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医院业务院长教授石志超
“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有节,则其信也”。这是晋人陆云为盛赞蚱蝉所写的《寒蝉赋》中的名句。古人将独居高枝长吟的蝉,视作集“清廉俭信”于一身的“至德之虫”,认为君子应该具有蝉一样的淡泊而寡欲的心境,始乐而长吟的操行,才能事君立身,清明处世。小小的昆虫—蝉成为高洁雅士的形象符号。汉晋时官吏的朝冠,就曾以金制的蝉形作为饰物,警示为官者要清廉不贪。
蝉蜕是中医解表类的虫药,性味甘、咸、寒,归肝、肺经。具有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祛风解痉的功效。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将蚱蝉列为中品,称其主治“小儿惊痫夜啼,癫病寒热。”南北朝时的《名医别录》才记载蝉衣入药。古人常将成虫的蝉体和幼蝉的蜕壳一同入药用。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蝉,主疗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各从其类也。”临床治疗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咽痛音哑等症,常用蝉蜕配伍菊花、薄荷、荆芥、连翘等辛凉解表药;热甚可加石膏、知母等清热滋阴药。如明代《证治准绳》中的“蝉壳散”,清代《沈氏尊生书》中的“蝉蜕散”和《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寒解散”等,都是历代医家创制的以蝉蜕为君药的解表类的效验方剂。据专家的统计,清代名医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中创制的治瘟疫热病的主要方剂,有12首以蝉蜕入药。
蚱蝉及蝉蜕是古代中医治疗小儿科“麻、痘、惊、疳”四大症的要药。小儿麻疹初起,透发不畅,伴有发热恶寒者,与桑叶、葛根、牛蒡子配伍;与紫草、僵蚕、赤芍等组方,常用于痘疮隐现不出,或痘出后的皮肤瘙痒。古人常用蝉蜕治疗“小儿噤风天吊,惊哭夜啼”,如发热所致的惊风,四肢抽搐等症。宋代的《圣惠方》中载:“用蚱蝉一分(微炒),干蝎七枚(生用),牛黄、雄黄各一分(细研),为散,用薄荷汤调服,治小儿天钓、眼目搐上。”对小儿暴受惊恐后,睡卧不安,夜烦哭泣等,单用有效,亦可与钓藤、酸枣仁、龙骨、茯神、太子参等组方。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中的“蝉壳散”,明代《赤水玄珠》中的“蝉蜕膏”,都是治疗小儿惊风和夜啼的效验方。民间亦有用蝉蜕食疗的单方,如治疗小儿夜啼的“蝉花散”,取蝉蜕下半截研成末后,用薄荷煎汤调服,疗效确切。疳证多由脾胃虚弱或脏腑虚损所致,小儿多出现神疲气短、食少纳呆、形体羸瘦等症。用蚱蝉30个,洗净焙干,炒白术20克,炒莱菔子15克,炒鸡内金20克,共研细末,每日两次,每次2克,可有健脾补虚、化积消疳的功效。营养学的分析表明:幼蝉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甲壳素和钙、磷、铁、锌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体虚和病后的患者来说,不失为食疗的佳品。
蝉蜕还是古人治疗破伤风抽搐的首选药,单用酒煎有效,常配伍全蝎、僵蚕、天麻、天南星、天竺黄等祛风化痰止痉药。《本草纲目》中载有“秋蝉一个,地肤子炒八分,麝香少许,为末,酒服二钱,可治破伤风病”的单验方。明《全幼心鉴》的“蝉蝎散”,治疗新生儿破伤风出现的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噤不语等症状。现代药理研究,蝉蜕有镇静解热的作用,其流浸膏和煎剂可推迟破伤风小白鼠的死亡时间。蝉蜕和其组方的“五虎追风散”煎剂,能对抗小白鼠因士的宁、可卡因及烟碱引起的惊厥死亡,部分消除烟碱引起的肌肉震颤,五虎追风散尚能对抗卡地阿佐引起的惊死亡。
蝉蜕治疗风疹瘙痒的作用被皮肤病的专家们所青睐,是中医的“脱敏药”。常用于荨麻疹、风疹、过敏性紫癜、药物性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小儿湿疹等疾病出现的皮肤斑疹、瘙痒异常者。与荆芥、防风、白鲜皮、当归等配伍。蝉蜕亦可外用,古人称其可治“小儿阴肿”,今人常用用蝉蜕煎汤,治疗小儿包皮水肿、鞘膜积液、阴囊湿疹等男科病。宋代《圣惠方》中所载的“蜕蜕散”,蝉蜕与白僵蚕等分,共为末,醋调后外敷,治疗疔疖疮痈,也治疗聤耳出脓,即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
唐代《新修本草》中说,蝉蜕“除目昏障翳”。历代方书中都有以蝉蜕入药治疗目疾的方剂,宋《仁斋直指点方》中载,用蝉蜕与蛇蜕、黄连配伍,治疗目中翳障;明代《眼科龙木论》中的“五退散”,是专门治疗白内障的方剂。相关报道表明,蝉蜕在流行性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中,疗效肯定。
近年来,蝉蜕在肾病的临床应用中为主药组方,有较好的利尿消肿、消除蛋白尿的效果。与党参、益母草、黄芪、补骨脂等中药配伍,辨证施治,有祛肾风、减蛋白、除血尿、消水肿的功效。特别是小儿常见的紫癜性肾炎,不论是初起的风热袭络型,还是起病缓慢的阴虚火旺型,或是紫癜反复出现,症情迁延的脾虚气弱型,在处方时重用蝉蜕,都有确切的疗效。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蝉》诗中说:“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借咏蝉抒发了自己的甘于清贫的心境。从古至今,蝉是文人墨客笔下清廉象征,贵族村夫盘中的美味佳肴,医家病人杯中的健康良药。蝉蜕为蝉科昆虫黑蚱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夏、秋两季从地面或树上拾取,除去泥土、杂质,晒干。生用。以体轻、完整、色黄亮、无泥沙者为佳。
为蝉科昆虫黑蚱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省。全国大部分地区亦产。夏、秋二季采集,除去泥士、杂质,晒干生用。蝉蜕入药有蝉壳、枯蝉、金牛儿、蝉退、蝉衣等别名。性味甘、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应用临床: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②麻疹不透,风疹瘙痒。③目赤翳障。④急慢惊风,破伤风证。⑤此外,本品还常用以治疗小儿夜啼不安。现代研究证明,该药能镇静安神,故用之有效。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本草拾遗》:“除目昏障翳……治小儿痘疹出不快。”
《本草衍义》:“治头风眩晕,皮肤风热作痒,破伤风及疔肿毒疮,大人失音,小儿噤风天吊,惊哭夜啼,阴肿。”
《本草便读》:“专解皮肤风热,宣发痘疹,治上部咽喉头目口齿之病。退翳膜,治产难,取其善脱也;治小儿夜号,取其鸣夜息之意耳。”
《药性论》:“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癎,兼能止渴。又云: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冠状,谓之蝉花,最佳。味甘寒,无毒。主小儿天吊,惊痫瘈疭,夜啼心悸。”
《本草纲目》:“治头风眩运,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破伤风及疔肿毒疮,大人失音,小儿噤风天吊,惊哭夜啼,阴肿。”“蝉,主疗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
1.化学成分:本品含大量甲壳质,并含异黄质蝶呤、赤蝶呤、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酚类化合物等成分。2.药理作用:①抗惊厥作用,②镇静作用,③解热作用(其中蝉蜕头足较身部的解热作用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