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健康校园共享美好生活

传染病时时刻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尤其像学校这样人群集中的特殊场所,更容易受到染病的侵袭。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流行性感冒,还有哪些传染病?它们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它们?赶快学起来吧!

1

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此类疾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入人体内引起,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或产生毒素,并对正常细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坏,严重时可导致感染者死亡。

2

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

1、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昆虫。病原体通常必须依靠传染源作为载体,伺机感染其他易感者。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传染给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传染病可经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

既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就是这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儿童及青少年由于身体抵抗力及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尚未养成,自我保护能力差,因而较为容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在儿童中开展有计划的疫苗接种就是要提高儿童的群体免疫水平。

3

传染病控制的基本原则

1、控制传染源

传染源是引发传染病的根源之所在,因此控制和消除传染源是控制与消灭传染病的根本措施。病人及早接受观察、隔离及治疗;清洁环境或消毒,清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

2、切断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传染病传播的通道,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与消灭疾病的关键措施。注重环境、个人及食物卫生,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如通过咳嗽产生的飞沫、蚊虫叮咬、水源污染、输血等途径。消灭蚊子可以预防疟疾;搞好饮食,卫生可以减少痢疾、伤寒的发生;开窗通风、避免与病人近距离接触、戴口罩等措施可以预防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

3、保护易感人群

保护易感人群,是控制与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增强个人的抵抗力,加强个人防护,接受免疫接种。对于一种新的传染病而言,从来没有感染过这种疾病的人群都是易感者。注射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最好方法,现在很多传染病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控制。

4

学校发生传染病的原因

1、学校是人群集中的特殊场所

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人群聚集,接触面广,一旦有人感染上某种传染病,很容易造成相互传播,特别是容易引发一些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的流行。传染源可以是患病的学校教职员工或学生。一个学生患流行性感冒后如果继续上课,就可能通过飞沫将病原体传播给周边的同学和老师。

2、中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个体的免疫力较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传染,许多传染病如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等,易感人群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加之缺乏传染病预防知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较差,特别是不了解传染病早期症状,不能清楚表达身体的不适,因此不能早期识别并配合老师、医生及时诊断治疗,容易造成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与流行。如一个学生患有麻疹,只以为是普通感冒,没及时治疗,咳嗽打喷嚏时,病原体就可能过飞沫传染给其他学生造成大面积的感染。

5

学校常见的传染疾病

1、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病性极高。传染源是流感患者。流感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短,通常为1-3日。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均发生在冬春季节。

主要表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2、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麻疹患者。主要是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没接种麻疹疫苗前,麻疹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儿童传染病;接种后麻疹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潜伏期为7至18日,通常为14日,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麻疹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

临床表现:感染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3至7日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日,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3、流行性腮腺炎:

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腮腺炎患者和携带病毒者。可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或飞沫传播。患者在腮腺明显肿胀前后具有传染性。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潜伏期为12-25日,通常为18日。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

主要表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1至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还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4、猩红热

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亦可经皮肤伤口和产道等感染。人群普遍易感。5-15岁为高发年龄。潜伏期为2-3日。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

主要表现:发病急聚并出现发热、咽痛;病后24小时内出现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发病初期舌有白苔、肿胀的舌乳头凸出,俗称“草莓舌”;2~3日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绛红色,称“杨梅舌”。

6

其它传染病性疾病

1、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水痘患者。通过患者咳嗽产生的飞沫或散布在空气中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也可经人与人接触直接传播、或接触到水痘痘浆污染的物品而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主要是儿童。潜伏期为10-24日,通常为14-16日。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出现轻微发烧、疲倦和软弱无力;斑疹出现后数小时即转化为丘疹、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一般典型水疱皮疹约历时1—6天,由于皮疹先后、分批出现,因此在出疹第2—3天内,在病人身上同一部位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即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存在。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2、手足口病

是由一组肠道病毒柯萨奇所引起的传染病,常在儿童中流行,主要侵犯1-5岁儿童;有10岁儿童发病,流行季节多见于春夏秋季。潜伏期为2-6天。常见2-4天。

临床表现:以发热、出疹为特证,前驱期限1-2天有上感症状,咽痛、口腔痛,发热、体温升高在38度左右。发疹期限可见到皮疹,呈现玫瑰色丘疹,多见于手掌指侧端,足及足趾外侧,皮疹多见于部、下肢,丘疹多于疱疹,1-2天后干涸,结痂脱落。口腔内疱疹多见于舌、唇、颊处,极易破溃,患儿痛疼,流涎、进食困难

7

国家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1、艾滋病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素(即通常说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引起一系列免疫力遭到破坏、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传染源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病毒主要存在于他们的血液、阴道分泌物、精液、乳汁、伤口分泌物之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人感染该病毒后不会立刻发病,其潜伏期平均为7-10年。一般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卫生间、电话、办公用品,一起进餐,游泳等都不会传染,唾液和蛟子叮咬也不传染该病。

