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衣服穿得少,大都露胳膊露腿。做家务、去公园早锻炼,出门游山玩水,稍不留神,就容易磕磕碰碰。大多数人对于小磕碰造成的“小伤”都不太在意,但对于年以前出生的人来说,有些“小伤”可能引起大问题!因为他们的体内没有“破伤风抗体”!
年以前出生的人
体内没有破伤风抗体
破伤风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研究数据显示,全世界的破伤风病人平均死亡率为30%~50%。患破伤风后,如果不及时医疗干预,严重的病人特别是老年人、儿童病死率接近%。
我国年开始实施百白破计划免疫,年开始,我国注射百白破疫苗覆盖率90%以上。因此低年龄人群破伤风发病率降低。
但是年以前出生,特别是年之前出生的人,绝大多数都没有注射或没有注射全程的疫苗,体内没有破伤风抗体,对破伤风没有免疫力。
因此,绝大部分老年人体内都没有破伤风抗体。
夏天,旅游等户外活动增加,且衣着越来越轻薄,磕磕碰碰自然难免,由于不少老年人对破伤风存在不少认识误区,在受伤时不懂正确处理,以至于埋下破伤风的隐患。
破伤风有多可怕?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人体伤口后,在厌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嗜神经外毒素而引起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点的中毒性疾病。破伤风梭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人畜粪便、空气)。
小小伤口生死一线
医院急诊医学科曾经救治过一位差点丢了性命的破伤风患者。这位患者在马路上走路,左脚不小心被路边堆放的搭脚手架的毛竹绊了一下,毛竹上的一根刺扎进了他的脚踝,就是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伤口,让医生花了40多天才把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对于比较严重的外伤,人医院。而不少伤口看上去不大,出血量不多的“小伤”却很容易忽视。甚至有些病人发病后仍找不到明显的伤处,外伤很轻微,不典型或无明显外伤史发生破伤风的占39.1%。
在此要特别提醒老年人,出现以下这些伤口时,即使看上去伤口不大,出血量不多,也不能大意。
什么样的伤口最容易感染破伤风?
1
又深又细的伤口。
破伤风梭菌是一种厌氧菌,适合在缺氧的环境中繁殖,因此,那些又细又深的伤口,比如被尖锐的钉子、针、木刺、树枝等刺伤、扎伤,即使出血量不多,皮肤表面的伤口也不大,但这种伤口内部往往缺氧,就容易成为破伤风梭菌的温床。
2
被污染的伤口。
在旅游途中不慎摔伤,且被泥土污染;导致受伤的器具不清洁,例如有铁锈的钉子、刀具等,以及各种类型和大小的受到不洁物体污染的伤口。特别要提醒老年人,不要随便在非正规的场所修脚、拔牙、挖耳朵,一旦出现损伤,伤口极易被不洁器具污染。
一旦受伤,如果自己吃不准是不是要打破伤风针,医院咨询一下医生,最好将受伤过程,受伤的环境、受伤的器具明确告知医生。
受伤后“包牢”,可能更容易感染
当然,不是所有的伤口都会感染破伤风,伤口内有破伤风梭菌也并不一定发病。破伤风的发生除了和细菌毒力强、数量多或免疫力低等情况有关外,局部伤口的缺氧是一个有利于发病的因素。
不少老年人一旦受伤,尤其是看上去的小伤,习惯用创可贴、纱布紧紧包牢,以为这样能促进愈合,隔绝外界细菌,实际上这样的处理方式很不科学。
对于成人来说,小伤口如果出血不多,无需包扎,可用3%的双氧水清理伤口或者用碘伏消毒,并敞开伤口,让伤口或者创面形成有氧无菌的环境,可以杜绝不喜欢氧气的破伤风梭菌的侵入与繁殖。
医院,可用干净毛巾或纱布覆盖伤口,遮挡途中灰尘即可。
关于打破伤风针
经常有两个误区
误区一
把破伤风针当疫苗
有的老年人以前因为受伤打过破伤风针(学名:破伤风抗毒素TAT),此后再次受伤,就认为不会再得破伤风了。这是把破伤风针和破伤风疫苗搞混了。
受了伤以后,在医院打的破伤风针属于治疗药物,作用是短期内抗破伤风毒素,不会在人体内形成抗体。因此,没有注射过疫苗的人,或者打过破伤风疫苗,但体内的抗体经过一段时期,可能减弱甚至消失,起不到应有的保护,每次受伤后,只要伤口存在感染破伤风的风险,都应再次打针。
误区二
伤口超过24小时,打针没用了
破伤风的潜伏期3天至数周,多数为1—2周,亦有短于24小时或长达二三十日甚至数月的。如果受伤,且伤口具备感染破伤风的风险,最好在24小时内打破伤风针。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患者在24小时内没有打破伤风针,不少人就认为再打针意义就不大了。
其实,根据破伤风的潜伏期及其发病机制,在尚未出现破伤风症状的情况下,打破伤风针就是有效果的。
专家支持:吴先正主任医师
同济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往期精彩回顾
■印堂发黑会“倒霉”?这不是迷信,而是病!
■还在这样吃?你的胃伤不起……
■要紧!这几口“救命水”,千万别忘喝~
你点的每个
我们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动动小手点个再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