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家和有钱人家的孩子,到底差在哪一

前几年我们说起富二代,是个贬义词,一般印象都是好吃懒做、挥金如土、不求上进等等,因为家里有钱啊,宠坏了,以前我也觉得穷人家出生的孩子能吃苦,后来发现变了。相比之下,反而是那些比你有钱的人,比你更努力、更能吃苦,因为他周围都是这样的人,所以导致的结果是豪门贵子越来越多,寒门却富养出败家子。

原作者丨艾小羊

来源

我是艾小羊

(qingchangaixiaoyang)

修改

新精武

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中,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衣食无忧,生活优越。但是许多的工薪阶层,收入并不高的家庭也把自己的孩子当富二代养,满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机电脑非苹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

1

我身边就有个这样的家庭,一家三口,父母经营着一家小店,女儿在上大学。由于电商的发展,小店生意很难做,有时候夫妻俩一个月忙下来连房租都出不来,两口子平时中午吃饭,连个荤菜都不敢点。

但是女儿上了大学之后,第一个假期回来就找爸妈要苹果手机,说自己的手机太掉价,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然后她父母硬生生地拖了一月的货款,挤出来五千块钱,给女儿买了手机。

在中国像这样的父母实在太多了。不顾家庭资源的差异,百般努力,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

家庭不宽裕,他们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担心自己孩子被别人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娇惯、宠溺孩子,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于是大多数的孩子都过着一种极其享乐的生活,用着最新的电子产品,穿着时兴的大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挨穷挨怕了的父母,因不想孩子再步自己的后尘,继续穷下去,宁愿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在孩子小时候,不让孩子做家务活,只需专注读书,其他事情都不用理,结果养出了白眼狼和啃老族。

2

去朋友公司谈事,说到团队建设,他困惑地说:“以前我觉得穷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有责任心,现在简直不敢招家境不好的员工,穷人家的富二代太多了!”

“富二代”,在人们印象中与好吃懒做、挥金如土、不求上进、行为乖张划等号,顾名思义是因为家里有钱、宠溺,造成孩子不懂事。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城市新中产的崛起,言正行端、吃苦耐劳的富二代越来越多。相反,穷人家的孩子却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这个现象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补偿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觉得不能亏了孩子。

我有一个员工,单亲家庭,父母工作不稳定,他小时候跟爷爷奶奶长大。爷爷奶奶家里也穷,但正因为穷,只要有10块钱,就把10块钱全花在他身上。

宁肯穷了全家,也不能穷了孩子,是他们的教育信念。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他,习惯了伸手讨要,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钱,消费远远超出他的能力。

更要命的是,责任心几乎为零。我穷我有理、我弱我有理,这种心态让同事对他意见很大。

离职前,我找他谈话,他表情游离,忽然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昨天在路上看到有个人,特别像我爷爷。”

我知道长大成人对他是一种凌厉的痛,因为宠爱他的人再也帮不了他。

3

补偿心理,是长辈的自我安慰。

10年前,穷人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能够保持清醒:我们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责任,自强自立;

如今,各种创富神话冲击社会各个阶层,越来越多没有创富的人,把责任推给机遇、社会不公、阶层固化,因为看不到希望,只能倾尽所有对孩子进行补偿:我不管你将来如何,至少小时候,别人有的你都有。

这就直接造成了一个恶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当成吃苦,并以让孩子吃苦为耻。

我去一个赛艇俱乐部玩过几次,有个14岁的男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搭公交转地铁再步行来训练。训练完毕,帮教练收拾好器材,去另外一个地方打篮球。要去美国留学,他担心体力跟不上,跟同学玩不到一块儿,所以拼命练习。

晚上,他还要回家给父母做饭。他妈妈只会做西餐,他爸对吃没什么要求,他想吃什么,就得做给全家人吃。

如果不是在赛艇俱乐部看到他,我会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安到他头上。

他父亲是上市公司高管,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舍得孩子吃苦。他惊讶地说:“怎么叫吃苦。这不就是活着的日常吗?”

