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破伤风中药 >> 症状表现 >> 蛇伤防治

蛇伤防治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看的好 http://m.39.net/pf/a_7296127.html

户外防蛇与蛇伤急救适用性很强。

本文摘录各类文章供读者学习参考。

一、蛇

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动物,身体细长,无可活动的眼睑,无耳孔,无四肢,身体表面覆盖有鳞。

蛇类是变温动物,体温低于人类,又被称为冷血动物,当环境温度低于15℃时,蛇会进入冬眠状态,部分有毒,但大多数无毒。

另外“十二生肖”中也有“蛇”这一属相。

正如所有爬行类一样,蛇类全身布满鳞片。

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

目前全球总共有3,多种蛇类。

世界上所有的蛇都是食肉的,目前已知有史以来最大的蛇是泰坦蟒,长15米,重1吨以上。现存已知最大的蛇是森蚺,长度可达6米,千克,最小的是卡拉细盲蛇,仅长11厘米。

为了环境和您的健康,请不要使用任何野生蛇类制品包括食用泡酒(有寄生虫如裂头蚴和病菌,高温/酒精都难灭),或伤害它们。

人们对蛇类认知度不高,甚至一些专家,教授,媒体也难免错误宣传。

人类对蛇的恐惧,来源于知识匮乏,以及几千年的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

蛇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又有蛇、虺、螣、蚺、蜧、蜦、长虫等别称,根据品种也会有蝮、蚺、蟒、蝰等近义称呼,属于有鳞目。

蛇虽细长却是脊椎动物。

二、蛇的种类

今世界上的蛇约有3种,其中毒蛇有多种。中国蛇类种,毒蛇65种。

蛇的个体差异很大。分布在加勒比群岛的马丁尼亚、巴巴多斯等岛上的盲蛇,是世界上最短的无毒蛇,只有9厘米长,最长不过11.94厘米。最大的毒蛇是眼镜王蛇,最长达5米多。分布在东南亚、印尼和菲律宾一带的蟒蛇,一般都超过5米,最长的可达7米左右。而南美洲的水蟒则更大,体重多公斤。

世界上最毒的蛇为细鳞太攀蛇(俗称内陆太攀蛇),毒液毒性位居榜首,是不折不扣的毒蛇王。

年9月上旬,中国湖南宜章莽山地区发现“青龙”属蝮亚科烙铁头属,并将其命名为“莽山烙铁头蛇”,现已更名莽山原矛头蝮,仅存几百条,堪称一代“国宝”。

蛇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及新西兰、爱尔兰等岛屿之外的世界各地,以鼠、蛙、昆虫等为食。

蛇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

无毒蛇头部一般呈圆锥状,有毒蛇呈三角形状,但并不绝对。

这种观念甚至是大错,如金环蛇、银环蛇、曼巴蛇属的四种曼巴蛇等,它们头部为与无毒蛇相似的椭圆形,不过却是剧毒蛇;同样无毒蛇中也有的蛇拥有毒蛇一般的三角形头部,如颈棱蛇。

怎样识别有毒蛇和无毒蛇呢?

一般人单凭头部是否呈三角形或者尾巴是否粗短,或者颜色是否鲜艳来区分,这是不够全面的。

区别有毒和无毒蛇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1、毒腺:有毒蛇具有毒腺,无毒蛇不具有毒腺。毒腺是由唾液腺演化而来。位于头部两侧、眼的后方,包藏于颌肌肉中,能分泌出毒液。当毒蛇咬物时,包绕着毒腺的肌肉收缩,毒液即经毒液管和毒牙的管或沟,注入被咬对象的身体内使之发生中毒,无毒蛇无这一功能;

2、毒液管:是输送毒液的管道,连接在毒腺与毒牙之间。只有毒蛇才具备有毒液管;

3、毒牙:毒蛇具有毒牙,它位于上颌骨无毒牙的前方或后方,比无毒牙既长又大。

在面对不认识的蛇类时要格外谨慎,不可掉以轻心。

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中国境内的毒蛇有莽山原矛头蝮、尖吻蝮、竹叶青、舟山/孟加拉眼镜蛇等;无毒蛇有原锦蛇属以及被分化出来的蛇、蟒蚺等。

