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觉得中药配伍很神秘,要讲究“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有时简单的几位中药放在一起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治疗效果,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一个生动的说法就是,一个药方的组方就像一支军队,一起团结合作,赶走体内的病邪。
中国明代时有个大夫叫做张景岳,为人勤于思考,善于配伍各种中药,是当时著名医学大家。有一次,张景岳路过一个村庄。当地有一户人家姓王,王家的只有个刚满1岁儿子,整天当作宝贝疙瘩。小孩子好奇拿了一枚钉鞋的圆铁玩,母亲也没有在意。在大人没有注意的情况下,小孩子偷偷把钉子塞进了嘴里,卡在了喉咙中间,怎么也出不来。孩子父母见到这种情况,惊吓万分。母亲紧急中,赶紧把孩子倒过来,拎着两只脚,拍他的后背,希望能把铁钉给倒出来。拍了几下,铁钉不仅没有倒出来,孩子反而口鼻都喷出了鲜血。小孩子才刚满周岁,非常稚嫩。出现这种情况,病情已经是十分凶险,父母二人也明白形式,可也素手无策,大哭着喊救命!
因为张景岳恰好路过这里,赶紧上前帮忙救助。先让孩子父母把孩子扶正,立刻听到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这种情形,铁钉应该不会在喉咙。张景岳断定铁钉肯定已经进入了肠胃,如果铁钉划破内脏,恐怕随时生命危险。孩子父母早就吓得六神无主,听说张景岳是郎中,连声哀求他想办法救救孩子。这种铁钉入腹的情况,在现代医疗技术条件下其实很好解决。如果钉子很小,比如大头针那么大的话,可以胃镜取出;如果再稍微大一些,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取出。比如咱们看过的影片少年犯,吞食铁钉想要自杀,造成胃大出血,生命垂危,幸亏被室友发现,医院,最终通过外科手术取出了的铁钉,止住内出血,挽救了生命。这是依据真实事件改变的电影。明代冶炼技术和制造业远不及现代,因为炼制的铁材质不行,制作的铁钉普遍个头较大。而且张景岳所在的历史年代中,这还是从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形,当时一没有外科手术条件,二来还是刚满周岁的幼儿,可以称得上是重大的医学难题了。
不过张景岳没有放弃,沉思良久,终于想出一个治疗方案。他用了活磁石1钱,朴硝2钱,研磨成细粉末,然后再用熟猪油和蜂蜜,把这些粉末混合调好,让小孩子服下。没过多久,小孩子就解了大手,还解出一个和芋头大小的东西,表面还挺光滑的,外面都是一层油腻腻的东西。把这个“芋头”剥开一看,里面正包裹着那枚被孩子误吞入腹的铁钉。孩子父母立刻热泪盈眶,赞张景岳真是神医。徒弟佩服的五体投地,当即向张景岳请教,这副中药配伍的奥秘在那里?
张景岳解释说:我一共使用了芒硝、磁石、猪油、蜜糖四味药。芒硝若没有吸铁的磁石,就不能附着在铁钉上;磁石若没有泻下的芒硝,就不能逐出铁钉。猪油与蜂蜜调和药物,润滑和保护肠道,使铁钉易于排出;蜂蜜是小儿爱吃的甜食,能更容易接受服下药物。四药互有联系,缺一不可,同功合力,裹护铁钉从肠道中排出来。徒弟听了师傅的讲解,若有所悟:难怪用药讲究配伍,原来方剂中各味药都有自己的重要角色!类似的中药配伍还有很多。简单来说在过去产后或外伤大失血,最常用的是一副简单方药:当归补血汤。就只有当归和黄芪两味药。当归补血汤虽然重用的是补气药黄芪,而非补血的当归,但是对各种失血却效果显著。
有个同事的妻子产后失血,奶水很差,给她用当归补血汤,按照当归1,黄芪5的比例,和一只鸡炖了服用。仅仅不到半天,她的奶水汩汩的向外流,效果实在快的惊人,连我都惊讶不得了!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句名言,将其中的原理阐述非常好。“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的运行需要依靠气的统帅,气的生化之源是血,气血是可以互相转换的。重用补气,实为补血。
所以中药效果好,关键在配伍,配伍方药各司其职,共奏驱邪之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