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小知识宣教

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经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

人体,在低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阵发性肌阵

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该病病死率高,在全球范围仍高达

30%~50%,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引起的急性特异

性外科感染,破伤风杆菌是G+梭状芽胞杆菌,为专性厌氧

菌,在自然界分布甚广,灰尘、土壤、人或动物的粪便中均可

发现它的存在,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

体,最常见是外伤、烧烫伤,不洁接生的新生儿,手术器械消

毒不严也较为常见。在化脓菌感染的伤口中繁殖产生外毒

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暂时性功能改变,表现为全身骨骼肌

持续性强直和阵发性痉挛,严重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

感染和呼吸功能衰竭,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即使经过综

合措施积极治疗,估计该病病死率在全球范围仍高达30%~

50%,其中高龄者病死率高..

误区1:创伤后一律应用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

免疫球蛋白(TIG)的被动免疫

医院,当患者就诊时只要是外伤,甚至只是擦伤,

无论其是否进行过主动免疫,一律应用TAT或TIG进行被动

免疫。其结果是一方面使有限的医疗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另

一方面是增加了TAT(马血清)可能造成过敏反应等的医疗

风险和不必要的医疗经历。据国内资料统计TAT引起的过

敏反应率为5%~30%,其中约有1/的致死率,人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过敏反应率为0.2%。国内报道

TAT皮试呈阳性者行脱敏注射过程中有14.1%发生过敏反

应,1.2%发生过敏性休克.

误区2:TAT或TIG在外伤后24h之内才有效

多数医务人员会告之患者应该在外伤后24h内应用

TAT或TIG,否则无效;甚至某些医疗单位对外伤超过24h

的患者,拒绝再给予抗毒素预防。

其实破伤风感染后发病的潜伏期为6~12d,根据其发病

机制,伤后24h之内甚至稍晚应用破伤风抗毒素,都能起到

预防作用;即使发病,症状也应该较轻。因此我们不能把

24h作为一个教条的界限,临床上应强调尽早应用,但只要未

发病2周内应用破伤风抗毒素都应视为有预防作用。

误区3:该应用被动免疫制剂时却不应用

对于某些非外伤性的损伤,如肛周脓肿、结肠穿孔等,临

床医生却很少考虑到其有破伤风杆菌感染的可能。其实,破

伤风杆菌大量存在于人的肠道内,并随粪便排出体外,于是

肠道破裂所造成的腹腔及手术切口污染机会大大增加。若

病史较长、污染重,术后可能发生切口的破伤风杆菌感染。

因此,此类未行破伤风主动免疫并罹患该类损伤性疾病的患

者,应该应用TAT或TIG。

误区4:行TAT或TIG被动免疫后就不会患破伤风

TAT为直接抗体,能中和破伤风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释

放的外毒素,对破伤风杆菌的生长繁殖及释放毒素均无任何

影响。TAT半衰期为5~7d,最短10~14h,反复注射消失得

更快,最多2~3d就失去作用。破伤风的潜伏期通常7~8d,

一般为1~2周,故在潜伏期内TAT已失去有效浓度.被

动免疫给体内带来的抗体只能持续2~3周,此后抗体水平

下降,身体不再受到保护。因此一次TAT或TIG的应用,并

不能给人体带来对破伤风杆菌的持久免疫力。持久的免疫

力存在,其实依靠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在体内产生的主动免

疫。保持体内较高的破伤风外毒素抗体滴度水平,是对抗破

伤风杆菌感染的最有效的措施。

3破伤风正确预防建议

对接受或完成全程免疫接种或加强免疫的患者:(1)

若全程免疫或加强免疫未超过10年,此时体内具有较高抗

体水平。当伤口较小、表浅、清洁、无异物或坏死组织时,原

则上可以不再给予免疫预防用药;当伤口较大、深、污染不

洁、有大量异物或坏死组织或未彻底清创伤口时,可以予以

加强注射1针破伤风类毒素以提高体内抗体水平;如清创满

意也可不予加强。(2)若全程免疫或加强免疫超过10年,

此时部分患者体内抗体水平下降至保护水平以下。所有伤

口均建议加强注射1针破伤风类毒素促使身体快速恢复抗

体水平,以达到长期保护。

无免疫、免疫不全或免疫史不清,认为无抗体保护患

者:(1)当伤口较小、表浅、清洁:认为感染破伤风可能性

不大,有时间让自身产生保护性抗体时,应1个月注射1针

破伤风类毒素,共3针,促使身体产生主动抗体达到长期保

护;(2)当伤口较大、深、污染不洁、有大量异物或坏死组织

或未彻底清创伤口时,认为破伤风感染可能性比较大、不适

于自身产生保护性抗体,此时需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

或免疫球蛋白)予以短时、快速保护,同时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针促使身体产生主动抗体达到长期保护。

普光辉

赞赏

长按







































硫酸铜溶液颜色
天津市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ngwang.net/zzbx/4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