三、蛇的习性

蛇“怕”雄黄

雄黄是四硫化四砷的俗称,又称作石黄、黄金石、鸡冠石,通常为橘黄色粒状固体或橙黄色。

蛇怕雄黄这一说法,其实是片面甚至是不正确的。经多次实验表明,蛇并不是害怕雄黄,只是不喜欢雄黄以及用雄黄制成的一些物品散发的刺激性气味,例如雄黄酒等。

蛇的行走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蜿蜒曲折而前进,这是由蛇的结构所决定的。蛇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头与躯干之间为颈部,界限不很明显,躯干与尾部以泄殖肛孔为界。蛇没有四肢,全身被鳞片遮盖,有保护肤体的作用。

蛇的内部结构分为: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泄殖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染色体等十大部分。

蛇是爬行动物,是由于它有特殊的运动方式:

一种是蜿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难行,无法以这种方式爬行了,当然,不必因此为蛇担忧,因为在自然界是不会有像玻璃那样光滑的地面的。

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鳞之间有肋皮肌相连。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即稍稍翘起,翘起的腹鳞就像踩着地面那样,但这时只是腹鳞动而蛇身没有动,接着肋皮肌放松,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线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样。

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尽力前伸,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蛇身后部即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较缓慢的蛇,如铅色水蛇等,在受到惊动时,蛇身会很快地连续伸缩,加快爬行的速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

另外蛇是有听觉的,只不过它们的听觉器官——也就是耳朵的结构十分简单,只有内耳,没有外耳及鼓膜结构,所以听觉是十分迟钝的。

分辨蛇的雌雄最简单的办法是看尾巴,即“雄长雌短”。

科学的方法是看它的交接器,雌蛇的交接器就是它的泄殖肛腔,没有特殊构造,雄蛇的交接器则是一对袋状的半阴茎(又称双鞭),位于尾基内部,其形状样子也有差异。交配时,袋的内面翻出体外,乍看像一朵盛开的花。交配时,半阴茎插入雌蛇的泄殖肛腔,进行体内受精,但每次交配只使用一侧的半阴茎。在繁殖季节内,一条雄蛇可先后和几条雌蛇交配,但雌蛇只交配一次。

蜕皮习惯

蛇类的表皮是以蛇鳞所紧紧覆盖的。蛇鳞的质感可以是平滑的,也可以是骨质的或者粗糙而有微粒的。蛇类的眼睑位置长有透明的眼膜,这片薄膜亦是蛇鳞的一种。

蛇类有换皮的习性,一般被称为“蜕皮”。在蛇类的蜕皮习惯中,蛇皮是一层叠一层的。蛇鳞是紧密相连的,新旧的蛇皮紧紧相连,蛇类蜕皮的过程就像把袜子从脚掌褪出的情况一样。

蜕皮对于蛇类而言有很多功效。第一,最外层的受损旧皮得以替换;第二,换去蛇皮可以免于受蛆虫等寄生虫所侵害。在很多会换皮的生物(如昆虫)例子,均证明蜕皮是令生物变得更巨大的手段,不过蛇类的蜕皮习惯是否有这种作用则尚在争议当中。

蛇类的蜕皮是每隔一段时间便会重复进行的,而蛇类毕生都会一直进行蜕皮。在要蜕皮之前,蛇类会停止饮食并躲在某个安全的地方。蜕皮时蛇类的表皮会变得暗哑干燥,它们的眼睛会变得混浊或者呈现蓝色。旧皮的内侧面会产生水分,这令旧皮与新皮能够得以分离。数天后,蛇眼重新变得清澈,而蛇皮亦已经脱下。旧皮是从嘴部开始被撑开的,蛇类透过不断与外物(多是粗糙的地表或石头)摩擦,使尽力气从旧皮中穿出。很多时候旧的蛇皮都是从头部至尾部向后方蜕去的,蜕下来的旧皮就像一只褪出来的袜子一般,而旧皮底下的新皮则显得更新、更大及更具光泽。

蛇类以食鼠为主(也食蛙类、鸟类等)。

蛇类喜居荫蔽、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繁茂、有枮木树洞或乱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墙,且饵料丰富的环境,这些都是它们栖居、出没、繁衍的场所,也有的蛇栖居水中。它们栖息于墓洞中,洞口可见稀稠成粒的粪便,这样我们就知道洞中有没有蛇了。蛇有冬眠的习性,到了冬天盘踞在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保持体力。

从蛇蜕的外衣直径和长度可测出蛇重量甚至说出蛇的名称。蛇蜕皮后不久,活动量增大,觅食量增加,体况逐渐恢复。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进入发情期。寻偶时,雌雄蛇发出的鸣叫声清晰明亮,“哒哒哒”如击石声。

