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散”剂型源远流长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七个方剂隶属“煮散”性质,如治疗瘀血证的“抵当汤”,即系将方中四味药“锉如麻豆,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此时虽未将其命名为“煮散”,但委实为“煮散”剂型的萌芽和发端。唐代始把锉为粗末形式的汤药剂型正式命名为“煮散”,以示区别于饮片(中药生药按要求切成片状)汤剂和直接煮服细末散剂,此可见于孙思邈《千金要方》“续命煮散”(卷八)和“茯神煮散”(卷十三)。迨至宋代,煮散剂型乃得以大量推广应用。当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指出:“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者殊少……近世用汤者殊少,应汤皆用煮散”。素负盛誉的方剂学专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初版刊行于年,后曾几经增补)载方剂个,其中汤剂方个,采用煮散法68个;散剂方个,采用煮散法个;其它如丸、丹和饮剂,亦有采用煮散剂型者;总计采用煮散方剂个。同时代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济生方》和《小儿药证直诀》等书皆有大量煮散记载。足见彼时防病治病中,“煮散”业已成为较常用剂型。金元时期,战祸连绵,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疾病流行。当时,被后世尊称为“金元四大家”的名医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及朱丹溪治病时多投以“煮散”剂,挽救了很多危重疑难病患者的生命,基本上克服了药源匮乏招致的困难。颇值遗憾的是,“煮散”剂型除仅仅为极少数地区个别医者采用外,之后并没有像汤剂那样广泛地流传下来,而被众多医者渐渐淡忘,甚至被遗弃,着实令人扼腕三叹!发掘宝藏简便廉验如前所述,一方面国内外中药材的供应频频告急;另一方面,一些医疗科研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发现汤剂煎煮后所废弃残渣中,如茯苓、苡仁、葛根等饮片中心部分还是干的,党参、大枣等还有甜味,深感浪费之严重。所有这些,都促使相关医疗科研单位对中药剂型改革加以探索和研究,故“煮散”剂型的研究被提到日程上来。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曾对6个常用方剂的煮散主要成分的煎出量作出初步测定,结果大致为l/3~l/2量的粗末同全量饮片的煎出物相当。他们还发现有的主要成分煎出量还较之普通煎剂显著提高,如具有清热泻火功效、治疗急性炎症的泻心汤总蒽醌提高1.47倍;具有回阳救逆功效、治疗厥逆证的四逆汤总生物碱提高1.27倍。另外,有人用银翘散粗末煎服治疗感冒例,用量不到饮片的1/4即达到了服药1天后患者发热程度普遍降低,轻症可愈,平均2.7天退热,其它症状迅速缓解的卓越疗效。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报道,煮散的药物使用率提高20%~30%。中医院相继发现,用l/3饮片量的煮散治疗胃病、痢疾和肺炎等,疗效与全量相似。中国医院近些年来用“排石煮散”治疗输尿管结石68例,排石率63.3%,有效率79.4%,与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本病疗效接近,以人均服药40剂药量计算,每人可节省药材量竟高达斤。蒲氏经验启人心扉我国以擅治急性热病和疑难病症而蜚声中外的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名老中医蒲辅周(~)先生,曾感触良深地说:年轻时,读清代名医叶天士《临证指南》,见他用药甚轻,多年后才理解,人患病后,每每影响胃的消化功能,药多则加重胃肠道负担,更影响消化和吸收,很有道理。蒲老严肃批评那种以为药味多、用量大、花钱多、疗效就好的说法是一种偏见,指出疗效并不与上述因素成正比。他认为,药量超过身体承受的限度反伤害人的正气(抗病能力)和胃气(消化功能),倘若用得适当,药量小亦甚为有效。因而,蒲老治慢性病甚至某些危急或疑难病症均竭力提倡“煮散”剂型。蒲老曾以玉屏风散粗末煮散预防感冒或治疗老人表虚感冒,9~15克/日,收效颇佳。已故当代名医岳美中教授曾亲睹蒲老会诊1例“习惯性感冒”患者,一触风寒即嚏涕不止,周身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尚兼其它慢性疾患。因之一旦感冒,即碍手其它病的治疗。蒲老为此先治“习惯性感冒”,开玉屏风散g,研成粗末,分30包,每包水煎1日两次分服。1月后感觉好大半。又开1料继续服用。两月后虽冒风寒,亦毫不再发。类似案例,此不赘述。蒲老有关应用煮散剂的大量医案,以及遣五积散(《和剂局方》)加减之煮散剂,尚用于治疗暴寒所折引致寒疫证见头身痛兼胃肠不和,急性肾炎证见腰沉重、关节痛兼胃肠不和,久虚脾泄,伤食胃痛,冷泻不止;熟料五积散(《蒲辅周医疗经验》,五积散去麻黄加人参)煮散加味治疗痛经,胃痛呕吐清水,脚气,产后关节痛和产后发烧;增损双解散(《伤寒瘟疫条辨》)治疗春季内蕴湿热、外感风寒、营卫失和与三焦郁滞,证见壮热烦躁、无汗头身痛、目胀口苦、胸腹痞满和不思饮食者;白薇汤(《普济本事方》)治疗血厥(郁冒)因于汗出过多、血少、阳气独上和气塞不行者;麻杏苡甘汤(《金匮要略》)治疗急性肾炎风湿邪气郁遏肌表,证见无汗、苔白和脉浮者;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治疗风湿邪气稽滞,证见汗出恶风、苔白和脉浮者;麻黄附子细心汤(《伤寒论》)治疗急性肾炎大寒犯肾,证见腰背恶寒、四肢不温、苔白、脉浮沉细紧或沉细弦者;理中汤(《伤寒论》)治疗慢性肾炎脾肾阳虚水泛者;逍遥散(《和剂局方》)加味治疗肝胆失和、痰瘀凝滞所致何杰金氏病,证见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大小不等之结块者;四逆散(《伤寒论》)加味治疗肝胆失调及胃肠疾患;玉真散(《外科正宗》)加蜈蚣、全蝎、僵蚕、蝉衣煮散搜风剔邪、熄风解痉治疗破伤风;当归散(《金匮要略》)治疗血虚脾弱之妊娠胎动不安,亦用于气血虚弱之恶露不行;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治疗肝脾不和之妇人腹中?L痛、胎动不安者,皆确凿有验。蒲老将“煮散”一类的小剂量用药比喻做“轻舟速行”,不啻为真知灼见,寓意极其深刻。从上述不难窥知,蒲老深研经典,穷究医理,治病极其通权达变,左右逢原,其煮散剂应用丰富经验和翔实医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李行之中医学堂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