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公共卫生策略中,消除母亲及新生儿破伤风为重要内容之一,在过去20年中,虽然母亲及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已显著降低,但其仍然是导致死亡的可预防因素之一。目前由于医疗资源有限,有效治疗药物短缺,破伤风所致的病死率仍然很高。据估计,每年约有例新生儿及不明数量的母亲死于破伤风。至年6月,仍有24个国家未实现消除破伤风目标。因此,需要实施持续的免疫接种计划,并改善公共卫生措施,以实现消除破伤风的目标。医院ThwaitesCL等对母亲及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断、治疗与预防进行了总结,相关内容于年1月发表在Lancet杂志上。
破伤风由破伤风梭菌污染伤口引起,这类人群通常无保护性抗体。母亲破伤风常发生在流产或不清洁分娩后,新生儿破伤风常由出生后脐带残端感染所致。新生儿破伤风定义为,新生儿在出生后最初两天可正常吸吮和哭闹,而在3~28天时不能正常吸吮,并出现肌肉僵硬和痉挛(如肌肉震颤)。母亲破伤风定义为,妊娠期间或妊娠结束后6周内(分娩或流产)发生破伤风。
消除母亲及新生儿破伤风的策略主要包括三种:免疫接种、分娩卫生和监测。除了儿童时期常规进行疫苗接种以及每10年接种一次增强疫苗外,消除母亲及新生儿破伤风主要采取两种免疫接种方案:常规免疫接种和补充免疫接种。原始方案为对妊娠妇女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然而,在许多地区,仅采取此方案尚不能满足需求,因此研发了补充免疫接种方案。补充免疫接种方案包括,对有发生破伤风高风险地区的所有育龄期妇女均进行免疫接种,如以学校或社区为基础的免疫接种。
流产相关破伤风
流产相关破伤风为一个特殊问题,其所致的死亡率高于其他途径感染破伤风。传统的流产方法包括进行一些高危操作,如将木棍、药草和树根插入子宫中,或应用未消毒的外科设备。据估计,年发生万例不安全流产事件。采取上述方法流产的妇女一般不太可能去寻求常规的卫生保健,可能错过妊娠相关疫苗接种服务。青少年可能年龄太小不能参与母亲疫苗接种计划。虽然标准的婴儿疫苗接种可能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分娩前再次给予接种增强疫苗即可,但婴儿疫苗接种缺乏地区的青少年仍有发生破伤风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流产指南建议,采取无菌操作预防破伤风,并提供相关的免疫接种建议。
破伤风的病理生理学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C产生的毒素引起,破伤风梭菌C为专性厌氧、革兰氏阳性菌,其芽孢能够耐受空气、极端温度和常用消毒剂。破伤风杆菌C的芽孢通过表浅和深层伤口进入人体,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转换。破伤风杆菌C在健康组织的正常氧环境中不会进行繁殖,但是在失活或坏死组织的低氧环境中可以生长和繁殖。破伤风毒素是最强的毒素之一,在人类中的半数致死剂量低于2.5ng/kg。破伤风毒素通过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胺敏感融合粘附蛋白受体蛋白发挥作用,并可转运至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特征
破伤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源于运动神经元放电去抑制化,可出现骨骼肌张力过高和痉挛。严重病例还可出现其他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破伤风的进展与毒素摄入和作用相关。破伤风可分为潜伏期和发作期。
新生儿破伤风由脐带感染所致,脐带或因应用未消毒的器械剪断时污染,或因接触一些物质(如动物粪便)而污染,这意味着潜伏期即为出现症状的时间。
新生儿破伤风的中位潜伏期为出生后5~7天(范围3~24天)。新生儿可表现为拒绝喂养、牙关紧闭致张口困难。随后出现停止吸允,面部肌肉痉挛,出现痛苦面容。手部紧握,双腿屈曲,肌肉张力增高,可发展至僵硬和角弓反张。早期即可出现四肢痉挛,初始可由物理、听觉或视觉刺激诱发,但最终会自发。
大多数母亲破伤风为全面发作,可累及所有肌群。大龄儿童和成人破伤风的潜伏期通常长于新生儿,平均为7~10天(范围2~38天)。发作时间通常为24~72h。疾病越严重,潜伏期和发作期越短。与其他途径所致破伤风相比,内部伤口所致破伤风(产后、流产或肌肉注射)的死亡率更高。
对于母亲破伤风,近端肌群最先受累,初始症状包括牙关紧闭、痛苦面容。严重病例可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通常在第2周较明显。心血管症状最常见,包括血压不稳定、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和心律失常。
诊断