蛇类的产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种而异。所产蛇卵一般粘结成一个大的卵块,卵块中卵的数量为8~15枚不等。

蛇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时也主动出击,它能吞食相当于本身头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后,感到疲倦,进入休息状态,此时极易被人捕捉。

至于蛇的觅食次数,因蛇类品种和大小而异。一般夏令觅食活动盛期,特别是产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体稍大的,因觅食量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进食一次。蛇类也喜欢在太阳光下进行日光浴,时间一般为上午10~12时左右。行日光浴时,一般伏于地面草丛或缠绕于树干上,也有半身裸露于洞口外、石头堆外面呈盘蜷状的,姿态变化多端。

蛇类的活动规律,以昼出夜伏居多,因品种而异。

消化食物

蛇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有些在吞的同时就开始消化,还会把骨头吐出来的。

还有,蛇的消化还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来摩擦。

毒蛇的毒液实际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较强,溶解了被咬动物的身体,所以表现出“毒性”,人的胆汁也属这种消化液。

蛇的食欲较强,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时。如果吃得多,消化时间还要长些。

蛇的寿命

不同蛇类的寿命各不相同,主要与种类或生活条件有关。一般情况下,小型蛇类的寿命在2~5年左右,中型蛇类5~12年左右,大型蛇类10~20年,蟒蛇可活到30~40年,甚至更长。蛇类在野生状态下,由于栖居环境不太稳定,食物有时短缺,加之天敌和疾病的严重危害,其寿命不如人工养殖条件下的长,许多科学家试验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据推测,在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大概就已经有蛇了。毒蛇的出现要晚得多,它是从无毒蛇进化而成的,出现的时间不会早于万年。如果地球的历史像一部放映2小时的电影,那么,要到末了5分钟,银幕上才出现蛇,最后1分钟才能看到毒蛇。

蛇非常聪明灵活,故《圣经》上有“温驯如鸽子,灵巧如蛇”之说。蛇的捕食本领相当高强,能吞进比自己大许多倍的食物。我国古代早就有巴蛇吞象的传说,说巴地有能吞食大象的巨蛇,三年之后才吐出骨头。

四、蛇可人工养殖

蛇全身是宝,蛇肉及蛇制品市场行情看好。国家为了保护稀有的野生动物,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颁布实施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对野生蛇类实施保护,人工养蛇也成为脱贫致富的一条好门路。

养蛇房可以利用一般住房,也可另外专门建造。

蛇房内的墙壁要光滑无缝,房内墙角做成弧形,使蛇不能沿墙角上爬。养蛇房应该是夏季通风凉爽,冬季保温的地方。至于窗户可开也可不开,如开窗的话,应安装双层玻璃和铁丝网。

房内可设一定量的蛇窝,同时在房内设水池、水沟,或放置水盆。在空地上放些石块,放些花草就更好了。为了便于观察,可在门上开视孔,装上玻璃和铁丝网;也可在房子里面用细目铁丝网隔成走廊,人就可以随便进出蛇房了。

五、防止被蛇伤害

除眼镜蛇外,蛇不会主动对人进攻,除非你让它感到不安“打草惊蛇”。

当人们行走在山路上,手执有弹性的木棍防蛇最好。用硬直木棒打蛇是最危险的动作,因为木棒着地点很小,不容易击倒蛇。软木棒有弹性,打蛇时木棒贴地,蛇被击中的可能性更大。

七寸是蛇的要害部位,打蛇打中此部位,蛇动弹不了。

蛇的“三寸”和“七寸”位置。

蛇的三寸和七寸是指从蛇的头部算起。握住三寸的位置,蛇就无法用头部(牙)攻击。七寸是蛇的致命要害处,打中七寸即打中了蛇的要害,可立刻致蛇于死地。这只是一个大概的位置,带有部分形容的性质。

蛇的三寸,是蛇的脊椎骨上最脆弱、最容易打断的地方。蛇的脊椎骨被打断以后,沟通神经中枢和身体其它部分的通道就被破坏。蛇的七寸,是蛇的心脏所在,一受到致命伤,也会必死无疑。当然,这三寸、七寸并不是每条蛇都一样的,会因蛇的种类、大小而有所差异。七寸是蛇的要害,是蛇的心脏所在,所以,七寸的地方受到重击,蛇便必死无疑。

