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感谢你们 ■本报记者马珂通讯员彭华
“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这是“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给行医者留下的传世誓词。
82岁高龄的海南儿科医生陈桂芳,用57年的从医生涯践行了誓词。
“吃点药试试,先别打针,打针不好……”近日,海南省妇幼保健院1楼5号诊室里,精神矍铄的陈桂芳嘱咐患儿家长。问诊、写处方、给医嘱……记者看到,诊治过程中,陈桂芳吐字清晰、下笔有力、反应快速。若不是事先有所了解,绝对想不到她已经82岁。
“快来谢谢陈奶奶,我小时候就是在她这里看病的。”诊室里,一位60多岁的老人对生病的小孙子说。陈桂芳给他们一家三代人看过病。
陈桂芳祖籍广西,年以优异成绩从广西医学院毕业后支边到海南岛,医院当儿科医生。
“当时,科里只有两名主治医师,医疗条件非常艰苦。科里除了压舌板、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自制的保温箱、氧气筒外,就没有其他医疗器械了。”陈桂芳回忆道。
但是,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陈桂芳为患儿诊病都不敢有丝毫怠慢。从业57年来,医院为家,视病患为亲人。为了让病患少等几分钟,每天坚持提前半个小时上班。她看病耐心仔细,病人挂的号上班时间看不完,常常要推迟一两个小时才下班。
在“登革热”疾病突发的年,医院突然接到数十位具有相同症状的病人,许多人肺部大出血,引发吐血症状。登革热在当时的死亡率高,由于临床个案较少,医院面临着严峻考验。经常规办法多次抢救,很多病人依然咳血不止,生命垂危……
在此危急之际,陈桂芳决定超剂量使用脑垂体后叶素对病人进行止血。奇迹出现了,随着药物剂量的逐步加大,患儿终于停止咳血,与死神擦肩而过。在当时治疗经验缺乏的情况下,陈桂芳运用精湛的技术治愈了一大批患者。
从医以来,陈桂芳将精湛的医术运用到海南“维生素B缺乏症”、“流行性脑膜炎”和“霍乱”等疾病治疗中;创新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先天性弓形虫病,让患儿双目复明;攻克了无数疑难病症。年退休后,医院返聘,活跃在诊疗一线。
年3月,在单位体检中,陈桂芳被确诊为乳腺癌,癌细胞已经出现扩散。查出癌症的第二天,陈桂芳还到门诊工作,让同事们大吃一惊。她却淡淡地说:“这病不是一下就能治好的,可以先给病人看看病。”
多名患者在陈桂芳住院期间,医院看望。为此,陈桂芳还特意交代护士告诉前去探病的患者说她出差在外。有段时间,陈桂芳白细胞数骤降,免疫力低,不能接受探视。患者就站在病房门口,从门缝里望上一眼。
7年3月7日,74岁的陈桂芳做完6个疗程的化疗和32次放疗。癌症初愈的她,再次穿上白大褂,医院儿科诊室。
“能够再次穿上白大褂,我真的好高兴。”陈桂芳告诉记者,为孩子看病时,她才感觉精神百倍,在家休息总让她想打瞌睡。
一年多前,陈桂芳被海南省妇幼保健院返聘,继续在医疗一线工作。陈桂芳每天出诊一般限号20个,可老人家只要有患者就医就一定会加号。有时候,她一天最多能看近30名患者,跟年轻医生一样“拼”。
前段时间,一个在加拿大留学的女孩子在家人陪伴下看望了陈桂芳。“这些孩子小时候一直找我看病,很多出国后也经常回来看我。”陈桂芳说到这里,笑得格外灿烂。
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了许多暴力伤医的事件。不少医生感叹,现在的医生不如以前好当。
陈桂芳则表示,“无论什么时候,医生都不是个‘好当’的职业。”在她的从医宝典里,“爱”是任何年代都不会过时的医患黏合剂。
省妇幼保健院护士长黄玲告诉记者,“‘奶奶’(科室里对陈桂芳亲昵的称呼)是全科室最佩服的人。有的患儿要化验大便,医院时没有便意。奶医院太折腾,就亲手帮孩子们掏大便用于化验。”
