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场文件参考:白喉-《流行病学周报》(,92:-)[pdfKB];破伤风-《流行病学周报》(,92:53-76)[pdfKB];百日咳-《流行病学周报》(,90:-)[pdfkb]。
2.对早期婴儿接种含DTP疫苗(DTP-containingVaccine,DTPCV)的需要主要是为了确保迅速对百日咳产生保护力,因为由百日咳导致的严重疾病和死亡的发生几乎限于出生后的前几个星期和几个月之内。
3.建议接种3剂DTPCV作为基础免疫,第一剂在6周龄时接种。随后的两剂之间应至少间隔4周接种。如果可能的话,基础免疫的第三剂接种应该在6月龄时完成。
4.如果基础免疫的开始或完成时间延迟,剂次之间间隔至少4周的基础上,缺失的剂次应尽早接种。
5.在儿童期和青春期期间应接种3剂含白喉类毒素疫苗加强。白喉加强剂次应与破伤风类毒素联合接种,并使用适合年龄的疫苗制剂和相同的免疫程序,即在12-23月龄,4-7岁和9-15岁时。理想情况下,加强剂次之间至少应间隔4年。
6.破伤风-为了确保终身免于破伤风,所有人都应该通过常规的儿童免疫接种程序接种6剂(含3剂基础剂加3剂加强剂)含破伤风类毒素的疫苗(TetanusToxoid-containingVaccine,TTCV)。
7.3剂加强TTCV应在12-23月龄、4-7岁和9-15岁时给予接种。在理想情况下,加强剂次之间至少应该间隔4年。
8.国家疫苗接种程序可以在上述规定的年龄范围内进行调整,以使其方案根据当地的流行病学、免疫规划的目标、任何特定的程序问题并更好地将破伤风疫苗接种与其他疫苗(尤其是百日咳和白喉)的免疫学要求相符合。
9.免疫接种破伤风疫苗的机会可以在出生两岁时,与接受替代PCV的2+1的程序,MCV第二剂和含A群脑膜炎球菌的疫苗,以及包括青春期前和青春期接种HPV疫苗。
10.为了在整个生命过程和两性中提供并维持破伤风和白喉的免疫力,应使用适龄的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联合疫苗接种。对于年龄7岁的儿童,可以使用DTwP或DTaP联合疫苗。对于4岁及以上的儿童,可以使用Td,并且是首选。
11.从7岁起只应使用Td组合。含有百日咳疫苗和低剂量白喉抗原的适龄的组合也可用。
12.如果在青春期或成年期开始接种破伤风疫苗,则总共只需要5个适当间隔的剂次即可获得终身保护。
13.如果母亲在儿童时期接受6剂次TTCV,或者在青春期/怀孕前的成年期期间首次接种5剂(通过卡片,免疫注册记录和/或病史记录),那么孕妇及其新生儿可以避免发生与出生相关的破伤风。应核实疫苗接种史,以确定当前妊娠是否需要接种1剂TTCV。
14.世卫组织确认其早期的建议,即将单一抗原TT的使用转变为含有白喉类毒素即DT或Td联合疫苗,尽管TT和DT/Td疫苗之间的价格差异可忽略不计,但许多国家尚未实施。各国及合作伙伴们应采取措施推进这一转变过程。
15.TTCV可用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HIV感染者,但免疫应答可能低于有完全免疫功能的人。所有感染艾滋病毒的儿童应该根据普通人群的疫苗建议接种破伤风的疫苗。
16.百日咳疫苗:含aP疫苗和含wP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记录。
现有证据表明,批准生产的aP和wP疫苗在预防出生后第一年的疾病具有等效的初始效果,但aP相对于wP疫苗来说,前者获得的免疫力下降迅速,并可能对疾病传播的影响较小。
17.目前正在进行wP疫苗接种的国家规划应继续将wP疫苗用于基础疫苗接种程序。监测和建模数据表明,使用aP疫苗可能会在几年后导致百日咳的复发。
18.目前使用aP疫苗的国家规划可能会继续使用这种疫苗,但应考虑是否需要额外的加强剂次和预防儿童早期死亡的策略,例如在百日咳再次暴发的情况下进行母体免疫接种。
19.只含aP的疫苗用于7岁以上人群的免疫接种。
20.含有加强剂的百日咳疫苗-除非当地流行病学有其他指针,否则推荐1至6岁儿童使用加强剂量,而且最好是在出生第二年(最后一剂免疫后≥6个月);或者在接种其它疫苗的任何剂次时补种。对于使用wP国家的儿童,疫苗至少能在6岁前提供免疫力,而在使用aP的国家,儿童获得的保护力则可能在6岁前显著的下降。
21.对孕妇和家庭接触者进行疫苗接种-孕妇接种疫苗可能是因婴幼儿太小以至于不能接种疫苗时,预防疾病的最具成本效益的另一种策略,并且似乎比闭门不出更有效和更有利。
22.国家规划可能会考虑接种1剂Tdap(妊娠第2或第3个月,最好至少在怀孕结束前15天)接种孕妇,在百日咳发病率/死亡率高的或者婴儿发病率/死亡率增加的国家或情况下,作为常规基础婴儿百日咳疫苗接种策略。
23.延迟或中断的DTP接种程序-对于疫苗程序中断的儿童,应重新继续接种,不要重复以前的剂次。未曾接种疫苗的1至7岁的儿童应接种3剂次疫苗。
24.应将卫生保健工作者作为一个群体优先接种百日咳疫苗。
赞赏