·口甜——脾蕴湿热,或脾虚。

·口咸——肾虚(肾液上承,或阴水上泛)

·口涩——燥热伤津,或脏腑阳热偏盛。

·口粘腻——湿浊、痰饮、食积等引起。

八、问二便

1.大便的询问方法

便次、质地、颜色、排便感觉、相兼症状。

2.问大便的内容

(1)便次异常

·便秘(大便难):大便难以排出,或排便时间延长,或便次明显减少。——里实热证(热秘)、阴寒内结(冷秘)、津亏血少和气阴两亏(虚秘)。

·泄泻:便次增多,便质稀薄,甚至粪如水样。——脾虚湿盛、脾肾阳虚(五更泄)、肝脾不和、饮食积滞、大肠湿热。

(2)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大便中经常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脾胃虚寒或胃虚命门火衰。

·溏结不调:时干时稀——肝郁脾虚,肝脾不调;先干后稀——脾胃虚弱。

·脓血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湿热蕴结肠道之痢疾。

·便血:远血——多因内伤劳倦、肝胃瘀滞所致;近血——多为痔疮、肛裂出血。

(3)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大肠湿热、郁热下迫直肠。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欲便而不得,欲不便而不能——湿热内阻,肠道气滞。

·排便不爽:排便不通畅,有滞涩难尽之感——大肠湿热,肝气犯脾,食滞肠道或脾虚气陷。

·滑泻失禁:大便不能控制,滑出不禁,甚则使出不自知——脾肾阳虚,肛门失约。

·肛门气坠:肛门有下坠之感,甚至脱肛,常于劳累或排便后加重——脾虚中气下陷。

3.问大便异常的鉴别

(1)便秘

·大便干结,伴面红身热、尿黄口干、舌红苔黄、脉滑数——多属热结胃肠

·大便秘结,腹胀痛,胸胁痞满,嗳气——多属气滞

·便干伴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舌淡脉细——多属血虚

·大便并不干硬,但临厕努挣乏力,伴神疲气怯、舌淡脉虚——多属中气不足

·大便艰涩,排除困难,伴面白畏寒、四肢不温、腹中冷痛、舌淡、脉沉迟——多属阳虚寒极

(2)便溏或泄泻

·泄泻暴作,伴大便色黄粘滞,腹痛急迫,泻下不爽,肛门灼热——多属湿热蕴结

·大便溏结不调,腹痛作泻,泻后痛减,伴情绪抑郁、脉弦——多属肝郁乘脾

·便溏,伴食欲不振、腹胀、神疲乏力——多属脾虚

·黎明前腹痛作泻,泻后痛减,大便中夹有大量未消化食物,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多属肾阳虚弱

中药学

解表药

1.概念: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均称解表药。

2.药性特点:味辛、微苦。归肺、膀胱经。

3.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从而达到治疗表证,并能防止表邪内传,从而控制疾病传变的目的。此外,解表药尚有宣肺止咳,透发疹毒,解表消疮,宣肺利尿驱风通痹的作用。

辛凉解表药

辛以散风,凉可祛热,故有发散风热(疏散风热)之功。可用治感冒风热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恶寒,头痛目赤,咽痛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的风热表证。

1.薄荷A

药用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及主治:

疏散风热——外感表证(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卫分证)

清利头目——风热上攻,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喉痹,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利咽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疏肝行气——肝郁气滞,胸胁胀闷

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理气和中。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2.牛蒡子A

药用来源:为菊科本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及主治:

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兼见发热、咽喉肿痛者,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

宣肺祛痰——咳嗽痰多

利咽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尤宜于麻疹不透且热毒炽盛者)

解毒消肿——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润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3.蝉蜕A

药用来源:为蝉科昆虫黑蚱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及主治: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症见声音嘶哑或咽喉肿痛者尤为适宜)

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尤宜于麻疹不透且热毒炽盛者)

明目退翳——目赤翳障

息风止痉——惊风抽动,破伤风

薄荷、牛蒡子、蝉蜕药性分析:

(1)相同点:均能发汗解表,凉散风热,宣毒透疹,用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及风热外束,麻疹不透等症。