如果你身边有诚实的创业者,而不是像马爸爸一样会演讲的,你可能同意这样的观点:富人都是真正苦过的,他们不会觉得让孩子吃苦是很大的问题。

4

限于自己的眼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很容易在教育上犯第三个错误: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

他们的孩子不管学习好不好,反正从来不洗内衣、不打扫卫生、见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绩以外的事情跟他没关系。

这样直接导致孩子的责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后,成了团队里做事不动脑筋,出问题就想推卸责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他们从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完整的人,可以对某个综合性的项目负责,而是一枚螺丝、一个零件,幻想后面有为自己收拾战场的家长。

一位从教20年的资深教师说:二十年来,社会深刻巨变,学校里的顶尖学霸们,也悄然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最近几年,升入顶尖名校的学生,大多是家境好的孩子。

何猷君,澳门赌王的儿子,他说,“我20岁期间,从未放过一天假。”别人一学期修四门课,他就修8门。圣诞节,大家忙着开轰趴,而何猷君却一如往常,认真学习。考试前几周,凌晨五点的图书馆永远少不了他的身影。

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当你在睡梦中时,我一直在工作,当你在工作时,我已经付出了双倍于你的努力。”

而班级里,表现最烂的所谓“双差生”,往往不再是过去的“官二代”“富二代”子弟,而常来自于低收入家庭。

这几年做老师的都有共同的体会,越是中等以下阶层的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度越低,而越是较高社会阶层的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度越高。

最极端的一个例子发生在河南省罗山县,一个23岁小伙,杨锁,神志正常、四肢健全,居然活活饿死在自己家里……

身为农民的父母从来不让他干农活,“你到一边玩着吧,别累着了”。杨锁的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仍然舍不得他干活。当疾病缠身的母亲身体扛不住,不得不叫杨锁去干活时,反遭到儿子的暴打。

杨锁嫌学习累,退学在家无所事事,还要身体有病的老母亲伺候一日三餐。“给他饭吃,他都想让你直接喂到他的嘴里”,一个当地的村民说。

杨锁18岁那年,积劳成疾的母亲去世。5年之后的一个雪天,懒惰成性的杨锁活活饿死在家中。从小到大,杨锁一直都泡在父母的娇惯里,父母离世后,他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只能在苟且的舒适区里耗尽自己的生命。

5

富人穿块钱的衣服是节俭,穷人穿同款就是穷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馆打工是赚零花钱,贝克汉姆的儿子去打工就是励志。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贫穷的父母往往培养了孩子过剩的自尊。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是穷人,干脆不让他们穿元的衣服、去咖啡馆打工。

贝克汉姆的儿子曾经去咖啡馆打工,时薪20元人民币。

然而,自尊是虚无的,生活是现实的,虚荣不能帮任何人撑过一生。

贫穷家庭的这种自尊教育,让孩子特别“晚熟”。当同龄人已经知道踏踏实实为一日三餐、十年后的生活搏命时,他们却抱着热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摆出成功人士的派头,就能成功。

最近,郭晶晶一家参加了一场马拉松亲子跑比赛,霍启刚接受赛后采访时爆儿子的料,在跑步途中他劝儿子累了休息一下,霍中曦说:“不行啊,我停下来就会输。”

贫富差异,本质上是教育的差异。当富人已经转变教育方向,开始培养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穷人却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弯路:无限度地宠溺孩子,只求成绩,不求其它。

结果,富人家的“穷二代”越来越富,而穷人家的“富二代”越来越穷。

6

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如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林青霞人生最抑郁的时候,圣严法师送给她8个字:面对、接受,处理,放下。这8字方针,同样适用于家境不如意的父母。

为人父母真正的成长,是能够正视自己人生的失败,反思贫穷的成因。我永远记得小学5年级的某天,一贯冷傲坚强的父亲在饭桌上说:“我这辈子才华和努力都够,赚不到钱的原因是个性太强、处事不圆滑。”

后来他又多次反思这个问题,以至我大学就开始看心理学的书,一直特别重视自己的情商修炼。

父亲身上贫穷的成因,在我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修复。如果他没有坦诚面对,而是怪家庭怪社会,后代可能就会在偏执的怪圈中,变得又穷又骄傲。

家长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坚强更有威信。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跟住在罗马的人比,父母与孩子合力的每一分努力,终究是离罗马一天天近了。

面对、接受、处理、放下。愿天下为人父母者,都坚信父母比学校更有力量,再大的教育资源差异,也比不过父母心态的差异。

作者简介:艾小羊:复杂人生的解局人,品质生活的上瘾者,专治各种不高兴。代表作:《活成自己就好了》。







































白癜风早期症状图解
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ngwang.net/yfcs/4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