另外,打蛇也可以打三寸,因为三寸是蛇脊椎骨上最脆弱的地方,最容易打断。蛇的脊椎骨被打断后,沟通神经中枢和其他部分的通道就被破坏了。因此,蛇也必死无疑。

户外活动防蛇

1、除眼镜蛇外,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如果遇到蛇,如果它不向你主动进攻,不要惊扰它,尤其不要振动地面,最好等它逃遁,或者等人来救援。

2、蛇是变温动物,气温达到18度以上才出来活动。在南方通常5~10月份是蛇伤发病高期。特别是在闷热的雨林或雨后初晴时蛇经常出洞活动。雨前、雨后、洪水过后的时间内要特别注意防蛇。

3、蛇类的昼夜活动有一定规律。眼镜蛇,眼镜王蛇白天活动,银环蛇晚上活动,蝮蛇白天晚上都有活动。蛇伤主要集中在白天9~15时,晚上18~22时。此外蝮蛇对热源很敏感,有扑火习惯,所以夜间行路用明火照亮时,要防避毒蛇咬伤。

4、穿高帮鞋(皮靴),穿着长衣长裤,戴帽、扣紧衣领、袖口、裤口。

5、尽量避免在草丛里行军或休息,如果迫不得已,要注意打草惊蛇(眼镜蛇会主动攻击人,打草惊蛇有可能会引起眼镜蛇主动攻击人,要特别注意)。

6、尽量避免抓着树枝借力,在伐取灌木、采摘水果前要小心观察,一些蛇类经常栖于树木之上。翻转石块或圆木以及掘坑挖洞时使用木棒,不可徒手进行这类活动。

7、如果与毒蛇不期而遇,保持镇定安静,不要突然移动,不要向其发起攻击。应远道绕行,若被蛇追逐时,应向山坡跑,或忽左忽右地转弯跑,切勿直跑或直向下坡跑。

8、把手里的什么东西往它旁边扔过去,转移它注意力,或把衣服朝它扔过去蒙住它,然后跑开。

9、如果迫不得已要杀死毒蛇,可取一根长棒,要具有良好的弹性,快速劈向其后脑门,因为那里是蛇的七寸,即心脏。

10、警惕那种看上去已死的蛇,因为他们可能在窥视猎物而装死。

11、如与一条蛇狭路相逢,则应该后退避让,给它逃跑的机会,它会乖乖那么做的。

营地里防蛇

1、避免在蛇鼠洞多、乱石堆或灌木从中扎营。营地周围的杂草应铲除干净,另外,一条较深的排水沟也能较好的防止蛇虫的入侵。

2、在营地周围撒上下列物品的一种或数种:雄黄。石灰粉。草木灰。水浸湿了的烟叶。

3、在使用包裹前要小心查看一遍,蛇类很可能就躲在下面。露营时应将帐篷拉链完全合上。睡前检查床铺,压好帐篷,早晨起来检查鞋子。万一发现蛇,可迅速退后,保持一定距离。

4、若打地铺,可用树枝、树叶或细竹垫铺,尽量不要用杂草。临睡前要先在地上敲打,清除爬上的昆虫。醒来时,应首先仔细的察看身体周围,否则附近若有蛇或昆虫会被突然的活动惊动。

5、注意保持营地的清洁,所有垃圾必须及时掩埋。因为只要有星点的油脂,就有可能把蚂蚁引来,蚂蚁又会将蜥蜴引来,而蜥蜴又会把蛇引来。

注意不要用火烧鱼骨头,这种气味也会把蛇引来。

六、蛇伤急救

毒蛇咬伤的局部常规处理,是指被毒蛇咬伤后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早期结扎、扩创排毒,烧灼、针刺、火罐排毒,封闭疗法及局部用药等。

局部常规处理应在蛇伤现场进行,处理越快,效果越好。

病人被蛇咬伤后立即用火柴头5~7枝烧灼伤口,以破坏局部的蛇毒;也可用针刺或拔火罐的方法,除去伤口或周围的毒液。为延缓伤口蛇毒的吸收,于近心端3~5厘米处用带子扎紧,其结扎松紧程度以能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但不妨碍动脉血流为宜,以后每隔15~2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1~2分钟。以免肢体因血循环障碍过久而坏死,待急救处理结束后(不能超过2小时),结扎应立即解除。