(2)不同点:薄荷善于清利头目,又能理气解郁,还可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及肝郁胁痛。牛蒡子还能化痰止咳,清热解毒,又可用治痰气咳嗽,痄腮喉痹。蝉蜕尚可疗哑利咽,明目退翳,息风止痉,又医风热上攻,咽痛音哑,目赤翳障,惊痫夜啼,破伤风症。

4.桑叶A

药用来源:为桑科落叶乔木植物桑树的叶(多经霜后采收)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肺、肝经

功效及主治:

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兼见肺热、燥热咳嗽)

清肺润燥——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平抑肝阳——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清肝明目——目赤肿痛,目暗昏花(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肝肾精血不足,眼目昏花)

5.菊花A

药用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及主治:

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兼见肺热咳嗽)

平抑肝阳——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肝风实证)

清肝明目——目赤肿痛,目暗昏花(肝经风热,目赤肿痛,肝肾精血不足,眼目昏花)

清热解毒——疮痈肿毒

桑叶、菊花药性分析:

(1)相同点:轻清凉散,均有疏散风热,清泄肺肝,明目退翳之功。可用治外感风热,风邪犯肺,头痛咳嗽,以及风热上攻,肝火升腾所致目赤翳障,肝肾不足,目暗不明等症。

(2)不同点:桑叶疏散解表力胜,且能润肺止咳,兼能凉血止血,故肺热燥咳,血热吐衄,每多用之。菊花长于平肝明目,息风止痉,兼能解毒,故肝阳眩晕,虚实眼病,肝风搐抽及疔疮痈肿,每多选用。菊花又有黄、白之分,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滁菊),平肝清肝多用白菊花(杭菊)。

6.柴胡A

药用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狭叶柴胡(南柴胡)的根或全草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功效及主治:

疏散退热——感冒发热,寒热往来(无论风寒、风热均可,擅于退热)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久泻脱肛

7.升麻A

药用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根茎

性味归经: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及主治:

发表透疹——风热感冒,发热头痛,麻疹不透

清热解毒——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阳毒发斑

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胃下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崩漏下血

8.葛根A

药用来源:为豆科植物野葛的根

性味归经:甘、辛,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及主治:

解肌退热——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无论风寒、风热均可,尤宜于表证兼见项背强痛者)

生津止渴——热病口渴,消渴

透疹——麻疹不透

升阳止泻——热泻热痢,脾虚泄泻(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痢之效)

通经活络——中风偏瘫,胸痹心痛,眩晕头痛

解酒毒——酒毒伤中

用法用量:煎服,10-15g。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通筋活络、解酒毒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柴胡、升麻、葛根药性分析:

(1)相同点:柴胡、升麻均可解表退热,升阳举陷。用于风热感冒,气虚下陷证。

葛根、升麻均可解表透疹。用于外感表证,麻疹不透,疹发不畅症。

(2)不同点:柴胡长于升肝胆之气,善解疏肝解郁,治疗肝郁气滞证;善解表退热,和解少阳;治疗外感表证发热及伤寒邪在少阳。升麻长于升脾胃清阳之气,升提力较强;清热解毒之力较强,常用于多种热毒病证。葛根长于升脾胃清阳之气而达到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之功;治疗热病烦渴,湿热泄泻,脾虚腹泻;善于解肌退热痛。治疗项背强痛无论风寒、风热均可;能通经活络,解酒毒,可用治眩晕头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酒毒伤中。

9.蔓荆子

药用来源:马鞭草科落叶小灌木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成熟果实

10.浮萍

药用来源:为浮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萍的全草

11.淡豆豉

药用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经加工发酵而成

功效:发汗解表作用平稳,风寒风热均可应用,兼能散邪除烦,还可用治邪热内郁,胸中烦闷。

12.木贼

药用来源:为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地上部分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风热目赤,翳障多泪,最为常用。

以上只是提醒大家一些重要概念与名词,记不得的同学快去翻翻老师的ppt或者自己的笔记吧,这周的解剖就复习到这里啦!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ngwang.net/zlff/85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