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只有新生儿破伤风才是法定报告传染病,如果想要知道其他人群到底有多少人感染了破伤风,只能从文献报道中略知一二。有的文献说,全球估计每年破伤风发病人数约万,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报告的新生儿破伤风数量约数百例,如年为例,死亡17例。
查阅这个数字时,不禁想起今年疫苗事件时,有个科学家说我国新生儿破伤风的减少归功于破伤风疫苗的使用被方舟子一口咬住不放的事情。
一口咬住不放,让我想起最近会诊的一个张口困难的病人。当时查体时,让他使劲张口,也就张开一指大小,当把压舌板一放进他嘴里,他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咬住,很难拽出来,再后来,给点暗示,他也会把嘴紧紧的闭上。
这个51岁的男子,神志清楚,能够完整的描述他的发病经过,不过语速偏快,从他的语气中能感受到一种焦虑。发病5天了,也就喝点水、奶和米汤,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
这到底是什么病呢?追问外伤史,他有明确的受伤是发生在三年前。当时他干活时,左脚大拇指被石头砸伤后,没有很好的处理伤口,也没有注射破伤风疫苗。不过,三年了潜伏期也太长了些吧。如果再问他近期有没有外伤史,他回答说,最近在山里打栗子,有时手会被扎伤,而且受伤后也顾不上处理。没准,和这有关?
再问他近期没有接触毒物史,没有特殊用药史,这些天用的一些镇痛安神的药物也是病后才开始的,化验检查没有异常发现。姑且按照破伤风处理吧。
由于破伤风不归感染科收治,属于外科或ICU收治,对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便查了查文献,算是回回炉吧,也顺便和大家分享一下。
发病机制
破伤风是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经损伤组织侵入人体,转化为繁殖体杆菌,产生破伤风毒素,这是一种金属蛋白酶,又叫破伤风痉挛毒素。
破伤风毒素通过神经轴突逆行运输到达脊髓和脑干,与这些部位的受体不可逆紧密结合,从而阻滞神经冲动的传递,对自运动皮质兴奋冲动的神经元出现去抑制,导致肌张力增强、痛性痉挛和广泛的自主神经不稳定。
同时,由于可产生交感神经兴奋,大致出汗、心动过速和高血压。
潜伏期
破伤风的潜伏期短则1日,长则数月,大多数病例在8日内发病。个别有长达数年潜伏期的,但很难确定。
临床类型
分为四种:即全身性破伤风、局部破伤风、头部破伤风和新生儿破伤风。
全身性破伤风
患者的特征为骨骼肌强直性收缩和间歇性剧烈的肌肉痉挛。由于破伤风患者并无意识损害或知觉损害,强直性收缩和痉挛均会让患者感到剧烈疼痛。
全身性破伤风可表现为颈僵硬、角弓反张、苦笑面容、板状腹、周期性呼吸暂停和/或上气道梗阻、吞咽困难等。
早期表现易激惹性、躁动、发汗和心动过速。岁病情进展,常出现大量出汗、心律失常、不稳定型高血压或低血压及发热。
局部破伤风
表现为单个肢体或身体某一部位发生强直性和痉挛性肌肉收缩。
头部破伤风
见于头部或颈部受伤的患者,发病早期仅累及颅神经,如吞咽困难、牙关紧闭和局灶性颅神经病。
新生儿破伤风
常发生于婴儿出生后3-21天,表现为强直、痉挛、牙关紧闭、不能吮吸和癫痫发作等。
诊断
破伤风是一种严格的临床诊断,没有确认的实验室检查。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成人破伤风的诊断至少需要下列其中一个症状:牙关紧闭(无法打开口腔)或痉笑(持续的面部肌肉痉挛);或痛苦的肌肉收缩。
虽然这个定义需要确认外伤史,但破伤风也可在无法回忆起特定的伤口或受伤史的病人身上发生。
治疗
最好在ICU收治。
一般措施:如果可能的话,单独病房/收治,保持安静,尽可能减少触觉和听觉刺激。所有可见的伤口必须清洗和清创。
抗生素治疗:
首选甲硝唑(一次mg,每6-8小时一次,静脉点滴或口服)。
也可用青霉素G(PenicillinG)(万–万IU/次,静脉滴注,每天4–6次)。
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头孢菌素类、氯霉素也有效。
中和非结合毒素:
因为破伤风毒素与组织不可逆地结合,所以只有非结合毒素可进行中和作用。
首选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umantetanusimmuneglobulin,HTIG),肌内注射-U,浸润伤口周围。
也可用马抗毒素进行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使用前需做皮试(0.1mL以1:10比例稀释液进行皮内试验)。
控制肌肉痉挛,可使用镇静剂、神经肌肉阻滞剂等。
气道管理以及其他支持不再这里赘述,和其他疾病一样。
预防
发生外伤需及时处理伤口和注射破伤风疫苗。
赞赏
人赞赏
治疗白癜风哪里效果最好白癜风医院美丽黄皮肤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