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bestlist”,帮你搜罗全球好物
来源:鉴赏宝
有网友生平第一次把处方单看懂了,泪流满面~
(网友:医生,医院开除的)
简直是医生届的一股清流~
不激动不行啊!
这么多年,我们看到的处方单是这样才算正常啊!▼
这样:
每一个老中医都有一颗书法家的心
医师字迹潦草非我国独有
还记得那张来自俄罗斯的神秘处方吗▼
(难道不是外星人的心电图么?)
至于这一张,草出了天际、狂出了宇宙的处方单:
▲有网友仔细辨认后
终于认出来一个
……
喜极而泣
.........
经过专业药师破译后,
▼
以为只有处方单是这样吗,医生签名也是天书啊!仰天而泣!
问题来了:
为什么药剂师能看懂呢?
答曰:也许这是一场即将引发腥风血雨的“暗号”与“密谋”!
……
打住,说正经的。
阴谋论
草书大家VS药方
不得不说的故事
梦回大唐。
有个狂草圣手,他的名字叫张旭,有多狂?世称“颠张”!
说是张旭忽然肚子痛,自己略懂医术便拾笔饱蘸墨,一气呵成,药方有了。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
细看之下,其实前两行还是能辨出写的什么,只是越写越潦草,越急越飞舞,以至于认不清了。
有行家分析其艺术价值,“张旭这种纵横豪放的情怀,张扬恣肆的宣泄,泰山压顶的气概,……让观者惊心动魄。”
若张旭看到这评价也会“惊心动魄”:其实我只想赶紧写完治病啊,亲!
“赶紧写完治病”,这位半患半医的草书行家借此文吐露了大部分医生的心声:“鬼画符”实非自愿,此乃被逼无奈。
因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资源配置,医院门诊人满为患。医生要完成的文字工作连篇累牍,越写越快越写越急。
(这跟我们读书的时候字越写越丑,不是因为人越长越丑,而是因为作业太多一样一样啊。)
而且,大部分方子是具有某种套路特征的专有名词的集合。
比如比如碳酸氢钠就直接写SB,生理盐水是NS,一日三次口服就写potid。
比如说: TAT 1500u X1 sig.1500uim st!而药剂师一看就知道是“破伤风针肌注”。
这些专有名词在被反复书写之后,字形笔画便难免会向“神似”的境界迈进。
考古论
其实,作为国粹的中医,与书法之间有着很微妙的关系。
我们看看近代那些大名医家的药方字迹,也许会对这种“草书”有不一样的认识。
▼
清代·海盐名医任小田方
清代·御医陈莲舫方
清代·昆山名医潘道根方
好看。
精美的花笺,娟秀的字迹,配以实用的处方,药材间的留白,篆刻的提示语——其实是章法多变的书法小品呵。
民国·杭州名医何公旦方
民国·杭州名医詹子翔方
清代·名医陈大堃方
书写很随意,不求章法而自得章法,不求书卷气而自得书卷气。
这种书卷气其实不是写来,而是修来的。
在这些药方的背后,他们不知写下了多少方子,挽救了多少患者,写得多了,修养到了,好的气息就跃然纸上了。
浙江名医宋光济方
浙江名医马莲湘方
北京名医施今墨方
中医与书法的相通之处,是到了一定境界,必须开悟。如果做不到,那就很难向上走了。
没有开悟的天分,写再多字也成不了书家,看再多病人也成不了名医。名医和庸医的差别,其实就在细节。
有个故事,讲的是施今墨先生的高妙。说有个小伙子腹胀,不排泄,几个医生开方子都是泻药,但他就是坚持不“泻”,命在旦夕。最后找到了施今墨,先生一把脉,开了两服补药,小伙子喝下去就拉了。
人家问施今墨,他上火为啥泻药不灵,补药见效?施今墨说,他的火是体虚导致的,越泻越虚,一补就好。单这一手,就够很多人学一辈子了。
四川名医任应秋方
上海名医钱伯文方
江苏名医江育仁方
名医万友生方
如今,医生的处方变成了难以识别的涂鸦,美其名曰“产权保护”,荒谬。
看看这些名医的书法功底,美观大方,清晰易读,如沐春风。
真正的高手无须“保护”。药方可以拿去,可医术拿不去,慈悲心拿不去,随机应变的本领拿不去。
所以,对那些慈悲为怀、妙手回春的国手,老百姓向来都会恭恭敬地尊称一句:先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