在蛇咬伤后1~2小时内,伤口处作十字切口,长2~3厘米,深达真皮以下,如无重要神经血管通过,可深达2~3厘米。伤口若有毒牙遗留,应取出,反复冲洗伤口后,伤肢搁下垂位,周围置冰袋,以减少蛇毒的吸收。应注意,血循毒蛇咬伤者不宜作扩创排毒,以免伤口流血不止,常规应用破伤风抗毒素(TAT)。

在蛇咬伤后0.5~1小时内,有条件者,及早作局部环封,用相应的血清2毫升或用胰蛋白酶2U,或10~15%依地酸二钠4毫升,分别与0.25~0.5%普鲁卡因溶液5~20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配伍,于牙痕中心及周围注射达肌肉层,或在结扎的上方作环行封闭,这对减轻症状甚有益处。肿胀的肢体,可外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如用双柏散(侧柏叶、大黄、黄柏、薄荷、泽之)加水蜜热敷,效果很好。局部出现坏死、溃疡者,则按中、西医(或中西医结合)外科处理。

蛇咬伤症状判断

1、在不能确定为何种蛇咬伤的情况下,不能以为无明显症状就判断是无毒蛇。无毒蛇咬伤常见四排细小的牙痕,毒蛇咬伤通常见一个或两个或三个比较大而深的牙痕,有的毒蛇有两排毒牙。

2、局部有两排深粗牙痕,有出血、疼痛、红肿,并向躯体近心端蔓延。附近淋巴结肿大,有压痛,起水疱。全身症状有发热、寒战、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嗜睡、腹痛、腹泻、视物不清、鼻出血,严重者惊厥、昏迷、心律失常、呼吸困难、麻痹、心肾衰竭。

急救方法

1、自救时用绳索、手帕、植物藤、布带将伤口的近心端的5厘米处捆住,防毒素继续在体内扩散。每隔15~20分钟松带子1~2分钟以防肢体缺血坏死。

2、看伤口,毒蛇咬人有可能把牙断在肉里,把它拔出来。

3、用井水、泉水、茶水、自来水或1:5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伤口,同时在伤口上作多个“十”字小切口以便排毒。接着用火罐、吸奶器、吸引器将毒汁吸出。紧急时用嘴对伤口吸吮毒汁出来,急救者吸吮后立即吐出,将口嗽干净。急救者有口腔溃疡时禁用此法。

4、烧灼:被蛇咬伤后立即用火柴头5~7枝烧灼伤口,以破坏局部的蛇毒。

5、冲洗:蛇毒在1~3分钟内是不会蔓延的,这时挤出或冲洗蛇毒,可以有效排除大部分蛇毒。立即冲洗用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盐水或冷开水、肥皂、尿,最好将伤肢置于4~7℃冰水中(冷水内放入冰块),在伤处周围放置碎冰维持24小时,亦可喷氯乙烷(降温时注意全身保暖)。切记:千万不要在伤口处涂酒精。

6、扎结肢体:在近心端,用绑带像打绑腿一样螺旋型大面积紧缚肢体,延缓毒液蔓延。

7、扩创排毒:经过冲洗处理后,用消毒过的小刀划破两个牙痕间的皮肤,同时在伤口附近的皮肤上,用小刀挑破米粒大小数处,这样可使毒液外流。不断挤压伤口20分钟。但被尖吻蝮蛇(五步蛇)和烙铁头蛇、蝰蛇、咬伤,不要作刀刺排毒,因为它们的蛇毒中有一种溶血酶,可以导致人大量出血不止,如果对伤口再做切开处理,只能加速人体失血。因为普通人无从分辨毒蛇,所以,治疗蛇伤时伤口切开的做法就不能予以推广。

8、针刺或拔火罐:但对于血循毒(如蝰蛇、铬铁头、竹叶青、五步蛇)蛇伤患者,不宜针刺或拔火罐,以免伤口流血不止。如伤口周围肿胀过甚时,可在肿胀处下端每隔1~2寸处,用消毒钝头粗针平刺直入2公分;如手足部肿胀时,上肢者穿刺八邪穴(四个手指指缝之间),下肢者穿刺八风穴(四个足趾趾缝之间),以排除毒液,加速退肿。针刺排毒。

9、手足肿甚时,可分别针刺手指间的八邪穴和足趾间的八风穴,以加速排毒退肿。

10、如引发中风应积极治疗,同样在必要时应进行人工呼吸,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ngwang.net/zzbx/8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