“去年威马逊台风期间,正赶上奶奶上班。她晚上回家的时候,积水太深,车子过不了南大桥,就在车上过了一夜。”黄玲告诉记者。
“孩子有症状,家长可以电话找我,医院这么麻烦。”为了方便患者咨询,陈桂芳还经常将私人电话留给患者。有人问陈桂芳,如果患者频繁来电话,你不怕影响到自己的休息吗?陈桂芳说:“我一辈子不知道给多少患者留过电话。他们都很注意给我打电话的时间,不忍让我太劳累。”
当记者问陈桂芳还要工作多久才彻底退休时,她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是个平凡的医生。只要活一天,就要给孩子看一天病。”
投票编号:
琼中湾岭镇加章村委会卫生室村医陈有燊:两个儿子突遭灾难为患者看病卫生室从未关门
人物简介:陈有燊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加章村委会卫生室乡村医生
推荐人(单位):琼中黎医院 ■本报记者王培琳
特约记者黎大辉
近日,记者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加章村委会卫生室看到,简陋的卫生室里整洁有序,坐满了正在打吊瓶的村民。54岁的加章村委会卫生室乡村医生陈有燊坐在卫生室正中间的问诊桌旁,不时有村民进来量血压。
陈有燊家世代从医,从爷爷那一辈起就开始钻研中草药为村民医治伤病。陈有燊的父亲一直是村里的老中医。
从小看到父亲在村里行医治病,陈有燊受家庭环境影响,一直对行医拥有浓厚兴趣。年,30岁的陈有燊到琼海卫校学习医学,年毕业后就开始行医,并逐渐挑起卫生室的大梁。
60多平方米的加章村卫生室被分为4部分:问诊处、检查室、中药室、按摩针灸室。在这间狭窄的卫生室,陈有燊已经坚守了21年。
乡村卫生室的主要职责是为村民医治常见病,并辅助大病的治疗。在完成日常诊疗任务的同时,陈有燊将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重点运用到中医、针灸与按摩上,为很多患慢性病的村民减轻了痛苦。村民都亲昵地称陈有燊为“小雄”。
记者采访时,76岁的村民陈爱娥感冒后,正在卫生室里打吊瓶。她一边拍着自己的腿,一边对记者说,“我患风湿性关节炎好多年了。这几年,经过小雄针灸、按摩、吃中药治疗,现在已经完全好了。”老人微笑时,皱纹在眼角汇成一条线。
正在卫生室里打针的许多村民也纷纷表示,“小雄医生为百姓服务到家。来这里按摩,费用极少,效果很好。”
看病过程中,陈有燊针对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都提出具体的调理方法。他不时地为前来打针的村民换药,还叮嘱一些患者要少喝酒。日常工作中,虽然有80多岁的老父亲帮忙,陈有燊还是忙得不可开交。稍有闲暇时间,他就坐下来阅读手边的《黄帝内经》。
陈有燊的按摩与针灸技术远近闻名,来自附近村镇以及别的市县的患者也闻名而来,总是能缓解病痛,并做到病症痊愈。
谈起孩子是否会继续走村医道路时,陈有燊无奈地摇了摇头,“大儿子原本正在学医,医院,已经半年不能起床了。”
陈有燊的女儿学的是中医按摩,平时在卫生室里为村民们按摩。18岁的小儿子,因车祸造成腰部以下瘫痪,在床上已经躺了几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21岁的大儿子,原来也在大学学医,没想到今年大年初八却突发脑溢血。由于抢救及时,孩子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但医院躺了半年,至今仍在进行康复治疗。
陈有燊说,由于两个儿子的病,家里的积蓄已经全部用光,目前还欠了外债10多万元。“为别人看了一辈子病,自己的儿子却无法救治。”陈有燊非常自责。
“儿子生病后,有一个曾在卫生室治好病的老板多次打来电话,让我有什么困难就尽管向他开口。”陈有燊希望大儿子康复后继续辅助治疗。“小儿子已经瘫痪了,真不希望大儿子永远卧床不起。”
“医院看大儿子了,心里很愧疚,但是也没办法。”陈有燊表示,因为村里老百姓要看病,家里还有小儿子要照顾。他虽然很挂念大儿子,也没有时间去探望。
