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责令紧急召回红花注射液等,被召回的原因是由于热源不符合规定,导致发生十多例寒战、发热等严重不良反应。
提问
中药注射剂为何频频出现不良反应,导致人们对中药注射剂的信任频频降低,而如何充分发挥中药注射剂治疗作用并预防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药注射剂系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并是我国传统中药的一个创新剂型,具有起效迅速、作用可靠、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在临床危急重症病例的抢救和治疗过程中,发挥着其他中药剂型难以替代的作用。
但随着中药注射剂品种的增多及应用的广泛,其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
如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及肝肾损害等,有的甚至会导致患者死。
是什么导致不良反应呢?中药注射剂可以引起那些不良反应?
1.中药注射剂常见的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分为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注射用浓溶液。
其给药途径分为肌内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局部病灶注射和穴位注射等。
在临床上变化多样,注射剂每批之间不良发应差异较大,无法准备判断不良反应的原因。
而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呼吸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血液系统的损害、运动系统损害和用药局部反应等。
如银杏叶注射液引起皮肤及附件损伤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发热、皮肤发红、血管神经性水肿,引起全身性反应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严重时甚至导致人死亡。
2.不良反应原因
目前,市场上的中药注射剂多为复方,即使是单味药制剂,其成分也较为复杂,多为蛋白质、多肽、多糖等大分子物质,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4大方面,分别是患者个体差异、中药药物因素、临床使用因素、注射剂的质量因素。
2.1患者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因年龄、性别、生理、病理状态等不同存在个体差异,使患者机体抵抗力、耐受力、脏器功能等不同,导致人体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不一致。
同时,过敏体质患者属于不良反应高危人群,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比无过敏史的患者高出4-10倍。
2.2中药药物因素
中药药物因素主要分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自身因素是中药成分比较复杂,其质量标准难以像西药那样简洁明了、专属性高。
而中药注射剂多大含有动植物蛋白、多糖、鞣质等物质,这些物质极引起过敏反应。
此外,由于药材产地不同,受土质、气候、采收季节等种植条件的影响,其中所含成份可能有较大差异,不同基源的同一药材差别更大。
药材质量的不稳定性,往往造成中药注射剂批次间质量的差异,进而导致其不良反应。
外界因素由于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较粗放,对于提取分离的温度、时间、溶剂用量、溶液浓度、提取次数、滤材、滤器等工艺条件还缺乏标准化要求,制剂工艺常出现不合理现象。
往往在注射剂中需要加入各种附加剂,容易在化学合成中产生的杂质,以及药物本身的氧化、还原、分解、聚合等所形成的杂质也可形成过敏原。
2.3临床使用因素
中药注射剂由于成分复杂,与输液或其它西药注射液混合后发生配伍禁忌,导致药品pH值改变,色泽加深,发生沉淀浑浊、产生气泡等现象。
在临床上超剂量或常规大剂量使用中药注射剂,使进入体内的药液浓度过高,超过人体的普遍耐受能力而容易诱发不良反应;
未按药品说明书中溶媒的规定配药,在临床实际治疗中特殊病患则需要变换溶媒易引发不良反应;
许多医生常常将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在西医诊断上使用中药注射剂,不遵循中药注射剂辨证论治的原则,严重违背了中医辨证用药的原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还有给药方式不对,也会增加不良反应。
2.4注射剂的质量因素
中药注射剂大多由复方组成,制备中混杂有微量不纯成分。
存放过程发生质量变化,导致不溶性微粒增加而发生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的大多数有效成分不稳定,容易发生氧化、水解、聚合等化学变化,往往析出形成混浊或沉淀。
其中,水温度、酸碱度、空气、氧、光线、微量重金属和安瓿玻璃质量等常常是引起有效成分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文
四川育强科技有限公司
图
来源网络
内容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每周分享药物专业知识
和行业最前沿信息!
四川育强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