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1.医保吃紧,医院被迫通过压榨医生、砍耗材,砍手术质量的方式降低成本。
2.大病重病慢性病患者逐渐成为医院的“负担”
3.明年起,传统中药不再需要通过食药监局的安全有效性和人体临床试验,也许以后这就是医保大方向。
4.有大病,尽量趁医保账户比较宽裕的前半年看。
今天朋友圈很多朋友都被一篇文章吓得不轻,主要就是《Nature》一篇文章称,担忧明年起传统中药将不再需要通过人体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试验,即可上市。
上个月,我就感觉路子不对了,当时我得了结膜炎,医院,结果医生给我开的是鱼腥草眼药水+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我一年前我得的也是这个病,当时记得给我开的是地塞米松眼药水+更昔洛韦,我问她为啥不给我开地塞米松了,她说现在没有了。
当天晚上,朋友发给医院下发的通知,我有点明白了。
简单来说,医院控制医疗支出,很多必须的药品、耗材都禁用了,知乎上的医生都已经炸锅了:这是医疗水平的巨大倒退。
比如,最常见的可吸收线,不让用了,只能用棉线。
这两年做过手术的人都知道,现在基本上不用那种老的棉线了,可吸收的新线,一不用拆线免了多余的痛苦,二缝合效果好,三不容易留疤。
OK,以后不让用了,那以后你受伤了医院,就老老实实用就留一个蜈蚣疤吧。
这些耗材一禁,很多手术直接倒退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水平。
1.结肠癌的话不用肠吻合器.医生用丝线一一针一线缝合,手术时间翻倍,能微创腹腔镜做的也要开腹,肠痿概率增大,伤口长好以后容易出现皮下硬结。
2.剖腹产手术,子宫,腹膜,肌肉,腹直肌白线,皮下,筋膜,皮肤,一路全用丝线缝合。我默默析祷您下一胎顺利。
3.外伤去整形外科精细缝合,没有进口线?那就丝线凑合凑合吧——精细缝合完和普外科缝完看上去差不多。
4.疝气手术,不能用生物补片啦?啥?生物胶也不让用啦?!那咱就用年代的标准术式好不好?Bassini大法好.就腹股沟管用缝线强行拉进一下,庙襄颈收紧一下好了。虽然腹股沟管后壁太薄弱了,缝台法强度不理想可能会复发率比较高,但是我有啥办法,毕竟没不让用补片……
另医院,下达的通知更加具体,烧伤只允许使用两种最便宜的敷料,能不用的耗材统统不用。
5.设备处及手术室选择一种价格最低的无损伤缝合线供手术使用,在今年年底前停用其他特殊缝合线,其他与手术疗效无直接相关的术中使用耗材需由科室里新提出申请,由专家委员会讨论确定能否使用。
6.设备处和烧伤科选择两种价格最低的功能性敷料供全院创面换药使用,今年年底前停用其他功能性敷料,停用使用功能性创面冲洗液。
7.外请专家手术或指导治疗,原则上一律不得带入、新采购耗材或药品,确实必须的,需要分管院长和主要领导签字审批。
8.严格控制全院各种高倍耗材的使用,今年年底前,原则上各类高值耗材,凡有价格较低的国产耗材不得使用高价格的进口耗材,持殊情况报医务处备案。
归结起来:可用可不用的耗材,要停止使用;有价格低的国产耗材,就不用价格高的进口耗材了;高值耗材不再新买了。
上述都是要直接减少耗材使用的措施,该方案中还有其他控费手段,包括:加强医保监控,非病情必须使用的耗材一律不批了;增加收治低高佰耗材使用的患者,严控收治需高值耗材的患者入院;各科室都要增加控费单病种,增加临床路径教量;降低住院日,清理压床病人;控制职工医保和全公费病人数量和花费等。
这句话尤其耐人寻味:“增加收治低高值耗材使用的患者,严控收治需高值耗材的患者入院。”
严控需高值耗材的患者入院。
细思恐极。
这两则通知的源头,是今年贵州省下发的《关于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和过快增长的紧急通知》(黔卫计函〔〕号),这则通知中明确指出。
今年1至8月,贵州省家医院医疗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8.05%,增幅最高,在全国排名末位,已被国家卫计委责令整改。
因此,全省各医院都要抓紧控费,确保今年的医疗费用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或卫计部门下达的控费指标内。
不达标怎么办?
