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是中医理法方药治疗体系中治的工具,是中医辨证施治的落脚点,是中医安全、有效用药的基础。跟随我们每天学点中药,积累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基本知识吧!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麻黄
发汗解表:辛苦温→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宣肺平喘:入肺经→肺气壅遏所致咳喘胸闷之要药
利水消肿:入膀胱经→水肿,小便不利
散寒通滞:风寒湿痹、阴疽痰核
?桂枝:肉桂嫩枝入药。相须白芍,调和营卫
发汗解肌:辛温→入肺经→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
温通经脉:脘腹冷痛,经闭痛经,关节痹痛
平冲降逆:入心经→心悸奔豚
助阳化气:甘温→入膀胱经→痰饮水肿
?紫苏叶:不宜久煎。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辛温→入肺、脾经→风寒表证兼脾胃气滞
理气安胎:脾胃气滞,妊娠呕吐
解鱼蟹毒:鱼蟹中毒
?生姜
解表散寒:辛温→入肺经→风寒感冒轻证
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无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
温中止呕:呕家圣药→胃寒呕吐用之最佳
解鱼蟹毒:解鱼蟹毒、半夏南星毒
?香薷:地上部分入药。发表量小不宜久煎,利水消肿量大浓煎。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辛温→入肺、脾胃经→外感风寒,内伤暑湿→夏月麻黄,夏月解表之药
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浮肿
?荆芥:地上部分入药。不宜久煎。荆芥穗更长于祛风,风寒风热均宜选用。
祛风解表:辛而微温→入肺经→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平和之品
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消疮:疮疡初起
炒炭止血:入肝经→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防风:以根入药。入膀胱经。
祛风解表:辛甘温→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外感风寒、风湿、风热均可;风疹瘙痒
胜湿止痛:风湿痹痛
止痉:入肝经→破伤风
升清燥湿:入脾经→脾虚湿盛,清阳不升之泄泻
?羌活:根及根茎入药。量大致呕。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辛苦温→入膀胱经、肾经→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
?白芷:以根入药。
解表散寒:辛温→入肺经→风寒感冒
祛风止痛:风疹瘙痒;入胃经→阳明头痛,牙痛,眉棱骨痛
宣通鼻窍:鼻渊、鼻鼽、鼻塞流涕
燥湿止带:入大肠经→带下
消肿排脓:疮疡肿痛
?细辛:根及根茎入药。煎服,1-3g,入汤剂宜于他药同煎。散剂0.5-1g。
解表散寒:辛温→入肺经、肾经→阳虚外感
祛风止痛:少阴头痛
通窍:鼻渊、鼻鼽、鼻塞流涕
温肺化饮:风寒喘咳、寒饮喘咳
开窍醒神:入心经→吹鼻取嚏,开窍醒神→中恶、痰厥。
?苍耳子:果实入药。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散风寒:入肺经→风寒头痛
通鼻窍:鼻渊、鼻鼽、鼻塞流涕
祛风湿止痛:辛苦温→风疹瘙痒,湿痹拘挛,研末为丸可治疥癣麻风
?辛夷:包煎。
散风寒:辛温→入肺经→风寒头痛
通鼻窍:入胃经→鼻渊、鼻鼽、鼻塞流涕之要药
?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辛温→入膀胱经→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寒湿痹
?葱白
发汗解表:辛温→入肺经→风寒感冒轻证
散寒通阳:阴盛格阳、小便不通
解毒散结:入胃经→疮痈肿毒
通络下乳:乳汁不下
解表药—发散风热药?薄荷:地上部分入药。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后下。
疏散风热:辛凉→入肺经→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清利头目:头晕目眩,目赤多泪
利咽:喉痹、咽喉肿痛
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疏肝行气:入肝经→肝郁气滞,胸胁胀闷
化湿和中: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腹胀吐泻
?牛蒡子:成熟果实入药。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辛苦寒→入肺经→风寒感冒,温病初起,咳嗽痰多
利咽:咽喉肿痛
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解毒消肿,润肠通便:入胃经→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兼便秘者尤为适宜
?蝉蜕:《名医别录》:“主妇人生子不下”故孕妇慎用。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甘寒→入肺经→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喑哑
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明目退翳:入肝经→目赤翳障
解痉: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
镇静安神:小儿夜啼不安
?桑叶
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清肺润燥:甘苦寒→入肺经→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清肝明目:目赤昏花
平抑肝阳:入肝经→头晕目眩
凉血止血:咳血、吐血、衄血
?菊花
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热解毒
性味归经同桑叶。黄菊善疏散风热,白菊善清肝明目,野菊善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入药。
疏散风热:辛苦微寒→入膀胱经→风热感冒头痛
清利头目:入肝经→目赤肿痛,目暗不明;入胃经→升发阳明清气→头晕目眩,耳鸣耳聋
祛风止痛:风湿痹痛
?柴胡:以根入药。柴胡劫肝阴。
解表退热:苦寒→入肺经→感冒发热;相须黄芩,为少阳证要药
疏肝解郁:辛→入肝胆经→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截虐:疟疾
?升麻:根茎入药。
发表透疹:辛甘微寒→入肺经→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
清热解毒:入胃、大肠经→解阳明热毒→齿痛,口疮,咽喉肿痛,大头瘟,痄腮,温毒发斑
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
?葛根
解肌退热:辛凉→入肺经→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寒风热,均可选用
透疹:麻疹不透
生津止渴:热病口渴,阴虚消渴
升阳止泻:甘→入脾胃经→热泻热痢、湿热泻痢、脾虚泄泻
通经活络:中风偏瘫,胸痹心痛,眩晕头痛
解酒毒:酒毒伤中,恶心呕吐,脘腹痞满
降压:高血压病之“项紧”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辛苦凉→入肺胃经→感冒;热郁胸膈,烦躁不眠
?浮萍
疏散风热:辛寒→入肺经→风热感冒
透疹止痒: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利尿消肿:入膀胱经→水肿尿少
往期回顾
◆年《传统医学师承培训班》招生简章◆“玄明心通”心血管疾病系列课程招生简章◆中医肺系疾病辨证论治高级研修班招生简章
◆“从经典悟临床”妇科系统研修班招生简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