两个儿子连遭变故,让陈有燊非常伤心。但是,村里的卫生室没有因此关门一天,村民们有就医需求,陈有燊总会第一时间赶到。“为村民们治病是我的责任。”他说。
“无论家里遭遇了什么变故,我都不能扔掉自己的本行,放弃医生为人治病的职责。”陈有燊对记者说。
投票编号:
医院妇产科主任杜珍:“元老”医生为母女两代人接生
人物简介:杜珍医院妇产科主任
推荐人(单位):医院 ■本报记者易建阳
由于手术期排得很紧,想约访医院妇产科主任杜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杜医生正在给患者做手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忙完。”7月17日到7月18日,记者约访杜珍时,得到院办多次类似答复。直到7月19日星期日上午,杜珍才抽出空接受了采访。
年,杜珍从海南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来到位于五指山市的医院工作,一直从事妇产科临床医疗和妇幼保健工作。25年来,兢兢业业的她,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妇产科主任。
杜珍表示,“当时,五指山市是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医院医生综合实力比较强,陵水、保亭、乐东、琼中等地的患者纷纷前来就诊,但自治州撤并后,医院人才流失严重。”
在医院医师严重外流,许多人调往广东、海口、三亚等地的情况下,杜珍依然坚守山区工作,超负荷完成各种医疗任务,在科内发挥表率作用。每年,她都被评为院内优秀工作者,经常得到患者好评,患者赞“不是亲人、亲如亲人”。
孕妇在怀孕分娩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疾病。7年,五指山市毛道乡一名孕妇因突然发病,医院救治。
“孕妇的病情比我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我立即请求其他科室医生协助治疗,给病人插管,上呼吸机。”杜珍说,由于孕妇靠呼吸机帮助呼吸,转院十分不便。经过全院妇产科、内科等专家会诊,抢救了一个多月,孕妇才脱离生命危险。抢救期间,海医院专家也前来指导。
“医院抢救时,我冒着风险给她做了引产手术,手术后恢复良好。两年后,那名医院分娩。再次见面,我感到特别欣慰。”杜珍说。
医院工作3年后开始独立做手术,2年获得了副主任医师职称。4年,她医院妇产科学习进修一年。“那时候,医院已经开展微创手术治疗,我们在这方面落后了。”杜珍说,进修开阔了她的视野,不仅学到先进医疗技术,还学到科学的管理方法。
年下半年,医院就微创手术治疗进修一年。如今,她已经能够熟练地开展妇科阴式全子宫切除术、腹腔镜等微创手术。
年近半百的杜珍,近年来平均每年做手术约台。“最多一次曾连做9台手术。那是年初,来医院生小孩的人比往年同期多。通宵达旦做手术,吃饭都在值班室,累得快睁不开眼睛,做完手术后倒头就睡着了。”她告诉记者。
“杜主任是我们妇产科的‘元老’了,在五指山工作了20多年,呵护妇女患者健康。走在街上,好多人都认识她,她曾经给母女两代人都接生过。”与杜珍共事多年的医生李尤霞告诉记者,杜珍工作很拼,任劳任怨,一年到头都很少休假。
医院的日常诊治外,杜珍几乎每个月都要抽空下乡。从年起,作为五指山市“降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的驻县专家,杜珍多次深入乡镇卫生院寻找了解阻碍提高住院分娩率的因素和环节,督导和帮助他们落实项目方案,指导助产以及产房的管理,她经常到毛道、水满等乡镇边远乡村接诊抢救孕产妇。此外,她经常督导母乳喂养,加强对孕产妇的管理工作,使医院母乳喂养率保持在95%左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