主要临床症状: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身体抵抗力急剧下降,出现各种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死亡。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卡氏肺囊虫肺炎、疱疹病毒感染、隐袍子虫腹泻、结核及卡波西肉瘤等。

目前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方法,也没有有效的疫苗,但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也是可以控制的。

2、结核病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由结核杆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由结核杆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病灶在肺部(肺结核)多见,淋巴结、肾、骨、关节等部位也有发病。传染源是结核病患者和带菌者。结核杆菌由空气传播。肺结核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将细菌散播到空气中,或痰干燥后结核菌随尘埃漂浮于空气中,抵抗力稍差的人吸入后便会染病。全年均可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低热、盗汗、疲倦、体重下降、长期咳嗽和谈中带血。部分患都无明显病征。

3、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是国际性检疫传染病之一。俗称为“哈拉病”,人与患有或死于鼠疫的野生动物接触才有可能得病,通过跳蚤叮咬也可得病,肺鼠疫病人也可称为传染源。

临床上主要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似,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以畏寒或者寒战发热等开始,体温迅速上升至39度至40度,头痛及四肢疼痛剧烈,有时有恶心、呕吐等,病人意识迅速模糊,表情惊惶,言语含糊,颜面和眼结膜极度充血,步态蹒跚如酒醉状。此时病人极度衰竭,脉博与呼吸加速,脉律不规则,血压下降,肝脾肿大。有时皮肤、粘膜出现瘀血或皮下出血,鼻出血、尿血、胃肠道出血等。

8

学校如何预防传染病

1、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度

各级各类学校应按照要求建立传染病防控工作责任制,应将防控责任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具体责任人,确保职责到位、检查到位,共同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制度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生晨检制度;师生定期体检制度;教学场所通风与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课堂、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个人卫生清洁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体育活动卫生制度;学生健档案管理制度等。

2、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工作

按照传染病防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即“四早”原则),学校需要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到学校领导的传染病发现、疫情监控与报告机制。学校应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根据学生人数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或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坚持实施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身体状况的监测,建立健全师生员工的健康档案(包括因病缺课登记等)随时了解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情况。负责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日常工作和疫情报告工作。

3、建立应对传染病疫情流行的应急预案

为了确保学校出现传染病突发疫情事件时处置有序高效,各级各类学校对疫情发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要有专人指挥,有人值班,有隔离、消毒、防护、救护等具体措施和物质保证,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发展,阻断一切可能传播的途径,遏制校内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4、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

学校领导应了解、熟悉学校卫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应经常听取学校师生对学校卫生工作管理方面的意见,经常对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的工作、传染病的宣传教育、食堂、教学场所与生活设施进行检查,并将其工作成绩纳入考核与奖惩中,以督促有关部门和人员认真履行职责,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要积极有效地实施常规管理,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制,对不履行职责、造成传染病蔓延的有关人员,应追究相应的责任。

5、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师生良好卫生习惯

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并将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转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这对于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讲究个人卫生,增强健康意识,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一)保持正常、合理的生活规律,积极锻炼身体,不吸烟,不酗酒,保证充分休息,增强身体抵抗力。

(二)经常洗澡、理发、修剪指甲,早晚洗漱,及时换洗衣服、床单、枕巾、被套。

(三)饭前便后一定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四)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手绢、牙刷、餐具或其它个人物品。

(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挖鼻孔和用手或不干净的手巾等物品擦拭眼睛。

(六)痰必须吐在纸巾里丢进垃圾桶,或吐在厕所马桶中冲掉。

(七)如果有发烧及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应自觉戴上口罩并尽快就诊。

(八)不吃生或半生的肉类、等吃味道异常及发霉的食物,生吃瓜果要彻底洗净。

(九)不吃可能受到鼠类等动物污染过的生冷食物、水和饮料等。

(十)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青少年不应过早发生性行为。

(十一)拒绝毒品。注射药物或疫苗时一定要使用一次性针具或彻底消毒的针具。如果发现遗弃针管、针头、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老师或家长。

(十二)与动物接触(如老鼠、鸡、鹅、鸭、鸟、猫、狗及野生动物等)后一定要洗手。

(十三)发现死亡或可疑患病的动物,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老师或家长。

(十四)避免接触猫狗、禽鸟、鼠类的粪便及排泄物,一旦接触,一定要洗手。

(十五)一旦被宠物抓伤或咬伤,要产即反复清洗伤口(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医院接受治疗及狂犬疫苗注射。

6、疫苗接种

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包括: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甲型与乙型肝炎、水痘、流感、乙脑、流脑等。

编辑

印小旅

责编

印小橙

资料来源:湟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怎样治
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ngwang.net/zzbx/1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