2年内不得评审等级、不得审批新增床位、不得审批配置大型医用设备,扣减财政补助资金;约谈院长、扣减全年绩效工资。
太狠了。
更可怕的是,这不是一个地区性的事件。
例子坐标京,外科,医院
图中的耗材我们大多不用,没有货,想用你得先打报告,报告批了病人在别处做完该拆线了,我们用最基本的传统东西,落后时代至少20年。一个北京主城区的医院,手术室连引流管是均码!
对于全国的三甲医生来说,在每年九月份得到这样的通知已经是司空见惯:
例子坐标苏,南三甲
每年基本9医院就强调医保要没了啊,大家有数啊,医保超标准备扣钱啊!但是推诿病人可能吗?同字你想多了。
所以后半年外科的这个奖金啊,直接和气溫成正比,和门诊量反比。
简答来说,就是医保窟窿太大,医院自己承担亏损,医院只能用扣医生奖金的办法填补亏损。
你让医生怎么办?
(生病小技巧:有病尽量挑上半年发作,医院还有医保余额。)
医保窟窿越扯越大,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年底,国家卫计委等五部委印发的《关于印发控制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里面,就提出了严格控费的要求。
控制公立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逐步健全医院医疗费用控制监测和考核机制。设定全国医疗费用増长控制目标,各省(区、市)根据不同地区医疗费用水平和增长医院的功能定位等,分类确定控费要求并进行动态调整。以设区的市为单位向医院的价格、医疗服务效率、次均医疗费用等信息.对医疗机构费用指标进行排序。定期公示排序结果。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卫生计生等有关部门对公立医药品、高值医药耗材、大型医用设备等情况实施跟踪监测。到年,全国医院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力争降到10%以下,到年,增长幅度稳定在合理水平。
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更是明确提出要求:
“到年,全国医院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力争降到10%以下,到年,增长幅度稳定在合理水平。”
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经济增长放缓,平均寿命不断上升,人口逐渐老龄化,但却要控制医疗费用,怎么可能做到?
答案只有,公立系统提供的医疗质量往下降,耗材不让用,大手术不让用,各种减轻患者疼痛和痛苦的手段都不让用了。
未来的医保,逐渐会变成当年的大锅饭模式,雨露均沾,但每个人能分到的,只有一勺清汤上面飘着几缕蛋花。
另一方面,现在不是在大力倡议中医吗?未来医保的很可能就要靠它当主力,便宜又大补,美滋滋。
实际上,这不是开玩笑的,近日一条新闻报道:从明年起,传统中药不再需要通过食药监局的安全有效性和人体临床试验。
你想用经过科学检验的医疗手段?不好意思,医院。
医院是什么画风?大概就是这样。
你说你付不起,那就走美国模式,大多数医疗开支都靠商业保险覆盖。
我手上有一份商业医疗保险报价单,给大家简单罗列一下价目表:
一个2岁男孩,每年缴纳2美元的保费,当年美元以上的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报销,上限万美元。
一个36岁的女性,每年缴纳美元的保费,当年美元以上的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报销,上限万美元。
一个39岁的男性,每年缴纳美元的保费,当年美元以上的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报销,上限万美元。
一个75岁的女性,每年缴纳1.5万美元的保费,当年美元以上的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报销,上限万美元。
.......
花十几块挂一个专家号的时代已经是历史了,医院,想要用上以前用的很多现代医疗设备也即将成为历史,下半辈子,努力赚钱自救吧。
转自:梓泉
梓泉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