破伤风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症状。新生儿破伤风的鉴别诊断包括新生儿窒息、低血糖、低血钙所致痉挛和惊厥。可在低氧血琼脂或肉汤中培养破伤风梭菌C,但所需设施通常不能获得。床旁接种可提高检出率。血清抗破伤风IgG水平0.1IU/mL(给予抗毒素之前)提示存在充分的保护性抗体,这使得临床诊断更加困难。尽管生物学方法或PCR方法通常难以进行,但上述方法若检测到血浆或伤口渗出物存在破伤风毒素也可用于诊断。
管理
母亲和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包括中和毒素、清除细菌、控制症状和支持性治疗等。大多数破伤风治疗相关数据源于观察性研究或纳入成人的研究,大多数治疗尚无充分的支持证据。
抗生素
静脉注射青霉素和甲硝唑为母亲及新生儿破伤风的一线治疗。越南一项研究显示,破伤风梭菌对青霉素和甲硝唑敏感,对复方新诺明耐药。患者尽管接受抗生素治疗仍可出现持续性感染,因为破伤风梭菌在厌氧环境中可以生长和繁殖,而抗生素在上述环境中穿透力弱。
胃肠外抗毒素
抗毒素治疗可降低死亡率,马源性抗破伤风血清与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的治疗效果相当。尽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英国健康保护机构建议,首选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但马源性抗破伤风血清的应用更广泛。
鞘内注射抗毒素
鞘内注射抗毒素可在神经系统内中和毒素,并且与肌肉注射达到的浓度相比,其增加了鞘内抗毒素浓度。年,对12项临床研究(涉及例患者)进行的荟萃分析发现,鞘内注射抗毒素可使患者获益[相对风险0.71,95%可信区间(CI)0.62~0.81]。由于研究存在异质性和采用的方法学不同,对上述结果应持谨慎态度。巴基斯坦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鞘内注射冻干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肌肉注射马源性抗破伤风血清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
控制症状和支持治疗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氯丙嗪和苯巴比妥(鼻饲或静脉用药)仍是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治疗方案。静脉注射地西泮被广泛用于控制新生儿和成人痉挛。若无机械通气设备,还可肌肉注射副醛进一步控制痉挛。
硫酸镁具有松弛肌肉、扩张血管和负性变时作用,为治疗破伤风简单、便宜的方法。观察性研究数据显示,给予硫酸镁恰好使膝反射消失,可有效控制痉挛,且不需进行机械通气。
预防
疫苗接种联合围产期管理有助于预防和消除母亲及新生儿破伤风。WHO已提出妇女免疫接种和无菌分娩相关建议,并发布新生儿持续监测标准。
对于未进行免疫接种或无接种记录的母亲,应注射2剂量破伤风类毒素,2剂量之间间隔1个月,第1剂量尽可能在妊娠早期注射。后续应以恰当的时间间隔(至少间隔1年)继续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至5剂量,此时则认为能够产生终生保护作用。WHO关于预防母亲和新生儿破伤风的疫苗接种建议见表。对于新生儿破伤风发生风险高地区的育龄期妇女,建议额外接种3剂量破伤风类毒素。
母亲抗破伤风抗体可被动转运至胎儿,并在胎儿最初几个月具有保护作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与母亲对破伤风疫苗接种的应答降低有关。疟疾和HIV可能阻碍母亲破伤风抗体转运至胎儿,但此种观点仍存在争议,有研究报道,HIV和疟疾可降低被动抗体转运,也有研究报道被动抗体转运无改变。
继续努力消除母亲及新生儿破伤风
成功消除母亲和新生儿破伤风需要根据当地情况设计具体的方案,以增加疫苗接种覆盖率,并改善分娩卫生情况。破伤风高危地区通常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差,实施基础项目面临挑战。继续消除母亲和新生儿破伤风需要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和实施监测项目。儿童疫苗接种(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覆盖率提高,作为预防母亲及新生儿破伤风主要方法的母亲疫苗接种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但后续的增强剂量疫苗接种仍然是必须的,对于公共卫生项目发展不充分或接受中等教育儿童较少的国家,可能需要采取其他方法,提供增强剂量疫苗接种。
总结(此处内容略)
(《儿科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好北京哪里治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