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走出我们自己的医学之路中

药物治疗在临床心律失常的治疗中不可或缺,然而,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发展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治疗方案是临床热点。作为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版)唯一用于防治心律失常的现代专利中药,稳心颗粒于年年初发布了《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为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另一种选择。鉴于此,《门诊》杂志医院郭静萱教授、医院杨杰孚教授就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医师专访

INTERVIEW

《门诊》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心律失常发生率持续攀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也给社会带来极大负担。请您谈谈心律失常流行病学以及治疗现状是什么?

郭静萱教授

由于公众健康理念的推进尚在过程之中,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所以,人们的生活方式中依然存在一系列不良习惯,带来诸多健康问题,如抽烟、饮酒、熬夜等,而这些因素都是心律失常的诱因。另一方面,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心律失常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非药物治疗,如今也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有些甚至在疾病的预防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我们的传统医学,现在也在其独特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一点点走向世界。

杨杰孚教授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发达国家,猝死占心血管死亡率的50%左右。由中医院牵头开展的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关于我国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患者达54万余例,但实际数字远远高于54万。年,由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的《心脏疾病和中风统计数据》指出,美国每年发生心原性猝死的患者约为23万例。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心律失常中,快速性心律失常占大约占80%,缓慢性心律失常约20%。虽然导管消融和植入式心电装置等非药物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类心律失常。然而,药物治疗永远是最基础及最重要的治疗措施。

《门诊》

中药作为我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一直推崇中西结合的治疗模式,让我们的经典得以传承。结合您的临床经验,请您介绍一下现阶段临床中药的使用情况。

郭静萱教授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在抑制心律失常的同时,可能还有致心律失常作用。临床上,中药除了与西药联合使用,在针对心律失常同时伴有焦虑等不适,或者症状轻微、不适宜用疗效较为强烈的西药的年轻患者时,就凸显了中药治疗的优势,不仅副作用小,而且安全有效。如今,中药在现代医学临床上的使用已不仅仅是单一成分的提取,更讲究多方配合,这也是我们传统医学的精髓。当然,中药的使用也需要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如稳心颗粒,它是首个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临床试验的中药,由中医院高润霖院士牵头,在国内60医院完成,纳入例患者。研发过程借鉴西药研究体系,在国外最先进的实验室,从分子和细胞水平明确药物的作用机制。

《门诊》

稳心颗粒在临床上的应用已长达30年,《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自年起草,经过反复修改和多次验证,于今年正式发表。作为共识的编委之一,请您介绍一下该共识编写背景及临床价值?

杨杰孚教授

近年来,抗心律失常西药总体上进展不大,多数药物疗效有限,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此外,有些药物,如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可能增加死亡率;稳心颗粒临床应用长达30年,其安全性备受临床医师和患者的认可。《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的发表让更多人知道稳心颗粒的存在,为临床医师及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另一个较为安全、可靠的选择。同时,共识全方位总结和展示了稳心颗粒30年国内外基础研究成果以及临床应用经验,进一步推动了稳心颗粒临床规范化应用。

《门诊》

虽然中药源远流长,但中药药理论证难,导致了中药推广难。请您从西药研发角度谈谈中药在循证医学方面未来需要做哪些工作?

郭静萱教授

现在中药相关临床试验多提取单体药进行研究,但中药处方为多药联合,讲究“君、臣、佐、使”,起到综合调节作用。所以,未来中医药的发展,还应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做到辨证论治。

杨杰孚教授

西药成分单一、化学结构明确,成分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有据可循。同时,上市前需经过严格的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相对而言,中药大多数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及可能产生副作用的成分并不明确。就这方面而言,中药未来要走的路比较漫长。事实上,临床上一直在实践“中西结合”的理念,因此,中西医结合是我们国家心律失常治疗现在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医师简介

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国家卫计委远程会诊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评审专家,《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等杂志编委。中华络病学会常委,美国纽约医学院和国际心脏研究学会会员。先后荣获卫生部、国家教委及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0项、中华医学奖1项,承担“七五”、“八五”、“九五”攻关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文章余篇。

杨杰孚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及《中华心律失常杂志》编委、《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副主编等。主持制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及《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参加编写心血管专著20多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







































白癜风如何治疗最好
白癜风皮肤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ngwang.net/yfcs/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